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吕磊  罗义 《实用老年医学》2012,26(4):312-313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的CD41水平,以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对CD41水平的影响。方法测定行PCI术者(235例)及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121例)手术前及手术后2h的CD41水平。结果术前冠心病患者的CD41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者(P<0.05)。而在仅行CAG的患者术前与术后CD41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CD41水平在PCI术后2h高于术前(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活性高于非冠心病者,PCI术可促进血小板激活。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单纯药物球囊处理冠状动脉主支中远段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4年5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行冠脉造影证实冠心病,于冠状动脉主支中远段行单纯药物球囊处理41例患者,对照组选择同期78例患者行传统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术后即刻复查造影,术后9个月临床临床随访,观察组即刻手术效果、统计患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结果 2组手术患者均无冠脉穿孔、心包填塞等事件发生,观察组41例患者行药物球囊扩张术,成功率95.1%。对照组78例患者行传统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成功率93.6%。观察组与对照组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即刻血管最小管腔直径由术前(1.06±0.42mm)增加至术后(3.14±0.51mm)(p<0.05),复查冠脉造影血管最小管腔(3.16±0.54)(P>0.05),对照组即刻血管最小管腔直径由术前(1.14±0.48mm)增加至术后(3.22±0.56mm)p<0.05),复查冠脉造影血管最小管腔(3.12±0.61)((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心源性死亡、致死性心肌梗死、靶病变血管再重建。结论 单纯药物球囊扩张对冠状动脉主支中远段病变治疗安全有效,可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3.
张新才 《山东医药》2014,(45):48-49
目的:探讨血浆IP10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行PCI的冠心病患者(均植入冠状动脉支架), PCI术后半年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示支架内再狭窄且狭窄程度≥参照血管50%患者17例为支架内再狭窄组( ISR组);造影提示支架内再狭窄<50%或无再狭窄患者95例为支架内无再狭窄组( NSR组);另选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的胸痛患者10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浆IP10水平。结果 NSR组血浆IP10水平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P>0.05;ISR组血浆IP10水平明显高于NSR组(P<0.05)。结论支架内再狭窄患者血浆IP10水平明显高于支架内无再狭窄者;IP10有可能作为评价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风险的一项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与非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PCI)后临床远期预后。方法 连续行直接PCI的287例AMI患者根据心肌梗死的不同部位分成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组(AW-AMI组,142例)和急性非前壁心肌梗死组(NAW-AMI组,145例),分析其临床基本特征、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主要观察终点为住院期病死率与随访期(平均17.3±9.8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非致命心肌梗死,非致命心力衰竭,靶血管血运重建及总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结果 与NAW-AMI组比较,AW-AMI组的CK与CK-MB峰值显著升高[(3 533±2 888)U/L比(2322±1638)U/L,(158±197)U/L比(95±64)U/L,P均<0.01],左室射血分数降低(0.55±0.13比0.61±0.12,P<0.05)以及住院期病死率增高(4.1%比0,P<0.05)。平均随访17.3±9.8)个月,AW-AMI组的非致命性心力衰竭、总心脏死亡率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高于NAW-AMI组(P均<0.05)。多变量分析显示,前壁心肌梗死和前降支近段病变与AMI患者直接PCI治疗后心脏性死亡发生相关(P均<0.05)。结论 前壁心肌梗死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有关,AW-AMI行直接PCI患者的长期临床预后较NAW-AMI行直接PCI者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CD40配体(CD40L)和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在冠脉内介入治疗(PCI)前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接受规范的抗心绞痛治疗,术前给予氯吡格雷75mg/d,行PCI术前及术后6h,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活化血小板CD40L的表达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sCD40L的含量。结果:30例冠心病患者PCI术前血小板CD40L的表达率水平为(3.73±2.15)%,术后6h为(2.46±0.90)%,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PCI术前血清sCD40L的含量为(11.72±4.25)ng/ml,术后6h为(9.98±3.32)ng/ml,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氯吡格雷降可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早期血清和血小板膜CD40L的含量和表达,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64岁,因反复胸闷痛3月于2008年5月21日入院,5月23日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近中段严重扭曲,右冠状动脉中段全闭,前降支及回旋支严重病变,建议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但家属要求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故决定行右冠状动脉中段PCI。