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梳理历代注家对《金匮要略》"三焦竭部"的注解,考证"竭"的含义。"竭"在《吕氏春秋》等多种上古汉语文献中与"亡"相通,即有"离去"之意。结合宋版《伤寒论·平脉法第二》原文,认为"三焦竭部"即"三焦不归其部"之意,并非注家所谓之"衰竭""虚竭"。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第101条写道:"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后世医家或伤寒论注家对此"一证"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本文搜集了部分古今医家及伤寒论注家对此条文的见解,并列举分析了张仲景临证时运用小柴胡汤的17个条文,认为张仲景条文中的"一证"即柴胡证有13种情形,它们都是一个个包含许多症状的证候群,而后世许多医家、注家却简单片面地将"一证"或柴胡证理解为一个个单一的症状.  相似文献   

3.
"罢极之本"语出《素问.六节藏象论》。因"罢极"一词,王冰未注,历代注家莫衷一是,争论较多。本文从训诂学角度、《素问》原文分析和肝的藏象功能特点等三个方面,详细考释,最终得出"‘罢’通‘疲’,‘极’,困也。‘罢极’即疲困、疲劳的意思,属同义词复用"的结论。并首次引用《汉书》中有关"罢极"的书证资料,丰富了中医训诂文献。  相似文献   

4.
吕晓雪  王育林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7):3303-3305
《说文解字》中包含大量药名,后世注家对这些药名进行了训释,但在某些药物的名实关系方面存在分歧。该研究对存有较大分歧的"藋"、"芨"、"荲"、"蓨"、"苖"等药名进行考证。主要利用《说文解字》、《尔雅》、《广雅》等辞书与注家旧注,结合本草文献,对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将训诂专书中包含的本草学内容与本草文献的记载进行比对,梳理药物的名实关系,理清词义,说明药用功效。同时发掘训诂专书中所含本草学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的"胃家实"三字,历代注家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胃家实"是单指邪热从阳明经进入阳明胃腑,与肠中燥屎相互壅结而形成的有形燥热之腑证而言[1,2];也有人认为"胃家实"三字不仅指阳明腑的实证、热证,而且也包括阳明经证的无形邪热等热性病在内1[3].以上两种说法的不同点,是在于对"胃家"二字所代表部位的争议,而对"实"字的认识,则基本上是相同的,即都认为"实"字所指的就是热证、实证.对此,笔者持有不同的看法:"胃家"赅指阳明经、腑自不待言,而"胃家实"的"实"字则应另眼看待,我认为这个"实"字,若非"病"字之误,那也应将之作"病"字来解,绝不可将阳明病概指为"实证、热证".  相似文献   

6.
刘东明  谷世喆 《中国针灸》2008,28(6):456-458
探讨<灵枢·根结>中"根、溜、注、入"的本意及临床运用.以<黄帝内经>等经典文献为依据,结合历代注家见解,深入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根、溜、注、入"各穴有两方面的特点:与古代文献记载的脉口--诊脉部位相近;与血络关系密切.说明"根、溜、注、入"可用于诊脉,并可运用泻法包括放血的方法治疗经络实证.  相似文献   

7.
以《内经》中“肾治于里”与“肾为之主外”两句有异经文为基础,从原文环境、后世注家争议、类似经文有异之处三个方面进行思考,认为要切实从《内经》原文出发,理解经文主旨,结合注家,找出出现不同观点的原因所在,正确看待这些有异甚至观点相悖的经文,客观分析后世注家的争议之处,立足《内经》不同学术观点,从各家学说角度研究《内经》。  相似文献   

