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宫内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阻断乙肝宫内传播的措施,观察其效果。方法 对162例阳3妣阳性孕妇产前3个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每月1次,每次200U,新生儿出生后采股静脉血,检测HBV血清学标志,观察HBV宫内感染率,并和196例未注射HBIG孕妇相比较。结果 注射HBIG组的宫内感染率为1.85%,低于未注射HBIG组5.61%,差异未达到显性水平(f=3.33,P=0.068)。未发现注射HBIG对母亲及新生儿有不良反应。结论 初步提示HBAg阳性孕妇产前注射HBIG可能降低HBV宫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忠茹  战雁  肖宏国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2):4615-4617
目的: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A组120例,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200U,对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的孕妇注射HBIG400U/次,所生新生儿为Ⅰ组。B组80例,孕期未注射HBIG,所生的新生儿为Ⅱ组,Ⅰ、Ⅱ组新生儿于生后24h内、1个月、6个月时,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乙肝疫苗(HBVac)10μg/次,并于出生6h内、1个月时另侧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HBIG100U/次,但HBeAg(+)孕妇的婴儿于生后6个月时再注射HBIG100U。C组75例,孕期未注射HBIG,所生的新生儿为Ⅲ组,新生儿于生后24h内、1个月、6个月时注射HBVac10μg/次。结果:A组较B组、C组新生儿出生时脐血HBsAg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12个月时Ⅰ组与Ⅲ组婴儿HBsAb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HBV感染的孕妇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200U,但HBeAg阳性的孕妇注射HBIG400U/次,新生儿出生后采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前抗病毒治疗在阻断母婴传播中的作用。方法将136例HBsAg(+)孕妇分成3组,治疗组孕前用拉米夫定100mg/d抗病毒治疗3个月,停药1个月后怀孕,孕后第4-9个月每月给孕妇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对照组孕前不治疗,孕后28、32、36周各肌内注射HBIG 200U,两组婴儿出生后24h和2周各注射HBIG 200U,1个月始按免疫程序注射乙肝疫苗(HBVac)。疫苗组只按乙肝疫苗免疫程序给婴儿注射乙肝疫苗。血清检测HBVM采用ELISA法。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和疫苗组12个月龄婴儿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6.67%、75.61%和51.43%,HBsAg阳性人数分别为2、5和11例。结论孕前抗病毒治疗和早期应用HDIG可有效阻断母婴传播,降低患者的宫内感染率,提高免疫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莹莹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4):1956-1957
目的:探讨HBIG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作用。方法:试验组孕妇于怀孕28周起每隔4周注射HBIG200 IU,婴儿出生4 h内注射HBIG 200 IU,同时按0、1、6个月顺序接种乙肝疫苗(每次剂量5μg)。对照组婴儿仅按0、1、6个月顺序接种乙肝疫苗。观察两组中婴儿HBV感染情况。结果:HBV携带者中HBeAg阴性的试验组与对照组中的婴儿HBV感染差异无显著性;HBeAg阳性的试验组与对照组中的婴儿HBV感染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HBeAg阳性孕妇孕期及婴儿出生4h内注射HBIG能有效地阻断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早期治疗阻断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母婴传播,提高阻断率的方法。方法治疗组,在怀孕4个月开始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月,直到9个月,新生儿出生后24h和15d时注射HBIG200U各1支,乙肝疫苗按程序接种。对照组,在怀孕7—9个月每月注射HBIG200U,新生儿处理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60例中婴儿HBsAg阳性3例,阻断率为95.0%;对照组41例,HBsAg阳性5例,阻断率为87.8%。结论孕早期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明显优于孕晚期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评价外源性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HBV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6年7月-2007年7月在我院产前检查和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知情同意原则,分为3组.A组:同意孕期及产后注射HBIG者75例;B组:同意产后注射HBIG者85例;C组:不同意或因经济原因无法注射HBIG者40例.凡新生儿HBV DNA阳性,即表示胎儿宫内感染HBV;婴儿出生后6个月HBV DNA阳性,亦表示垂直传播HBV.结果 孕28周时孕妇HBV标志物各指标检测结果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经过产前3次HBIG注射之后,HBsAg、HBeAg、抗-HBs阳性率与B组和C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3组孕妇在孕28周和产前血清中的HBV DNA阳性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后乳汁中HBV DNA阳性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新生儿和6个月婴儿HBV感染率A组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太原市乙肝病毒不同感染状态的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的参考指标,分析依据参考指标下注射HBIG与HBV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以太原市传染病医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分娩前HBIG的注射史、乙肝病毒标志物以及新生儿24 h内的乙肝标志物的资料。分别以HBeAg、HBVDNA两种病毒复制指标为分组指标将278例HBsAg阳性孕妇分组,分析组间HBIG注射的差异,进而分别以HBeAg、HBV DNA为分层因素分析孕晚期注射不同剂量HBIG和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关系。结果:HBsAg阳性孕妇母亲HBV DNA组与HBV DNA阴性组注射HBIG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5.639,P=0.000),而孕妇母亲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注射HBIG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627,P=0.099);两个参考指标组内注射HBIG与新生儿宫内感染均无关联。结论:太原市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以孕妇HBV DNA阳性作为是否注射HBIG的参考指标,孕晚期注射HBIG不能阻断新生儿发生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8.
