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2月至2013年4月诊治的17例PGI-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法、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分期采用Ann Arbor分期法,采用国际预后指数(IPI)和Ki-67评估,观察短期缓解率,分析临床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17例PGI-DLBCL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3∶1(男9例,女8例),中位年龄47岁(15~69岁);有B症状者6人,占35.3%;随访时间为4~7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Ann Arbor分期Ⅰ/Ⅱ期10例(58.8%),Ⅲ/Ⅳ期7例(41.2%);IPI评分≤2分患者11例(64.7%),IPI评分>2分患者6例(35.3%);6例可评估免疫分型的患者中生发中心型4例(66.7%),非生发中心型2例(33.3%);按部位,胃12例,结肠3例,直肠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2疗程以上的化疗,采用CHOP、CHOP(E)方案化疗患者9例(52.9%),采用利妥西单抗联合化疗者8例(47.1%)。近期疗效显示:16例可评估患者,5例CR(31.3%),5例PR(31.3%),3例SD(18.8%),3例PD(18.8%);IPI评分≤2分患者50%达CR,IPI评分>2分患者均未达CR;7例Ann Arbor分期Ⅲ-Ⅳ期患者,1例达CR(14.3%),9例Ann Arbor分期Ⅰ-Ⅱ期患者,4例达CR(44.4%);7例患者联合了利妥西单抗治疗,总有效率达71.4%(2例CR、3例PR),9例未联合利妥西单抗治疗,总有效率为55.6%(3例CR、2例PR)。结论:17例PGI-DLBCL患者多为中年,确诊依靠手术或内镜病理活检,大部分患者Ki-67表达>40%,需加强超声胃镜及PET-CT检查,以便更好的评估预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与其预后相关。治疗中利妥西单抗联合化疗的治疗反应较好,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Yang YL  Wang J  Zhao LZ  Gao ZF  Jing HM  Ke XY 《癌症》2008,27(6):636-641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GI-DLBCL)的发病部位及其临床表现与胃肠道其它肿瘤性疾病难以鉴别,误诊率较高,且其标准治疗的方法仍未确定。本研究旨在分析PGI-DLBCL的临床特征、肿瘤细胞来源及预后,并探讨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院1998~2007年诊治的40例PGI-DLBCL,应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对其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生存分析及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分析34例患者的肿瘤细胞来源。治疗方法包括联合化疗、手术 联合化疗及放疗、单纯手术等,联合化疗方案为CHOP及CHOP样方案。结果:40例PGI-DLBCL患者中,年龄10~89岁中位年龄56.5岁,男女比例1.86∶1,胃与肠道的发病比率为1.05∶1。预后分析可追访病例38例中,死亡12例(31.6%),3年和5年生存率均为64.7%。9例多部位发病的患者中,8例(88.9%)在3年内死亡。9例(26.5%)肿瘤细胞来源于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GC),25例(73.5%)来源于非生发中心(non-germinal center,non-GC)。单因素预后分析发现肿瘤细胞来源、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is index,IPI)、B症状对生存率的影响有显著性(P<0.05)。Cox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组患者的死亡风险是LDH正常组的2.87倍。结论:PGI-DLBCL发病以中年男性为主,多部位发病是该类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肿瘤细胞来源、IPI、B症状对预测患者生存和指导治疗有重要作用,其中初诊时血清LDH水平升高是本组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原发小肠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non-Hodgkin’s lymphoma,PSI-NHL)发病率极低,国内外相关数据较为缺乏。本研究旨在探讨 PSI-NHL 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01-2014-01-01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67例 PSI-NHL 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 Kaplan-Meier 法计算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行 Log-rank 检验单因素分析和 Cox 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67例患者中男41例,女26例,男女比例为1.58∶1,中位年龄55(7~79)岁。病变原发于回肠40例(包括回盲部23例),十二指肠14例,空肠13例。B 细胞淋巴瘤55例(82.1%),T 细胞淋巴瘤12例(17.9%)。ECOG 评分<255例(82.1%)。根据 Lugano 分期,早期(Ⅰ~Ⅱ2期)32例(47.8%)。根据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分组,低危组35例(52.2%),中危组22例(32.8%),高危组10例(14.9%)。67例患者的1、3和5年 OS 率分别为77.3%、60.5%和50.6%。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肿块大小、Lugano 分期、IPI 评分、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低白蛋白血症及治疗方法对预后有影响,均 P 值<0.05。多因素分析显示,IPI (P =0.045,95%CI 为1.01~4.03)、低蛋白血症(P =0.033,95%CI 为1.09~7.35)和治疗方法(P =0.019,95%CI 为0.30~0.90)为独立预后因素。各治疗组中,手术联合化疗组的预后最好。结论 PSI-NHL 发病率低,起病隐匿且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 B 细胞表型为主,预后显著优于 T 细胞淋巴瘤。IPI 评分、低蛋白血症及治疗方法为影响 PSI-NHL 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手术联合化疗可作为 PSI-NHL 的最佳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为了定量测定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及糖类抗原125(CA125)的临床意义,回顾分析65例经病理确诊的NHL患者的LDH、β2-MG及CA125,判断其与临床分期、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结果:Ⅰ+Ⅱ期与Ⅲ+Ⅳ期,无症状组与有症状组、无骨髓浸润者与有骨髓浸润者相比,后者LDH和β2-MG均明显高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浆膜腔积液及结外侵犯者,LDH和CA125明显高于无浆膜腔积液及结外侵犯者,经化疗缓解患者三者水平显著下降,P〈0.05。