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热处理与大豆异黄酮苷元的转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加热处理后大豆异黄酮苷元的含量和比例变化情况。方法大豆样品经烘箱50、100和150℃烘干,微波加热5min和炒熟等热处理后,由80%乙醇溶液超声提取,经高效液相色谱SB-C18柱(4.6mm×250mm,5μm)分离,0.2%冰乙酸+甲醇溶液梯度洗脱,紫外检测器260nm检测苷元和β-葡萄糖苷型大豆异黄酮含量。结果黄豆中检测出黄豆苷元、染料木素2种苷元和黄豆苷、黄豆黄苷2种β-葡萄糖苷。随烘箱加热温度升高,黄豆苷元含量增加1~5倍;染料木素增加3~15倍。炒豆中苷元和β-葡萄糖苷增加量最多。微波加热与50℃烘箱加热结果基本相同。青豆、黑豆与黄豆结果相近。结论加热使豆粉中部分糖苷型大豆异黄酮分解转化为苷元,活性成分增多,营养保健价值提高。  相似文献   

2.
豆制品生产中高浓度废水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了深入探讨豆制品生产废水的再资源化价值,文中对豆腐和大豆分离蛋白生产过程中所排放高浓废水的成分和水质进行了检测与分析。结果显示,高浓乳清废水的COD、BOD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其主要成分为糖、乳清蛋白、脂肪以及含量相对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在豆腐生产所排放的黄浆水中含有的大豆皂苷占大豆原料中皂苷原含量的58%、大豆异黄酮的50%,功能性低聚糖———水苏糖和棉籽糖分别占83%和94%;蛋白质占17%,脂肪占17%。一步碱溶酸沉法生产大豆分离蛋白时所排放的乳清废水中含有的大豆皂苷、异黄酮、水苏糖、棉籽糖、蛋白质、脂肪分别占豆粕中的38%、34%、87%、65%、8%、28%。说明豆制品生产废水中的大豆皂苷、大豆异黄酮以及大豆低聚糖等生物活性成分的含量颇高、具有回收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研究了蛋白浓度、温度、加热时间等因素对大豆分离蛋白凝胶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大豆分离蛋白形成凝胶的最佳条件是大豆分离蛋白水溶液浓度为16%,温度90℃,凝胶形成时间为23min,当温度在85℃~95℃之间,凝胶形成时间随大豆分离蛋白浓度变大而减少.在沸水中,由于气泡产生而无法形成凝胶.温度高于85℃会使凝胶颜色加深.  相似文献   

4.
喷雾干燥工艺制备大豆异黄酮微胶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大豆异黄酮的工艺及技术。结果表明:制备大豆异黄酮微胶囊的最佳配方为壁材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质量比1∶1混合、原料液固形物含量30%、芯材与壁材比例为2∶3;最佳生产工艺参数为均质压力40 MPa,喷雾干燥进风温度200℃、出风温度100℃。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大豆分离蛋白生产过程中添加谷氨酰胺转氨酶(TG酶)进行改性实验,研究了添加TG酶对萃取、酸沉和中和等生产过程的影响;根据改性后的大豆分离蛋白的凝胶性质变化,确定了最佳的生产工艺。结果表明:当TG酶添加量为0.22%时,萃取提取率降低1.2%,酸沉损失率降低13%,大豆分离蛋白的回收率由70.2%提高到75.3%,凝胶硬度提高25.1%,弹性提高12.3%,咀嚼性提高41.1%。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发芽大豆中异黄酮的最佳富集条件,并分析其组成特征。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大豆异黄酮含量;分析固定适宜的芽长条件,以浸泡时间、培养温度及培养湿度3个因素,设计3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富集条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最佳富集条件下大豆异黄酮的组成特征。结果发芽大豆芽长30 mm时,异黄酮最佳富集条件为浸泡时间16 h,培养温度25℃,培养湿度90%;最佳富集条件下大豆异黄酮主要由金雀异黄酮、黄豆苷元与黄豆黄素等单体成分组成。结论大豆通过优化发芽培养条件可以富集异黄酮,尤其可提高功能因子金雀异黄酮与黄豆苷元等单体含量,为开发富含大豆异黄酮的功能性大豆食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豆浆热处理过程中3种大豆异黄酮苷原的热降解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大豆加工成豆浆并分别用95、121和140℃处理不同时间,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其中的3种大豆异黄酮皆原,染料木黄酮(genistein)、黄豆苷原(daidzein)和大豆黄素(glycitein)的含量变化,与原粒大豆、生豆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染料木黄酮、黄豆苷原和大豆黄素的热稳定性存在较大差异,在95℃下,染料木黄酮在60min的处理时间内稳定,而黄豆苷原和大豆黄素的T(loss0.5)值(损失50%含量的时间)分别为1442s和453s,表明95℃下3种大豆异黄酮的热稳定性表现为:染料木黄酮〉黄豆苷原〉大豆黄素。而在121℃和140℃的处理条件下,3种大豆异黄酮苷原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出现不同的热降解,黄豆苷原、大豆黄素和染料木黄酮在121℃的T(loss0.5)值分别为26.36、37.88和1015s,而在140℃下,黄豆苷原、大豆黄素和染料木黄酮的T(loss0.5)值则分别缩短为6.94、8.47和369s,结果表明在121℃和140℃下,3种大豆异黄酮的热稳定性表现为:染料木黄酮〉大豆黄素〉黄豆苷原。  相似文献   

