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多种原因诱发的发病机制相同的综合征。结合1994年美国-欧洲共识会议[1,2]及1999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3]对该综合征制定的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以下5项者,可诊断为ALI或ARDS:(1)有ALI/ARDS的高危因素;(2)急性起病、呼吸频数和(或)呼吸窘迫;(3)低氧血症:氧合指数(PaO2/FiO2):ALI〈300 mm Hg(1 mm Hg=0.133 kPa),ARDS〈200 mm Hg;(4)胸部X线显示两肺浸润阴影;(5)肺动脉楔压≤18 mm Hg或临床上能除外心源性肺水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呼气末正压 (PEEP)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血管外肺水 (EVLW )的影响。方法 :以内毒素持续静脉注射复制绵羊ARDS模型。根据PEEP水平分成 5cmH2 O( 7只 ,1cmH2 O =0 .0 98kPa)、10cmH2 O( 8只 )和 15cmH2 O( 6只 ) 3个组。采用单指示剂热稀释法测定EVLW。应用PEEP前 ( 0h)、应用后 1h和 2h测定EVLW ,同时监测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和肺气体交换。结果 :应用PEEP前 ,10cmH2 O和 15cmH2 O组EVLW分别为 ( 16.5± 4.7)ml·kg- 1 和 ( 18.4± 6.0 )ml·kg- 1 ;应用PEEP 2h后 ,EVLW分别为 ( 14 .7± 4.5 )ml·kg- 1 和 ( 15 .3± 3 .7)ml·kg- 1 ,较应用PEEP前显著减少 (P <0 .0 5 )。应用PEEP前 ,15cmH2 O组氧合指数 (PaO2 FiO2 )为 ( 87.3± 2 7.9)mmHg( 1mmHg =0 .13 3kPa) ;应用PEEP 2h后 ,显著升高至 ( 13 8.6± 41.8)mmHg(P <0 .0 5 )。应用PEEP前 ,15cmH2 O组肺静态顺应性为 ( 11.4± 1.9)ml·cmH2 O- 1 ;应用PEEP 2h后 ,显著升高至 ( 14 .8± 2 .3 )ml·cmH2 O- 1 (P <0 .0 5 )。结论 :适当水平的PEEP能显著减少ARDS绵羊EVLW。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急性反应期的临床特点及主要死亡原因,探讨早期开腹手术减压引流胰周的指征,对早期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40例SAP,分为腹膜后型和液体型两大类。予SAP的常规综合治疗,15例在保守治疗1.3d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先兆或腹腔内压力(IAP)〉25cmH2O即开腹手术减压引流胰周,另13例在发生ARDS或胰周感染,再手术减压引流,12例液体型则在SAP常规综合治疗加以简单腹腔置管引流。结果12例液体型SAP经保守治疗病情缓解,15例早期手术急性期无死亡,13例未早期手术5例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死亡。结论液体型SAP多数无需早期手术引流胰周,腹膜后型SAP短期保守治疗(1-3d)改善不明显时,出现ARDS先兆,IAP〉25cmH2O宜积极手术引流,可减少ARDS发生及发展为MOF降低SAP早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无创正压通气在治疗肺挫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肺挫伤可导致急性肺损伤(ALI),进而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003年1月~2004年5月我院中心ICU使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早期治疗ALI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肺挫伤致ALI38例,男26例,女12例;平均年龄(371±163)岁。在治疗原发病、限制液体入量、抗感染、激素等的同时行NIPPV,定时复查血气分析,观察病人PaO2/FiO2、自觉症状变化及X线影象学表现。选用美国VisonBiPAP呼吸机。S/T模式,备用频率12~22次/min,FiO240%~60%,逐渐调整至IPAP14~20cmH2O(1cmH2O=0098kPa),EPAP6~14cmH2O,PS6~8cmH2…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婴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治和转归。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2003年12月我院ICU科收治的6例婴儿ARDS机械通气的时机、模式、时间及呼吸机参数的调节和并发症。结果:6例患儿中2例治愈,3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开始用呼吸机的时间最短于发病后2h,最长于发病后18h,平均(10.7±6.3)h,平均通气时间(8.1±5.9)d,呼吸机参数最高PIP(27.1±8.8)cmH2O,PEEP平均(6.6±4.8)cmH2O,平均气道压(MAP)(15.6±6.4)cmH2O,FiO2(65±35)%,最高PIP持续时间(36.7±10.6)h,最高FiO2持续时间(26.8±12.7)h。合并气胸2例,多脏器损害3例。结论:ARDS患儿要早期诊断、早期机械通气治疗。选择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即最佳PEEP、限制性PIP(低潮气量)、短时间高氧浓度吸入后尽快降低氧浓度的模式,患儿病情逐渐好转,同时亦减少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损害发生的机会,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和预后。