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武汉市职业超重和肥胖现状及体重控制的认知、行为情况,为体重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武汉市2880名18—55岁的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大学生4类职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卫生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标准判断职业人群超重和肥胖情况。结果武汉市职业人群体重超重率为22.65%,肥胖率为4.80%;男性超重率(32.45%)、肥胖率(7.36%)均高于女性超重率(12.77%)和肥胖率(2.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调查对象对体重控制主要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仅为42.56%;对超重肥胖产生心理问题多的知晓率为69.14%。有信心控制体重者为72.88%,主动学习体重控制知识者为64.45%。4类职业人群平均每天静坐6-9h者均大于46.36%,每周锻炼1或2次者均大于31.05%。结论武汉市4类职业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低于全国水平;应针对不同职业人群工作场所和工作性质的特点,制定相应体重控制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年龄和年级青少年体重控制心理行为状况及其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合肥市某中学的初一、初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人体测量。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及其父母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体重自我评价和体重控制心理行为。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分别依据BMI值和体重自我评价进行分组。结果青少年不良的体重控制心理、行为和总体不良的体重控制心理行为报告率分别为17.4%、3.8%、19.1%,女生的报告率(20.6%、4.3%、22.6%)均高于男生(14.5%、3.3%、15.8%)(P〈0.05)。BMI评价和自我评价为肥胖学生不良的体重控制心理、行为和总体不良的体重控制心理行为的报告率均最高(P〈0.05)。两种方法评价肥胖和超重与不良的体重控制心理行为的正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结论女生不良的体重控制心理行为较男生严重。排除社会因素的混杂作用,肥胖与青少年不良的体重控制心理行为相关联。  相似文献   

3.
刘力克  夏详碧  袁萍  韩明  安珍  陈云 《现代预防医学》2002,29(4):465-467,482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50岁以上人群体重指数(BMI)的分布情况,为预防体重过低及肥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对调查人群进行体重与身高的测量,计算BMI(体重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该地区体重过低、超体重及肥胖的现患率分别为12.93%、20.10%及4.06%。农村的体重过低的患病率为14.37%,高于城市的8.0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1)。城市的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高于农村(RR值分别为2.80及2.14)。体重过低、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01),城市及农村中两性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农民的体重过低患病率最高(男14.61%、女20.35%),军人的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最高(38.71%、6.45%)。结论:成都地区50岁以上人群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低于国内其他地区。但不能忽视人群超重及肥胖的预防,在农村中还应加强预防体重过低,使体重维持在正常水平以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女性人群不同体重与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的关系,评估超重和肥胖女性人群的高动脉僵硬度风险.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 1年3至12月在苏州、无锡、常州地区抽取年龄≥20岁的常住女性人群2 921名.进行问卷调查、人体测量和baPWV检测,用baPWV评估动脉僵硬度.采用Logisi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体质指数(BMI)等级变量对高动脉僵硬度的影响;通过受试者工作(ROC)曲线分析BMI对高动脉僵硬度的预测价值.结果 高动脉僵硬度率超重组(37.87%)和肥胖组(47.60%)均高于体重正常组(1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5.97,P均<0.01);BMI与baPWV呈正相关(r=0.310,P<0.01).高动脉僵硬度率65岁以上组(79.08%)高于20~40岁组(4.04%)和41~64岁组(24.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77.30和347.26,P均<0.01).20~40岁组和41~64岁组超重和肥胖女性的高动脉僵硬度率高于体重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静息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与高动脉僵硬度相关(P均<0.01).调整年龄、静息心率和血压后,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以体重正常组为对照,超重组高动脉僵硬度的OR值为2.017(95%CI:1.637~2.486,P<0.01),肥胖组高动脉僵硬度的OR值为2.759(95%CI:1.964~3.876,P<0.01).BMI预测女性人群高动脉僵硬度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3 (95%CI:0.671~0.715,P<0.01),最佳预测切点为23.42 kg/m2.结论 超重和肥胖是女性人群高动脉僵硬度的危险因素,BMI对女性人群高动脉僵硬度的预测界值为23.42 kg/m2.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不同体质指数成人肥胖相关知识的获取以及知识、态度和行为现况。