8.
为改善目前工业生产大豆分离蛋白(SPI)产品的凝胶性,以脱脂豆粕为原料,在传统碱溶酸沉法制备SPI中引入热处理工艺,研究碱溶、酸沉、中和不同阶段热处理条件对蛋白产品凝胶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对SPI凝胶强度的影响较显著,碱溶阶段和酸沉阶段随着处理温度的提高,SPI凝胶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中和阶段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时间延长,SPI凝胶强度增大;并对3个阶段进行组合热处理,得到制备高凝胶性SPI产品的适宜工艺条件为,碱溶阶段60℃热处理1 h和酸沉阶段40℃热处理15 min,以及中和阶段保持室温,SPI产品凝胶强度可提高131%。  相似文献   

9.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和大豆异黄酮同步提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异黄酮是醇溶性物质,在提取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时,同时将大豆异黄酮提取出来。在保证醇法大豆浓缩蛋白产品质量基础上,考察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变化情况。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5,乙醇溶液体积分数65%,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2.0 h,2.0倍淋洗量。在此条件下可得到蛋白质含量大于70%,得率大于68%的大豆浓缩蛋白产品,此时大豆糖蜜中大豆异黄酮含量为6.4 mg/mL。  相似文献   

10.
魔芋葡苷聚糖及其与大豆分离蛋白凝胶化作用的DSC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DSC研究了魔芋葡苷聚糖、大豆分离蛋白及两者的混合物凝胶在升、降温过程中的热效应变化。结果表明,在升温过程中,单独的魔芋葡苷聚糖(15%)在水溶液中或加入弱碱或强碱性凝固剂后所形成的凝胶均表现出放热效应;而单独的大豆分离蛋白水溶液(15%)所形成的凝胶没有产生热效应,但加入0.1mol/L的NaoH后却产生了明显的放热效应。对于魔芋葡苷聚糖与大豆分离蛋白所形成的混合凝胶,在碱性条件下,随魔芋葡苷聚糖含量的增加其放热温度升高,但大豆分离蛋白含量较高的凝胶,在高于85℃处有较强的放热效应;而在弱碱(0.1mol/L的Na2CO3)条件下,KGM(≥13%)含量较高的凝胶产生放热效应,其它凝胶基本没有热效应产生。实验还表明,所有的凝胶样品在降温过程中基本没有出现吸热和放热峰,表明所形成的凝胶为热不可逆凝胶。  相似文献   

