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HB)核苷类药物治疗停药后复发与血清HBV-DN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80例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门诊接受核苷类药物阿德福韦酯治疗的HB患者.检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w后血清HBV-DNA水平.结果 HBeAg(+)时,患者停药后复发与血清HBV-DNA水平密切相关.HBeAg(-)时,患者停药后复发和血清HBV-DNA水平同样密切相关.结论 HB患者抗病毒治疗停药后复发和患者治疗前的血清HBV-DNA水平、治疗早期HBV-DNA水平及血清HBV-DNA水平降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误区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α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的问世,临床医师被带进了一个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时代。长期以来,慢性乙肝的治疗尤其是抗病毒治疗被认为是“世界难题”,令许多患者和临床医师失去信心。然而,一个接一个α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又称核苷类似物) 制剂的出现,特别是抗病毒药品销售环节中的某些夸大宣传和误导,在给慢性乙肝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的同时,也给从事肝病治疗的临床医师带来兴奋和困惑。特别是当患者治疗失败或停药后复发,以及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的耐药和停药后病情加重等情况发生时,患者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失望,经治医师亦深感无奈与迷惘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停药后的安全性分析。方法对于2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阿德福韦酯1~3年,停药时肝功能正常,HBVDNA阴性,停药后2年内肝功能及HBVDNA的监测。结果肝功能持续正常,HBVDNA持续阴性6例;ALT升高,HBVDNA〉103IU/ml14例。结论选择合适机会停用阿德福韦酯是比较安全的,但是应加强监测和管理,切不可随意停药。  相似文献   

4.
张文胜  苏菲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9):1591-159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CHB)在丙氨酸转移酶(ALT)高水平时的病毒自发清除现象。方法选取未经过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HA)〉1×10^4copies/ml且ALT〉1000IU/L的CHB患者共计28例,进行HBVDNA及乙肝五项指标(HBV—M)动态变化随访观察。结果完成随访的28例中,在24周内HBVDNA阴转23例(82%),其中19例(82%)出现在8周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患者12例,24周内发生HBeAg阴转7例(58%),5例发生在4周内(5/7,71%);24周内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25%(3/12)。结论ALT〉1000IU/L者可以考虑暂时不抗病毒治疗,避免抗病毒药物可能对患者造成的不利影响。若患者在观察4~8周后仍然无自发清除病毒现象,可考虑及时予以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应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3年期间HBsAg定量的动态变化以及其停药前水平对持续病毒学应答的预测作用.方法 115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每隔半年检测HBsAg定量,分析3年HBsAg的动态变化.有35例患者3年后陆续停药,继续随访1年,观察停药后疗效持续性.分析停药患者停药时HBsAg定量与疗效持续性的关系.结果 115例HBeAg阴性患者随着使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的治疗,HBsAg定量逐年有下降趋势且有统计学差异(F=3.01,P<0.05).HBsAg定量在基线为(3.13±0.79)logIU/ml,在治疗6、12、18、24、30、36个月分别为(3.11±0.86)、(3.06±0.85)、(2.98±0.92)、(2.91±0.84)、(2.83±0.82)、(2.76±0.95) logIU/ml(与基线比较,t值分别为0.18、0.65、1.33、2.05、2.83、3.21;P值分别为0.85、0.52、0.19、0.04、0.005、0.002).持续病毒学应答组(13例)与病毒学复发组(22例)在停药时HBsAg水平分别为(2.21±0.73)、(2.89±0.95)logIU/ml,两组病例的停药时HBsAg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03,P=0.03).结论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定量均随着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停药患者停药时HBsAg定量低水平与更好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探讨采用核苷(酸)类似物进行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停药后复发患者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62例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按苷(酸)类似物口服治疗,调查分析患者停药复发临床特征及复发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组男女比例显著高于初治组患者,ALT、AST指标水平显著更低,年龄超过60岁,长期饮酒为复发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在患者停药后应加强随访工作,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反复给予对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核苷(酸)类似物是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重要药物,疗效已经得到肯定,但因对HBV-cccDNA无直接作用,需长期使用,故如何取得更好疗效及何时停药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本研究对近年来HBeAg阳性慢乙肝(HBV DNA>105copies/ml)接受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基线ALT、HBV-DNA水平与24周时HBV-DNA检测不到率以及与远期疗效的关系;并探讨发生HBeAg/抗HBe血清转换后巩固治疗时间的长短与停药复发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患者核苷类停药后复发的临床特点和复发情况。