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含油气系统理论出发,将圈闭成藏的地质条件分为5个单项地质条件及18个子项因素,并以子项因素建立圈闭基础数据库;然后,确定各子项因素的评价标准,从而实现其评价的定量化;由专家打分定量给出已钻探圈闭的各项地质条件的评价,由此回归出评价曲线,得到未钻探圈闭的定量评价;最后,利用已钻探圈闭的含油气情况,通过一种最优化方法,对未钻探圈闭的含油气情况作出定量的评价。用大庆长垣南地区的实际资料验证表明,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断层圈闭较简单的背斜构造在含油气方面具有更大的风险,合理地评价断层圈闭的含油气风险需要进行断层封堵性分析。对断层圈闭的良好评价开始于精确地断层成图,Allan剖面图是评价并置圈闭的一种基本而实用的图件。对断层封堵圈闭的评价,需要考虑泥岩涂抹、岩石破碎作用和成岩作用,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定量计算。  相似文献   

3.
为改变已往的以构造划分为基础的盆地、区带、圈闭评价体系,建立基于动力学的盆地,含油气系统,含油气区带,圈闭评价体系,在一个商业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开发了基于动力学的油气资源评价系统,该系统采用3种方法构造盆地数字模型(人工井,构造剖面、平面构造图),通过恢复盆地的地史,热史,成熟史,生烃史,排烃史,运聚史,可以完成盆地,含油气系统,区带,圈闭的全系列模拟评价,也可以单独进行某一单元的模拟评价,将该系统应用于松辽盆地的油气资源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圈闭地质评价的人工神经网络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圈闭地质评价是从地质角度对圈闭的含油气进行分析,并将一系列定性、定量地质因素科学地用于地质评价,最终得出圈闭含油气的可能性。本文在综合分析前人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人工神经网络中的误差回传神经网络进行计算的方法,简称B-P算法。实践证明,此方法特点明显,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油气区域勘探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盆地分析与评价,含油气系统分析与评价,区带和圈闭分析与评价,油气藏描述与评价以及对以上诸过程进行动态管理的资源序列研究,盆地分析包括地层发育史,构造发展史,沉积演化史和热史,盆地评价的主要内容是烃源岩,含油气系统研究内容主要是烃源岩,含油气系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烃源岩,储层,盖层和上覆层等4项静态要素,以及油气生成与运聚的过程,其关键问题是生烃凹陷的生烃量和圈闭的聚集量,区带分析是对有成因关系的圈闭带进行分析,圈闭分析与评价包括地质分析,工程地质分析和经济评价,油气藏描述是对油气田的构造,储层岩性和物性,油气分布等进行描述与评价,贯穿圈闭预探到探明油气田的全过程,资源充列包括推测资源量,潜在资源量,预测储量,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的计算以及确定它们之间合理的资源潜力比。  相似文献   

6.
圈闭含油气概率赋值标准及其在塔里木盆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圈闭含油气概率赋值标准是圈闭含油气性量化评价的基础,是勘探风险分析的重要内容。从圈闭成藏的地质过程出发,鉴于圈闭、充注、储集和保存4项成藏条件相互独立、缺一不可,因此采用这4项成藏条件作为主因子,并用其各自概率的乘积表示圈闭的含油气概率。对于纵向上由多个目的层组成的圈闭,其含油气概率是指至少有一个层圈闭发现油气的概率。在不同类型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及不同地区风险关键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4项主因子,分别提出了存在和有效两类子因子。根据木桶短板效应原理,提出若各子因子关键参数独立,则其关键参数发生概率相乘即为圈闭含油气概率;若子因子关键参数相关,则取风险最大者与其他子因子概率相乘表示圈闭的含油气概率。同时,根据资料的相关程度、丰富程度、控制程度和质量评价,建立了概率赋值原则以及4项主因子及其子因子概率赋值标准,并将含油气概率分为5级。圈闭的含油气概率越大,地质风险越低;反之亦然。该方法在塔里木盆地实际应用,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盆地历经多期构造变动,断层圈闭发育普遍。断层作为断层圈闭的边界条件,在油气成藏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断层圈闭较发育的歧南斜坡区为例分析了同向断层和反向断层控制油气垂向富集的差异,基于三维地震资料,从断层形成过程和断层圈闭分布出发,剖析了断层遮挡圈闭的成因及分布规律。结合油水分布规律,基于油藏解剖并应用储层定量荧光技术明确了不同类型断层控藏的差异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表明:①断层分段生长作用和断层上盘与下盘的差异活动是同向断层控制下断层遮挡圈闭形成的主要原因,斜坡区反向断层控制形成的断层圈闭则是断块掀斜翘倾作用所致;②同向断层圈闭发育在断层上盘分段点位置,只有当同向断层进入"硬连接"阶段方可形成断层圈闭,反向断层圈闭形成在断层下盘,在反向断层活动初期便可形成;③同向断层既可以控制油气在多套含油气系统中聚集成藏,也可在一套含油气系统中富集,而反向断层往往控制油气在一套含油气系统中富集;④不同类型断层控制油气垂向聚集的差异与圈闭发育位置以及断-盖配置有关。采用泥岩涂抹系数对沙河街组一段中部盖层控制的含油气系统的垂向调整进行定量评价,泥岩涂抹系数低于3.5时油气保存,泥岩涂抹系数高于3.5时油气垂向渗漏。  相似文献   

