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立宇  王辰  庞宝森 《广东医学》2008,29(4):587-588
目的观察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变化,探讨肺炎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24例,并选36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入选者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凝血因子ⅹ(Factorⅹ)、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C(PC)、蛋白S(PS),发色底物法测定抗凝血酶Ⅲ(AT-Ⅲ)。并观察两组入选者的血气分析、血常规、C-反应蛋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bg)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肺炎患者vWF,Factorⅹ,TF及TFPI显著升高;TM及PC显著下降。两组AT-Ⅲ及PS无显著差异。结论肺炎患者存在显著凝血功能失衡状态,可能与炎症相关。注意监测相关凝血指标,对防治肺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C(PC)和蛋白S(PS)与慢性肝病的关系。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了136例慢性乙型肝炎和74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浆TM、PC和PS水平,并与35名正常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浆TM水平均显著增高。(2)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浆PC、PS水平均显著降低,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炎肝硬化患者均存在肝窦内皮细胞损伤,且与凝血机制异常有关;检测血浆PC和PS可做为判断慢性肝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栓调节蛋白、抗凝指标的变化及其与血清白蛋白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3月我院肝硬化患者106例,检测血栓调节蛋白(TM)、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和白蛋白(ALB)。结果:TM随肝功能恶化而逐渐升高,AT-Ⅲ、PC和PS均随肝功能恶化而逐渐减低。TM与ALB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607(P〈0.01)。AT-Ⅲ、PC和PS与ALB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448(P〈0.01)、0.363(P〈0.01)和0.321(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TM和抗凝系统指标明显异常并与ALB显著相关,检测TM和抗凝系统指标有助于判断肝硬化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量强度的游泳对机体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40只Waster大鼠进行不同强度量的游泳后,测定其血浆组织因子(TF)抗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抗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活性、抗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浓度和凝血酶调节蛋白(TM)抗原。结果①中小量强度游泳后,血浆t-PA活性和t—PA/PAI-1比值明显升高(P〈0.01),PAI-1活性却明显降低(P〈0.05);大强度量游泳组t-PA活性和PAI-1活性没有明显改变(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游泳使TFPI水平升高,其中小强度量和中强度组TFPI含量明显升高(P〈0.01),且中运动量组大鼠血浆TF水平明显降低,TFPI/TF比值显著性升高(P〈0.01);大强度组的TF和TFPI含量有所升高,但TFPI/TF比值变化不明显(P〉0.05);③不同强度的游泳训练均可使大鼠血浆TM浓度升高(P〈0.05或P〈0.01),但对血浆vWF浓度没有明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小量强度的游泳可以改善机体的凝血和纤溶功能,而大强度量运动不利于改善纤溶功能,且有可能降低机体的抗凝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组织因子(TF)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1(TFPI-1)在重型颅脑外伤早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5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伤后第1、2、3、5、7天血浆TF、TFPI-1及抗原水平,同法测定20例健康人血浆相应指标作为对照组。结果血浆TF及抗原水平在伤后第1天即已明显升高,伤后第2天达到峰值,直到第5天一直维持高位;TFPI-1在伤后随时间延长而降低。 TF在伤后第1、2、3、5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1);TF及TFPI-1伤后第2、5天与对照组及伤后第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死亡患者的TF和TF抗原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患者,预后不良和死亡患者同样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0.01),而预后不良患者、死亡患者的TFPI-1及TFPI-1抗原均显著低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死亡患者的TFPI-1及TFPI-1抗原水平均显著低于预后不良患者( 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后早期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动态检测血浆中TF、TFPI-1及抗原有利于了解重型颅脑外伤后继发血管内凝血反应程度,测定上述指标对了解疾病发展趋势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胃癌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血栓调节蛋白(TM)的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48例胃癌患者及35例正常人血浆vWF及TM含量,并分析它们与临床的关系。结果胃癌患者血浆vWF及TM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胃癌Ⅲ、Ⅳ期患者血浆vWF及TM含量显著高于胃癌Ⅰ、Ⅱ期患者(P〈0.01)。合并感染、术后复发者及术前胃癌患者血浆vWF及TM含量分别显著高于未合并感染者、术后未复发者及手术后者(P〈0.01)。结论胃癌患者内皮功能明显受损,且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止凝血指标在乙肝、肝硬化及肝衰竭患者中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2014年1~12月于该院治疗的69例乙肝患者和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乙肝患者根据病情分为慢性乙肝组(23例)、肝硬化组(26例)及肝衰竭组(20例)。检测所有入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g),检测不同组患者的抗凝指标(PC和AT-Ⅲ)、纤溶降解产物(FDP和D-D)及内皮细胞产生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组织因子(TF)及血栓调节蛋白(TM),比较不同凝血指标在各肝脏疾病中的变化。结果 PT、APTT及TT在肝硬化组及肝衰竭组显著延长,而PTA及Fg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肝硬化患者中,随着肝功能下降,患者PT、APTT及TT延长,PTA和Fg下降(P <0.05)。与HBV-DNA阴性患者比较,HBV-DNA阳性患者的PT、APTT及TT显著延长,而PTA和Fg明显下降(P <0.05)。常见的抗凝指标PC:A及AT-Ⅲ:A在不同肝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纤溶降解产物FDP及D-D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增高(P < 0.05)。