患者右冠状动脉严重扭曲,为慢性闭塞病变(CTO),闭塞段较长,属PCI不易成功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脉侧支循环对于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60例,入院后均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行急诊介入治疗,成功开通罪犯血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按Rentrop方法评价侧支循环情况,分为有侧支循环组(16例)和无侧支循环组(44例)。分别于术后24h、7d后抽取静脉血行NT-proBNP检查,术后7d和术后30d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情况。结果 STEMI患者急诊PCI后有侧支循环组24h内的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无侧支循环组NT-proBNP水平[988.0(428.2-1658.0) pg/mL比3023.0(1947.5-4935.5) pg/mL]、入院7d的有侧支循环组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无侧支循环组NT-proBNP水平[832.0(561.7-1062.0) pg/mL比2219.0(1149.0-3445.8)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患者入院Killip分级≥2级的比例为6.2% 比34.1% (P=0. 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脏超声结果比较PCI术后7d的心脏超声结果显示,有侧支循环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无侧支循环组[(53.4±7.1)%比(47.1±8.4)%,P<0.05]。术后30d门诊随访心脏超声结果显示,有侧支循环组的左室射血分数依然高于无侧支循环组[(56.3±6.9)%比(49.5±8.9)%,P<0.05]。结论 早期开放的侧支循环可降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NT-ProBNP水平并且对心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老年心律失常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对48例平均年龄52±4.6(40~68)岁拟诊冠心病的心律失常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48例中22例为无典型心绞痛和心电图缺血改变的心律失常患者(A组),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13.6%(3/22);26例为有典型心绞痛和心电图缺血改变的心律失常患者(B组),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92.3%(24/26)。两组比较,P<0.001。48例中未绝经的8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均无异常,而绝经期后的9例中7.例冠状动脉有病变。提示对中老年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患者,尤其是绝期前的女性诊断冠心病宜慎重。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特点。方法 选择 10 2例有典型心绞痛或不典型胸痛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测定其血浆纤维蛋白原 ( fg)水平 ,观察冠状动脉造影阳性与阴性患者血浆 fg的关系 ,同时观察不同的冠状动脉狭窄支数与 fg水平变化的关系。结果  1)、5 3例心绞痛患者的 fg水平明显高于 37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 ( 3.86± 0 .70 g/L,3.37± 0 .62 g/L ,P<0 .0 1) ;12例急性心肌梗死之 fg明显高于心绞痛 B组与正常组 A组 ( 5 .83± 1.85 g/L ;3.37± 0 .62 g/L ;P<0 .0 1) ;2 )、在不同的狭窄支数亚组中 ,Fg水平与病变支数无显著差异性。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浆 fg水平明显升高 ,说明 fg在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在冠状动脉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PLM)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5例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粤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并进行经导管冠脉造影(CAG),确诊为UPLM的患者.其中12例患者术前进行了CTA检查;13例患者术前未进行CTA检查,而直接进行CAG及PCI.结果 12例介入诊疗前进行CTA检查的患者,CTA检查阳性预测值为100%,介入治疗均成功,手术成功率100%,术中未出现低血压及慢血流等并发症情况,PCI平均操作时间(30±5)min.13例术前未进行CTA检查的患者,有11例选择行PCI并成功,PCI成功率100%.但其中有6例患者在CAG及PCI术中出现低血压(46%),2例患者术中出现冠脉慢血流(15%),整体并发症发生率为61%,与CT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I平均操作时间(50±9)min,较CTA组明显增加(P<0.01).另外2例患者术前未行CTA检查,行CAG后放弃PCI治疗,择期行CABG(15%).结论 冠心病患者术前行CTA检查,有助于提前发现UPLM,从而提高UPLM患者介入手术成功率,减少术中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并分析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探讨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冠心病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52例入选患者根据临床及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54例)、稳定型心绞痛组(3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60例);98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38例)、双支病变组(22例)、三支病变组(28例)及左主干病变组(10例);根据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分为低Gensini分值组(32例)、中Gensini分值组(33例)和高Gensini分值组(33例)。