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男性冠状动脉慢血流(slowcoronaryflow,SCF)与吸烟的相关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40%患者205例,根据有无吸烟史分为吸烟组152例,非吸烟组53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结果吸烟组年龄((52.5±9.0)岁)低于非吸烟组((56.7±9.4)岁)(P〈0.05),总胆固醇水平(4.21mmol/L)、回旋支SCF比率(61.2%)高于非吸烟组(3.70mmol/L,43.4%);多因素分析在校正年龄、总胆固醇因素后提示回旋支SCF比率(P=0.038,OR=1.994,95%CI:1.0403.823)与吸烟呈独立相关性。结论吸烟可能促进了SCF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术时发生慢血流现象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急诊PCI 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97例。采用校正TIMI血流计帧法( cTFC)计算各支冠状动脉的TIMI帧数。根据术中cTFC结果将患者分为CSF组和冠脉血流正常对照组, 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CSF发生的临床危险因素。 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水平对慢血流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共计59例(19.8%)患者出现慢血流事件,血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D-二聚体水平(OR=1.276,95%CI:1.132~3.224, P =0.012)、罪犯血管的靶病变长度( OR =1.436,95%CI:0.635~1.382, P=0.037)、血栓负荷评分( OR=1.108,95%CI:1.085~2.103, P=0.018)是慢血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ROC曲线表明血D-二聚体水平( ROC曲线下面积0.783, OR=1.502,95%CI:1.324~2.531, P=0.005)对慢血流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敏感度为83.5%,特异度为69.1%)。结论 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慢血流发生密切相关,有助于预测术中慢血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男性冠状动脉慢血流(SCF)与红细胞压积的相关性。 方法 以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经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40%的205例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01例红细胞压积〉42.9%者作为研究组,104例红细胞压积≤42.9%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变量。 结果 研究组年龄低于对照组,而白细胞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前降支动脉TIMI帧数、右冠状动脉TIMI帧数及前降支动脉SCF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结果提示,前降支动脉TIMI帧数(r=0.238,P=0.001)、前降支动脉SCF比例(r=0.206,P=0.003)和右冠状动脉TIMI帧数(r=0.209,P=0.003)与红细胞压积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年龄等因素后提示,前降支动脉TIMI帧数[OR=1.031,95%CI(1.006,1.056),P=0.014]、前降支动脉SCF的比例[OR=1.919,95%CI(1.038,3.547),P=0.038]与红细胞压积独立相关。 结论 男性前降支动脉SCF与红细胞压积独立相关,高水平红细胞压积可能促进了SCF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hemoglobin,HbA,c)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接受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出现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方法急性心肌梗死住院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765例,根据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结果分为抵抗组211例和对照组554例,比较2组临床特点,分析HbA1C对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结果2组年龄、男性、高血压、吸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比例、发病至就诊时间、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梗死相关动脉、术前TIMI血流0级、术后无复流或慢血流及住院期间应用药物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抵抗组糖尿病、HbA1C水平及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OR=2.525,95%CI:0.887~4.136,P=0.029)、HbA1C≥6.5%(OR=1.992,95%CI:0.925~3.879,P=0.027)是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出现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糖尿病和HbA,e升高与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出现氯吡格雷抵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女性冠状动脉血流与血管舒张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6年3月至2008年10月在北京煤炭总医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女性患者130例,其中慢血流者67例(慢血流组),正常血流者63例(正常组)。以Gibson方法进行TIMI帧数的分析,测定两组患者血浆内皮素(ET-1)和一氧化氮(NO)浓度,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血流的相关性。结果慢血流组左前降支[(36.84-6.0)帧与(32.14-5.5)帧]、左回旋支[(23.14-4.2)帧与(9.1±3.0)帧]、右冠状动脉[(22.24-4.4)帧与(18.8±3.6)帧]内血流帧数均大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19,0.014)。静息时,慢血流组ET-1和NO浓度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1,0.010)。运动后,慢血流组ET-1和NO浓度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6,0.017)。校正帧数与NO呈负相关(r=-0.850,P=0.009),而与ET-1浓度呈正相关(r=0.381,P=0.008)。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女性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和血管舒张功能具有相关性,血管舒张功能下降可能是导致女性冠状动脉硬化形成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SUA)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及其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53例诊断为 ACS 且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 PCI 术的患者,测定血清尿酸水平。根据尿酸是否正常分成高尿酸组和正常尿酸组,比较两组间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以及 PCI术中的冠脉血流情况,并随访 PCI 术后心功能变化以及一个月和半年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高尿酸组 Gensini 积分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P <0.01)。血清尿酸水平与 Gensini 积分呈正相关(r =0.301,P <0.05)。高尿酸组 PCI 术中慢血流的发生率为28.3%,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血尿酸是 PCI 术中出现慢血流的独立预测因素(OR =5.579,95%CI 2.163~14.389,P <0.01)。