8.
《素问·遗篇·刺法论》有"染易"一词,其中"染易"之"易"字,历代《内经》注家多缺解,因该篇属《素问》之《遗篇》,乃由宋·刘温舒所补入,故历代注家多未载而无注。至清·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问世,始渐有注释。但高士宗之注释属随文串解,"易"字之义不明。经过参阅历代医籍及相关文史书籍考证后认为,"染易"之"易"字系"传染、传染病"之义,并例举了"易"字与其他有"传染"之义的相关字,如:延、转、换、传、注(疰)、染、移等,组成"延易、转易、换易、传易、注(疰)易、染易、移易"等名称,表示传染或传染病。另外,易,通"痬",乃古今字,亦表传染之义,一并给予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9.
<素问·遗篇·刺法论>有"染易"一词,其中"染易"之"易"字,历代<内经>注家多缺解,因该篇属<素问>之<遗篇>,乃由宋·刘温舒所补入,故历代注家多未载而无注.至清·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问世,始渐有注释但高士宗之注释属随文串解,"易"字之叉不明.经过参阅历代医籍及相关文史书籍考证后认为,"染易"之"易"字系"传染、传染病"之义,并例举了"易"字与其他有"传染"之叉的相关字,如:延、转、换、传、注(疰)、染、移等,组成"延易、转易、换易、传易、注(疰)易、染易、移易"等名称,表示传染或传染病.另外,易,通"疡",乃古今字,亦表传染之义,一并给予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0.
王雪  朱鹏举 《国医论坛》2022,37(1):14-16
历代注家关于《黄帝内经》"手少阴脉动者妊子"说有不同认识,通过分析认为,"手少阴脉"指手少阴心脉,其具体诊察部位在神门穴,"动甚"可释作脉搏搏动有力、滑利甚至是滑数,"妊子"即怀孕之义,故此说讲的是以手少阴心经神门穴脉象诊察妊娠的方法,而不是判断胎儿性别的方法;历代注家的得失表明,学习《内经》一定要具有历史的观念,尽量避免以今释古带来的误解。  相似文献   

11.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之所以被称为中医临床温病学的奠基之作,与其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脉诊技术有着很大的关系。无论是对温病的定义,还是在辨证论治、预后判断过程中,脉象信息起着其他诊法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温病条辨》的学习与研究,偏重于证和方的内容较多,对其脉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却显得少了一些。目前中医临床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医师脉诊能力低下而造成的,误诊误治的结果必然导致临床疗效的下降。学习与研究《温病条辨》是提高中医脉诊水平的重要环节。中医脉诊的现代研究将是中医现代化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康复期服刑住院男性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对70例发生攻击行为的康复期服刑住院精神病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生攻击行为的以青壮年为主,攻击对象以人身攻击财物攻击为主,攻击的原因与住院欠安心、喜闹事、严格的监管制度及犯罪的心理有关,攻击时间17时00分~20时00时为攻击行为高峰期,攻击的特点以结伙为主.结论:加强对服刑住院精神病人的安全管理,加强攻击高发期的护理力量,做好心理护理,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挖掘吴鞠通《温病条辨》[1]《吴鞠通医案》[2]治疗湿病的组方规律,为当代医家临证提供处方思路。方法将《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中治疗湿病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高频药物进行统计,并对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对筛选出的154首治疗湿病的处方进行分析,发现吴鞠通治疗湿病的高频药物为茯苓、厚朴、人参、附子、杏仁、半夏、桂枝等,药性多为辛、苦、甘,归经多属脾、胃、肺。对出现的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得出关联较大的药对,如半夏-茯苓,茯苓-薏苡仁,厚朴-茯苓,茯苓-杏仁等。结论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多角度分析,表明吴鞠通治疗湿病多从三焦辨治,处方以宣化肺气、健脾燥湿、利水渗湿为治疗总则,且重视顾护中州脾胃,对临床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拙文“从译文整体性论中医英译”基础上,融合自身翻译实践中的新体悟,从前呼后应、句序重构、概括转译3个方面例释中医英译中如何实现译文的有机整体性,最后又结合“中医整体观念”及《周易》哲学思想从理论高度对中医英译中译文整体性做了进一步的升华。  相似文献   

15.
张保伟 《河南中医》2003,23(11):1-2
《伤寒论》第39条历代医家都认为是对38条的补充,但仲景所述症状只有身重、脉浮缓,并未言及表寒里热的典型脉证。结合《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之内容综合分析,本条当为溢饮在表的证治较为妥当。大青龙汤主治有二:一是《伤寒论》第38条的伤寒表实兼内热证;二是治疗溢饮之证,即《伤寒论》第39条。39条脉证符合溢饮,“大青龙汤发之”即可,其他解释都是有悖仲景原旨的。  相似文献   

