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7 毫秒
1.
正众多研究表明,静息心率加快(平均心率长期达到或者80次/min)不仅是独立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也是加剧和恶化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1-4]。早期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快速危险分层抑制不良预后研究观察139 194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结果显示随着心率加快,院内心血管事件发生逐渐升高[1]。多种族动脉硬化研究(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复杂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6年1~4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诊疗中心经冠脉造影检查明确冠心病诊断的患者共344例,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87例设为实验组,其余257例冠心病患者设为对照组(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实验组、对照组中分别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计算SYNTAX评分,根据评分数值分为低危组(1~22分)、中高危组(≥23分)两个亚组。各组均记录入院时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实验室相关检验(包括血脂、肝功、肌酐、血常规、空腹血糖等),对比各组相关资料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WBC、Neut、GLU、Cr、ALT、AST、LD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Neut水平、高AST水平是发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照组亚组间比较,中高危组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危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两者均为对照组亚组中病变程度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Neut水平、高AST水平可以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既往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是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脉病变程度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溶栓疗法 (TIMI)危险评分在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危险分层及预后预测中的作用。方法 连续收入住院且随访资料齐全的无ST段抬高的ACS患者 2 4 8例 ,仔细询问病史、体检、心电图检查及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变化。按TIMI危险评分的 7个变量进行计分 ,将患者分成不同的危险层次。分析患者危险评分值对住院期与随访期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 复合心血管事件 (共 4 1例 )的发生随评分增加而呈进行性增高。对比分析TIMI危险评分与肌钙蛋白I(cTnI)水平对复合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性 ,显示 4 1例复合心血管事件中cTnI阳性组占 38例 ,cTnI阳性患者的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随TIMI危险评分值增加而逐渐增高。结论 TIMI危险评分用于无ST段抬高ACS患者的危险分层与预后预测操作方便、实用、有效 ,且较单用cTnI检测或许更能显示出对危险分层与预后预测的量化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斑块负荷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老年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老年患者150例,对患者随访1年,根据患者是否再发不良心血管事件,将患者分为不良心血管事件组(n=43)和对照组(n=107)。行冠脉CT血管成像,测量斑块负荷参数,分析两组斑块负荷参数差异,同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老年患者再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斑块数、非钙化斑块体积、钙化斑块体积、总斑块体积、非钙化斑块负荷、钙化斑块负荷、总斑块负荷、血管狭窄程度、重建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斑块数、非钙化斑块体积、钙化斑块体积、总斑块体积、非钙化斑块负荷、钙化斑块负荷、总斑块负荷、血管狭窄程度、重建指数增高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老年患者再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斑块负荷较大,可以作为再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电图a VR导联ST段抬高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长期预后的评估价值,为提高ACS的诊治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2月解放军第一零五医院收治的ACS患者185例,根据心电图a VR导联ST段变化分为ST段抬高组(n=112)和非ST段抬高组(n=73)。收集入选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吸烟史、心率、收缩压、心功能分级、生化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肌酐及心肌肌钙蛋白T(cTnT)阳性率〕、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治疗情况〔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随访时间、3年无心血管事件生存率,并采用多元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影响ACS患者长期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心率、收缩压、血肌酐、男性所占比例、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阳性率、吸烟史阳性率、心功能分级Ⅱ~Ⅳ级者所占比例、三支病变发生率、PCI治疗率和CABG治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s-CRP水平、CK-MB水平、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cTnT阳性率、左主干病变发生率和左主干+三支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段抬高组患者再发心肌梗死、新发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发生率均高于非ST段抬高组(P0.05)。ST段抬高组患者中82例发生心血管事件,随访时间为0~36个月,3年无心血管事件生存率为26.8%;非ST段抬高组患者中26例发生心血管事件,随访时间为2~36个月,3年无心血管事件生存率为64.3%。非ST段抬高组患者3年无心血管事件生存率高于ST段抬高组(log-rankχ~2=25.711,P0.001)。多元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VR导联ST段抬高〔HR=3.79,95%CI(1.81,7.90)〕是ACS患者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的ACS患者长期预后劣于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是ACS患者长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人群中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入院静息心率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共入选123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患者的实验室检测包括:静息心率,血压,血脂,血糖,尿素氮,肌酐,白细胞和亚型计数等情况。结果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入院静息心率与血中尿素氮、肌酐、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舒张压、尿素氮与入院静息心率呈显著的独立相关(P<0.01)。