LDH增高组与LDH正常组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90.1%和8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年生存率分别为84.8%和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125增高组与CA125正常组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87.6%和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血清LDH、β2-MG及CA125可能对NHL患者分期、预后及疗效判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介于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和伯基特淋巴瘤之间的未分类的B 细胞淋巴瘤(B-cell lymphoma ,unclassifiable,with features intermediate between DLBCL and Burkitt lymphoma,DLBCL/BL)的临床特点、治疗与预后,增加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 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3例DLBCL/BL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 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 检验对临床分期、年龄、LDH 水平、IPI 评分、初治化疗方案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12例存在结外侵犯,13例患者的中位OS为10个月,中位PFS 为6 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IPI 评分、LDH 水平与预后有统计学相关性,行CHOP、CHOP 样与高强度化疗方案患者之间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 结论:DLBCL/BL恶性程度高,生存期短,结外侵犯多见,对CHOP 及CHOP 样方案治疗反应差,高强度化疗可能改善预后,IPI 评分≥ 3 分及 LDH 升高是其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根据基因表达可以分成有两种不同预后的亚型:生发中心B细胞样亚型(germinal centre B-cell lymphoma,GCB)和活化B细胞样亚型(non-germinal centre B-cell lymphoma,non-GCB).本文分析原发于淋巴结内DLBCL的临床特征、免疫亚型及预后,并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本院2003年-2009年诊治的70例结内DLBCL.分析其临床资料和IPI评分,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成GCB和non-GCB两类免疫亚型.治疗方法包括CHOP化疗及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 (R-CHOP)免疫化疗.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对其临床资料、免疫亚型和治疗结果进行生存分析及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全组患者的5年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67.8%.其中CHOP化疗患者的5年OS为58.9%,R-CHOP免疫化疗患者为77.2%,免疫化疗明显优于单纯化疗(P=O.017).免疫亚型为GCB型患者5年OS为73%,non-GCB型患者为55.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但进一步分析:用CHOP化疗的non-GCB型患者5年OS明显低于GCB型患者(43.5% vs 66.8%,P=0.042);而用R-CHOP免疫化疗的non-GCB型患者5年OS与GCB型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5% vs 80.4%,P=0.717).在nonGCB亚型中,R-CHOP免疫化疗5年OS明显优于CHOP化疗(73.3% vs 42.9%,P=0.02),提示R-CHOP免疫化疗能明显延长non-GCB亚型患者的长期生存.各临床因素与OS的关系: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60岁、Ⅲ期、血清LDH升高、B症状和IPI≥3分均是预后不良的因素(P<0.05).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对OS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1),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IPI可以预测结内DLBCL的预后和生存.采用免疫组化对DLBCL免疫分型对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R-CHOP免疫化疗能够显著提高结内DLBCL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Cdc7、Mcm2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60例DLBCL初治患者的性别、年龄、ECOG评分、Ann Arbor分期、IPI评分、骨髓累及、B症状有无、结外受累数目、血乳酸脱氢酶(LDH)数值、治疗模式、组织细胞来源等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组织蜡块中Cdc7、Mcm2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经单因素分析,Cdc7阳性和阴性表达者2年生存率分别为41%、73%(P<0.05);Mcm2阳性和阴性表达者分别为25%、75%(P<0.05);临床资料:ECOG评分(0~1分 vs 2分)(76.7% vs 23.3%);Ann Arbor分期(Ⅰ~Ⅱ期 vs Ⅲ~Ⅳ期)(65.0% vs 35.0%);IPI(0~1分 vs ≥2分)(78.3% vs 21.7%);LDH(正常 vs 高于正常)(70.0% vs 30.0%);单纯化疗 vs 化疗+放疗(41.7% vs 58.3%);GCB vs ABC来源(53.3% vs 46.7%)。其2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c7和Mcm2的表达与DLBCL的临床分期和IPI评分具有相关性(P<0.05),Ⅲ/Ⅳ期DLBCL患者Cdc7和Mcm2的表达高于Ⅰ/Ⅱ期患者,IPI评分越高,Cdc7和Mcm2的表达也越强。结论:除IPI评分、治疗模式、组织细胞来源是DLBCL的预后因素外,Cdc7和Mcm2高表达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Waldeyer’s ring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WR-DLBCL)的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6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23例初治原发韦氏环DLBCL患者,对其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生存情况比较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3、5年生存率,Log 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123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6岁(16~80岁),男72例。Ann Arbor分期:Ⅰ期20例,Ⅱ期63例,Ⅲ期23例,Ⅳ期17例。中位随访54月,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4.7%和56.3%,早期(Ⅰ/Ⅱ期)患者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4.2%和69.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质状况、B症状、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近期疗效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和近期疗效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原发韦氏环DLBCL多为早期,肿瘤负荷较轻,生存率较高,多数可长期生存。IPI评分和近期疗效是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9.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2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特点及CHOP方案治疗结果,探讨DLBCL的临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CHOP类方案初次化疗的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结合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对生存率进行评估,进一步采用Cox回归模型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25例DLBCL患者中,男女比例1.3∶1,中位年龄49岁,Ann ArborⅢ~Ⅳ期患者占52.0%,LDH升高占42.1%,IPI中高危组(3~5分)占22.6%。