方法参照1994年美国和欧洲ARDS评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回顾性总结2003年2月至2005年12月我院急救中心17例确诊为足月新生儿ARDS患儿的特点。结果符合足月新生儿ARDS诊断的共17例,窒息、吸入、剖宫产是其发病的高危因素。确诊时急性肺损伤指数和PaO2/FiO2分别为(3.2±0.7)mm Hg和(87±22)mm Hg(1 mm Hg=0.133 kPa)。机械通气时最高吸气峰压和呼气末正压分别为(34±8)cm H2O、(7.6±3.4)cm H2O。平均住院时间16.8 d,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呼吸衰竭死亡8例(病死率47%)。结论积极去除高危因素预防足月新生儿ARDS,探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病死率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前,机械通气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关键治疗措施。近10年来,对ARDS病理改变和呼吸力学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尤其对机械通气所致肺损伤(VILI)的认识不断深入,使ARDS通气目标和策略发生重大改变。多数学者主张实施肺保护策略,并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行[1] :①弃用传统的超生理大潮气量( 10~15ml/kg) ,应用小潮气量( 5~8ml/kg) ,严格限制跨肺压,推荐平台压<35cmH2 O ( 1cmH2 O =0 0 98kPa)———允许性高碳酸血症(PHC) ;②加用适当的呼气末正压(PEEP) ,以保持肺泡的开放。我们在潮气量(VT)的设置和最佳呼气末正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肺功能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98例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其中符合诊断标准且伴有肺损伤需机械通气的49例作为观察组,将同期机械通气无肺损伤的49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资料、血气指标、呼吸机参数、肺功能。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SIRS评分(分)分别为2.69±0.9、2.39±1.3;通气时间(d)分别为13.3±14.5、8.4±4.7;氧合指数(mmHg)分别为146.34±67.34、375.76±84.26;PIP(cmH2O)分别为25.3±9.3、21.3±1.5;PEEP(cmH2O)分别为10.54±1.42、4.25±1.34;平均气压道(cmH2O)分别为:14.9±3.6、9.8±1.7;氧浓度(%)分别为72.46±23.42、49.34±15.24;肺内分流(%)分别为25.42±9.35、8.43±4.01;肺静态顺应性[ml(cmH2O.kg)]分别为7.34±3.13、4.69±3.53。观察组有17例出现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死亡12例,对照组有7例出现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死亡5例。结论监测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肺功能,尽早诊断及干预肺损伤,能有效阻止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发生及发展,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郭云泽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1):72-73,80
目的:观察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和呼吸力学监护指导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2010年12月收治入院的30例急性呼吸衰竭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机械通气组(对照组)和保护性机械通气组(观察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潮气量(VT)、呼吸道峰压(PIP)、呼气末正压(PEEP)、呼吸频率(RR)及血气分析结果。结果:本研究中两组所有患儿均治愈,顺利撤机。两组患儿治疗后呼吸机参数比较。观察组VT(8.2±0.9)ml/kg、PIP(35.1±3.8)cmH20(1cmH20=0.098kPa),对照组VT(10.5±0.5)ml/kg、PIP(45.5±3.7)cmH2O,两组VT、PIP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采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平均PaCO2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的发生率为33.33%(5/15),观察组VILI的发生率为13.33%(2/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的保护性机械通气能够有效治愈患儿的呼吸衰竭,而且并发症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行机械通气治疗进行观察分析。方法 对 2 7例ARDS患者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加压力支持 (SIMV +PSV) ,应用较低潮气量 ( 6~ 10ml/kg) ,吸入氧浓度 (FiO2 ) <5 0 % ,PEEP≤15cmH2 O。结果  2 3例存活 (占 85 .19% ) ,4例死亡 (占 14 .81% )。结论 造成ARD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早期控制原发病是ARDS治疗的关键 ,而机械通气是ARDS治疗过程中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Zhan QY  Sun B  Tong ZH  Guo LM  Xu L  Zhu X  Jia XJ  Wang C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6):3262-3266
