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百草枯(paraquat,PQ),属剧毒类农药,对人毒性强,无特效解毒剂,病死率高达60%~80%,吸收后经血液迅速分布到全身,30min至4h达血浆浓度高峰,肺组织百草枯浓度是血浆浓度的10~90倍,肺的病理改变早期为肺泡充血、出血及细胞浸润,晚期为肺间质纤维化,2~3周达高峰,造成以肺为主的多脏器功能障碍。我科自2010年3月对百草枯患者进行乌司他丁治疗后,改善百草枯中毒预后。  相似文献   

2.
百草枯(PQ)属于一种季铵盐除草剂,可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破损的皮肤被人体不完全吸收导致中毒,其中口服是导致中毒的主要途径。经口进入体内的百草枯在胃肠道吸收率为5~15%,约2小时后达到其血浆浓度的峰值,并通过血液循环造成多器官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以肺脏损伤为著,这可能与肺脏II型肺泡上皮细胞有关[1]。未被吸收的百草枯以粪便、尿液、乳汁等形式排出,尿液是其排出的最主要方式。统计学分析发现在百草枯中毒大鼠模型中,其死亡率高达80%[2]。  相似文献   

3.
刘明伟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2):1779-1781
百草枯(paraquat,PQ),化学名为1,1'-二甲基-4,4'-联吡啶阳离子盐(1,1-dimethyl-4,4'-bipyridylium),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使用量最大的有机杂环类接触性脱叶剂及除草剂。PQ经胃肠道吸收入血后通过多胺摄取途径可特异性聚集于肺脏,浓度比血液高10~90倍。因此PQ中毒后肺损伤尤为严重且进展迅速。口服PQ中毒者的病死率高达60%~80%,成为致死性最高的农药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4.
百草枯(paraquat,PQ)是一种高效能的非选择性接触型除草剂(pesticides),对人畜具有很强的毒性,误服或自服可引起急性中毒,已成为目前农药中毒致死事件的常见病因.PQ成人致死量为20%水溶液5~15 ml(20~40 mg/kg).近年来临床上急性PQ中毒事件频频发生,由于目前急性PQ中毒后尚无特效解毒药物,因此,预后极差.文献报道急性PQ中毒病死率>50%,一般在50%~70%,甚至更高.误服或自服是PQ中毒的主要途径.PQ毒性累及全身多个脏器,肺是主要损伤的靶器官,可导致“百草枯" (paraquat lung).  相似文献   

5.
<正>百草枯(PQ)又名"克无踪"、"对草快"、"敌草快",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有机杂环类接触性脱叶剂及除草剂,在碱性溶液中水解,接触土壤后较快失去活性,对人畜有较强的毒性。PQ常用剂型为20%的水溶液,口服致死量10 ml,急性PQ中毒是内科常见除草剂急性中毒之一,病死率在50%80%。PQ经胃肠道吸收入血后几乎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呈三室模型快速分布至各器官和组织。低浓度PQ可通过能量依赖性的聚胺类物质摄取途径特异性聚集于肺脏,但在高浓度时主  相似文献   

6.
二巯丙磺钠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草枯(PQ)急性中毒是临床上常见的农药中毒之一,可引起"百草枯肺",早期可表现为急性肺损伤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死率高达40%~80%.研究表明,过度炎症反应是导致急性PQ中毒肺损伤主要机制之一,也是卣草枯急性中毒快速死亡的主要原因[1].  相似文献   

7.
百草枯(paraquat,PQ)又名对草快、克无踪,对人主要造成以肺纤维化为主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ction syndrome,MODS),且无特效解毒药.人经口致死量为20% PQ溶液5~15 ml,中毒病死率高达30%~50% [1-3].2011年7月27日我科收治1例老年PQ中毒患者,经包括减少吸收、促进排泄、预防肺纤维化进程、保护重要脏器,精心临床护理,患者37 d后好转出院,随访至今仍健在.现就其抢救及临床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百草枯中毒的肺部损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草枯又名克芜踪,敌草快,为吡啶类除草剂,它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接触性除草剂之一,毒性最强。口服是中毒的主要途径,吸收后经血液迅速分布在全身,0.5~4h达血浆浓度高峰,迅速分布在肺,肾,肝,肌肉,甲状腺等,其中肺含量最高。百草枯属中等毒类制剂,对人的毒性较强,口服致死量  相似文献   