方法对80例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医护人员分析患者临床症状、使用的药物类型、疗程、患者的停药原因、停药复发后生化及病毒、血清学等指标变化。结果 49例患者服用拉米夫定(LMV),用药时间为3个月~5年;14例患者服用阿德福韦酯(ADV),用药时间为1~3个月;11例患者短期服用拉米夫定后再用阿德福韦酯,用药时间为4个月~2年;6例患者服用恩替卡韦(ETV),用药时间为3个月~1年;患者复发后,有35例患者慢性中度肝炎,23例患者慢性重度肝炎,12例患者慢性重型肝炎,6例患者代偿性肝硬化,4例患者失代偿性肝硬化。结论 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患者核苷类停药后多在2年以内复发,且停药复发后肝损害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延长抗病毒治疗疗程并联合针灸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药后复发率的影响。方法筛选因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共86例患者,随机分2组,对照组:单纯核苷酸类类似药物抗病毒治疗,观察组:联合针灸巩固治疗,43例。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4周的随访,关注停药后病情复发率、不良反应、并发症与停药时间和治疗方案的相关性。结果停药后观察组患者病情复发率58.14%,较对照组81.39%的复发率,差异显著(P<0.05)。其中,观察组25例病情复发的患者中,22例患者停药后6个月内病情复发,相较于3例超过6个月患者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11.63%的患者出现乏力症状,16.30%的患者出现纳差、腹胀的症状,30.23%的患者出现肝区疼痛的症状,13.95%的患者体格检查发现肝脾肿大,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延长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时间,并在治疗期间联合针灸治疗技术,有助于减少病情复发危险性,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临床应用必要性与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陶晨  叶伟  赵伟 《江苏医药》2012,38(23):2864-2866
目的 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对普通干扰素治疗无应答或复发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27例符合抗病毒治疗条件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A组18例,既往无抗病毒药物使用史;B组9例,既往曾使用过普通干扰素抗病毒.两组均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 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疗程24周.观察治疗后ALT、HBV DNA定量、HBV血清学标志物的改变.结果 治疗24周后,A组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ALT复常率分别为33%、22%、50%;B组分别为44%、22%、22%(P均>0.05).治疗过程中A、B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均持续下降,治疗24周后两组病毒量平均下降值分别为3.56 log10 copies/ml、4.16 log10 copies/ml(P均>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需要停药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普通干扰素治疗无应答或复发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选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抗病毒治疗24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病毒学应答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1年6月至2012年2月期间就诊我院门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70例,接受拉米夫定治疗至少24周.所有患者每2周随访1次,直至24周,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治疗基线时的肝功、HBV DNA定量、HBeAg阳性与否,以及每次随访时的HBV DNA定量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拉米夫定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病毒学应答的影响因素.结果 达到早期病毒学应答的患者178例(65.9%),未达到早期病毒学应答患者92例(34.1%).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性别、AST值、基线HBV DNA定量是拉米夫定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病毒学应答的有效预测因素.结论 影响拉米夫定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病毒学应答的主要因素有:性别、AST值、基线HBV DNA定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10例门诊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根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替比夫定组104例(应用替比夫定600 mg/d治疗),拉米夫定组106例(应用拉米夫定100 mg/d治疗).2组均治疗52周,观察两药对血清HBV DNA、HBV血清学标志物、肝脏生物化学指标的影响及安全性.