内皮细胞合成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TFPI:Ag及TF:Ag在慢性乙肝、肝硬化及肝衰竭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各肝病组患者TM:Ag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随着肝脏疾病的进展,患者的凝血障碍逐渐加重,抗凝及纤溶活性增强,止凝血指标的检测对了解患者肝脏的损害程度、出凝血功能状况、出血倾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低分子量肝素(LMWH)对进展期胃癌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通道抑制物(TFPI)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8例Ⅲ期或Ⅳ期胃癌患者和30名正常人血浆TF、TFPI的水平。结果进展期胃癌患者血浆TF表达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TFPI表达水平则明显低于正常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MWH能增加进展期胃癌患者血浆TFPI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TF表达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MWH能促进进展期胃癌患者血浆TFPI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对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Ⅲ(AT-Ⅲ)的影响。方法: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盒检测采用完全随机分组的137例HBO治疗组患者、97例常规治疗组患者及4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PC、PS和AT-Ⅲ水平。结果:常规治疗组PC、PS和AT-Ⅲ水平开始时比正常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1;第10天仍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第20天恢复正常,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压氧治疗组PC、PS和AT-Ⅲ水平开始时比正常对照组也低,P<0.01;第10天、第20天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BO能调节PC、PS和AT-Ⅲ水平,可减轻因缺血、血管损伤引起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异常,对缺血性脑卒中减轻脑损伤的治疗,预防复发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早期蛋白C(PC)、蛋白S(PS)、血管假血友病因子 (vWF)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 80例青年脑梗死和 4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浆PC、PS、vWF水平。结果 :青年脑梗死组血浆PC、PS 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低 (P <0 0 1) ,vWF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 (P <0 0 1)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青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存在着高凝状态 ,PC、PS 参与血栓形成的过程。vWF可以作为反映内皮细胞功能状态和损伤的指标 ,是内皮细胞受损的特异性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脓毒症时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与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的表达及其平衡对凝血异常的影响。方法昆明小鼠72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模型(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造模组,每组根据不同时间点(2、4、8、12 h)分4个亚组,每个亚组各6只,检测血小板计数和凝血指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TF和TFPI浓度。结果盲肠结扎穿孔后,造模12 h组PT、TT、APTT和DD显著升高,Fbg和PLT计数显著降低,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2 h组TF与TFPI均显著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F浓度随时间呈进行性升高,而TFPI未见进一步升高。结论脓毒症时,血小板减少及TF、TFPI表达增加的失衡可能是诱发凝血异常进而参与MODS发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与AE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凝血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抽选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AECOPD患者96例,按照是否伴呼吸衰竭分为呼衰组(n=44)和AECOPD组(n=52),并选择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并确认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Sysmex CS-51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三组患者凝血指标:血小板(PLT)、D二聚体(D-D)、血浆纤维蛋白原(Fbg)、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检测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用力呼气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血气指标Pa O_2、Pa CO_2。结果呼衰组D-D水平显著高于AECOPD组和对照组,且AECOPD组高于对照组,(P0.05);AECOPD组、呼衰组Fb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呼衰组、AECOPD组CRP、TNF-α、IL-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呼衰组显著高于AECO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衰组FEV1、FEV1/FVC、Pa O_2水平均低于AECOPD组低于对照组;Pa CO_2高于AECOPD组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E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存在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凝血功能水平与后期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共收集133例口腔鳞癌作为口腔鳞癌组,同期入医院体检正常人61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计数(PLT)。结果口腔鳞癌组PT、aPTT短于对照组,Fbg、D-D、vWF、PL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初治组PT、aPTT长于转移组、复发组,Fbg、D-D、vWF、PLT低于转移组、复发组(P0.05),转移组、复发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口腔鳞癌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且参与肿瘤复发与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和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AECOPD)患者的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100例AECOPD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及动脉血气指标、血常规指标、呼吸功能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病例组患者的动脉血PH值、动脉血PaO_2、PLT、FEV1、FEV1%、FEV1/FV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动脉血PaCO_2、RBC、WB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的Fb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aPT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的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ECOPD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和纤溶功能亢进,及时的监测与有效的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探讨介入治疗前后凝血状态的变化,为早期发现并诊断DIC提供依据。