联合应用免疫球蛋白与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联合应用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探索最佳阻断方案。方法将220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双阳性的母亲及其所生新生儿分成3组,第一组母亲在分娩前三个月每月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ml,出生婴儿按0、2周注射HBIG200IU/ml;第二组婴儿出生后按0、2周注射HBIG200IU/ml;第三组不使用HBIG。所有婴儿按国家免疫程序(0、1、6月)注射乙肝疫苗。对220名儿童进行3年血清学追踪观察(1、2、3岁)。结论联合应用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 (乙肝 )表面抗原 (HBs Ag)阳性母亲产前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及其婴儿 HBIG联合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对 2 4 3名 HBs Ag阳性孕妇孕晚期每月注射 HBIG 2 0 0 IU ,新生儿出生后采股静脉血 ,同时在出生后 2 4 h内注射 HBIG 2 0 0 IU ,然后在 0、1、6月龄接种基因重组型乙肝疫苗 ,每次 5μg。并和 4 0 2例产前未注射 HBIG的 HBs Ag阳性孕妇比较 ,其所生新生儿在 0、1、6 (30 μg、10 μg、10 μg)月龄只用血源型乙肝疫苗免疫 ;两组婴儿都分别在 1、3、6、12、2 4月龄静脉采血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检测 HBV标志物 ,同时随访。结果 孕妇注射 HBIG组的宫内感染率为 2 .4 7% ,低于未注射 HBIG组 3.73% ,差异无显著性(χ2 =0 .77,P >0 .0 5 )。产前用 HBIG和新生儿 HBIG联合疫苗组没有发生慢性 HBV感染的婴儿 ,而未注射 HBIG孕妇所生的 4 0 2例婴儿中 ,有 9例婴儿发生慢性 HBV感染 ,其母亲都是 HBs Ag和乙肝 e抗原 (HBe Ag)均阳性 ,主要是宫内感染。结论 产前用 HBIG和新生儿 HBIG联合免疫可降低慢性 HBV感染率 ,阻断宫内感染的慢性化 ,提高产时感染的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联合应用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探索最佳阻断方案.方法 将220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双阳性的母亲及其所生新生儿分成3组.结果 第一组母亲在分娩前三个月每月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ml,出生婴儿按0、2周注射HBIG200IU/ml;第二组婴儿出生后按0、2周注射HBIG200IU/ml;第三组不使用HBIG.所有婴儿按国家免疫程序(0、1、6月)注射乙肝疫苗.对220名儿童进行3年血清学追踪观察(1、2、3岁).结论 联合应用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选HBeAg阳性产妇分娩的婴儿38例,在出生后2小时内静脉注射HBIG·F(ab′)_2(抗乙肝免疫球蛋白)150毫克,以后皮下注射HBIG1毫升维持抗HBs效价。从出生后3个月(一部份6个月)开始并用乙肝疫苗,每次1毫升,相隔1个月,共3次。对还未产生自动免疫者于2个月后增加1次。结果,除2例胎盘感染及3例未能完成观察外,其余对象均可用HBIG防止带毒。  相似文献   

12.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宫内感染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2003-2008年HBsAg阳性孕妇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注射情况并评价其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效果。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HBsAg阳性孕妇孕期HBIG注射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孕妇外周血HBsAg、HBeAg及新生儿出生24h内股静脉血HBsAg,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母亲外周血HBVDNA。以新生儿外周血HBsAg阳性判断为宫内感染。结果 2003-2008年孕期HBIG全程注射率从40.4%增长至64.8%,各年全程注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87,P=0.001);宫内感染率为8.0%~10.0%,各年宫内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χ2检验表明,孕期HBIG注射与宫内感染无关(χ2=0.024,P=0.877)。结论孕期注射HBIG不能阻断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BsAg、HBeAg双阳性的产妇在孕后期及哺乳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HBV宫内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按照是否在孕后期及哺乳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将足月分娩的HBsAg、HBeAg双阳性产妇分为HBIG注射组和对照组,其中HBIG注射组121例在孕后期及哺乳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照组201例,为以往的研究对象,未接受HBIG注射,只接种乙肝疫苗正常免疫的HBsAg、HBeAg双阳性的产妇。