16.
李宇铭 《辽宁中医杂志》2014,(10):2080-2082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出自《黄帝内经》,对于其中温病的发病机理众说纷纭,多认为是伏邪所致。透过《内经》四时疾病发病规律的考证,可知温病的发生属于"外内合邪",是在冬季受寒以后邪气留连,正气受伤,到春季时再感受邪气而发病,其发病必须符合3个条件。实际上,《内经》的温病并非必须发于春季,冬伤于寒未必春成温病,温病亦不一定是伤于寒所致,"外内合邪"理论与后世多种温病学说有所不同。明确温病发生的源头理论,对于温病学理论与临床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真武汤及其辨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华龙 《河南中医》2005,25(10):3-5
82条之真武汤证,为太阳病过汗、损伤阳气,无形之水气凌心;316条之真武汤证,则是病程较长,阳气久虚,水饮停滞.该方不仅能够通利表里上下、上中下三焦之水,又能温补三焦、表里之阳气.方中芍药能够利血脉、泄孙络、通泄筋脉肌肉中的水气.真武汤证水气内停兼阳虚,故以附子生姜配白术二苓,既利水化气,又温扶肾阳;而猪苓汤证是水热内停而兼阴虚,故除以滑石泽泻配二苓清热利水外,且加阿胶入肾滋阴.前者温阳化气行水以治水停兼寒,后者育阴清热利水以治水停兼热.而附子汤证与真武汤证比较,虽同属阳虚有寒,水湿泛滥,但一为有形之寒水,泛滥于三焦表里上下;一为无形之湿气,弥漫于筋肉骨节之间.二者皆有身体疼痛,但真武汤证偏于四肢沉重,附子汤证偏于筋骨疼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津白Ⅱ小鼠BCML-TAⅡ99乳腺癌模型和615小鼠Ca761乳腺癌模型证候属性,以期建立证病结合肿瘤模型。方法①将BCML-TAⅡ99乳腺癌瘤株接种于津白Ⅱ小鼠,Ca761乳腺癌瘤株接种于615小鼠,昆明小鼠不接种瘤株,2种模型于接种后第19~29天分别与昆明小鼠同步系统检测生物学特性,然后评价2种小鼠乳腺癌模型的证候属性。②治疗反证:将BCML-TAⅡ99乳腺癌瘤株接种于津白Ⅱ小鼠,然后分为5组。在接种瘤株的同时开始灌喂给药,于接种瘤株后22~32d取样,观测体质量,瘤质量(瘤大),病死率。③预防性治疗反证:津白Ⅱ小鼠分为4组,给药73d,在给药第45天接种BCML-TAⅡ99乳腺癌瘤株。接种瘤株后第40天动物全部死亡。观测体质量、瘤质量(瘤大)、病死率、接种瘤株后生存时间。结果津白Ⅱ小鼠BCML-TAⅡ99乳腺癌模型和615小鼠Ca761乳腺癌模型均有寒证表现,以前者为明显。2种模型虚证表现不明显。结论首次系统评价2种自发性可移植性恶性肿瘤模型的证候属性。2种小鼠乳腺癌模型的证候属性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9.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斌 《中国针灸》1995,15(1):47-48
目前通常此言作为两种徐疾补泻的方法来解释,笔者认为是指脉象,是通过针刺治疗前后对脉象的徐疾诊察,来预测和判断疾病的虚实转归。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清肺泄浊益气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4月~2010年10月在九江市中医院呼吸内科病区收集60例COPD缓解期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经中医辨证属肺脾气虚、痰浊内蕴,按照随机原则分别设立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对照组采取戒烟和茶碱片口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肺平喘汤加减口服。疗程为两个月。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经统计学处理表明,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清肺泄浊益气法能明显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的临床症状、体征,临床观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