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HbA1c〉9%的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甘精胰岛素或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的短期强化治疗,探讨两种强化方案的疗效。方法36例新诊断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8例,分别使用甘精胰岛素或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疗程12周,对其在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及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自身及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FPG、2hPG、HbA1c均显著下降(P均〈0.01),HOMA-IR下降(P〈0.05),HOMA-β升高(P〈0.01)。FPG、2hPG、HbA1C治疗前后的差值及治疗12周后早餐前后血糖差值,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甘精组血糖达标更迅速。结论HbA1c〉9%的新诊断的T2DM患者两种短期强化方案疗效均佳,且胰岛素组降糖更显著、迅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或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两种强化治疗方案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和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6例空腹血糖(FBG)为7.0~11.0mmol/L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20例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第二组16例采用格列美脲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分别在诊断初和强化治疗3个月时测定FBG、餐后2小时血糖(PB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lc)、PAI-1,胰岛素和C肽第二时相分泌量、15例患者加测胰岛素和C肽第一时相分泌量、以HOMA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β细胞敏感指数(HOMA-β)。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BG、PBG和HbAlc均获得良好控制,HOMA-IR和HOMA-β显著改善,两组第一时相及第二时相胰岛素及C肽分泌量显著升高,PAI-1则显著升高。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或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短期强化治疗可有效改善β细胞功能,治疗后血清PAI-1的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
收集初发的T2DM合并脂肪肝31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二甲双胍或二甲双胍加胰岛素,对照组给予胰岛素治疗。疗程12周。结果:治疗组BMI和WHR及TG、LDL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有所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ASTHbA1c及ALT均明显下降(P〈0.05),尤以治疗组ALT明显(P〈0.01);治疗组HDL—C明显上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组肝/脾CT值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有所上升,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二甲双胍对合并糖尿病的脂肪肝患者不仅降血糖,尚能明显减轻脂肪肝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卡博平与拜糖平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自2015年1—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7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卡博平组64例与拜糖平组63例。卡博平组口服卡博平,拜糖平组口服拜糖平。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糖代谢水平、空腹胰岛素、HOMA-IR及HOMA-β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卡博平组与拜糖平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空腹胰岛素、HOMA-IR及HOMA-β治疗后均下降(P0.05);卡博平组空腹胰岛素、HOMA-IR及HOMA-β治疗后低于拜糖平组(P0.05);两组FPG、Hb A1c、2h PG治疗后均下降(P0.05);卡博平组FPG、Hb A1c、2h PG治疗后低于拜糖平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博平与拜糖平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相当,安全可靠,卡博平改善糖代谢及改善胰岛功能明显优于拜糖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胰岛素(Ins)与口服降糖药(OHA)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64例新诊断T2DM患者随机分为Ins组和OHA治疗组。定期检测PG、Ins、C-P水平及其他相关指标,用HOMA-β、HOMA-IR及△I30/△G30来评价胰岛功能变化。结果(1)随访至6个月时,两组上述指标均元统计学差异(P均〉0.05)。(2)随访至12个月时,与OHA组比,Ins组HOMA-β及△I30/△G30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两组HOMA-IR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0HA相比,早期Ins治疗能更好地保护B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6.
收集初发的T2DM合并脂肪肝31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二甲双胍或二甲双胍加胰岛素,对照组给予胰岛素治疗。疗程12周。结果:治疗组BMI和WHR及TG、LDL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有所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ASTHbA1c及ALT均明显下降(P〈0.05),尤以治疗组ALT明显(P〈0.01);治疗组HDL—C明显上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组肝/脾CT值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有所上升,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二甲双胍对合并糖尿病的脂肪肝患者不仅降血糖,尚能明显减轻脂肪肝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T2DM患者血清内脏脂源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9例T2DM患者分为二甲双胍治疗(A)组、格列美脲治疗(B)组、饮食运动治疗(C)组,3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D)组。采用ELISA测定各组vaspin水平,分析其与血脂、FPG、2hPG、Fins、BMI、HOMA-IR等的关系。观察A、B、c组治疗前后vaspin水平变化。结果(1)A组vaspin水平高于D组;vaspin水平女性高于男性;(2)vaspin水平与性别、BMI、WHR、HOMA-IR、Fins呈正相关(P〈0.05),与HDL-C呈负相关(P〈O.05);(3)A组治疗14周后vaspin水平降低,B组水平无明显变化,C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d0.05);(4)HOMA-IR与BMI是影响vaspin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二甲双胍增加T2DM患者IS同时,降低vaspin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二甲双胍联用罗格列酮(RGZ)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及优点。方法将53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联用格列吡嗪组(A组)、二甲双胍联用RGZ组(B组),进行6个月治疗,测定治疗前后BP、PG、BMI、HbA,C、Ins、血脂等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两组治疗均可使BP、PG、BMI、HbA1c及LDL-C下降(P〈0.05),但B组同时可使Ins水平下降(P〈0.05)、HOMA-IR降低(P〈0.01)。结论二甲双胍联用RGZ可改善T2DM患者的糖脂代谢紊乱,并降压、减重,同时改善IR。  相似文献   

9.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T_2DM患者102例,抽签法平分为对照组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结果观察组Hb A1c、FPG、2hPG及HOMA-IR水平均较对照组低,FIns、HOMA-β水平较对照组高,(P 0. 05);不良反应(P 0. 05)。结论 T_2DM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0.