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入院静息心率与血浆尿素氮、舒张压、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人体内交感神经活性可能是解释这种关系的一种通常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300例60岁及以上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老年组,300例60岁以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非老年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老年组院内及3年内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死亡的发生率均高于非老年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阿司匹林应用、血小板分布宽度、低密度脂蛋白(LDL)与老年心肌梗死患者3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关(P<0.05),性别、吸烟史、他汀类应用、氯吡格雷应用、血小板计数、高密度脂蛋白(HDL)、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与老年心肌梗死患者3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出院后规律服用阿司匹林为老年心肌梗死患者3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独立保护因素(P<0.05),高血小板分布宽度和LDL是老年心肌梗死患者3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出院后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可预防3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高水平血小板分布宽度和LDL可增加3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与非糖尿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应激性高血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8月在唐山市丰润区人民医院内科确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162例,根据病人入院次日清晨空腹血糖(FBG)水平分为非应激性高血糖组(FBG<7.0 mmol/L,76例)、应激性高血糖组(FBG≥7.0 mmol/L,86例)。采用全功能酶标仪测定各组血清瘦素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非糖尿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危险因素。结果应激性高血糖组瘦素水平明显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P<0.05);应激性高血糖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纤维蛋白原(FIB)、FBG、三酰甘油(TG)、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态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及心脏主要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P<0.05);瘦素与CK-MB、cTnI、FBG、LVEDD、TG、FIB、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LVEF呈负相关(P<0.05);高水平的TG、瘦素、cTnI均为非糖尿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瘦素高表达组FBG、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率、LVEDD、MACE发生率高于瘦素低表达组(P<0.05),LVEF低于瘦素低表达组(P<0.05)。结论非糖尿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应激性高血糖病人血清瘦素升高,高水平的瘦素为非糖尿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水平瘦素的非糖尿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血B型钠尿肽(BNP)在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的早期诊断及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急诊临床疑似NSTEMI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6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结合肌钙蛋白I(cTnI)≥0.15μg/L诊断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83例。161例患者中就诊时BNP≥100 ng/L的99例,并以BNP≥100 ng/L为阈值预测诊断NSTEMI。用冠状动脉造影结合cTnI≥0.15μg/L诊断NSTEMI为标准评估,BNP≥100 ng/L为阈值预测诊断NSTEMI的敏感性、特异性。83例NSTEMI患者进行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临床随访。结果以BNP≥100 ng/L为阈值进行早期诊断与冠状动脉造影结合cTnI诊断NSTEMI相比较,敏感性81.9%,特异性60.7%,ROC曲线下面积为0.808(95%CI:0.739~0.877,P<0.05)。心血管事件患者BNP水平明显高于非心血管事件患者(P<0.05)。BNP水平判断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6(95%CI:0.790~0.942,P<0.05)。结论在NSTEMI中BNP可以辅助诊断,并能独立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结合实验室检测肌钙蛋白Ⅰ与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情况,探讨二者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入选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55例,采血检验肌钙蛋白Ⅰ,并详细测量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情况,均行冠脉造影,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行冠脉介入治疗、冠脉搭桥手术及药物保守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终点为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肌梗死(包括再梗)、心血管死亡和血运重建。结果在随访的6个月内,肌钙蛋白Ⅰ值(OR=7.01,95%CI=1.22~12.63,P=0.02)和aVR导联ST段抬高值(OR=1.38,95%CI=1.084~1.751,P=0.009)是患者发生死亡和心肌梗死(包括再梗)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肌钙蛋白Ⅰ值(OR=1.249,95%CI=1.114~1.501,P0.01)和aVR导联ST段抬高值(OR=2.03,95%CI=1.20~4.29,P=0.04)亦是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及血运重建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NSTE-ACS患者中,肌钙蛋白Ⅰ的升高的同时aVR导联ST段抬高者,其左主干病变或三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发生,以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再梗、血运重建)的发生均是最高的。结论在临床中结合肌钙蛋白Ⅰ和心电图aVR导联ST段变化,可以早期应用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VR导联ST段抬高回落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短期预后中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NSTE-ACS aVR导联抬高的患者45例;根据入院6h后aVR导联ST段是否回落分为ST段回落组(n=20)与非ST段回落组(n=25);分析入选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对不良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VR导联ST段无回落组左主干+三支血管病变率、30d内再发心肌梗死率、急诊PCI及冠脉旁路移植术比例均高于ST段回落组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VR导联ST段无回落是入院后30d内不良心脏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及行血运重建术)独立预测因子(OR=18.54,95%CI:3.57~96.1,P〈0.001)。结论 aVR导联ST段抬高无回落的NSTE-ACS患者其预后差于ST段抬高回落者,aVR导联ST段无回落是NSTE-ACS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电图变化及肌钙蛋白水平对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分层与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 自 2 0 0 0年 7月~ 2 0 0 1年 6月 ,在急诊室因急性胸痛拟诊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无ST段抬高心肌梗死而收入住院且记录资料完整的连续 2 56例患者。入急诊室后仔细询问病史、查体 ,并在 10min内完成常规 18导联心电图检查 ,将患者入院时心电图的改变分为ST段压低组 (包括伴有T波倒置者 )、单纯T波倒置组、尚不能诊断的心电图组及正常心电图组 ,同时床旁抽静脉血做肌钙蛋白I(TnI)检测。并据TnI水平将患者分成TnI阳性组 (TnI定量检测≥ 0 1μg/L)和TnI阴性组 (TnI <0 1μg/L )。观察各组住院期主要心血管事件 (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反复缺血性心绞痛发作 ) ,并随访 1~ 12 (7 2± 3 8)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变化。结果 与正常心电图组比较 ,ST段压低组的反复心绞痛发作及复合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多。 3 2 1%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所有无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TnI阳性 ,TnI阳性组有明确冠心病诊断者较TnI阴性组多 ,TnI阳性组较TnI阴性组的住院期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增高 ,住院期与随访期反复心绞痛发作增加 ,总心脏性病死率也上升 ,且复合心血管事件显著增多。