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0 毫秒
1.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的改变。方法:对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且术前、术中无并发症患者56例56眼,行术前及术后1,3mo黄斑区OCT检查,观察术眼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及视力变化。结果:56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术前为241.3±9.9μm,术后1mo为(260.7±16.8)μm,术后3mo为(245.6±17.6)μm,术后1mo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术后3mo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37)。术后1mo,2眼出现黄斑囊样水肿,术后3mo,1眼黄斑囊样水肿消退,另1眼黄斑囊样水肿较前略降低,其余眼未出现黄斑囊样水肿。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mo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增加,术后3mo大部分黄斑水肿消退。  相似文献   

2.
沈秋妤  刘丹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7):1214-1216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白内障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将60例白内障患者的手术眼作为手术组,对侧眼作为对照组,两组术前、术中无并发症,术前和术后1 wk;1,3,6 mo黄斑区行OCT测量,观察两组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结果:手术组:术后1 wk和1,3 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 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其中12眼术后出现黄斑水肿,均发生于术后2~4wk,包括10眼中心凹增厚及2眼黄斑囊样水肿,其中11眼于6 mo内自愈。对照组: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后1 wk;1,3,6 mo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与对照组:两组术前、术后6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1 wk和1,3 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显著增加,少数患者会出现黄斑水肿,但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轴性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眼行微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3-04/12对53例74眼轴性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患者术后1,3 mo最佳矫正视力和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术后1,3 mo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与术后3mo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视网膜脱离、虹膜损伤、瞳孔变形、黄斑囊样水肿、眼内炎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微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轴性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同轴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超薄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与传统的同轴3.0mm 小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比较。
  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收集在我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36例36眼随机分为2组。微切口组:同轴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超薄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手术18例18眼:小切口组:传统同轴3.0mm小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18例18眼。分别记录两组1wk;1,3mo的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手术源性散光、眼压、滤过泡的形成和并发症的情况。采用均数t检验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后1 wk微切口组裸眼视力优于小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mo两组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1,3mo两组手术源性散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mo 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微切口组平均眼压15.26±3.12mmHg,小切口组平均眼压14.57±2.86mmHg,两组术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功能型滤过泡和非功能型滤过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均未出现虹膜损伤、后囊膜破裂、前房出血等并发症。
  结论:同轴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超薄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同轴3.0mm小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植入折叠人工晶状体联合小梁切除术相比,能有效减少手术源性散光,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的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治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4例60眼,随机分成单切口组和双切口组,常规降眼压治疗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随访3mo,观察眼压、最佳矫正视力及前房炎症,对比两种术式的疗效。
  结果:(1)眼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d视力,双切口组0.31±0.27,单切口组0.19±0.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wk;1mo和3mo随访视力,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前房炎症:术后1d双切口组前房渗出明显较单切口组少,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抗炎治疗,术后1wk;1,3mo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与小切口摘除术后患者黄斑厚度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接受两种手术方式摘除白内障的患者共48例(48只眼)(超声乳化组24例,小切口组24例)在术后第1、7、28天,进行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分析黄斑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超声乳化组与小切口组患者的黄斑厚度分别是(189.3±31.2)μm、(190.7±24.1)μm,两者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23);术后第7天,超声乳化组患者黄斑厚度值为(192.4±14.6)μm,小切口组患者的黄斑厚度为(199.2±34.5)μm,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术后第28天,超声乳化组患者黄斑厚度(194.5±18.4)μm与小切口组患者黄斑厚度(203.9±20.8μm)的差异更明显(P=0.01)。结论小切口组患者相对于超声乳化组患者其黄斑厚度的增加更为明显,但所有患者黄斑厚度的改变均未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及黄斑水肿。  相似文献   

7.