术后心功能及随访期间 MACE 事件的发生率高尿酸和正常尿酸组之间并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ACS 患者血尿酸水平越高,冠脉狭窄程度越重;合并高尿酸血症的 ACS 患者接受 PCI 治疗时,发生冠脉慢血流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致循环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总结26例AOPP致循环衰竭患者48h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分析生存者与死亡者的差别。结果:与正常参考均值比较:SVI、LVSWI在48h内显著降低(P%0.01);RVSWI在24h内显著降低(P〈0.01);CI在16h内显著降低(P〈0.01)。与同组2h比较,生存者的CI、SVI、LVswI/RVswI在24h后明显改善(P〈0.05或P〈0.01),血乳酸显著降低(P〈0.05或P〈0.01);死亡者无改善。结论:AOPP致循环衰竭患者的心脏做功能力明显受损,治疗后生存者状况可以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慢性肾衰竭患者左心室肥厚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随机挑选的15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结果15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者76例,发生率为47.8%。慢性肾衰竭患者心室肥厚的发生与收缩压(P〈0.01)、年龄(P〈0.05)、脂蛋白(a)(P〈0.05)呈正相关,与血浆白蛋白浓度(P〈0.05)、血红蛋白(P〈0.05)、红细胞压积(P〈0.01)呈负相关。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左心肥厚与收缩压、年龄、脂蛋白(a)、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新疆哈萨克族人群遗传性易栓症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检测1005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常住哈萨克族人群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活性及活化C蛋白抵抗值,分析该人群遗传性易栓症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1005例新疆哈萨克族人遗传性易栓症患病率为31.0%,抗凝血酶Ⅲ缺乏症、蛋白C缺乏症、蛋白S缺乏症及活化C蛋白抵抗患病率分别为16.4%、14.9%、20.6%和7.8%;男性人群蛋白c、蛋白S活性值与女性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哈萨克族人群遗传性易栓症患病率在年龄、吸烟量及新鲜蔬菜摄人量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量、年龄、新鲜蔬菜摄入量是哈萨克族人群遗传性易栓症的影响因素(OR=1.216,95%CI:1.061~1.393,P=0.005;OR=1.261,95%CI:1.U0~1.433,P=0.000;OR=0.665,95%CI:0.547~0.808,P=0.000)。结论新疆哈萨克族人群遗传性易栓症患病率较高,高龄、吸烟量大及新鲜蔬菜摄入量少是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社区35~64周岁居民红细胞压积与心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2011年4月~2012年2月在辽宁省沈阳市城区1,884名居民进行了动脉硬化及其相关疾病的基线情况调查,并留取清晨点时间血样、尿样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等,分析红细胞压积在健康人群以及具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人群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完成调查的35~64周岁居民共1,884名,男性548名,女性1,336名,平均年龄为54.7±6.7岁。具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肥胖中任一危险因素者的红细胞压积水平分别为0.41(0.39,0.44),0.41(0.39,0.44),0.41(0.39,0.44),0.44(0.41,0,47)和0.41(0.39,0.44),均高于健康者(P〈0.05)。具有1个、2个、3个及以上危险因素者的红细胞压积水平显著高于无危险因素者(P〈0.05)。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10年发病危险极低危组与低危组、中危组、高危及以上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压积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联合红细胞压积与传统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许可以更好地评估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295例因胸痛、胸闷、心悸等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判定标准分为慢血流组(n=196)及血流正常组(n=99).应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2组间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导致慢血流的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痛所占比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血流组男性(73.5%比42.4%,P<0.01)、吸烟者所占比例(36.2%比24.2%,P=0.038)显著高于血流正常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1.12±0.25比1.21±0.36,P=0.014)显著低于血流正常组,血尿酸水平(370.34±107.9比326.90±92.4,P<0.01)显著高于血流正常组.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男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尿酸升高是影响慢血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吸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尿酸升高可能参与冠脉慢血流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导致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冠脉事件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或复查CAG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曾因冠心病在我院行冠脉支架植入术且有完整的CAG影像资料以及其他相关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资料及CAG影像资料,将患者分为冠脉事件组与无冠脉事件组。统计分析使用SPSS 16.0软件,并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115例患者,其中发生冠脉事件组50例,未发生冠脉事件组65例。发生冠脉事件组患者的基线水平及复查CAG时的血清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无冠脉事件组(P<0.05或P<0.01)。冠脉病变加重需血运重建患者的基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复查CAG时血清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均显著低于无冠脉病事件的患者(P<0.05或P<0.01);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基线及复查CAG时血清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均显著低于无冠脉事件的患者(P<0.05)。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基线资料及复查时的临床资料进行二分类logistic向前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多支血管病变[二支病变:OR=10.094,95%CI(2.498,40.798),P=0.001;三支病变:OR=16.047,95%CI(4.121,62.481),P=0.000]、复查时低血清非结合胆红素水平[OR=0.873,95%CI(0.773,0.987),P=0.03]均是冠脉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支血管病变以及复查时低血清非结合胆红素水平是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冠脉事件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青年人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分布状况,为中青年早期防治冠心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中青年冠心病住院患者(年龄≤59岁)80例作为观察组,以按1:2比例随机抽取的相匹配的中青年非冠心病住院患者160例作为对照组,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血压、吸烟史、体重指数(BMI)、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血清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传统危险因素对中青年患者患冠心病的相对危险度.