方法 2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于经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TACE)前、后,测定血浆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凝血酶(F-IIa)、抗凝血酶III(AT-III)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HCC患者在介入治疗后早期组织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凝血酶、D-二聚体和介入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而抗凝血酶III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 HCC患者介入治疗后早期较介入治疗前凝血增高;血浆组织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和D-二聚体可以作为术后早期诊断DIC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介入治疗前(A1组)、后(A2组)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比较A1组(52例)、A2组(52例)及30例对照组(B组)指标。PT、aPTT、TF、Fbg、FⅦ、FⅧ、FX采用光散射比浊法,P-选择素(Ps),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采用ELISA法,uPA抑制物(PAI)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结果1.与B组比较,A1组aPTT、TT、Fbg、FⅧ、Ps、vWF、uPA和PAI均升高(P〈0.05~0.01)。2.与A1组比较,A2组Fbg、FⅦ、Ps、uPA和PAI降低(P〈0.05~0.01)。结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凝血及纤溶过度激活,血小板活化,介入治疗后减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凝血功能及心电图变化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取肺心病并呼吸衰竭患者78例与健康体检人群50例,分别计为观察组与正常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心电图、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另外观察组患者均接受无创通气、丹参多酚酸盐等综合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心律失常(激动起源异常、激动传导异常、酷似心梗)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PT、a PTT、TT、PaO_2、SaO_2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Fbg、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PaCO_2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PT、a PTT、TT、PaO_2、SaO_2显著上升,Fbg、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PaCO_2显著下降(P0.05)。结论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易发生心律失常,处于血液高凝状态;无创通气+丹参多酚酸盐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患者止凝血与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内皮细胞功能、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活性、纤溶活性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134例冠心病患者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4 9例、不稳定心绞痛 (UA) 19例、稳定性心绞痛 (SA)组 6 6例 ,应用ELISA法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Ag)、P -选择素 (P -selectin)、组织因子 (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及D-二聚体 (D -D) ,应用Clauss法检测纤维蛋白原含量 (Fg) ,并比较各指标在冠心病患者与正常对照者 (n =4 0 )的差别。 结果所有冠心病患者的各项止凝血和纤溶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AMI组和UA组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SA组除D -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 ,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AMI组与UA组比较 ,Fg、vWF :Ag、TFPI、TF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P -selectin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UA组与SA组比较 ,P -selectin、D D二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 ,而vWF :Ag、TFPI、TF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着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 ,且各项指标异常程度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相一致 (AMI>UA >SA)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其止凝血机制的常规检测指标及分子标志物的改变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有无复发、转移不同时期患者的诊断、复发转移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对30例正常对照组人群及84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检测,包括PLT、PT、aPTT、TT、Fbg及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包括GMP-140、TF、TAT、TFPI、TpP、PAP、u-PA、t-PA、PAI-1、D-D含量和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和Ⅺ活性及抗凝血酶AT活性。结果 (1)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组患者中均有Fbg升高(P〈0.05),且在疾病复发转移后更加明显(P〈0.01),同时在这组患者中出现PT、aPTT的缩短(P〈0.05)。(2)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组中均存在着GMP-140、TF、TAT和TpP的升高(P〈0.05),且在疾病复发转移组中更明显(P〈0.05或P〈0.01),同时在这组患者中又有凝血因子Ⅶ、Ⅹ活性的升高和AT活性的降低(P〈0.05)。(3)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组中存在着纤溶指标PAP、u-PA、t-PA和D-D含量的升高(P〈0.05),在肿瘤复发转移后这些指标升高更明显(P〈0.05或P〈0.01),同时在这组患者中又出现了PAI-1含量的升高(P〈0.05)。结果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存在着血小板、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方面的止凝血功能的异常。表现为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抗凝血抑制和纤溶系统的活化。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指标除Fbg含量变化与肿瘤复发转移明显相关外,其余指标变化不大。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水平的改变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有复发转移者中变化更加明显,可作为头颈部恶性肿瘤预测、肿瘤复发和转移及判断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