张磊  贝明珍  曹晓滨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2):2363-2364
目的:探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将57例86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42眼行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44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3mo用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散光度并计算手术源性散光。结果:术后1mo,A组与B组的平均手术源性散光分别为1.05±0.49,0.71±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A组与B组的平均手术源性散光分别为0.66±0.34,0.59±0.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比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引起的角膜屈光改变更小,术后3mo两者的屈光改变接近一致,均达到屈光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沿角膜散光陡峭轴方向做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散光和视力的变化。方法:根据IOL-Master检测结果选择角膜最大屈光力轴行3.0mm透明角膜切口做白内障超声乳化术42眼作为观察组(A组),常规颞上(右眼)、鼻上(左眼)3.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68眼作为对照组(B组)。检测术前、术后1d;1wk;1,3mo角膜散光和视力变化。结果:A组术前、术后1d;1wk;1,3mo视力分别为0.2±0.24,0.73±0.37,0.78±0.38,0.94±0.36,0.76±0.13;B组为0.17±0.2,0.82±0.3,0.84±0.2,0.77±0.26,0.8±0.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1d;1wk;1,3mo角膜散光度分别为1.01±0.10D,1.33±0.13D,1.15±0.14D,0.90±0.13D,0.89±0.12D;B组为0.95±0.13D,1.25±0.15D,1.07±0.13D,0.87±0.12D,0.82±0.11D。术后1d;1wk;1mo与术前相比散光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mo散光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mo裸眼视力≥0.8者分别为21眼(50%)和32眼(47%),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沿陡轴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有助于患者视力提高及减少术后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2.2mm微小切口与3.0mm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手术效果。

方法:选择2012-01/2013-06在我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随机分为两组:2.2mm切口组45例45眼,3.0mm切口组45例45眼,分别行2.2mm或3.0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后1d; 1wk; 1,3mo随访,观察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角膜厚度、手术源性散光。

结果:术后1d,2.2mm切口组视力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 1,3mo,两组比较无统计差异。两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角膜厚度在术后1d; 1wk; 1,3mo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源性散光在术后1d; 1wk; 1,3mo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2mm切口组手术源性散光明显减小。

结论:2.2mm微小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后早期提高视力更明显,能明显减少手术源性散光,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的超声乳化手术切口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患者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2011-08/12期间行超声乳化吸除术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2组,上方巩膜缘11∶00~12∶00处手术切口组(A组)30例32眼;颞侧(9∶00或3∶00)3.2mm宽的透明角膜切口组(B组)32例35眼;利用角膜曲率仪测量白内障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角膜屈光状态,比较A组与B组不同的超声乳化手术切口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分别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wk;1,3mo的角膜散光改变,所有实验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术前、术后1wk的角膜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mo的差异经统计分析P<0.05,A组的手术源性散光大于B组。结论:选择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手术用时短,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对角膜散光影响小。不同手术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治疗黄斑视网膜前膜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患者23例24眼玻璃体腔注射TA 4mg治疗黄斑视网膜前膜继发黄斑水肿,观察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变化,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A治疗后10,30,90d与治疗前比较,视力明显提高(P〈0.05)。OCT示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明显变薄(P〈0.01),术前平均厚度522±126μm,治疗后10,30,90d分别降低到264±115,245±128,286±131μm,黄斑水肿减轻,眼压升高7眼(29%),白内障发生1例,未见其他与玻璃体注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注射TA治疗黄斑视网膜前膜继发黄斑水肿简单、安全、易操作,短期内可以迅速减轻黄斑水肿,并提高视力,部分患者在注射后6mo可能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对糖尿病患者黄斑结构的影响。 方法对比分析30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的糖尿病患者手术 眼与对侧未手术眼以及30例无糖尿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者手术前及术后1 d、1个月时 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测量资料。 结果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眼手术前黄斑中心凹的平 均厚度为(148.5±27.7)μm,术后平均厚度为(219.4±68.23) μm,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未手术眼初次检查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为(147.4±27.5) μm,1个月后复查为(148.2±27.3) μm,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无糖尿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眼术前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为(142.37±12.7) μm,术后为(151.9±23.7) μm,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组术后新增黄斑水肿11只眼,原有黄斑水肿的6只眼中3只眼水肿较术前加重。结论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视网膜厚度明显增加,黄斑水肿的发生率较高,黄斑水肿的程度较重。(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175-177)  相似文献   

13.