首发为浅表淋巴结肿大60.0%,结外器官受侵72.8%。中位化疗5个周期,CR38.4%,PR 44.8%。中位随访28.2个月,中位生存期(MST)46.5个月,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1.9%和48.9%。单因素分析显示,≤60岁、Ann ArborⅠ~Ⅱ、LDH正常、体能评分好(ECOG 0~1)I、PI评分低、未侵及骨髓、肝未受侵、接受放疗、无B症状以及缓解者是DL-BCL的良好预后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高(P=0.000)、未行放疗(P=0.045)和未能缓解者(P=0.049)是DLBCL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DLBCL结外侵犯发生率高,IPI评分高、未行放疗和一线治疗未能缓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定量测定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及糖类抗原125(CA125)的临床意义,回顾分析65例经病理确诊的NHL患者的LDH、β2-MG及CA125,判断其与临床分期、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结果:Ⅰ+Ⅱ期与Ⅲ+Ⅳ期,无症状组与有症状组、无骨髓浸润者与有骨髓浸润者相比,后者LDH和β2-MG均明显高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浆膜腔积液及结外侵犯者,LDH和CA125明显高于无浆膜腔积液及结外侵犯者,经化疗缓解患者三者水平显著下降,P<0.05.LDH增高组与LDH正常组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90.1%和8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年生存率分别为84.8%和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1225增高组与CA125正常组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87.6%和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血清LDH、β2-MG及CA125可能对NHL患者分期、预后及疗效判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原发胃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与原发结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N-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预后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肿瘤中心2013年6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确诊为PGI-DLBCL 70例和PN-DLBCL 80例,卡方检验比较原发胃肠与结内的DLBCL临床病理特征、治疗特点,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行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PGI-DLBCL较PN-DLBCL分期偏晚,LDH增高多,联合有手术治疗多,放疗相对较少。单因素分析提示,PGI-DLBCL的年龄、LDH、IPI积分这3项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内DLBCL患者组年龄、双表达、LDH、IPI积分、KI67%值、分期这6项是预后的影响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提示PGI-DLBCL的年龄≥60岁、LDH升高是其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IPI≥3分、KI67≥70%是影响结内DLBCL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GI-DLBCL患者应提高早期诊断率,治疗上可根据年龄、LDH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制定综合治疗方案,目标超过结内DLBCL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57例原发系统型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背景与目的:原发系统型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临床特征和疾病转归国内外报道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蛋白(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被认为是原发系统型ALCL较为特异的标志,表达与否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原发系统型ALCL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检测ALK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6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57例原发系统型AL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标本中ALK的表达。结果:57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30岁,男女比例为1.9:1,有B症状、Ⅲ~Ⅳ期和结外侵犯患者分别占57.9%、40.4%和40.4%。所有患者接受化疗,56例可评价疗效,40例(71.4%)取得完全缓解,客观有效率为96.4%;中位随访49.1个月,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为35.2个月,预计5年生存率为65.2%:国际预后指数评分低/低中危患者和中高/高危患者的预计5年生存率分别为68.9%和33.3%(P=0.010)。46例中ALK阳性29例(63%),发病年龄小于阴性者(P=0.001),预计5年生存率优于阴性者(尸〈0.01)。多因素分析显示,ALK表达状况、原发部位和乳酸脱氢酶水平是ALC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原发系统型ALCL发病年龄较年轻,化疗有效率高,预后良好,但ALK阴性、IPI中高/高危、尤其合并结外侵犯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反应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友谊医院25例MCL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反应及预后因素.结果 25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5岁,男女比例3.4∶1,其中骨髓侵犯15例(60%),Ann Arbor分期Ⅲ期6例(24%),Ⅳ期17例(68%),10例(40%)患者有B症状,5例(20%)患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16例(64%)患者β2-微球蛋白(β 2-MG)升高.17例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者完全缓解率为64.71%、2年总生存(OS)率为69.6%、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45.1%,高于常规化疗者(P<0.005).预后分析显示:母细胞变异型、骨髓侵犯、LDH升高、Ki-67指数、简化的MCL国际预后指数(sMIPI)> 5分.白细胞升高为预后不良因素,而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脾大、年龄、B症状及β2-MG对预后无显著影响.结论 MCL恶性度高,预后差.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明显提高CR率、PFS率及OS率.  相似文献   

14.