方法2010年4—-6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和顺义区,浙江省嘉兴市和桐乡市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35~60岁成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信息、肥胖相关知识和态度、膳食和身体活动信息,并测量了身高和体重。以体质指数≥18.5kg/m2者为调查对象。结果7039人中,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者分别占41.7%、39.0%和19.3%,肥胖相关知识获取率分别为21.7%、25.1%和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各种肥胖知识的知晓率为0.7%~43.9%,不同体质指数人群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重和肥胖者在“肥胖对健康有影响”、“有必要控制烹调用油量”等问题持肯定态度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体重者(均P〈0.05)。超重和肥胖者至少每季度测量一次体重的比例(66.3%和65.9%)高于正常体重者(62.0%),食用油炸食物的比例(41.1%和47.3%)高于正常体重者(38.4%),食用油消费量超过25g/d的比例(70.4%和79.3%)高于正常者(65.8%),业余静态时间在4h/d以上者比例(22.6%和25.0%)高于正常体重者(1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体质指数成人肥胖相关知识的获取和知晓均有待提高,超重和肥胖者高脂食物消费和业余静态生活方式等行为高于正常体重者,应加强针对性健康教育和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上海地区社区中年人群体重指数(BMI)与代谢指标和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上海地区社区45~59岁的2 296名中年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计算BMI,根据WHO制定的BMI中国参考标准对人群进行分层,统计人群一般情况、有无高血压和糖尿病,监测其尿酸、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代谢指标,分析BMI与代谢指标及疾病的相关性.结果 2 296名中年人偏瘦、正常和超重的比例为2.6%、47.0%和50.3%;超重人群高血压发生率、尿酸、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代谢指标与偏瘦、正常人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MI与体重(r=0.742,P<0.001)和甘油三酯)(r=0.202,P<0.001)呈显著正相关,与身高呈负相关(r=0.116,P<0.001);其他相关代谢指标与BMI无相关性(P>0.05).结论 不同BMI人群中,高血压发生率、尿酸、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代谢指标有显著性差异,BMI与甘油三酯呈显著正相关,控制甘油三酯能够有效地降低肥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不同营养状况初中毕业生血压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不同营养状况青少年血压水平,为开展成年期心血管疾病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东城区初三学生958名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根据身体质量指数(BMI)分为体重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用台式水银柱血压计测量血压.结果 随BMI增加,男女生血压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男女生高血压检出率高于超重组和体重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和肥胖组高血压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加强对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的早期干预,进一步做好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在超重及肥胖人群中应用替餐营养棒对体重相关指标的干预效果,为预防控制超重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新疆6家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且符合入选标准的698例超重或肥胖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食用替餐营养棒,进行为期8周的干预,测定干预前后患者腰围、臀围、内脏脂肪、健康评分、基础代谢情况,计算腰臀比和体质指数(BMI)。用SPSS 21.0软件对计量资料进行配对t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超重、肥胖患者体重、腰围、内脏脂肪、基础代谢和BMI均下降,健康评分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后调查对象的臀围、腰臀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患者干预前后体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健康体重者所占比例由干预前的0%提高至干预后的10.3%,重度肥胖者所占比例由干预前的9.3%下降至干预后的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调查人群干预有效率为49.0%,不同性别、年龄段人群干预效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初始体型人群干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重和肥胖人群食用替餐营养棒减肥效果明显,是有效的营养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老年人群体重指数分布特点及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参检的1343例60岁以上的离退休职员,检测收缩压、舒张压、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空腹血糖,并计算不同性别不同体重指数(BMI)各组的患病率。结果受检1343人中BMI不足、正常、超重和肥胖各组检出率分别为6.18%、51.67%、35.52%和6.63%。但老年人不同性别体重指数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46.09%、46.91%和7.45%。男性高血压和高血脂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患病率伴随体重指数增加而升高。