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评价IMFeD工具对儿童不良饮食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儿童保健门诊中具有不良饮食行为的1~5岁儿童37例作为干预组,应用IMFeD工具进行阶段性指导,每月在儿童保健门诊进行1次指导,共3次;选择进行常规保健的儿童41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儿童不良饮食行为、抚养人不良喂养行为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前IMFeD干预组儿童4项不良饮食行为发生比例(50.00%~76.47%)高于对照组(12.20%~3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IMFeD干预组与对照组4项不良饮食行为发生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FeD干预组儿童4项不良饮食行为发生比例均有所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IMFeD干预组抚养人4项不良喂养行为发生比例(32.35%~64.71%)高于对照组(2.44%~1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IMFeD干预组与对照组不良喂养行为发生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FeD干预组5项不良喂养行为发生比例均有所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MFeD干预方法对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1~4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有效干预方法。方法将儿童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以应用IMFeD(爱饭达)评估指导软件为主进行综合干预,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的喂养指导。结果干预组在儿童胃口差、对某种食物偏好、不良进食习惯、父母过度关心4类饮食行为问题、抚养人不良养育行为和忧虑程度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体重、身高增长值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IMFeD评估指导软件进行以家庭为单位的阶段性个体化综合临床干预,能有效改善1~4岁儿童饮食行为,促进儿童体格发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以IMFeD策略为主的综合干预对孤独症儿童营养素摄入、饮食行为问题以及对孤独症儿童家长营养及饮食相关知识知晓的干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孤独症儿童49例, 采用24 h膳食回顾法评估患儿营养素摄入情况, 自拟问卷完成儿童饮食及相关行为问题调查。通过对基线调查、3个月随访以及6个月终期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评价IMFeD对孤独症儿童营养素摄入、饮食行为问题以及家长饮食知识知晓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完成后, 孤独症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中胃口差、食物偏好、不良进食习惯和家长的不良喂养行为均减少(均为P<0.05);家长营养及饮食知识知晓率由61.3%提升至77.5%;孤独症儿童能量、维生素C、钠、蛋白质、维生素B6、磷、钾、硫胺素和叶酸的摄入水平有显著改善(P均<0.05)。结论 以IMFeD干预策略为主的综合干预手段对改善孤独症儿童的膳食营养素摄入、减少其饮食行为问题、提高家长正确营养及饮食知识知晓率均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综合性干预措施与常规4∶2∶1保健指导对营养不良儿童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99名低体重营养不良儿童为干预对象,根据家长知情自愿参与原则分干预A组、干预B组、对照组,分别进行一年的西医综合干预措施、中西医结合综合干预措施或单一措施(常规4∶2∶1保健指导)的干预效果评价。结果 儿童营养状况好转率干预A组为62.5%、B组为71.9%,对照组为37.1%,A、B两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B组效果优于A组(χ2=17.00,P=0.03)。采用儿童饮食行为干预问卷(Identification & Management of Feeding Difficulty,IMFeD)对干预组儿童进行干预后,A组、B组胃口差分别减少25%及47%,挑食偏食分别减少50%及53%,不良饮食习惯分别减少46.9%及56.2%,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采取健康讲座、膳食分析、饮食行为干预及中医治疗等合理的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营养不良患病率,是改善儿童营养状况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有效干预方法。方法以2010年10月-2010年12月在博爱医院儿童保健科经儿童饮食行为工具(IdentificationManagement of Feeding Difficulty,IMFeD)初筛为有饮食行为问题的70名1~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干预组利用IMFeD工具进行综合的饮食行为干预,对照组沿用常规的喂养指导,4个月后评价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在儿童饮食行为和抚养人喂养行为方面的改变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干预组体重增长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身高增长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利用IMFeD工具进行综合饮食行为干预可有效改善儿童饮食行为和抚养人喂养行为,促进儿童体重增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父母喂养行为与1~5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儿童饮食行为干预问卷(IMFeD)及自编父母喂养和营养行为问卷,调查广东省某市就诊于儿童保健门诊、儿童营养门诊的70名1~5岁具有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的社会人口学资料、饮食行为及喂养行为资料。 【结果】 喂养焦虑情绪(r=0.591)、不良喂养习惯(r=0.665)均与IMFeD总分呈正相关;喂养焦虑情绪(β=0.49)、不良喂养习惯(β=0.32)进入IMFeD总分的最终方程,是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喂养中情感交流(β=0.24)与前述两者一同进入了不良进食习惯得分的最终方程,是避免儿童不良进食习惯的保护因素。 【结论】 家庭不良喂养习惯、家长喂养焦虑情绪可能引发或增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问题,喂养时家长与儿童的情感交流能在一定程度上对避免和缓解儿童不良进食习惯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血清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的表达水平,为ASD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0年12月—2021年6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选取45例ASD儿童及30例对照组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液相-串联质谱法对其外周血血清进行PUFAs含量测定;通过简易孤独症饮食行为量表(BAMBI)及自制膳食调查问卷了解ASD儿童与对照组饮食行为习惯及饮食结构上的差异,进一步分析ASD儿童血清PUFAs表达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 ASD组儿童血清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花生四烯酸(AA)、亚油酸(LA)、总n-3 PUFAs及总n-6 PUFAs下降(t=2.81、2.04、2.94、2.33、2.11、2.63,P<0.05),其中EPA及AA下降明显(P<0.01)。