目的 总结体外膜式氧合(ECMO)治疗新型甲型H1N1流感所致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经验,探讨其应用指征.方法 收集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北京及天津地区5家医院5个ICU收治的18例接受ECMO治疗的危重型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设计统一表格,由具有ECMO操作经验的医师采集资料并填写表格,主要包括患者一般情况、ECMO前一般情况、ECMO疗效及并发症、机械通气应用情况和临床转归.以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共有18例新型甲型H1N1流感所致重症ARDS接受ECMO治疗,男性及女性各9例(女性均为孕产妇),平均年龄(33±11)岁,其中8例并发有气压伤(6例为气胸).接受ECMO前,平均应用无创正压通气ld,有创通气60h.ECMO前2~6h生理学指标:平均氧合指数为(53±14)mm Hg,呼气末正压(PEEP)为(17±5)cm H20,Murray急性肺损伤评分3.80±0.29,pH值7.38±0.10,血乳酸(3.3±2.3)mmol/L,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APACHEⅡ)评分16±8.均采用静脉-静脉ECMO(VV-ECMO)方式,ECMO前、ECMO后2h机械通气参数设置分别为:呼吸道峰压(31±7)、(25±6)cm H2O,呼吸频率(15±4)、(22±6)次/min,吸入气氧浓度0.8~1.0、0.35~0.50,PEEP(16±5)、(12±4)cm H20.与ECMO前6h相比,ECMO后2h及24h动脉血气指标(pH,PaO2及PaCO2)均显著改善(P<0.05).ECMO支持时间2~168 d,平均为8d.11例成功脱离ECMO(其中8例存活出院,1例仍在ICU接受治疗,2例在ICU内死亡),7例ECMO治疗过程中死亡.结论 对于常规机械通气难于支持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所致重症急性ARDS,ECMO可显著改善这类患者的氧合与通气状况,使肺充分休息,为治疗原发病争取足够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呼气末正压通气对提高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气利用率(O2UC)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30例,均给予机械通气,分别调节PEEP为0、5、10、15 cm H2O压力水平,采集动静脉血,血气分析计算患者O2UC,同时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等。结果:PEEP由0 cm H2O升高到15 cm H2O时患者PaO2、PaCO2、PaO2/FiO2不断升高(P〈0.05);PEEP由0 cm H2O升高到10 cm H2O时患者O2UC、MAP、HR均无明显变化,PEEP为15 cm H2O时,O2UC、MAP明显降低,HR较之前升高(P〈0.05)。结论:ARDS患者PEEP治疗中,随着呼气末压力的增高,患者动脉氧分压也会升高,但是PEEP增高到一定水平时,患者氧利用率降低,因此治疗中要选择合适的PEEP水平,在提高PaO2的同时,保证氧利用率和心输出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肺叶切除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早期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收集1999年12月-2010年6月,我院开胸术后发生ARDS的2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死亡5例,其中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死亡率低(1/18),P〈0.01。结论:早期诊断及早采用机械通气,控制感染,纠正休克,积极治疗合并症、并发症,维护主要脏器功能是防治普胸术后ARDS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ARDS的诊断经验和及时有效治疗方案.方法:分析1996年2月至2000年5月住院SAP并发ARDS患者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治愈3例,死亡5例.2例ASP24小时内手术治疗,术后合并ARDS,应用机械通气治愈.另6例无手术指征者,2例行机械通气治疗,1例治愈,1例死于MOF;2例死于MOF2例死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结论:SAP及时手术治疗有助于提高合并ARDS的抢救成功率.机械通气是重要有效的抢救措施.“最低PEEP”策略可减少机城通气对血流动力学产生的不利影响,减少通气机所致肺损伤.应用“ARDS先兆”概念及其诊断标准,有利于阻止病变向ARDS与MOF发展,降低病死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对于ARDS患者,控制性肺膨胀(SI)是目前实验和临床报道使用较多的肺复张方法.