9.
乌司他丁对百草枯中毒致急性肺损伤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百草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非选择性触杀型除草剂,对人畜有较强毒性,中毒后可累及多个重要器官,肺脏为主要靶器官,大剂量口服后可于24 h内迅速发生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1~3 d内出现ARDS[1],随后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高达80%.  相似文献   

10.
川芎嗪对百草枯中毒大鼠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急性百草枯(PQ)中毒大鼠所致肺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腹腔注射20%PQ溶液制作大鼠急性PQ中毒模型,将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川芎嗪低剂量组和川芎嗪高剂量组,观察大体标本、组织病理以及肺湿/干质量比、肺泡灌洗液(BALF)中性粒细胞比和蛋白含量。同时测定血清和BALF中MDA含量、SOD和GSH-Px活力以及肺组织核因子-κB(NF—κB)和iNOS活性。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川芎嗪低剂量组肺组织淤血、水肿明显减轻,血浆和BALF中MDA含量明显下降(P均〈0.01);GSH-Px和SOD活力明显升高(P〈0.01)。NF-κB和iNOS降低(P〈0.05,或〈0.01)。结论川芎嗪可使急性PQ中毒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损害得到改善,且能降低NF-κB及iNOS水平,减轻PQ中毒大鼠肺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1.
百草枯(Paraquat,PQ)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有机杂环类接触性脱叶剂和除草剂,对人畜有较强的毒性,可经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或口服造成急性中毒,个别报道口服后病死率高达85%~95%。我们近2年收治PQ中毒6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百草枯致大鼠肺损伤时内源性CO和NO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源性CO和NO在大鼠百草枯(PQ)中毒性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肺组织常规HE染色和取血测定血浆丙二醛(MDA)含量来评价肺组织损伤情况;检测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检测肺组织中CO和NO含量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Western B10t方法测定HO-1和iNOS表达的变化。结果:PQ中毒后大鼠肺组织损伤明显加重,血浆MDA含量及TNF-α水平明显升高,应用正铁血红素(Hm)后血中CO含量明显升高,iNOS活性和N0水平则降低。结论:大鼠百草枯中毒性急性肺损伤时内源性CO和N0产生增加,在应用CO的供体氯血红素后CO升高更为明显,而NO产生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草枯所致的大鼠急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13.
百草枯(Paraquot,PQ)又名克芜踪(Gramoxone)、对草快,是一种速效触灭型除草剂,接触土壤后立即失去活性,因此,在土壤中无残留,正确使用对喷洒作业人员的健康无不良影响,其可经胃肠道、呼吸道吸收,也可经破损的皮肤、黏膜吸收。中毒病例主要系口服所致,中毒后病死率较高。我们2003-05/2005-08共收治了22例口服百草枯中毒病人,经及时抢救治疗与精心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百草枯(paraquat,PQ)是一种应用广泛且毒性较高的农业除草剂,可通过口服、皮肤接触和呼吸道吸入造成急性中毒。PQ中毒后病死率极高且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1]。对于急性PQ中毒的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国际上尚缺乏统一标准。据报道,PQ以原型自肾脏排泄,因此检测尿液PQ浓度可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2]。本研究对我科收治的185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氨溴索治疗百草枯(PQ)中毒性急性肺损伤的效果及机制.方法 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组)、氨溴索对照组(AC组)各12只,均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25 ml/kg,AC组再腹腔注射氨溴索35 mg/kg;PQ中毒组(PQ组)及氨溴索治疗组(AT组)各48只,均腹腔注入2%PQ液25 mg/kg制造中毒模型;AT组造模后腹腔注射氨溴索35 mg/kg,1次/d.PQ组、AT组于腹腔注射PQ后1、3、5 d各处死16只,C组、AC组各处死4只.取肺组织HE染色评价肺组织损伤情况;检测血清中IL-1β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肺组织HO-1 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肺组织HO-1蛋白表达.结果 C组、AC组肺组织结构基本正常,PQ组肺组织损伤较C组明显加重,IL-1β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肺组织的HO-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亦升高(P均<0.05).而AT组肺组织损伤较PQ组有所减轻,IL-1β的表达水平亦降低(P<0.01),肺组织的HO-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皆高于PQ组(P均<0.01).结论 氨溴索可减轻大鼠PQ中毒所致的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降低IL-1β表达及升高肺组织中HO-1基因和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王南  王晔  曲艳  郝丽  王旭 《山东医药》2012,52(31):4-6
目的 探讨三七总皂苷(PNS)治疗百草枯(PQ)中毒肺损伤的效果及机制.方法 将150只SD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30只)、PQ组(60只)及PNS组(60只).PQ组和PNS组一次性予PQ 25 mg/kg灌胃染毒,制作PQ中毒模型,对照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PNS组于染毒前15 min阴茎静脉注射PNS 50 mg/kg,以后每日1次给药直至处死前;PQ组、对照组分别在同时间点阴茎静脉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观察各组染毒后6h、12h、1d、3 d、5d、7d肺组织病理改变,检测血清IL-1β水平、肺泡灌洗液中PMN的NF-κB p65表达和中性粒细胞凋亡率.结果 对照组肺组织结构基本完整,PQ组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增多,肺组织损伤程度加重,PNS组肺组织损伤程度较轻.PQ组IL-1β水平与NF-κB p6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明显低于PNS组(P均<0.01).2d时PQ组PMN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NS组相应时间点明显高于PQ组(P均<0.05).结论 三七总皂苷能减轻百草枯中毒导致的肺组织损伤,其机制为降低肺组织中IL-1β与NF-κB水平.  相似文献   

