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门静脉高压患者行脾切除术可以改善脾功能亢进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患者术后血小板增长率越高,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越高。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评价指标有门静脉压力、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脾脏大小及血小板计数等。为了解门静脉高压相关指标对患者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长率的影响,为临床预测术后血栓形成风险提供参考,我们于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对8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接受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应对措施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8年1月到2013年12月接受脾切除治疗的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100例,对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出血史、出血量、门静脉内径等)、手术方式、手术后相关临床指标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采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中有血栓者45例,无血栓者55例.Pearson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出现血栓与性别、年龄、手术方式、上消化道出血史及手术时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然而有血栓组术中出血量≥350 mL、门静脉直径≥1.2 cm、术后血流速度<15 cm/s、术后血小板计数≥700×109/L及术后门静脉压力≥35 cmH2O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失血量、术后血小板计数、术后血流速度、门静脉直径大小及术后门静脉压力是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结论 术中减少患者失血量,术后积极监测患者血常规以及凝血功能,并给予积极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原因。方法:收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316例的临床资料,选取性别、年龄、肝功能、术式选择和术后血小板计数5项影响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作为观察指标,对术后31例并发血栓形成的原因进行比较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术式选择有关(P<0.05),与术后血小板升高显著相关(P<0.01)。结论:脾切除加断流术和术后血小板升高是影响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46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清明  杨建军  权辉  李宽智  宁博  袁银会  田郁  杜锋 《医学争鸣》2006,27(24):2280-2282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我院46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脾功能亢进患者行PSE,观察术前及术后血象变化、脾脏大小变化、门静脉内径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明显上升,3 mo后稳定在一定水平,红细胞计数术前及术后无明显变化,脾脏3 mo后明显缩小,门静脉内径不同程度缩小,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SE治疗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杨天文  何平 《四川医学》2012,33(7):1261-1263
目的探讨血小板变化结合B超预测肝硬化患者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1年12月间96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容(PC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以及B超探测肝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分析它们与肝硬化患者出血的关系。结果肝硬化出血组患者PLT、PCT、MPV较非出血组明显降低(P<0.01),门静脉直径和脾静脉直径增宽,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率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P<0.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变化结合B超可作为临床预测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危险性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部分性脾栓塞术治疗肝炎肝硬化并发血小板减少症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炎肝硬化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 对 31例肝炎肝硬化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并观察其疗效 ,全部患者术后随访 2个月。结果 术后 3d、7d、2个月血小板的平均值分别上升为 ( 76.5 5± 38.32 )× 1 0 9 L、( 1 5 3.2 6± 1 0 6.81 )× 1 0 9 L、( 1 41 .68± 79.42 )× 1 0 9 L ,与术前血小板数比较 ,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在肝炎肝硬化并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发生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22例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伴门静脉高压50例设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组,单纯肝硬化72例设为肝硬化组。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男性比例、腹水形成、血清白蛋白、血小板计数(PLT)、脾门静脉内径和脾脏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水形成[OR=1.957,95%CI(1.37~2.45)]、脾门静脉内径增加[OR=2.334、95%CI(1.99~3.02)]、PLT降低[OR=2.439,95%CI(2.07~2.80)]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临床腹水形成、门静脉内径增加和PLT降低是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形成的危险因素,肝硬化患者应定期检查上述指标,以便早期预防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机制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通过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IgG(PAIgG)、PA IgA、PA IgM及脾脏厚度分析两者与血小板减少的关系.结果 PAIgG、PAIgA及脾脏厚度与血小板数量呈负相关.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与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抗体有关.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血小板减少与血小板生成素水平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与外周血小板数减少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71例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小板计数,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TPO水平,并与6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TPO水平、血小板计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肝硬化分级与血清TPO下降水平一致。结论血清TPO水平下降是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有杉酶标免疫测定法对32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39例健康献血员及3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进行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M和PAIgA)的检测。结果:肝硬化脾亢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异常率为46.88%,ITP患者的异常率为70.97%。提示病理免疫机制部份地参与肝硬化脾亢患者血小板异常的作用。肝硬化脾亢患者的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计数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门静脉主干内径与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脾肿大、血小板计数的关系。方法:通过彩超对35例无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患者和51例有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患者进行门静脉主干内径、腹水、脾肿大、血小板计数测定。