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世界各地包括中国部分沿海地区赤潮频繁发生,许多赤潮藻毒素不仅使海洋生物中毒,也危害人类健康。文章介绍了赤潮藻毒素中毒机理及症状研究,以期提高公众认知程度。  相似文献   

2.
李堃平  尹平河  肖锋 《广东化工》2006,33(7):81-83,70
本文研究了银离子去除赤潮藻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银离子浓度在0.125~0.25mg/L时,能有效抑制和灭杀赤潮生物,但有效期短,为此研制了含银玻璃除藻剂,当这种药剂投加到水体后,随玻璃逐渐溶解缓释出银离子而灭杀赤潮藻,延长了有效期;此外,本文还研究了含银玻璃除藻剂在灭杀赤潮藻后银离子的残留浓度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灭藻剂对采自压舱水中的中肋骨条藻、拟菱形藻和裸甲藻三种赤潮藻的杀灭和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这种化合物能有效地控制和杀灭实验所选的三种藻,且在反应2.0~2.5 h时间段,三种藻的灭藻率都达到80%以上,有效浓度为2.0 mg/L。实验表明,所选灭藻剂具有高效、作用时效长的特点,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赤潮藻去除剂。  相似文献   

4.
我国东海4种赤潮藻的细胞氮磷营养储存能力对比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我国东海海域近年来的4种代表性赤潮藻(硅藻中肋骨条藻和尖刺拟菱形藻、甲藻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对比了其细胞氮磷营养储存能力及藻细胞利用胞内储存营养进行生长繁殖的生长潜力. 结果表明,2种甲藻的RN值(41.5和42.4)和RP值(4.3和10.7)都明显高于2种硅藻的RN值(2.6和6.0)和RP值(2.5和1.2),4种赤潮藻在生活史策略上的差异决定了我国东海春季甲藻赤潮与硅藻赤潮呈现出演替型爆发的态势;2种甲藻的tN值(5.32和6.81 d)和tP值(2.08和4.31 d)明显高于2种硅藻的tN值(0.56和1.24 d)和tP值(0.53和0.13 d),2种甲藻的高生长潜力和k-生活史策略都有助于我国东海春季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伴生赤潮呈现出长时间持续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张淑云 《工业水处理》2007,27(11):57-57
提供了对引起赤潮的藻类具有杀藻活性的肽类物质。这种肽类物质具有特定的氨基酸排列。这种肽可与引起赤潮的藻类细胞结合,使其死亡。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的出现,正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海洋和沿海地区,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世纪开始,全球平均温度上升0.7℃,最近气候预测表明,21世纪末,全球地面空气温度将升高1.1~6.4℃,从而会导致上层海洋变暖加剧。温度对海洋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光合性能以及生长速率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全球温度的升高促使了赤潮生物中适宜暖水的物种分布扩大,会进一步使赤潮的暴发窗口期变大以及提前。赤潮生物种类繁多,主要以甲藻、硅藻以及蓝藻等浮游生物为优势物种,暴发频率较多。研究温度对赤潮藻生理特性的影响对了解赤潮藻的暴发机制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综合介绍了日本利用碳纤维进行海洋藻场的复兴,以及通过碳纤维对水环境的治理,进而促进渔业资源的发展。其中具体介绍了日本各地的试验情况与试验效果,并对海洋赤潮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防止产生的措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最后,简述了中日今后就这一领域将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液相色谱和液质联用技术在水产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近年来高效液相色谱和色质联用技术在水产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展。本文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和液质联用技术(LC-MS)的特点,及其在水产品中渔药、抗生素及赤潮藻毒素类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影响夜光开关辉度的因素。结果表明,开关的发光亮度(辉度)随夜光颜料的含量、夜光部件厚度的增大而增加,伴随着制件的着色,夜光部件的亮度会降低;介绍了夜光开关的加工方法及加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探讨了夜光开关材料回收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获得天然、无毒和高效的海洋赤潮藻类絮凝剂,本研究通过将壳聚糖与不同天然粘土矿物进行复配,研究不同絮凝剂组合对血红哈卡藻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单独使用壳聚糖的除藻效率较低,使用粘土可以较好提高壳聚糖的除藻效果,其中海泡石的强化效果最佳;壳聚糖-海泡石复合絮凝剂的最佳配比为:0.6 mg/L壳聚糖和10 mg/L的海泡石,最佳沉淀时间为1 h,此条件下,血红哈卡藻的去除率为94.5%,浊度去除率为8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