对复合心血管事件的预测 ,T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电图变化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危险分层的价值。方法自2006年1月-2007年7月,在我院因急性胸痛拟诊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而收入住院且记录资料完整的616例患者。人院后采集病史、查体,并在10min内完成常规18导联心电图检查,将患者人院时心电图的改变分为ST段压低组(包括伴有T波倒置者)、单纯T波倒置组、尚不能诊断的心电图组及正常心电图组;又将ST段压低组分为:胸前导联(V4-V6)ST段压低合并负向T波、胸前导联ST段压低合并正向T波、其他导联ST段压低合并正向T波、其他导联ST段压低合并负向T波4组。观察各组住院期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反复缺血性心绞痛发作),并随访1-12(7.2±3.8)个月,观察主要心血管事件变化。结果与正常心电图组比较;ST段压低组的复合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多。胸前导联ST段压低合并T波倒置组的患者较其他导联ST段压低合并或不合并T波倒置组的复合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多。结论.心电图的ST段变化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分层及心血管事件预测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内科》2015,(5)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确诊的244例A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有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者共97例(观察组),不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者共147例(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以及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血红蛋白、心肌酶、空腹血糖、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差异,对有差异的因素及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ASTEM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观察组患者与不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对照组患者比较,两组在性别、吸烟、糖尿病史、Killip分级、前壁梗死、年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肌酐、心肌酶、LVEF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史和Killip2~4级为STEMI患者不良预后危险因素,二者的OR分别为3.115、2.548(P0.05)。结论有糖尿病病史、心功能较差的ASTEMI患者预后较差,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troponinI,TnI)、肌红蛋白(myoglobin,Mb)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因急性胸痛拟诊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而连续收入院的120例病人,入院后仔细询问病史、检查体格,并在10min内完成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同时测定静脉血TnI、Mb。以血TnI1.0μg/L将病人分成TnI阳性组和TnI阴性组;Mb70μg/L分为Mb阳性组和阴性组。随访各组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TnI阳性组及Mb阳性组的随访期因反复心绞痛住院及复合心管事件显著增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nI阳性较Mb阳性及ST段压低因素对病人随访期复合心血管事件有独立预测价值。结论TnI及Mb水平对非ST段抬高ACS病人的危险分层及心血管事件预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72岁。既往多年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史。2012年10月19日因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收治入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肌钙蛋白T、高敏C反应蛋白、B型钠尿肽对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后诊断的价值。方法检测14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肌钙蛋白T、高敏C反应蛋白、B型钠尿肽的水平。随访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2个月,观察终点为心肌梗死新发或再发和心源性死亡。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肌钙蛋白T、高敏C反应蛋白、B型钠尿肽可独立预测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远期预后。经过已知的临床危险因素校正后,心脏生化标志物异常的数目仍然是其心血管事件重要危险因子。结论联合检测肌钙蛋白T、高敏C反应蛋白、B型钠尿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长期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诊断及临床预后的意义.方法 收集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入住我院的患者共24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心电图aVR导联ST段有无抬高,分为A组(AVR导联ST段抬高)80例和B组(aVR导联ST段无抬高)160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进行对比.结果 ①两组患者性别、糖尿病病史、PCI病史等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IRA为左主干(LM),A组9例,B组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RA左主干和(或)三支血管(LM/3VD),A组46例,B组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aVR导联ST抬高对IRA为左主干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5%和69%,对IRA为左主干和(或)三支病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3%和81%.④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A组36例,B组2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⑤在住院期间,aVR导联ST段抬高(OR=10.03,95%CI=5.36~18.77,P<0.01)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VR导联ST段抬高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和(或)三支血管病变及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aVR导联ST段抬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判断及临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心肌坏死生化标志物在多发性肌炎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收治的49例多发性肌炎和发病12~24h入院的102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收集其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等指标,并计算CK/CK-MB、CK/cTnI、CK-MB/cTnI比值,分析两组患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及2.5%、97.5%百分位数。结果:两组患者之间上述指标均有明显差异,但CK、CK-MB、CK/CK-MB三项指标两组之间数据重叠较多,cTnI、CK/cTnI、CK-MB/cTnI3项指标两组之间无数据重叠。结论:cTnI和CK/cTnI、CK-MB/cTnI比值是鉴别多发性肌炎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重要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急性心肌梗死12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抬高分为两组,对比分析其临床特征,从而用于指导治疗.结果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既往多有糖尿病及心绞痛病史,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较弥漫,有侧支循环建立;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易合并有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表现,冠脉病变多为单支,两者死亡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易发生于糖尿病患者,既往有反复心绞痛发作病史,冠脉病变多为多支,多有丰富侧支循环,但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