结果:门静脉主干内径与有无上消化道出血有统计学差异,而与有无腹水、腹水的量、有无脾肿大,脾肿大程度、血小板计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肝硬化患者门静脉主干内径与上消化道出血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对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多种疾病患者因免疫紊乱导致血小板减少症时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的变化与血小板数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方法检测病人血浆中的PAIgG。结果 PAIgG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阳性率为83%,系统性红斑狼疮阳性率为66%,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阳性率为43%,脾亢阳性率为45%,骨髓纤维化阳性率为44%,再生障碍性贫血阳性率为25%。结论 多种血小板减少症均存在PAIgG值的升高;PAIgG值与血小板计数成反比;检测PAIgG对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16例部分脾动脉栓塞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6例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行选择性脾动脉拴塞,术前、术后给予精心护理。结果:术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逐渐提升到正常水平,脾静脉内径和门静脉内径、脾脏有意义的缩小,症状得到缓解。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部分脾动脉拴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疗效理想,方法安全,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术后重视病情观察和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小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探讨术后高凝状态原因。方法 以四氯化碳所致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9组:P组为术前对照组;a、b、c、d组行部分大网膜切除术,相应于术后第3、7、14、21天采血检测;A、B、C、D组行脾切除术,也于术后第3、7、14、21天采血检测。检测项目包括:D-二聚体浓度、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PAgT)、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浆浓度等。结果 ①脾切除术组D-二聚体含量术后即显著上升,至术后第14天显著高于对照组,至术后第21天仍未见下降;②脾切除术组血小板计数、GMP-140含量术后长时间维持在高水平,至术后第21天仍显著高于术前和对照组,而PAgT手术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大鼠脾切除术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小板持续增多和功能活跃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部分性脾栓塞术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分性脾栓塞术(PSE)微创、有效、便捷,可重复进行,且保留脾功能,优势明显,临床广泛应用于肝、脾及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尤其近年来有取代脾切除术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的趋势。现对PSE在治疗肝功能不全、门静脉高压症、脾大、脾破裂、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性血小板减少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症、恶性肿瘤合并血小板低下和在某些少见病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小板(PLT)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统计分析153例肝硬化伴脾大脾亢患者脾切除术前后(肝硬化组)PLT计数和肝功能,观察PLT变化趋势,比较脾切除术前后PLT变化和肝功能变化的关系,同时与脾外伤组对比。结果肝硬化组术后多数PLT升高,部分不升高,甚至降低,并与肝功能相关。肝硬化组较外伤组手术前后PLT变化不明显。结论肝硬化PLT减少数量的原因除与脾肿大等有关外,还可能与肝脏功能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肝硬化患者胃镜、临床、肝功生化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诊断及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10例肝硬化患者,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分为肝硬化及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两组,应用逻辑回归方法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男性、低白蛋白血症、血小板减少、门静脉主干及脾门静脉内径增宽、脾脏长度增加及腹水形成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危险因素。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腹水形成及脾门静脉内径增宽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揭示了在临床表现、肝功生化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等多个因素中,腹水形成及脾门静脉内径增宽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独立性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王华明  朱明生  赵峰  武峰 《农垦医学》2005,27(4):262-263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超选择插管进入脾动脉,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共7例。结果:术前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正常水平。脾动脉栓塞后3~5天,血小板、白细胞显著升高,1~2周升至或超过正常范围。术后2月,血小板、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术前。PSE术后门静脉主干血管内径、血流速度及门静脉血液流量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例患者术后均有脾区疼痛、发热。随访时间3~24月,平均11.4个月,除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外其他病例均健在,1例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但高于术前水平。结论:脾动脉部分栓塞属微创手术,既能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又能有效地缓解脾功能亢进和门脉高压。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患者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9.
30例肝硬化血小板分析四项参数变化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炎性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常有明显减少 ,一般认为这是导致肝硬化患者发生出血倾向的主要原因。近年来 ,随着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的推广使用 ,对血小板的测定已由单一计数血小板数量 ,扩展至测定血小板分析四项参数 ,即血小板计数 (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 [1 ] ,这就为我们进一步观察血小板的形态和功能变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旨在通过测定肝炎性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分析四项参数 ,初步探讨血小板分析四项参数的改变与肝硬化伴出血倾向之间的关系 ,并对比肝硬化患者与正常人…  相似文献   

20.
毛华  赵敏芳  孙涛  黄纯炽 《广东医学》2007,28(2):288-290
目的 观察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采用局部脾栓塞术(PSE)治疗后,对患者脾动脉、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影响,以及观察PSE治疗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疗效.方法 对脾动脉栓塞治疗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4周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测定脾动脉、脾静脉血流速度和门静脉血流量,观察外周血常规变化.结果 采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术后患者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升高,外周血液红细胞由(3.6±1.4)×1012/L升至(4.20±1.8)×1012/L,白细胞从(2.0±0.35)×109/L升至(4.5±1.4)×109/L,血小板从(40±1.6)×109/L升至(120.6±13.4)×109/L.PSE治疗后1,4周,患者脾动脉血流速度、脾静脉血流速度、门静脉血流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采用PSE治疗后,可以提高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数量;降低患者脾动脉、脾静脉血流速度以及门静脉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