ASD组儿童在拒食行为、与ASD特征相关喂养问题、食物谱狭窄及总分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儿童(t=2.93、13.42、2.22、8.40,P<0.05),ASD组儿童对饮食的总体兴趣低于对照组(t=2.70,P<0.05),尤其对鱼类的兴趣偏低(t=5.03,P<0.05)。结论 ASD儿童血清多数PUFAs含量比正常儿童低,可能与饮食行为及饮食偏好有关,补充PUFAs可能成为ASD儿童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诊断和干预的方法。 【方法】 将儿童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阶段性综合干预和常规干预的方法,观察对儿童四类饮食行为问题,包括精力充沛胃口差、挑食偏食、不良进食习惯和害怕进食的干预作用。 【结果】 儿童保健门诊和社区就诊儿童四类不良饮食行为问题中,挑食偏食儿童不同年龄组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58,P<0.001);其余三项不良饮食行为问题不同年龄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四类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干预前后的行为改变,干预组和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年龄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结论】 应在我国推广和完善以家庭为单位的阶段性儿童饮食行为临床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3~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分析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与饮食行为问题的关系,为提出预防及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1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7所幼儿园1 070名3~6岁儿童,采用《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筛查评估问卷》(IMFeD)及《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调查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家庭养育环境。 结果 乌鲁木齐市3~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55.89%;存在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与无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在家庭养育环境各维度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理、忽视/干预惩罚、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环境气氛及家庭养育环境总分均存在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8.506,-7.395,-9.393,-9.348,-9.773,-12.618,-13.633,P<0.000 1);多因素分析显示,家庭养育环境中社会适应/自理、忽视/干预惩罚、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及环境气氛为3~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P<0.01)。 结论 乌鲁木齐市3~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家庭养育环境与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密切相关,应积极改善儿童家庭养育环境,以预防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有饮食行为问题儿童微量元素的缺乏情况,探讨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有效的解决方法。方法在儿童健康体检门诊采用爱饭达(IMFeD)诊断方法筛选出1~4岁有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共94例,其中男孩50例,女孩44例。分成两组,综合干预组(以IMFeD策略为主进行综合干预)59例,常规干预组35例。通过基线调查问卷、为期6个月的随访干预问卷和终末调查问卷分析统计,对两组干预效果进行比较,基线调查问卷时对94例儿童全部进行微量元素检测和骨密度测量。结果通过对两组有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进行干预,两组干预方法均有效。但对于儿童不良进食习惯、儿童父母过度关心儿童饮食、儿童害怕进食等问题,经对两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发现,综合干预组终末调查的分数低于基线调查分数,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常规干预指导组变化不显著。有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其微量元素铁缺乏和锌缺乏检出率分别为50.00%和51.90%,明显高于在儿童健康体检门诊就诊的儿童(18.98%、2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钙缺乏和骨密度低的发生率也较高,但与儿童健康体检门诊就诊的儿童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与常规干预方法相比,以"IMFeD"干预策略为主的综合干预方法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有更好的作用,干预效果更显著。建议综合干预应在常规指导基础上采用"IMFeD"干预策略,同时应考虑微量元素的检测和补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工具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方法收集1~4岁不良饮食行为儿童205名,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工具和临床常规处理方法干预12个月。干预过程中共进行6次随访,每次均记录饮食行为评分,进行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结果干预后两组儿童饮食行为评分均显著下降,干预组下降更明显。1岁~组和2岁~组干预效果优于3岁~组和4岁~组。干预组"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不良进食习惯"和"害怕进食"症状改善更明显,"精力充沛胃口差"、"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和"不良进食习惯"症状改善最快。结论与目前常规处理方法相比,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工具能更有效改善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 Tourette 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儿童的主观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采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nventory of Subjective Life Quality,ISLQ)、儿童行为量表(Children Behavior Checklist,CBCL)、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Social of Adaptive Behavior,SAB),对112例 TS 儿童( ≥8岁)的主观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TS 患儿 ISLQ 中有7个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行为问题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适应能力商数(adaptability quotient,ADQ)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认知功能、社会/自制两项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TS 儿童的主观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存在诸多问题,及时进行合理干预,有助于促进 TS儿童身心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学习风格简介(LSP)干预模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的康复效果,以期在全国更广范围内推广应用。