17.
百草枯是联吡啶类速效触灭型除草剂,随着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使用,中毒和死亡病例也呈现上升趋势。百草枯经口致死量为30~40mg/kg.经皮肤或呼吸道吸收所致中毒一般症状较轻,重度中毒多见于口服中毒,且常表现为脏器功能损伤或衰竭,其中肺的损害常见而突出,病程变化迅速、病死率高,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其中毒机制是机体吸收后,高浓度的百草枯蓄积于肺细胞,在肺内产生多量氧自由基,引起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而损害组织、细胞,造成肺出血、肺水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纤维化、呼吸衰竭。由于服药者多有自杀倾向,故应加强心理疏导,做好心理护理,使病人增强生活信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百草枯(PQ)致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中Smo、Gli1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PQ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分别一次性腹腔注入PQ农药(40mg/kg)和生理盐水(40 mL/kg),21 d后处死大鼠,行肺组织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肺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检测Smo和Gli1的表达.结果 PQ组大鼠肺组织Smo和Gli1蛋白表达明显增强,与NS组比较P<0.01.PQ组Smo及Gli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956,P<0.001).结论 PQ致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中Smo、Gli1蛋白表达增强,这可能是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途径异常激活的机制之一,SHH信号途径的异常激活可能直接参与了PQ所致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急性百草枯中毒的临床特点,分析发病机制和抢救要点。方法回顾分析30例百草枯急性中毒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本组百草枯中毒均为口服中毒,死亡19例(63.3%)。结论治疗中应防止毒物继续吸收,清除体内毒物,防止组织受损,应用抗自由基药物,支持呼吸和循环功能,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减轻肺组织损害,尽早和反复予以血液净化。百草枯中毒无特效救治方法,预后极差,患者常发生多脏器功能损害而死亡,尤其是呼吸衰竭。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是减少中毒死亡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滤过(HP+HDF)和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HP+CVVH)对百草枯中毒患者百草枯(PQ)的清除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入住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肾脏科的急性PQ中毒患者16例,分成HP+HDF组(7例)和HP+CVVH组(9例),观察两种透析模式对中毒患者血、尿PQ浓度的影响及其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 (1)两种模式的透析器均可显著降低PQ浓度(P0.01);(2)HP+HDF组透析器对中毒患者血液PQ的摄取率、清除率均显著高于HP+CVVH组(P0.05);(3)HP+HDF组患者血液PQ浓度在透析开始2 h内逐渐降低,但2 h后3例患者PQ浓度再次升高,而HP+CVVH组患者在透析12 h内显著下降,之后维持在较低水平;(4)透析后HP+CVVH组血中PQ浓度较透析前显著降低(P0.01),HP+HDF组则降低不明显(P0.05);两组透析后尿中PQ浓度均较透析前显著降低(P0.01);透析前后血液及尿液中PQ浓度下降百分率HP+CVVH模式均显著高于HP+HDF(P0.01);(5)HP+CVVH组患者第7天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肌酐、尿素氮与第3天相比显著降低(P0.05),HP+HDF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两种透析模式均能有效清除中毒患者血、尿中的PQ,但HP+CVVH透析模式更加高效平稳,避免了透析中血液PQ浓度的再次增高。研究为HP+CVVH和HP+HDF技术应用于百草枯中毒抢救提供了临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