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7 毫秒
1.
《现代电子技术》2017,(16):32-34
传统无需增加直流的可见光通信OFDM技术(PAM-DMT),对子载波的利用率较低,受噪声干扰大。提出融合PAM-DMT以及DCO-OFDM信号的PDO-OFDM调制解调方法并对其进行改进,在PAM-DMT系统中融入DCO-OFDM信号,充分利用子载波资源,提升通信速率。对PDO-OFDM中三项参数进行合理设置,提高系统解码性能。通过频域分集合并方法改进系统的接收端,依据傅里叶变换的线性特征,直接在频域中进行减法运算,获取纯净的PAM-DMT信号在子载波实部中的数值,采用PAM-DMT改进接收端完成解调,增强系统的解码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优化了可见光通信的误码率,显著提升了系统的调整性能。  相似文献   

2.
李超  静永健 《电视技术》2016,40(4):101-104
针对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VLC)系统中传统非对称限幅光正交频分复用(ACO-OFDM)及直流偏置光正交频分复用(DCO-OFDM)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DCO-OFDM与脉冲幅度调制-离散多音频调制(PAM-DMT)混合技术传输方案,并给出了一种接收端低复杂度信号检测算法.该混合传输系统不仅可以通过改变调制方式以得到更为灵活的数据传输速率,还可以在相同数据速率下叠加较小的直流信号.最后通过蒙特卡洛仿真验证了所提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多层叠加LDPC码编码调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秀妮  马啸  白宝明 《电子学报》2009,37(7):1536-1541
 本文提出了一种多层叠加LDPC码编码调制系统.与传统的基于速率分配的多层编码调制技术相比,多层叠加编码调制系统具有很好的对称性和可扩展性.通过分析比较Turbo码译码算法与LDPC码的译码算法的复杂度,本文指出了多层叠加LDPC码编码调制系统具有译码简单,易于实现的优点.实验结果表明,多层叠加LDPC码编码调制系统可以在不牺牲带宽的同时获得较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可见光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论述了正交频分复用(OFDM)和离散多音频调制(DMT)2种常用多载波调制解调技术的原理特点。针对可见光通信系统调制带宽有限的情况,提出了将多载波调制技术应用于可见光通信系统的技术方案。仿真验证了OFDM和DMT调制解调技术应用于可见光通信系统时的性能,比较分析了2种多载波调制解调技术在不同信噪比条件下的传输速率和误码率。仿真结果表明,DMT技术相对于传统的OFDM技术更适用于可见光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5.
一种基于小波包的多载波数字AM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奎  吕锐 《电子学报》2003,31(10):1580-1583
本文分析了基于正交幅度调制的小波包调制在不同信道模型下的性能,并对这种小波包多载波调制系统进行了性能仿真.通过与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的正交频分复用调制系统进行比较,探讨了小波包调制应用于数字调幅传输系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过采样广义调制滤波器组在B3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GMC-TDD-xDMA系统背景下从广义多载波并行传输的基本原理出发,讨论广义多载波调制解调的数字实现,得到多载波调制解调的广义DFT调制滤波器组实现结构,并给出了一种普遍适用的滤波器组快速实现方法.解决了DFT调制滤波器组在GMC-TDD-xDMA系统中运用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针对多输入多输出(MIMO)高阶正交幅度调制(QAM)系统检测算法使用传统的高斯逼近算法检测复杂度高的问题,研究了其简化算法.MIMO系统高斯逼近算法通过采用树形搜索的办法,对符号后验概率影响大的符号序列加以保留,其算法复杂度与保留符号序列数目成线性,且与调制阶数成指数关系.针对高阶调制QAM符号的特点,用多级映射的方法来进行高斯逼近,新方法结合树形搜索算法的思想,通过将高阶调制QAM符号拆分成多个4-QAM符号,从而可以每次两个比特的计算序列权重,其算法复杂度与调制阶数成线性关系,从而使得高阶调制系统的检测复杂度大大降低.仿真结果表明,多级映射高斯逼近算法能取得接近传统高斯逼近算法的性能.  相似文献   