8.
潜山圈闭含油气系统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潜山圈闭地质背景比较复杂、潜山油气藏的研究与勘探比较困难的特点,论述了潜山圈闭的特征和研究的复杂性,并以含油气系统概念为基础,分析了潜山圈闭含油气系统的各种要素和作用过程。依据烃源岩地层与潜山基底形成时间的对比及其两者之间的空间配置关系,作者提出了3种潜山圈闭含油气系统或子系统的模式:新生古储型、古生新储型和古生古储型。结合实际的潜山油气藏的特征,以3种模式为基础,作者分析了潜山圈闭单一型和复合型含油气系统的特征,同时对潜山圈闭含油气系统的描述方法及勘探方法进行了探讨,给出了潜山圈闭含油气系统的工作思路。这对潜山油气藏的研究和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为其它已知油藏圈闭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应用油气运聚单元改善圈闭预测及评价质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含油气系统思路为认识盆地的油气富集规律和远景目标评价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工具,但是研究存在尺度效应。大多数情况下,含油气系统研究评价成藏组合,油气运聚单元研究评价圈闭。运聚单元具有相对明确的边界和边界流量定义,是实现运聚过程动态模拟的最小成因单元。在运聚单元中进行圈闭研究时,边界的选择必须以目标圈闭的形成和发育期为依据。同时,为了体现地层和断块等多种圈闭类型的流场特征,运聚单元的纵向尺度要细划到层序体系域。与传统方法比较,基于运聚单元的圈闭分析更加强调输导网络的有效性,以及关键时刻的圈闭条件。只要能够建立关键时刻与圈闭尺度匹配的运聚体系框架,及相对确定的油气源分析,就可能通过运聚的过程模拟切实改善圈闭预测及评价质量。  相似文献   

10.
含油气盆地早期油气资源区域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现代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理论,采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学地质相结合的方法,吸取了当前国内外油气资源评价的先进方法,并通过在海上某些含油气盆地早期油气资源评价的实践,总结了一套较完整的评价方法和流程,包括区域地质评价、油气圈闭条件评阶、生油条件评价、储层、盖层条件评价。  相似文献   

11.
低电阻率油气层测井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低电阻率油气层的电阻率低于或接近邻近水层的电阻率,使得在电性上难以区分油气层与水层,给测井评价带来很大难度。低电阻率油气层的成因非常复杂,成因类型多,而且不同油气田的低电阻率油气层成因存在差异,因此,系统了解低电阻率油气层的成因,对利用测井等资料评价低电阻率油气层是很有意义的,为此,结合国内外油气田低电阻率油气层,对成因作了细致的分类和论述,并结合国内外油气田如新疆塔北、白水头、吉林高台子、大庆长垣以西地区、新疆塔河油田三叠系、胜利、渤海、南阳、五里湾地区、大港油田板桥地区等油田的低阻油气层测井评价实例,综述低电阻率油气层测井评价思路。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哈得逊地区储集层成岩岩相与含油区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镜下成岩特征分析,哈得逊地区的石炭系含油气储集层可划分为六种成岩岩相。其中,薄砂层由致密混合型胶结相和非致密混合型胶结相组成;东河砂岩由溶蚀相、原生孔隙相、溶蚀-原生孔隙相和碳酸盐胶结相组成。其储集性能也随成岩相的不同而变化,据物性分析评价,溶蚀相为Ⅰ1类特好储集层,原生孔隙相和溶蚀-原生孔隙相为Ⅰ2类好储集层。非致密混合型胶结相与碳酸盐胶结相中的非致密型为Ⅱ类中等储集层,致密混合型胶结相和碳酸盐胶结相中的致密型为Ⅲ类较差储集层。在此基础上,依据相应的测并参数模式,溶蚀相的展布特点,对新含油区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3.
魏文  王兴谋  李红梅  王树刚  王红 《石油物探》2012,51(3):219-224,209
以储层流体识别为目的,提出了基于地震波衰减的特征属性重构方法。首先从地震波衰减理论出发,通过改变地层品质因子表达式,推导了地震特征属性函数,利用振幅类、频率类及衰减属性重构新的地震属性;然后设计粘弹性介质模型进行试算,结果表明,利用特征属性函数重构的地震属性能较好地突出储层含流体变化特征,从而验证了基于地震波衰减的特征属性重构方法识别储层含油气性的有效性。将该方法应用于老河口油田北部老168井区河道砂岩储层油气识别,基于叠后地震资料精细刻画了储层流体的展布特征,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地震储集层预测技术在不同勘探开发阶段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2,他引:4  
地震储集层预测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结为岩相预测、岩性预测、物性预测及含油气性预测。油气勘探开发全过程分为预探、评价、产能建设与油气生产阶段,由于地质背景、勘探程度、资料基础以及需求的不同,不同阶段采用的地震储集层预测技术差异较大。在预探阶段,地震储集层预测的作用是查明地层纵向总体情况和沉积体系平面分布的关系,结合钻井资料建立已发现油气藏的宏观概念;在评价阶段,地震储集层预测的作用是预测岩相、岩性、储集层物性、含油气性,为形成开发设计方案提供依据;在产能建设与油气生产阶段,要通过地震储集层预测精细刻画储集层并描述其性质,以预测剩余油分布范围,为开发调整提供依据。对各阶段应用的地震储集层预测技术及其难点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复杂孔隙结构砂岩储层岩电参数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张明禄  石玉江 《石油物探》2005,45(1):21-23,28
描述含油岩石电阻率与饱和度关系的理论基础是经典阿尔奇公式,其应用效果主要取决于合适的岩电参数。复杂孔隙结构砂岩具有低孔低渗、微孔微裂隙发育、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其岩电参数特征在许多方面与常规储层存在显著差异。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低渗透砂岩储层岩电实验资料为依据,研究了复杂孔隙结构对储层电学参数的影响,探讨了通过储层分类以及采用可变胶结指数m和饱和度指数n提高低渗透储层饱和度测井评价效果的方法。最后给出了一口井的解释实例。  相似文献   