蒲一民  卢薇  杨君  何燕  杨田  李斌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1):2091-2093
目的: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特发性和继发性黄斑前膜(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ERM)的形态特征、黄斑中心凹厚度及其与视力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应用频域OCT观察用裂隙灯显微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OCT确诊为特发性ERM(92例112眼)、继发性ERM(78例96眼)的患者,观察前膜的形态特征、定量测量前膜及其下视网膜厚度、分析黄斑中心凹厚度与视力的关系。结果:ERM的OCT图像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表面厚薄不一的高反射光带,主要表现为前膜与视网膜内表面出现局灶及大部分粘连,其次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变浅或消失、神经上皮层增厚、黄斑水肿。特发性ERM患者视网膜平均厚度为398.32±112.07μm,前膜的平均厚度为52.28±9.65μm;继发性ERM患者视网膜平均厚度为416.87±104.17μm,前膜的平均厚度为57.05±10.33μm。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视力区间,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别在两组及同组不同视力区间之间,黄斑中心凹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T可以客观地显示ERM及黄斑部组织结构的改变,并能定量检测ERM、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是ERM可靠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4.
王梓  李一壮  李青 《眼科新进展》2012,32(9):859-861,864
目的比较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出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64例(80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手术,B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术后1周、4周、8周和12周观察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前及术后1周进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采用Zeiss-Humphrey OCT3仪于术前1周,术后1周、4周、6周、8周和12周分别检查术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结果 A、B组术后BCVA较术前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B两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6.95%和7.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1周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89.37±24.95)μm和(191.87±22.61)μm,与术前(158.13±19.11)μm和(159.20±16.18)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6周时两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仍较术前明显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8周、12周时A、B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术后发现黄斑囊样水肿1眼,第12周复查时已消退。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不同方式白内障手术后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有增加,但是大多达不到黄斑囊样水肿的诊断标准,在8周左右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几乎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普拉洛芬对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及黄斑厚度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单中心随机临床观察研究。收集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不伴有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44例(66眼)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前3 d常规应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普拉洛芬滴眼液。对比手术前后两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厚度、黄斑水肿情况。必要时对患眼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检查。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及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试验组最佳矫正视力为(0.10±0.23)logMAR,对照组为(0.31±0.35)logMAR,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试验组视力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试验组黄斑厚度为(249.09±22.89)μm,与术前(241.39±17.42)μ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0);对照组黄斑厚度为(256.70±40.84)μm,与术前(232.80±20.10)μm相比显著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术后1个月时对照组5眼行OCTA检查,其中3眼可观察到黄斑区微血管瘤和无灌注区,1眼存在明显的黄斑囊样水肿;试验组2眼行OCTA检查,均未见明显微血管瘤及无灌注区。结论 术前应用普拉洛芬可减少术后1个月黄斑区视网膜增厚,有助于术后早期视功能的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16.