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期间确诊为ASD的儿童55名,年龄在36~72个月之间,进行为期6个月的LSP模式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后应用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长处与困难问卷(SDQ)进行康复效果评估。结果 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结果显示,干预前后ASD患儿语言、社交行为和适应行为能区发育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9、7.10、6.29,P<0.01),而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能区发育商虽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1.76,P>0.05);CARS量表结果显示,干预前后ASD患儿CARS量表得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6,P<0.01);SDQ量表结果显示,干预前后ASD患儿多动注意缺陷得分、同伴关系问题得分和困难总分明显下降,亲社会行为得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8、6.96、7.74、6.78,P<0.01),而情绪症状得分和品行问题得分虽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0.92,P>0.05)。结论 LSP能有效改善ASD患儿的社交能力,减轻症状严重程度,可在国内更广范围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产前单疗程应用地塞米松对早产儿生后近远期影响,为改善早产儿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在盐城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289例早产儿资料。根据产前是否使用地塞米松分为干预组128例、对照组161例。按胎龄(GA)分成3个亚组:GA<30周、30~33+6周和>34周。对研究对象组一般资料及随访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30周:干预组点状脑白质损伤和弥漫性脑白质损伤(PWMD+DWMD)、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IVH)发生率,3、6岁时个人社交行为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493、4.493、4.305,t =2.454、5.832,P<0.05);1、2、3、6岁时大运动行为评分、精细动作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3.599、4.231、4.626、8.552、9.171、6.742,P<0.05)。30~33+6周:干预组PVL、PIVH-IVH发生率,3、6岁时个人社交行为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182、3.852,t=3.431、2.867,P<0.05);1、2、3、6岁的大运动行为评分、精细动作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346、2.975、6.446、5.392、2.541、4.683、1.871、6.043,P<0.05)。>34周:干预组2、3、6岁时大运动行为评分及精细动作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236、3.184、6.130、2.569、5.506、5.131,P<0.05),3、6岁个人社交行为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473、2.315,P<0.05)。结论 产前单疗程应用地塞米松对小胎龄早产儿脑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对早产儿远期运动行为有积极影响,但对早产儿远期个人社交行为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产前单疗程应用地塞米松对早产儿生后近远期影响,为改善早产儿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在盐城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289例早产儿资料。根据产前是否使用地塞米松分为干预组128例、对照组161例。按胎龄(GA)分成3个亚组:GA<30周、30~33+6周和>34周。对研究对象组一般资料及随访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30周:干预组点状脑白质损伤和弥漫性脑白质损伤(PWMD+DWMD)、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IVH)发生率,3、6岁时个人社交行为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493、4.493、4.305,t =2.454、5.832,P<0.05);1、2、3、6岁时大运动行为评分、精细动作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3.599、4.231、4.626、8.552、9.171、6.742,P<0.05)。30~33+6周:干预组PVL、PIVH-IVH发生率,3、6岁时个人社交行为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182、3.852,t=3.431、2.867,P<0.05);1、2、3、6岁的大运动行为评分、精细动作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346、2.975、6.446、5.392、2.541、4.683、1.871、6.043,P<0.05)。>34周:干预组2、3、6岁时大运动行为评分及精细动作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236、3.184、6.130、2.569、5.506、5.131,P<0.05),3、6岁个人社交行为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473、2.315,P<0.05)。结论 产前单疗程应用地塞米松对小胎龄早产儿脑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对早产儿远期运动行为有积极影响,但对早产儿远期个人社交行为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中喂养问题的现状及ASD儿童喂养问题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指导ASD儿童喂养问题的行为矫正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5年8月—2016年1月通过收集119例ASD儿童和185名正常儿童的进食行为量表(BAMBI)得分来比较两组在喂养问题上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喂养问题的相关因素。结果 ASD男童的拒绝进食行为、食物谱狭窄和BAMBI总分均高于正常男童(9.64±3.18 vs. 8.15±2.85,P=0.003;21.21±5.53 vs. 18.76±4.93,P=0.004;41.44±9.41 vs. 37.05±7.41,P=0.001),ASD女童的孤独症特征相关的喂养问题得分明显高于ASD男童(12.17±2.25 vs. 10.58±2.60,P=0.029)。低功能ASD男童拒绝进食行为得分、孤独症特征相关的喂养问题得分和BAMBI总分均高于正常男童(9.83±3.21 vs. 7.61±2.56,P=0.004;11.72±3.03 vs. 10.07±2.31,P=0.029;42.62±10.54 vs. 36.89±7.41,P=0.028)。ASD儿童中,拒绝进食行为得分与刻板行为、自伤行为、强迫行为、仪式单调行为、受限行为得分呈正相关(P<0.05);孤独症特征相关的喂养问题得分与年龄、刻板行为、仪式单调行为、受限行为得分呈正相关(P<0.05);食物谱狭窄得分与刻板行为、强迫行为、仪式单调行为、受限行为得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ASD男童较正常男童存在更多的喂养问题,低功能ASD男童的喂养问题可能受重复刻板行为影响,临床工作者需给予更多的关注,并进行个体化的行为矫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