对比两组产妇所生新生儿的HBV感染率及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率情况。结果:注射组新生儿中有3例HBsAg阳性,宫内感染率为2.47%(3/121),对照组新生儿中有15例HBsAg阳性,宫内感染率为7.47%(15/201),两组宫内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7,P>0.05)。HBIG注射组的婴儿在出生后1周岁均未检测出HBsAg、HBeAg、抗-HBe、抗-HBc阳性及慢性感染;对照组中有12例在出生后1周岁检测出HBsAg、HBeAg、抗-HBe、抗-HBc均阳性,慢性感染率为5.97%(12/201)。结论:孕期及哺乳期注射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能明显降低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HBsAg阳性孕妇产前应用HBIG、新生儿联合应用HBIG和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98例HBsAg阳性孕妇在孕28、32、36周时肌内注射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新生儿出生采股静脉血后,臀部肌内注射HBIG 200 IU,三角肌内注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10μg,1月龄时再次注射HBIG 200 IU,1、6月龄常规注射乙肝疫苗10μg,作为实验组;选取92例产前未使用HBIG的HBsAg阳性孕妇作为对照组,所生婴儿仅0、1、6月龄注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10μg。两组婴儿分别在0、1、6、12月龄时采静脉血,检测HBV标志物,随访两组婴儿至1岁。观察、比较两组婴儿的宫内感染率、慢性感染率、保护率及免疫失败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3.06%和18.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慢性感染率分别为1.02%和13.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保护率分别为95.92%和76.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免疫失败率分别为1.02%和7.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BsAg阳性孕妇产前应用HBIG、新生儿出生后应用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可有效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提高婴儿的免疫成功率,明显降低慢性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及婴儿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方法:以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孕妇300例及新生儿为实验组,未使用者8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及出生时和7个月抗体产生情况。结果:孕期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分别为5.33%(16/300)和1.25%(1/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64,P>0.05);孕期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新生儿出生时anti-HBs阳性率分别为10.33%(31/300)和1.25%(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57,P<0.05),7个月龄anti-HBs产生率为96.12%(124/129)和95.35%(4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9,P>0.05);出生时anti-HBs阳性的新生儿25例,7个月复查均产生anti-HBs,而出生时anti-HBs阴性或弱阳性的147例婴儿,7个月复查有7例婴儿anti-HBs仍为阴性或弱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1,P>0.05)。结论:孕期注射HBIG不能降低HBV宫内感染率,可提高新生儿出生时anti-HBs阳性率,但对7个月anti-HBs产生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失败原因。方法:选择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DNA阳性孕妇218例,检测孕妇分娩前HBVDNA,新生儿(出生24h内且未进行阻断前)、7月龄及1岁时婴儿的HBsAg、抗HBs;所有新生儿出生后24h内在三角肌注射HBIG200IU,同时在大腿前部外侧肌内注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0μg,2周再注射同等剂量的HBIG,1、6月时分别注射同等剂量的乙肝疫苗。