采用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所有患者入院时血清胱抑素C水平,分析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1.27±0.27mg/L)高于对照组(0.98±0.17mg/L)及稳定型心绞痛组(1.11±0.24mg/L)(P<0.05),而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支病变组(1.18±0.27mg/L)、双支病变组(1.21±0.34mg/L)、三支病变组(1.16±0.26mg/L)、左主干病变组(1.23±0.37mg/L)血清胱抑素C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Gensini积分低Gensini分值组(1.19±0.29mg/L)、中Gensini分值组(1.22±0.28mg/L)、高Gensini分值组(1.16±0.31mg/L)血清胱抑素C水平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冠心病临床严重程度相关,而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对冠心病引起的严重心力衰竭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仅单支开放的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4年9月至2013年12月因冠心病引起的严重心力衰竭入院并接受PCI的患者中,27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三支血管严重病变,其中两支血管呈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单支开放的冠状动脉存在严重狭窄、但无明显钙化弯曲。对27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仅单支开放的患者行PCI,观察PCI造影和临床成功率,院内临床症状、术前及术后1周血浆脑钠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及30 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结果 PCI即刻造影及临床成功率均为27例(100%)。术后胸闷气短症状改善为27例(100%),NYHA心功能分级由Ⅳ级提高到Ⅲ级有22例(81.5%)。术前与术后1周血浆BNP[(2699.6±1104.7)pg/ml比(737.0±261.7)pg/ml,P〈0.05]、LVEF[(26.89±5.70)%比(36±3.41)%,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发生对比剂肾病1例(3.7%),经床旁血液透析48 h后肾功能恢复。院内及30 d随访,未发生MACE。结论冠心病引起的严重心力衰竭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患者,在两支血管CTO未开通情况下,对严重狭窄但无明显钙化弯曲的单支开放冠状动脉病变行PCI成功率高,短期观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QT离散度 (QTdispersion ,QTd)的变化。方法 对6 8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管腔狭窄≥ 75 %而成功行PCI术前、术后 (2 4h、1周 )进行同步 12导联心电图检查 ,测量QTd和QTcd ,还同期测量了 6 2例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术前、术后 (2 4h、1周 )的QTd和QTcd。结果 ①冠状动脉造影组 :冠状动脉造影后 (2 4h、1周 )与冠状动脉造影前的QTd和QTcd比较均无明显改变 (P >0 0 5 )。②PCI术组 :PCI术后 (2 4h、1周 )与术前的QTd和QTcd比较均明显缩短(P <0 0 5 ) ,但术后 2 4h、1周之间的QTd和QTcd比较均无明显改变 (P >0 0 5 )。结论 成功PCI术不仅可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 ,而且早期 (2 4h)即可改善冠心病患者QTd、QTcd ,并持续至少 1周 ,从而可能预防早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选择高危无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8例,于确诊后尽早皮下注射达肝素钠5000IU,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前追加达肝素钠60IU/kg静注,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或急诊PCI后,立即拔出鞘管。测定部分患者抗Xa因子活性。结果83例患者完成PCI手术,1例因左主干病变、4例因3支血管病变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平均抗Xa因子活性为(0.83&#177;0.26)IU/ml,96.1%患者抗Xa活性〉0.5IU/ml;患者未出现严重出血事件,穿刺部位发生血肿2例。PCI术后30d未发生死亡、急性冠状动脉再闭塞或急诊血管重建事件。因此,认为对拟行急诊PCI的高危无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尽早皮下注射达肝素钠5000IU,PCI术前追加60IU/kg静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患者经桡动脉应用单根Ikari指引导管直接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经桡动脉PCI治疗的患者,其中使用单根Ikari指引导管者56例(Ikari组),使用左右冠状动脉共用造影导管者63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导管一造影时间、造影时间、D28时间、C2B时间、操作时间、透视时间。结果两组穿刺置管成功率均为100.0%,导管一造影时间、造影时间无明显差异(均P〉O.05)。Ikari组患者造影剂用量、D2B时间、C2B时间、操作时间和透视时间小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应用单根Ikari指引导管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PCI是安全可行的,能明显减少D2B时间、C2B时间、操作时间和透视时间及造影剂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D8^+CD28^-T淋巴细胞在肺结核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30例病例为2005年3月至5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住院及门诊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5例肺结核组患者外周血中CD8^+CD28^-T淋巴细胞比值、细胞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以及CD3^+、CD3^+CD8^+、CD8^CD28^+T淋巴细胞比值,15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15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肺结核组和疾病对照组CD3^+T淋巴细胞分别为(41±16)%和(40±10)%,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44±6)%];肺结核组和疾病对照组CD8^+CD28^+T淋巴细胞[(47±16)%和(44±10)%]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1±12)%];肺结核组CD8^+CD28^+T淋巴细胞[(15±8)%]显著低于疾病对照组[(20±7)%],两组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32±9)%];肺结核组CD8^+CD28^-T淋巴细胞[(27±9)%]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22±9)%],两组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0±4)%];肺结核组CD8^+CD28^-T淋巴细胞分泌的IL-6水平[(32.4±2.4)%]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19.7±3.2)%和(15.2±2.7)%]。