背景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黄斑水肿是影响视功能的主要原因,中医药疗法减轻组织水肿疗效独特,但其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水肿的防治作用少有报道。目的探讨口服活血化淤汤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后黄斑区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行常规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150例180眼分为单纯手术组和手术+药物组。单纯手术组86例100眼仅行手术治疗,手术+药物组64例80眼手术后给予活血化瘀汤12I服14d。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2、4、6、8和12周对比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反应及前房反应、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黄斑区组织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2周手术+药物组视力≥1.0的跟数分布基本与单纯手术组持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6,P〉0.05)。术后1周手术+药物组房水闪辉的眼数明显少于单纯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41,P〈0.05)。单纯手术组、手术+药物组术后2~8周中心凹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周手术+药物组中心凹厚度低于单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15、2.323、3.104、2.470,P〈0.05)。单纯手术组13眼(13/100,占13%)出现术后黄斑水肿,均发生于术后2~6周,包括中心凹增厚11眼,黄斑囊样水肿2眼,其中10眼术后12周内水肿消失。手术+药物组3眼(3/80,占3.75%)出现术后黄斑水肿,包括黄斑中心凹增厚2眼及黄斑囊样水肿1眼,发生于术后4—6周,术后12周水肿消失。结论活血化淤汤能够促进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后眼前节炎症的恢复,改善术后黄斑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区视网膜结构、脉络膜结构及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HbA1c值的相关性。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6-10/2017-12在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中心符合入组条件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患者82例87眼,分为非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组。依据术前HbA1c水平,将糖尿病组分为高HbA1c值组(HbA1c>7.0%)和正常HbA1c值组(HbA1c≤7.0%)。其中非糖尿病组(4%≤HbA1c≤6.0%)28例30眼,高HbA1c组28例29眼和正常HbA1c组26例28眼。运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各组患者术前1d,术后1d,1wk,1、3mo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ST)、黄斑总容积(CV)和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采用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变化,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其与HbA1c值的相关性;同时比较各组患者术后黄斑水肿(PCME)发生率;进一步分析糖尿病患者HbA1c值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CDVA)的关联性。结果:非糖尿病组、高HbA1c组和正常HbA1c组患者白内障术后1wk时CST分别为239.03±11.55、254.38±26.44、247.07±19.51μm,术后1mo时CST分别为241.00±11.15、271.55±61.05、248.64±38.28μm(F=3.001,P=0.048);其中高HbA1c值组和正常HbA1c值组比较有差异(P<0.05),且两组患者术后1wk,1mo时HbA1c值与CST之间在P=0.01水平上呈正相关关系(r术后1wk=0.338,r术后1mo=0.297)。三组患者术后发生PCME分别为0例、5眼(17%)和1眼(4%)。非糖尿病组、高HbA1c组和正常HbA1c组患者术后1wk时CDVA分别为0.07±0.06、0.12±0.10、0.09±0.08,术后1mo时CDVA分别为0.03±0.06、0.11±0.15、0.11±0.09,术后3mo时CDVA分别为0.02±0.04、0.08±0.12、0.06±0.06(F=3.272,P=0.045);其中高HbA1c值组和正常HbA1c值组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HbA1c值与术后1wk,1、3mo(r术后1wk=0.425,r术后1mo=0.235,r术后3mo=0.332)CDVA(LogMAR)在P=0.01水平上两者显著相关且呈正相关关系。三组患者白内障术后CV、SFCT的组间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其变化程度的组间无差异。结论:糖尿病患者术前HbA1c水平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和脉络膜结构有一定的相关性;术前HbA1c>7.0%的患者术后发生黄斑水肿的风险增加。同时,糖尿病患者术前HbA1c水平与白内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密切相关;术前HbA1c值越高的患者术后视力提高越欠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前瞻性观察PDT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d-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前后不同随访时间点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的特征性改变,旨在更好地反馈PDT治疗后黄斑区结构的变化过程。方法:将在本院接受PDT治疗的26例30眼湿性AMD患者纳入本研究。维速达尔用量根据厂家推荐方法计算。治疗前后均行FFA,ICG,OCT及最佳矫正视力等相关临床检查,术后随访日期为术后2wk; 1,2,3mo。傅立叶OCT扫描以标准五线结合六线扫描,覆盖病变的关键部位并保持前后扫描位置的一致性。重点观察黄斑中心凹层间厚度、外层高反射带高度、囊肿(包括视网膜下积液和视网膜内积液)的总面积。分析这些变化与随访时间的依赖关系。统计分析使用SPSS 13.0软件。结果:至治疗后3mo,PDT治疗后22眼(73%)视力提高两行以上,3眼视力无明显改变,3眼视力下降,2例患者因故失访。视力提高的22眼治疗前平均黄斑厚度为 722.5±55.6μm,治疗后2wk,平均黄斑层间厚度为708.3±45.3μm,1mo 为584.4±49.3μm,2mo为430.7±50.2μm,3mo为 180.6±36.3μm。治疗前和治疗后外层高反射带厚度分别为302.3±50.2,277.5±42.3,202.7±40.1,180.6±35.7,100.8±22.9μm,囊肿的总面积为0.34±0.12,0.25±0.07,0.10±0.05,0.08±0.04,0.05±0.01mm2。结论:AMD患者在PDT治疗后1mo黄斑区视网膜下液有显著吸收,视网膜水肿显著吸收,黄斑中心凹层间厚度、外层高反射厚度也有明显变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