根据患者治疗12和24周HBV DNA的水平来预测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 治疗52周后,替比夫定组血清HBV DNA检测不到率、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ALT复常率、病毒学突破率和病毒学反弹率均优于拉米夫定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70.2% (73/104)比56.6% (60/106);35.6% (37/104)比12.3% (13/106);22.1% (23/104)比11.3% (12/106);77.9% (81/104)比55.7% (59/106);6.7% (7/104)比16.0% (17/106);2.9% (3/104)比10.4% (11/106);P <0.01或P<0.05].替比夫定治疗24周,HBV DNA水平<500拷贝/ml的患者,52周HBV DNA检测不到率和病毒学反弹率,优于≥500拷贝/ml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比夫定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优于拉米夫定,能迅速持续抑制HBV的复制,使HBeAg转换,肝功能恢复正常,不良反应较少,患者耐受性好,可以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治疗中应注意监测肌酸激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与母婴宫内传播的相关性.方法 将196例HBV感染孕妇依据其分娩前血清HBV DNA含量(>1×106和≤1×106copies/ml)分为两组,其新生儿出生后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乙肝疫苗(HBvac)治疗.检测两组孕妇分娩前血清HBV DNA含量、新生儿及7月龄婴儿血清HBV标志物(HBVM).结果 孕妇血清HBV DNA>1×106组和HBV DNA≤1×106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分别为42.7%和16.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 DNA>1×106组婴儿7月龄时HBsAg 阳性率较HBV DNA≤1×106组高,而HBsAb阳性率较HBV DNA≤1×106组低,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妇血清中HBV DNA含量越高,发生母婴垂直传播的危险性越大,阻断效果也越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对103例HBeAg阳性和81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穿刺活检,进行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程度分期,同期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103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均无明显相关性(r=0.125,P>0.05;r=0.164,P>0.05)。81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均呈正相关(r=0.326,P<0.01;r=0.267,P<0.05)。结论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能反映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可作为抗病毒药物选择和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含量与甲胎蛋白( AFP)和a-L-岩藻糖苷酶( AFU)组合检测临床应用的必要性。方法选择11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病毒含量( HBV-DNA)、AFU与AFP浓度检测,根据病毒含量分组:HBV-DNA 1×10^3 copies/ml以下为阴性组;HBV-DNA 1×10^4~1×10^5 copies/ml为低病毒量组;HBV-DNA 1×10^6~1×10^8 copies/ml为高病毒量组,对每组组合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病毒含量组AFU、AFP浓度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的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 AFU与AFP的阳性比例随病毒复制量的增加而升高。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定期进行病毒含量检测评估病毒的复制状况的同时,进行AFU和AFP水平组合检测发现肝组织的损害程度及演变过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陈萍  李旭  苏菲  李娜  郜玉峰 《安徽医药》2012,16(5):618-620
目的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与ALT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69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数据,HBeAg阴性组148例和阳性组12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HBV DNA含量及ALT水平的关系。结果 148例HBe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血清HBV DNA阳性者107例(72.3%),其均值为(5.4±1.3)log10copies.ml-1,血清ALT水平为49(129.0)IU.L-1(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肝硬化比例为51.4%(55/107)。121例HBe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血清HBV DNA阳性118例(97.5%),其均值为(6.8±1.2)log10copies.ml-1,ALT水平为105(139.5)IU.L-1(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肝硬化比例为13.6%(16/118)。HBV DNA阳性率及含量和ALT水平HBeAg阳性组高于HBeAg阴性组(P0.01)。ALT水平在HBeAg阴性伴HBV DNA阳性组与HBeAg阳性伴HBV DNA阳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Z=-1.43,P=0.150.05)。肝硬化在HBeAg阴性伴HBV DNA阳性组所占比例最高。HBeAg阴性组较HBeAg阳性组患者的年龄较大(t=7.046,P0.01)。结论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年龄偏大,肝硬化比例偏高,尤其是HBV DNA阳性者,肝脏炎性损伤程度与HBeAg阳性患者相似。  相似文献   

17.