16.
地震信号的吸收滤波与储集层含气性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震波在烃类储集层中传播时,反射频率的吸收衰减响应在原始地震记录中不容易被发现。基于ARMA(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Prony 变换理论的吸收滤波技术,采用阻尼谐波对地震信号进行分解,能够产生振幅、频率、相位和吸收系数等参数的不同分量,这些分量构成了子波信号库。结合测井、岩石物理、地质等资料,对库存子波信号进行综合分析、筛选、重构,从而生成优化重组了的地震信号。与原始地震信号相比,吸收滤波数据能够更有效地刻画地质体的各种地震响应,有利于更直观、更高效地实现烃类储集层的预测。将该技术应用到理论模型试算和川西坳陷深层须家河组气藏的含气性识别中,均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我国各含油气盆地勘探实践表明,低电阻率油气藏储量丰富、产能高,是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也是老井挖潜的主要目标。由于低电阻率油层成因复杂多样,给用测井资料对其进行评价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必须采用适于低电阻率油层的测井评价技术。通常,低电阻率油层是由高束缚水含量引起的。依据多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理论,根据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结果,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油水相对渗透率模型,在准确确定含水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的基础上,可用油水相对渗透率评价此类油气藏。实例证明,该方法不仅简单易行,而且可大幅度地提高解释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泌阳凹陷为中国东部新生代典型富油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沉积了富含有机质湖相泥页岩,前期研究表明,泌阳凹陷深凹区核桃园组具备形成陆相页岩油的有利条件。两年多来,通过开展泌阳凹陷陆相页岩油地质评价和综合研究,形成了包括地质多参数综合评价、岩石学分析、测井储层评价、录井储层评价、地球物理储层预测、资源评价、有利目标评价、水平井优化设计等8项关键技术的地质评价技术系列,其中资源评价及有利区评价技术为页岩油气地质评价最为关键的技术。通过含油气页岩层厚度、面积及含油气量等资源评价关键参数研究,利用体积法计算泌阳凹陷主力页岩层页岩油资源量4.2253×108 t,页岩气资源量729×108 m3。利用有机碳、热演化程度、孔隙度、渗透率等6项页岩油评价指标,结合泌阳凹陷勘探实践,初步建立了泌阳凹陷陆相页岩油有利区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9.
低渗透率高含水地层储藏油气评价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测井、钻井取心、试油及有关地质资料建立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性四性关系以计算储层参数及含油饱和度,进而建立低渗透率高含水储层油、气、水层判别方法。给出该方法在下寺湾油田成功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20.
针对哈南地区夫特构造砾岩储层低孔、低渗及非均质特征,研究了灰色系统精细评价砾岩油藏的分析准则和处理方法,利用测井、钻井取心、试油及有关地质资料,匹配、拟合和提取参数,以统计分析特征及其准则率、分辨率研究砾岩储层岩性、物性与含油气情况,生成和建立了该区夫特构造砾岩储层精细评价的参数、指标和解释系统。通过该区夫特构造20多口井砾岩储层的精细评价解释和自动分析处理,取得了明显的实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