与BMI正常组比较,超重肥胖组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患病率明显升高(P〈0.05)。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检出率伴随BMI升高而升高。结论BMI升高是老年人群心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聚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大连市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分布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连市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的分布特征,为预防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提供相关依据。方法整群抽取大连市区1635名儿童青少年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按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推荐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诊断超重与肥胖。结果大连市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年龄越大BMI值越大;男生不同年龄、女生不同年龄BMI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同一年龄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BMI值进行Z检验,结果表明除7岁、9岁年龄组外,其他年龄段男女生BMI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男生BMI值均高于女生;不同年龄男生肥胖率变化趋势无明显的规律性,女生肥胖率在9岁后逐年下降,而超重率在10岁后却逐年上升。结论应重视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成都市四类人群体重控制相关行为,为开展职业人群体重控制提供依据。方法使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制订的《中国城市职业人群体重控制知信行调查问卷》,对成都市18~45岁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大学生4类人群进行抽样调查,同时现场测量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腰围。结果有关体重控制相关行为部分的有效调查问卷1346份。4类人群中体重过低(BMI18.5)的11.89%,正常(BMI在18.5~23.9之间)的66.27%,超重(BMI在24.0~27.9之间)的18.20%,肥胖(BMI≥28.0)的3.64%。不同人群之间体重控制相关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面开展健康促进行动,大力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对控制体重和减少肥胖,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南京市2家企业不同岗位职业人群健康状况,为职业人群的健康促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南京2家企业抽取2 141人,并按工作岗位分为行政管理、技术服务、一线工人3组。对调查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被调查人群中慢性病患病率以高血压最高(32.8%),超重和肥胖分别为35.5%、10.0%,血脂异常率为11.1%。行政管理组高血压患病率、超重和肥胖者率、血脂异常率均高于其他两组职业人群(P0.05)。3组职业人群水果每日适宜摄入量比例差异有统计意义,一线工人组最低(43.0%)。25.4%的调查人群体育运动适量,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体吸烟率为40.7%,以一线工人组最高(49.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高血压、超重与肥胖及血脂异常是受调查职业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对不同岗位的职业人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超重肥胖的认知情况及减肥行为现状,为今后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国10个省市15所大学中随机选取2599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大学生对超重肥胖的认知及减肥行为等信息。结果男生的超重肥胖率(12.8%)明显高于女生(2.9%);女生中体重过低的占34.6%,明显高于男生(12.1%)。33.2%的大学生采取过减肥措施,女生(43.5%)明显高于男生(23.6%)。51.5%减过肥的大学生采取的是"适量运动+控制饮食"的减肥方式,但仍有29.1%主要靠"节食"来减肥,尤其是女生(33.0%)。有54.1%"超重肥胖"的大学生未采取过任何减肥措施,男生比例(57.5%)明显高于女生(37.1%)。有27.1%"体重过低"的大学生曾经减过肥,女生(31.4%)高于男生(15.9%)。在曾经减过肥的大学生中,只有11.2%的大学生处于超重肥胖,18.6%的大学生处于体重过低的情况,女生中这种情况更加严重。结论在校大学生对自身的超重肥胖有不正确认识,因关注程度不足而未采取任何减肥措施的现象在"超重肥胖"男生中非常突出;因过分追求体型消瘦而盲目减肥的现象在"体重过轻"女生中尤为突出。建议引导在校大学生进行科学健康的减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东莞市麻涌镇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现状,探讨体质指数与高血压的关系,为农村老年人群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于2010年11月--2011年1月,以在东莞市麻涌镇各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的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为研究对象,并进行血压、身高和体质量的测量。