结论 肺结核患者CD8^+CD28^-T淋巴细胞及其分泌的IL-6水平在外周血中上调,CD8^+CD28^+T淋巴细胞水平在外周血中下调。CD8^+CD28^+和CD8^+CD28^-T淋巴细胞及其分泌的IL-6可能参与肺结核的发病机制。CD8^+CD28^+未和CD8^+CD28^-T淋巴细胞比值及其分泌的IL-6水平可作为活动性肺结核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调查研究就诊于宣武医院心脏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脂基线水平状况。方法:回顾性选取2012.05 -2014.07就诊于宣武医院心脏科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冠脉造影显示有粥样硬化斑块或者狭窄的患者为病例组,冠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血脂基线水平[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以及记录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并分析与欧美白种人人群之间的差异。结果:1、总共选取566例患者,病例组:497例(87.8%),对照组为:69例(12.2%)。 2、病例组:LDL-C 2.85±0.78mmol/L;TC 4.63±0.93mmol/L;TG 1.98±1.35mmol/L;HDL 1.29±0.30mmol/L对照组LDL:2.63±0.64mmol/L;TC:4.46±0.81mmol/L;TG:1.63±0.96mmol/L;HDL:1.38±0.35mmol/L;病例组LDL-C及TG水平高于对照组并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HDL-C低于对照组并且有统计学意义(P<0.03),两组间TC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人群的血脂基线相对较低,本研究的实验结果对于中国人群降脂幅度、力度及目标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P-选择素(P-Selectin,又称为CD62P)的表达率及血清CD62P的水平,分析它们的临床意义、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测定法分别检测3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冠状动脉正常)血小板膜CD62P表达率和血清CD62P水平。结果 1、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血小板膜CD62P表达率显着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17.19±8.05)% vs(13.09±6.25)%,(P<0.05)],并显着高于对照组[(17.19±8.05)% vs(10.83±5.76)%,(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2、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血清CD62P的水平显着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43.98±14.71)ng/ml vs(36.14±13.42)ng/ml,(P<0.05)],并显着高于对照组[(43.98±14.71)ng/ml vs(33.34±11.05)ng/ml,(P<0.05)],SA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CD62P表达率与血清CD62P水平有显着的正相关(r=0.295,P=0.017)。结论 CD62P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一个重要标志,参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测定血清CD62P浓度可评估体内血小板活化及内皮损伤程度,可以反映整个机体的CD62P水平(包括可溶性CD62P和跨膜CD62P)。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低分子量肝素可以有效的取代普通肝素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的治疗。然而 ,ACS患者在行心导管检查时最佳的抗凝策略尚不明了。本研究旨在用抗Xa因子活性检测评价低分子量肝素在心导管室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探索适合国人的心导管检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抗凝策略。方法 共入选ACS患者 1 76例。在每 1 2h(7:0 0 1 9:0 0 )皮下注射依诺肝素 1mg kg至少 48h后 ,不追加普通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于心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 ,不进行凝血系统监测。 60例 (34 1 % )患者继之行PCI。结果 在心导管检查前的肝素抗Xa因子活性是 (0 81±0 2 7)IU ml,93 2 %的患者抗Xa因子活性 >0 50IU ml,且抗Xa因子活性与从注射到开始导管检查的时间无关 (P =0 0 97)。PCI组术后 30d无死亡、急性冠状动脉再闭塞或急诊血管重建事件。 3例(5 0 % )PCI患者术中出现血栓和 (或 )栓塞事件。单纯冠状动脉造影组有 1例因三支血管病变在术后1 7d等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而行急诊PCI;另 1例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后 2 1d死于十二指肠穿孔。 1 76例入选患者无一例出现严重出血事件 ;PCI组有 3例 (5 0 % )患者出现轻度穿刺部位出血 ,单纯冠状动脉造影组为 5例 (4 3 % )。结论 本研究初步表明  相似文献   

20.
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与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有选择性的对 37例患者行经皮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成形术 ,观察其疗效和血管并发症。结果 :1 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 93 8% (有 2例失败 )。 2 14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 ,17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2 6处存在≥ 70 %的狭窄病变 ,适合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2 6处病变有 4处PTCA疗效满意 ,2 2处行PTCA +支架术 ,植入支架 31只。狭窄从 (81± 12 ) %降低至 (10 6± 7 4 ) % ,最小血管直径由 (0 86± 0 12 )mm增加至 (3 0 8± 0 32 )mm。 6例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3 所有患者术后即拔导管鞘 ,局部压迫 4h。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 3 3% (1例术后的桡动脉闭塞 )。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成形术安全可行 ,其具有穿刺部位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的特点 ,可选择性的应用于某些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