[结果]单因素显示吸烟史、BMI、冠心病家族史、TC、TG、HDL-C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logistic 回归显示吸烟史(OR值为1.7431,95 %CI:089~3.125) 、TC(OR值为11.342,95 %CI:3.012~40.467)、冠心病家族史(OR值为6.577,95%CI:2.761~27.569)是使中青年患者冠心病的相对危险度增加的独立影响因子(P〈0.01,P〈0.05).[结论]中青年人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血清高胆固醇、冠心病家族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对高危人群进行干预可能有助于早期防治中青年冠心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应用三联抗血小板药物(TAT: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治疗冠心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h 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2期)、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CBM、CNKI、VIP和Wan Fang Data数据库,纳入冠心病PCI术后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4年2月。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个RCT,包括6 98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T: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相比,TAT在非致死性心肌梗死[OR=0.72,95%CI(0.47,1.10),P=0.05]、脑卒中[OR=0.66,95%CI(0.38,1.16),P=0.15]、出血[OR=1.03,95%CI(0.74,1.44),P=0.85]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心脑血管事件(MACCE)[OR=0.50,95%CI(0.39,0.65),P〈0.000 01]、心源性死亡[OR=0.53,95%CI(0.33,0.84),P=0.007]、支架内血栓形成[OR=0.52,95%CI(0.27,0.99),P=0.05]、靶血管重建[OR=0.63,95%CI(0.51,0.76),P〈0.000 01]、靶病变重建[OR=0.44,95%CI(0.28,0.70),P=0.000 6]方面,TAT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DAT组。3在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肝功损害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胃肠道反应、心悸、头痛和皮疹方面,DAT组优于TAT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应用TAT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患者5 年和10 年后发生冠心病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方法 选择178 例30~74 岁、无心血管疾病史的NAFL 患者和178 例年龄、性别匹配、冠心病危险因素相似的对照人群,收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动脉收缩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习惯、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和NAFL 等信息,计算并比较两组间5 年和10 年Framingham 冠心病风险评分,采用Logistic 回归法分析使NAFL 患者10 年Framingham 冠心病风险级别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NAFL 患者5 年Framingham 冠心病风险评分与对照组比较[(3.69±0.28) % vs (3.23±0.2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99,P>0.05);10 年冠心病风险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0.34±0.69) % vs (4.97±0.7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9.93,P<0.05).使NAFL 患者冠心病风险级别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高血压(OR:11.09,95% CI:3.03~37.38,P<0.05)、吸烟(OR:13.84,95% CI:2.92~63.47,P<0.05)、总胆固醇>200 mg/dl(OR:7.18,95% CI:2.35~22.15,P<0.05)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50 mg/dl(OR:3.68,95% CI:1.46~10.73,P<0.05).结论 NAFL 患者10 年冠心病风险明显增加,高血压、吸烟和胆固醇水平异常是冠心病风险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五聚素3(pentraxin3,PTX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99例(急性脑梗死组)分为无斑块组32例、稳定斑块组34例和不稳定斑块组33例,3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PTX3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清PTX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血清PTX3水平((3.19±0.78)μg/L)高于无斑块组((2.51±1.06)μg/L)及稳定斑块组((2.68±0.86)μg/L)(P〈0.05),无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血清PTX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TX3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3.23,95%CI:1.29~8.10,P=0.012)。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PTX3水平明显升高,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李永姝  魏超  王晶  贾克刚 《检验医学》2011,26(10):679-682
目的比较血清肌酐(SCr)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在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应用酶法测定1 005例接受PCI患者的SCr和eGFR,采用简化的肾病膳食改良实验(MDRD)方程进行计算。分别用SCr和eGFR作为评价患者肾功能的指标,将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组(SCr-A、eGFR-A)和肾功能损伤组(SCr-B、eGFR-B)。比较SCr-A组和SCr-B组、eGFR-A组和eGFR-B组患者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术后住院天数的差异,同时评价SCr和eGFR与PCI患者术后3年内发生心脏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SCr-A和SCr-B组患者除年龄、高血压、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GFR-A和eGFR-B组患者在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LVEF和术后住院天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SCr与术后3年内发生的心脏事件(MACE)的比值比(OR)为1.006[95%可信区间(CI):0.998~1.014,P=0.146];术前eGFR与术后3年内的心脏事件的OR为0.994(95%CI:0.984~1.003,P=0.178);单纯的SCr和eGFR在评价PCI患者预后作用相似,与术后3年内发生MACE无相关性(P〉0.05)。结论单纯的eGFR和SCr在评估PCI患者的危险分层和预后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