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妊娠晚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HBsAg和HBeAg阳性,HBVDNA≥1×10^6copies/mL的孕妇120例,分为2组:替比夫定组(年龄23~36岁)和对照组(年龄24~37岁),每组60例。替比夫定组受试者自孕28周开始口服替比夫定600mg,1次/d,至分娩后1个月,对照组不服用替比夫定。观察替比夫定组受试者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检测2组受试者在孕28周、分娩时和产后6个月时血清HBVDNA水平;2组婴儿在出生后即刻和1月龄时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各200U;在出生即刻、1月龄和6月龄时肌内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各10μg。检测2组婴儿出生后24h、6月龄和1岁时血清HBsAg及HBVDNA阳性率。结果:孕28周时,替比夫定组受试者血清HBVDNA水平[6.62±0.90)×10^6copies/mL]与对照组[(7.22±1.27)×10^6copies/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娩即刻替比夫定组[(0.49±0.54)×10^3copies/mL]较对照组[(7.46±1.06)×10^6copies/m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时替比夫定组[(6.23±0.85)×10^6copies/mL]与对照组[(7.55±1.88)×10^6copies/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比夫定组有13例受试者在孕28~36周出现血清肌酸激酶轻度升高,停药2周后恢复正常。替比夫定组孕妇所生婴儿6月龄时血清HBsAg和HBVDNA阳性例数(1例)显著低于对照组(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孕妇所生婴儿12月龄时HBV母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98.3%和8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婴儿均未出现发育不良。结论:用替比夫定可以较安全有效地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且不影响婴儿发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α1胸腺肽治疗慢性乙肝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8月至2012年11月诊治的符合入选标准慢性乙肝190例,分为联合组94例,阿德福韦酯组96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阿德福韦酯组12周、24周、48周HBV-DNA转阴率分别为30.20%、52.08%、70.83%,联合组转阴率分别是51.06%、67.02%、94.68%,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是首要措施,阿德福韦酯为单磷酸腺苷的核苷类似物,阿德福韦前体产物,胞内磷酸化转化为二磷酸阿德福韦,有着对乙肝病毒(HBV)链终止剂效果,抑制逆转录病毒,从而对乙肝病毒复制进行抑制;由于本药物和拉米夫定抗病毒作用位点不相同,从而与拉米夫定不存在交叉耐药。在对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中应用核苷类阿德福韦酯联合胸腺肽al能显著增加疗效,使HBV-DNA转阴率增加,肝脏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广东惠州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基因型及HBVcccDNA含量水平及关系.方法 利用患者血清为材料,通过HBV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方法检测HBV-DNA阳性标本的基因型,同时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HBVcccDNA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123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HBV B型91例(73.98%)、C型28例(22.76%)、B、C混合型1例(0.81%),未能确定基因型3例;HBVcccDNA检测阳性为66例,阳性率为53.66%,57例无法检测到HBVcccDNA含量.结论 惠州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以B型和C型多见,B、C混合型较少,基因型与HBVcccDNA含量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0.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  杨澍  曾秀忠  徐强胜  黄哲梅 《中国药房》2008,19(26):2050-2052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对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治疗意义。方法:将54例早、中期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分为对照组(26例)与治疗组(28例),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不包括干扰素和(或)核苷(酸)类似物等抗病毒药物,治疗组采用综合治疗加恩替卡韦(0.5mg,qd)。均治疗6周,每2周检测1次肝功能、乙肝两对半标志及HBV-DNA,疗程结束时记录患者的好转率。结果:在6周观察期间,治疗组患者血清HBV-DNA和总胆红素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血浆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也明显下降,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好转率分别为89.3%、84.6%,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恩替卡韦可以迅速降低重症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促进胆红素的下降,改善肝脏功能,对患者的预后有帮助,可用于重症乙型肝炎治疗;但短期难以提高重症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