对HbA1c〉9%的新诊断的T2DM患者给予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12周,观察BMI、FPG、2hPG、HbA1c、FINS、2hINS、HOMA-IR变化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后FPG、2hPG、HbA1c均显著下降(P〈0.01);HOMA-IR下降、HOMA-β升高(P均〈0.01);TG、TC、LDL均显著下降(P〈0.01)。低血糖发生少。结论:HbA1C〉9%的新诊断的T2DM患者给予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可提供良好的血糖控制,患者依从性好,是安全有效而简便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加用西格列汀或吡格列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19例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用二甲双胍+西格列汀治疗,B组用二甲双胍+吡格列酮治疗,疗程均为24周。两组治疗前后检测血糖、血脂及肝肾功能指标,测量BMI和血压,记录低血糖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2hPG降幅A组大于B组,FPG降幅、体质量增加B组大于A组(P均〈0.01);两组血压、肝肾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加用西格列汀或吡格列酮均能有效控制血糖,且安全性良好;但在降低2hPG方面西格列汀优于吡格列酮,降低FPG方面吡格列酮优于西格列汀。  相似文献   

12.
45例血糖控制不良的老年T2DM患者(FBG〉8.0mmol/L,HbA1c〉7.5%),随机分为A组(n=25)和B组(n=20),两组均联台口服二甲双胍850mg,qd,以两组FPG〈60mmol/L为达标,共治疗12周,比较治疗后两组血糖达标时间、平均FPG水平、HbA1c、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结果A组在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的治疗方案,其降糖始果显著,低血糖发生率低,安全性高,适合老年糖尿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将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T2DM患者124例随机平分为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观察组给予利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 94%)较对照组高(77. 42%),(P 0. 05);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降低,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升高,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 05);不良反应(P0. 05)。结论利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有效降低血糖,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4.
将62例肥胖T2DM随机分为瑞格列奈联用二甲双胍组(A组)、瑞格列奈联用罗格列酮组(B组),连续治疗12周,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FPG、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hIns)、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重指数(BMI)等变化,并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前后FPG、2hPG、HbA1c、Fins、2hIns、TG、LDL—C、BMI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格列奈联用二甲双胍能够有效降低血糖,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是治疗肥胖T2DM的有效联用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将84例LDM患者随机分为(各42例)应用BIAsp30和BH/30每日早晚餐前注射联合午餐后二甲双胍0.5g治疗12周,结果BIAsp30组早晚2hPG、HbA1c,改善13细胞功能、降低瓜方面,优于BHI30组(P〈0.05),且血糖达标所需时间短、低血糖率低(P〈0.05);胰岛素用量、BMI、中h2PG下降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病程较短的T2DM患者,注射BIAsp30联合午餐后二甲双胍口服方案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改善B细胞功能、降低IR。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玉米须水提物对T2DM大鼠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水溶提取法制备玉米须水提物(主要成分为玉米须多糖)。采用高脂高糖饲养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T2DM雄性SD大鼠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以及玉米须水提物低、中、高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共6组。给药8周后,测定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体重(BW)和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HOMA-IR和HOMA-β,免疫组化法分析胰岛中胰岛素表达水平,并作HE染色观察。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高剂量的玉米须水提物可呈剂量依赖型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FBG、BW和Fins的水平(P〈0.05或P〈0.01),明显降低大鼠HOMA-IR(P〈0.05或P〈0.01),显著升高HOMA-β(P〈0.05或P〈0.01),明显增强胰岛细胞中胰岛素表达(P〈0.05或P〈0.01)。结论玉米须水提物能改善T2DM大鼠胰岛素低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7.
入选40例T2DM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甘精组)20例和预混胰岛素(预混组)20例。两组的基线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的HbA1c及FBG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两组间在HbA1c下降幅度、体重增加、胰岛素剂量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都可以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而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更具有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加用西格列汀,对照组加用瑞格列奈,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BG、2 hPG、HbA1c的比较;FCP、2 hCP、HOMA-β及HOMA-IR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BG、2 h PG、HbA1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CP、2 hCP及HOMA-β水平明显升高,HOMA-IR明显下降。而试验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西格列汀与瑞格列奈降糖效果相似,但西格列汀通过升高FCP、2 hCP及HOMA-β,降低HOMA-IR达到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49例短病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23例),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组(26例),测定强化治疗2周前后各组患者FPG、Ins、C—P、hsC—RP及75g葡萄糖负荷后2hPG、Ins、C—P。应用稳态模型计算13细胞功能(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级治疗费用。结果强化治疗后胰岛素+二甲双胍组相比胰岛素组HOMA—β水平显著升高(P〈0.05),HOMA—IR水平显著下降(P〈0.05);血糖达标时间显著缩短,胰岛素及治疗费用显著下降(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较单纯胰岛素治疗更能有效改善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能明显减少胰岛素用量及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胰岛素敏感性及血清炎症指标(hs—CRP、TNF—α、IL-6)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筛选25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二甲双胍治疗前及血糖达良好控制12周时胰岛素原、胰岛素原与胰岛素比值、胰岛素敏感指数和HOMA-β、HOMA-IR及血清炎症指标变化。hs-CRP、TNF-α、IL-6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结果血糖达标12周时,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指标HOMA-β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而胰岛素原、胰岛素原与胰岛素比值则较治疗前下降;反映胰岛素抵抗的HOMA—IR也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胰岛素敏感指数比治疗前升高;血清炎症指标hs—CRP比治疗前降低56%(P〈0.01);IL-6、TNF-α比治疗前分别降低30%、24%(P均〈0.05)。结论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经二甲双胍治疗,胰岛3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得到部分改善,炎症状态也有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