结果:孕妇分娩前血清HBVDNA含量>1×106copies/ml组7月龄、1岁时HBsAg阳性率分别为18.12%、19.38%,HBVDNA含量<1×106copies/mi组为7.50%、7.25%(P<0.05)。注射HBIG及乙肝疫苗后,宫内感染组7月龄、1岁时HBsAg阳性率分别为75.00%、74.19%,非宫内感染组为3.76%、4.19%(P<0.01)。结论:宫内感染及孕妇分娩前血清HBVDNA含量高是HBV母婴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采取综合措施可提高母婴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的新生儿出生24h内及6月龄时乙肝病毒标志物的转归以及影响新生儿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转阴有关因素。方法:对490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进行追踪观察,按知情同意原则将孕妇分为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HBIG组)和孕期不注射HBIG组(对照组)。其中HBIG组334人,采取从妊娠28周起,每月注射HBIG200IU直至临产,对照组156人只做常规产检不注射HBIG。分娩后,采集新生儿出生24h内、及6月龄时的外周静脉血,检查乙肝标志物,所有孕产妇所生新生儿出生24h内都肌肉注射HBIG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按0、1、6月龄肌肉注射5μg乙肝疫苗。结果:①490例新生儿出生24h的乙肝标志物检测中有60例HBsAg阳性,其中母亲产前注射HBIG组35人,对照组25人;到6月龄时HBIG组婴儿有28例转阴,HBsAg转阴率为80.0%(28/35),对照组婴儿有14例转阴,转阴率为56.0%(14/25),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60例出生24h内HBsAg阳性的新生儿中,HBsAg、HBeAg同时阳性者(双阳组)有34人,HBsAg阳性而HBeAg阴性(单阳组)有26人。6月龄时检测婴儿乙肝标志物,双阳性组有19例转为阴性,HBsAg转阴率为55.9%(19/34),而单阳性组有23例HBsAg转阴,其HBsAg转阴率为88.5%(23/26),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490例婴儿出生后6月龄时抗-HBs阳性率在注射组为81.4%(272/334),对照组为52.6%(82/156),其差别十分显著(P<0.001)。结论:孕晚期母亲注射HBIG能促进出生24h内HBsAg阳性新生儿的6月龄HBsAg阴转率,同时显著提高6月龄婴儿抗-HBs阳性率;出生24h内HBsAg、HBeAg同时阳性的新生儿,6月龄HBsAg阴转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乙肝疫苗联合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为制定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年,在武进区选择200例血清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孕妇怀孕14周起每周注射HBIG200IU,临产时加强一剂;婴儿出生后注射1剂,同时按0、1、6个月接种1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照组孕妇孕产期不注射HBIG;婴儿出生时注射HBIG200IU,同样程序接种乙肝疫苗。2组婴儿均采取母乳喂养。[结果]1岁时婴儿HBsAg阳性率,实验组为8.00%,对照组为19.00%(P〈0.05);1岁时婴儿抗-HBs阳性率,实验组为26.00%,对照组为14.00%(P〈0.05)。[结论]对HBsAg阳性孕妇在孕中、后期注射HBIG可以提高乙肝母婴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9.
对上表的说明:1乙型肝炎疫苗(Hep-B)对母亲表面抗原(HBSAg)阴性所生婴儿可按表中所示时间接种乙肝疫苗,要求疫苗第2剂接种时间与第1剂至少间隔1个月,第3剂接种时间在婴儿出生6个月后与第2剂至少间隔2个月。对母亲表面抗原阳性所生婴儿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0.5ml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第2剂接种时间在1~2月龄,第3剂接种时间在6月龄。对母亲表面抗原情况不明所生婴儿应在生后12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疫苗第2剂在1月龄时接种,第3剂在6月龄时接种,母亲应在分娩时采血以确定其表面抗原状况,如…  相似文献   

20.
正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由乙肝表面抗原(HBs Ag)阳性母亲分娩的新生儿,应尽早(最好于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剂量应≥100国际单位,同时于不同部位接种10微克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于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可显著提高母婴传播阻断的成功率。新生儿在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