樊璠  徐笑红  陈文虎 《肿瘤学杂志》2012,18(10):780-783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A125、β2-微球蛋白(β2-MG)和乳酸脱氢酶(LDH)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化学发光免疫法、微粒子酶免疫发光法和速率法测定53例NHL患者化疗前后的血清TNF-α、CA 125、β2-MG和LDH水平.[结果]血清TNF-α、CA125、β2-MG和LDH水平均与NHL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Ⅲ/Ⅳ期血清中上述指标水平显著高于Ⅰ/Ⅱ期(P<0.05);除TNF-α外,另3种标志物在中高危组均高于低危组,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HL患者血清TNF-α 、CA125和LDH水平与肿瘤转移有关(P<0.05).经化疗后缓解的患者,血清TNF-α 、CA125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TNF-α、CA 125、β2-MG、LDH联合检测可辅助临床的诊断及分期,评价预后,动态监测患者血清TNF-α和CA125水平有助于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血清CA125、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与临床特点及CA125与LDH的相互关系。方法 分析40例NHL患者治疗前血清CA125、LDH的变化。结果 NHL患者血清CA125的升高与分期、分组、胸腹腔积液、IPI积分有关,CA125与 LDH有较弱的正相关关系。结论 血清CA125水平测定对NHL,特别是对伴胸腹腔积液的NHL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粘膜相关淋巴瘤是一种边缘带非霍奇金淋巴瘤,由于其惰性的临床过程,对其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的报道比较少见。本研究对该肿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进行探讨。方法:收集1997年12月至2007年2月经病理确诊的粘膜相关淋巴瘤病例共90例,分为胃组和胃外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90例患者中,中位年龄52岁(13~77岁),原发于胃的23例(25.6%),胃外67例(74.4%)临床分期为Ⅰ~Ⅱ期的75例(83.3%),Ⅲ~Ⅳ期15例(16.7%)多器官累及的患者占34.4%,淋巴结累及的患者占44.4%,原发胃外的患者更易出现淋巴结转移(P=0.040)。经治疗后完全缓解率为72.1%。中位随访时间31.4个月,淋巴结阳性和阴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8.7%和88.4%(P=0.012)。IPI评分0~2分和首次治疗后完全缓解的患者中位无进展时间分别为61.9个月和未达到,而IPI评分〉2分和首次治疗未达完全缓解的患者中位无进展时间分别为5.2个月和15.0个月,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和P=0.030)。在67例胃外组患者中,IPI评分是总生存的独立预后指标(P=0.023)。结论:粘膜相关淋巴瘤应被认为是一种广泛播散的惰性淋巴瘤,原发胃外的患者更易出现淋巴结侵犯。具有不良预后因素包括淋巴结侵犯,IPI评分〉2和首次治疗疗效未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应给予更加积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蛋白芯片表面加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术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相关蛋白标志。方法 SELDI技术wcx2芯片检测62例DLBCL患者蛋白质谱,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乳酸脱氢酶(LDH),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β2-微球蛋白(β2-MG)和CA125。分析健康人、患者疾病缓解期与患者病情恶化、复发时的差异蛋白质谱,进行生存期分析,同时与国际预后指标(IPI)、LDH、CA125和β2-MG 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在病情恶化、复发和死亡前出现11.000×103~12.000×103蛋白质谱峰(LGT)高表达,阳性组生存期明显低于阴性组的生存期(P = 0.0002)。IPI低中危组中LGT蛋白阳性者生存期比阴性者生存期明显短(P = 0.0034)。伴随的其他异常蛋白质谱:6.107×103、7.974×103及8.067×103与LGT蛋白呈正相关。LDH、CA125、β2-MG三者在LGT蛋白质谱表达组比阴性组显著增高(P<0.05),而且LGT与LDH、CA125及β2-MG呈正相关(P<0.01)。结论 LGT蛋白与6.107×103、7.974×103和8.067×103三组蛋白质联合检测,有望作为DLBCL预后不良的特异性血清学蛋白标志,可能补充IPI指数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