11.
入世以来中国大豆生产、市场、贸易形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从大豆生产、市场、贸易三个方面,系统回顾入世以来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我国入世以来应对挑战和利用机遇的经验,并对大豆生产和消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最后,对促进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大豆副产品中的功能性成分进行了论述,并对大豆多肽、大豆低聚糖和大豆膳食纤维、大豆异黄铜、大豆磷脂等的生产工艺进行了介绍,对大豆的深加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豆异黄酮系为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大豆活性成分。该文在介绍大豆异黄酮组成、结构、消化吸收基础上,对近年来利用微生物转化提高豆浆、豆腐、豆瓣酱等大豆制品大豆异黄酮生物活性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水溶性大豆多糖类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对大豆多糖类的组成、结构、性质、及近期开发与应用研究成果,进行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5.
富硒大豆豆渣和豆浆中硒含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微波消解后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富硒大豆磨浆后所得的豆浆和豆渣中的硒含量。结果表明,豆渣中的硒含量很高,可以达到18.287μg/g,因此有很大的利用价值;豆浆中的硒含量相对也较高,可以达到0.401μg/mL,使其营养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6.
大豆制品生产废水综合开发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秋霜  应铁进 《食品科学》2007,28(9):594-599
豆制品生产中产生大量的有机废水,这些废水中含有多种多样的营养物质,直接排放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浪费资源。文章阐述了从大豆制品生产废水中提取功能性物质如大豆低聚糖、大豆乳清蛋白、大豆异黄酮、大豆皂苷、大豆多糖等的研究进展,为豆制品废水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7.
大豆低聚肽降胆固醇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豆低聚肽在降胆固醇方面的作用。方法:取5周龄SD雄性大鼠9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5只),即Ⅰ(对照组)、Ⅱ(蛋白组)、Ⅲ(多肽组)、Ⅳ(低聚肽组1)、Ⅴ(低聚肽组2)、Ⅵ(低聚肽组3),在实验环境下,构建高胆固醇模型,在对各组继续饲喂高胆固醇饲料的同时,对第Ⅱ组口腔灌喂大豆蛋白,对第Ⅲ组口腔灌喂大豆多肽,对第Ⅳ、Ⅴ、Ⅵ组分别灌喂不同剂量的大豆低聚肽,第Ⅰ组口腔灌喂同体积的饮用水。饲喂6周,分别收集粪便、血清和肝脏,测定血清和肝脏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粪便重量及其中的类固醇含量。结果:第Ⅱ、Ⅲ、Ⅳ、Ⅴ、Ⅵ组血清和肝脏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大鼠粪便的排泄量及粪便中类固醇的含量增加。大豆低聚肽组有剂量依赖性,高剂量大豆低聚肽组效果极显著。结论:大豆低聚肽具有比大豆蛋白和大豆多肽更强的降低胆固醇的作用,且这种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8.
大豆脱皮与等级豆粕生产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大豆加工生产饲用豆粕,蛋白质含量是决定其价值的关键。系统阐述了脱皮豆粕的蛋白质含量及其质量,以及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前景,描述了大豆脱皮工艺的工艺参数,并将几种不同的脱皮工艺进行了比较,证明了大豆加工中采用热脱皮工艺生产高蛋白质豆粕的可行性,同时,对生产等级豆粕工艺进行了分析,为大豆加工企业提供全新的大豆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19.
时玉强 《中国油脂》2021,46(1):92-99
大豆乳清废水是大豆分离蛋白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水,也是该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最大量的废弃物。研究表明,大豆乳清废水中的多种有机组分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和医疗保健功能,具有较高的回收利用价值。介绍了大豆乳清废水的主要组分及含量,并对各组分的功能作用和各组分的分离提取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对大豆乳清废水用于新型功能性饮料的开发现状进行总结,并对大豆乳清废水的综合利用进行了展望,为大豆乳清废水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豆腐生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豆腐因其丰富营养和保健功能,深受人们喜爱。该文从生产条件、凝固剂和外加成分三个方面,综述国内外改善豆腐品质和提高其经济价值研究现状,旨在为提高豆腐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并对今后豆腐工业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