采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等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有2004名65岁以上老年人接受检查,其中男性827人(41.26%),女性1177人(58.74%),男女性别比1暶1.42;平均年龄72.44暲6.06岁;高血压粗患病率为44.36%,标化患病率为44.62%,男性粗患病率为44.26%,女性为44.44%,不同性别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4);超重率为32.09%,肥胖率为11.73%,女性超重率和肥胖率(33.56%,13.26%)均高于男性(29.99%,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超重组高血压患病率为52.10%,肥胖组高血压患病率为56.60%,均显著高于 BMI 正常组(37.61%);多因素结果显示,超重组和肥胖组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是 BMI 正常组的1.83和2.16倍。结论东莞市麻涌镇农村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较高,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利津县中青年体质量指数(BMI)、血压及血清同型半胱胺酸(HCY)水平,探讨中青年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及高HCY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利津县750例健康查体的中青年,计算BMI、监测血压及检测血清HCY(采用循环酶法)水平,根据分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750例中青年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为43.20%,其中超重31.07%、肥胖12.13%;男性超重和/或肥胖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女性(P<0.01)。②750例中青年高血压及高HCY血症的检出率分别为17.07%、9.73%;超重和肥胖者分别为28.09%(91/324)和19.75%(64/324),分别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超重组、肥胖组分别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肥胖组也分别显著高于超重组(P<0.01)。③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清HCY水平与BMI值呈显著正相关(r=0.639、0.515、0.497,P<0.01),其相关性良好。结论利津县中青年尤其是男性超半数存在超重或肥胖,高血压及高HCY血症与BMI相关,超重和肥胖者高血压及高HCY血症的发生率高,应积极防治高血压及高HCY血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郴州市中小学教师超重和肥胖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和控制超重和肥胖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06年910月对郴州市中小学622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身高、体重测量,根据测得的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以BMI≥24判断为超重,BMI≥28判断为肥胖。结果622名中小学教师中,总超重和肥胖率为24.1%(超重率为20.1%,肥胖率为4.0%),总超重肥胖标化率为27.7%(超重标化率23.2%,肥胖率标化为4.5%);男教师超重和肥胖患病率高于女教师;超重和肥胖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不同受教育程度教师超重和肥胖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已婚教师超重和肥胖率高于未婚教师;不同家庭经济收入教师超重和肥胖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女性、经常锻炼身体是超重和肥胖的保护性因素,而年龄、食量大和已婚是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中小学教师超重和肥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控制饮食和体育锻炼为预防和控制超重和肥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3~12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流行趋势,为制定学生肥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0、2006、2011年岳阳市云溪区学生体质调研资料,分析并比较不同群体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情况。[结果]3~12岁学生超重率,2000年为2.20%,2006年为7.05%,2011年为11.13%(P〈0.01);3~12岁学生肥胖率,2000年为0.85%,2006年为3.86%,2011年为6.16%(P〈0.01)。2011年,城镇男生、城镇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的超重率分别为18.19%、13.77%、7.92%、4.59%(P〈0.01),肥胖率分别为11.60%、7.79%、3.12%、2.08%(P〈0.01);经济“优”、“良”、“差”片区超重率分别为5.48%、4.93%、5.81%(P〈0.05),肥胖率分别为3.16%、2.51%、2.80%(P〈0.05)。[结论]云溪区3~12岁城乡儿童超重与肥胖率处于一般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长春市0~6岁儿童营养状况。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确定样本量,测量儿童身高、体重,用2006年WHO推荐的生长发育标准进行评价。卡方检验分析方法。结果长春市0~6岁儿童体重低下率为2.1%,发育迟缓率为5.86%,肥胖率为9.32%。不同年龄儿童的发育迟缓率、体重低下率和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岁组儿童发育迟缓率最高,为9.86%;4岁组儿童体重低下率最高,为5.50%;0岁组儿童肥胖率最高,为14.20%。不同性别儿童的发育迟缓率、体重低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的发育迟缓率、体重低下率高于女童;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和农村儿童的发育迟缓率、体重低下率、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儿童的发育迟缓率、体重低下率高于城市,城市儿童的肥胖率高于农村。结论长春市儿童的营养状况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营养不良处于低度水平。营养问题的重点是应遏制肥胖的进一步流行。应加强对家长进行幼儿阶段的科学喂养知识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宜过早的在婴儿期添加辅食,以免婴儿超重;改善农村经济,提高农村儿童的保健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