但其对血流动力学干扰明显,部分危重病人无法耐受。采用压力控制(PCV)的方法进行肺复张,血流动力学干扰小,氧合改善与控制性肺膨胀(SI)无差别,可能更适合无法耐受控制性肺膨胀(SI)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以不同的肺牵张指数指导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气末正压(PEEP)的选择.方法 14例ARDS患者实施肺复张后容量控制通气,用回归法求得方程P=a×timeb+c,b为肺牵张指数.调整PEEP使b<1(0.61(1.11时PEEP分别为(8.3±1.5)cm H2O、(15.0±1.9)cm H2O和(18.4±1.9)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1和b>1时的PaP2/FiO2明显高于复张前.与b=1时相比,b>1时的肺静态顺应性显著降低(P<0.05).h=1和b>1的复张容积较b<1增大.结论 充分复张后b=1时患者氧合、顺应性、肺复张容积明显改善,可指导ARDS患者最佳PEEP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压力控制性肺膨胀(SI)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吸痰后肺复张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庆三峡医院急救ICU科2012年9月~2014年1月的ARDS患者40例,随机分为P0、P1、P2、P3、P4组,每组各8例,分别采用0、30、35、40、45 cm H2O(1 cm H2O=0.098 kPa)压力进行肺复张。记录患者吸痰后SI肺复张的呼吸力学指标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①P1、P2、P3、P4组肺复张后肺容积、肺动态顺应性(Cd)值明显高于P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P2、P3、P4组肺复张后肺复张后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均压(Pm)、气道平台压(Pplat)明显低于P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P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P1、P2、P3、P4组实施SI后其平均动脉血压(MAP)、平均肺动脉压(PAP)、中心静脉压(CVP)与P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3、P4组心率(HR)分别与P1、P2、P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35 cm H2O为实施SI治疗ARDS患者的适合压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断及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4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并发ARDS23例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4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生ARDS者23例(46.9%),死亡6例,病死率26.1%。结论: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急性反应期,应反复测定血气分析,可早期诊断ARDS。一旦出现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及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辅助呼吸,可以明显改善缺氧状况,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皮氧(PtcO2)监测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NDS)的早期预警及指导治疗作用。方法92例急性肺损伤(ALI)患者随机分为经皮氧监测组及非经皮氧监测组(各46例)。2组病人人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发生ARDS时给予加强治疗。经皮氧监测组以PtcO2/FiO2≤250mmHg考虑发生ARDS,非经皮氧监测组每8h监测Pa02,以PacO2/Fi02≤200mmHg考虑发生ARDS。比较2组病人ARDS的发生率、诊断ARDS的时间、诊断ARDS时PacO2/FiO2、有创机械通气的发生率。结果2组病人的ARDS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氧监测组ARDS的诊断时间早于非经皮氧监测组(P〈0.05),诊断ARDS时的PacO2/FiO2高于非经皮氧监测治疗组(P〈0.05),诊断后有创机械通气的发生率低于非经皮氧监测组(P〈0.05)。结论经皮氧监测组能够较早预警ARDS的发生并有效指导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18例创伤后成人呼吸迫征(ARDS),男性15例,女性3例,年龄11岁到79岁,5例治愈。本组ARDS的主要病因是严重创伤(10例)、大手术(4例)、烧伤(4例)、休克、感染、DIC、过量输液等。诊断依据为:(1)病史中诱发ARDS的病因;(2)临床急性呼吸衰竭症状;(3)X线胸片“点状”及“雪片状”阴影;(4)低氧血症:(5)血小板减少;(6)尸检肺部病理检查符合ARDS变化。ARDS的预防措施包括有及早预防及治疗,如针对休克、感染的控制,防止过量输液及DIC的早期治疗,特别要注意预防措施,及多器官衰竭的治疗,积极处理肺间质水肿,加压通气保持呼吸道畅通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