8.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滤波多音调制(FMT)的自适应调制编码(AMC)方案,将AMC与FMT相结合,研究它在WiMAX物理层中的性能,具体研究了基于FMT的正交QAM(OQAM)调制系统,并将它与基于OFDM的AMC进行对比.研究表明,通过滤波器组实现子信道间正交调制的FMT系统,采用发送端AMC,接收端判决反馈均衡(DFE),在较大子信道数和高阶调制的情况下,具有与OFDM近似相同的BER性能.  相似文献   

9.
基于信息融合的信号调制方式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信息融合技术,给出了多系统调制识别方法.单个系统利用高阶累积量构造识别特征.数据加权、特征平均、最小距离方法分别用于多系统数据层、特征层和决策层的融合.仿真结果显示多系统的调制正确识别率高于单系统的正确识别率,其中基于数据层融合的正确识别率高于基于特征层和基于决策层融合的正确识别率.说明信息融合有助于提高调制识别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抗无线通信网络中无线信道多径衰落的影响,提高系统的性能,采用了叠加调制方式的协同分集技术,并根据信道的时变特性,提出了功率/带宽的联合优化的自适应算法.分析了叠加调制(superposition modulation)协同方式的实现方法,将该协同方式与传统协同通信方式行了比较.推导出了叠加调制方式下的信道容量,以最大化信道容量为目标计算出节点发送信号的功率以及带宽.仿真结果表明,对叠加调制的协同方式下的资源分配的自适应算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容量.  相似文献   

11.
针对计算复杂度高和误码率(BER)受限幅噪声估计精度影响的问题,提出一种低复杂度的混合非对称限幅光正交频分复用(HAC0-0FDM)系统及基于时域处理的接收解调方法,详细介绍了HAC0-0FDM系统的组成及其时域信号的结构特点,通过简单的时域信号处理实现限幅噪声消除.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显著降低了计算复杂度;当限幅噪声...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基于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技术的HFC接入网中的传输信道多址接入技术,分析了同步码分多址(S-CDMA)技术与其它多址接入技术相比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设计了采用S-CDMA技术的HFC传输系统方案;并对此系统进行了性能分析.分析结果表明,S-CDMA技术是一种能有效实用于HFC系统的多址接入技术.  相似文献   

13.
顾国华  陈钱  张保民 《红外技术》2003,25(1):74-76,81
提出了一种基于频率和时间多重相关的红外检测技术,即在原来通用的单一频率调制的基础上加上时间相关,使得各对探测点之间有确定的频率和时间关系。采用该技术组成的二维红外阵列检测系统可以抵抗直流红外辐射干扰以及相邻红外辐射源的干扰,从而使得采用高密度红外列阵的高精度检测成为可能。采用该技术的红外检测系统已经在公路车辆自动识别系统以及模拟雷场系统中得到成功运用,系统工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型的、简单的调Q技术已在Nd∶YAG激光系统中被研究成功。该系统使用非线性镜结构实现调Q。这种新型的调Q技术简单、稳定,且半宽度较宽。该系统获得的结果为:输出能量10mJ,脉冲宽度为50ns,模式为TEM_(00)。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步进扫描投影光刻机中的曝光剂量控制技术 ,详细阐述了步进扫描投影光刻机中的曝光剂量控制原理 ,提出了一种曝光剂量控制算法。实验表明 ,应用此剂量控制技术使系统的曝光剂量控制精度达到 1.3 7% ,剂量重复精度达到 0 .3 1% ,满足亚半微米光刻图形的曝光剂量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6.
浅析GPS干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导航战中的GPS干扰技术,针对GPS干扰技术的特点,阐述了GPS信号的侦测,GPS干扰技术体制,建立GPS分布式、立体干扰系统。  相似文献   

17.
基于WiMAX的应急通信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急通信系统是用于紧急情况下局部区域内快速部署的智能信息管理系统。在介绍应急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通信需求和WiMAX系列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WiMAX技术的应急通信方案,并与现有通信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给出了WiMAX技术在应急通信系统的实现可行性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分析IPTV系统应用特点,针对传统CDN技术的不足提出基于SAN存储技术的共享式点播系统方案,从存储方式、数据访问的稳定性、负载均衡的实现及系统的扩展性和管理性等方面探讨该技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网络对抗技术能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付明  智韬 《电子对抗》2009,(3):10-12,51
网络对抗技术体系是一个灰色系统。针对网络对抗技术能力的抽象性和难以度量性,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立网络对抗技术能力评估模型,并结合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较好地解决了网络对抗技术能力评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