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志钢  袁贤瑞  赵杰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11):925-927
目的了解国人面神经额颞支在额颞区的显微解剖,为临床手术预防额颞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应用国人成人头颅标本10例(20侧),模拟额颞颧入路对面神经额颞支及额颞区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并对其测量。结果面神经额颞支通常有1~4支,在颧弓上缘与颞浅动脉起始部距离为(0.8±0.3)cm,在颧弓表面行走于颞深筋膜浅层与结缔组织融合膜的浅层,向上行于颞区,位于颞浅筋膜和颞深筋膜浅层之间,而在眶外侧角水平以上则行走于帽状腱膜浅层。结论为防止面神经额颞支损伤,切口应在颞浅动脉后,并采用筋膜间皮瓣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额颞颧部显微解剖结构。为临床额颞颧开颅术保护颞浅动脉主干及面神经颞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应用国人成人头颅防腐标本10例(20侧),模拟额颞颧入路对颞浅动脉和面神经颞支的走行及分布层次进行逐层解剖和分析。结果颞浅动脉主干位于耳屏前(8.1±2.4)mm。面神经额颞支位于耳屏前(14.9±2.1)mm,在颧弓上缘距离颞浅动脉起始部(6.8±3.1)mm。结论皮肤切口应位于颞浅动脉后紧邻耳屏前缘。在颧弓上缘切口深度应达到颧骨骨质表面,沿颧弓表面向前在颞深筋膜浅层下分离脂肪垫,取弧形切口并指向额骨颧突。  相似文献   

3.
额颞眶颧弓入路应用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额颞眶颧弓手术入路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共20侧,15例头颅干标本共30侧,对额颞眶颧弓手术入路相关的解剖标志进行详细地显微解剖、观察、拍照、测量和统计。结果面神经额颞支与颧支存在变异的可能。与保留颧弓相比,离断颧弓后的骨窗下缘至中颅底可缩短15mm左右的距离,与干标本测量颧弓宽度的数据相当。结论额颞眶颧弓手术入路适合处理鞍旁区域病变,其手术空间和视角宽阔。  相似文献   

4.
目的面神经额颞支在前侧方入路时易受损伤,其损伤后可引起面部畸形。为给临床提供数据,进行此研究。方法对10例(20侧)为颅湿标本的面神经额颞支及额颞区进行巨显微外科解剖,并对其测量和拍照。结果面神经额颞支通常三支,由腮腺和咬肌筋膜穿出后走行于颞浅筋膜浅面、皮下组织深层,且始终在颞浅血管之前。结论为防止面神经额颞支损伤,切口应在颞浅血管后或耳屏前18mm后。在颞深筋膜浅、深两层之间分离,眶颧区同骨膜一起分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眶颧颞下入路小脑幕前切迹解剖学。方法抽选使用福尔马林进行浸泡固定的10例头颅湿性标本,分为2组,分别实施传统颞下入路与眶颧颞下入路,对比2组标本的小脑幕前的暴露情况。结果以基底动脉分叉为视野顶点,眶颧颞下入路的视野增加(29.4±7.1)°,传统颞下入路(17.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神经—颈内动脉复合体为视野顶点,眶颧颞下入路的视野增加(20.4±3.4)°,传统颞下入路(11.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比较,大脑后动脉视野顶点状态下,传统颞下入路分别为(9.0±3.2)°,眶颧颞下入路分别为(16.5±4.1)°,眶颧颞下入路的视野增加显著高于传统颞下入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眶颧颞下入路在临床治疗中的使用,能够明显增加视野,减轻对患者脑组织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手术的进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面神经在眼轮匝肌内的分布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例头部标本上观察面神经颞、颧支在眼轮匝肌内的分布。颞支平均3.5支,颧支平均3.6支。颞、颧支入肌点的数目分别为5.2支和4.4支。面神经颞、颧支入肌点至外眦点的距离,多在20.0~31.5mm之间。颞、颧支至肌外缘的最短距离为2.5~8.0mm之间。眶部缺损修补术可在外眦点外20.0~31.5mm以内的范围分离眼轮匝肌,不致损伤面神经颞、颧支的肌外支,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眶颧入路进行解剖学研究,为临床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6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湿性成人尸头标本和4例干性头颅标本,模仿眶颧入路并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眶颧入路是在翼点入路基础上游离部分眶顶、眶外侧壁、颧骨和颧弓.颧弓前部和后部的宽度为(21.06±1.65)mm和(7.47±1.72)mm.眶上孔距中线的距离为(23.78±3.02)mm.结论 眶颧入路减少了脑组织的牵拉,增加了手术的角度和操作空间.对颅底解剖知识的熟悉,关键孔的位置是该入路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颞浅血管额支蒂皮瓣修复面部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带蒂颞浅血管额支皮瓣移位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32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的头面部进行解剖,并对颞浅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布进行观测,并在尸体上进行手术设计。结果:颞浅动脉起自颈外动脉,穿腮腺实质上行,在颧弓上方分为额,顶两终末支,额支又于外眦上方分为额顶支和额眶支。额支、额眶支血管外径均在1mm左右,可游离血管蒂长度为130mm以上。结论:以颞浅血管额支为蒂的皮瓣可用来移位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降眉肌、降眉间肌与其运动神经-面神经颞支的关系,为临床内窥镜额部除皱术的术式改进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体解剖、显微解剖等技术、方法,对降眉肌、降眉间肌的运动神经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支配降眉肌的神经来源于面神经颞支吻合网的分支;支配降眉间肌的神经90%来源于面神经颞支吻合网的分支,另有7%降眉间肌神经来源于颞颧支吻合网的分支;支配降眉肌、降眉间肌的神经分支在以眶上切迹(或眶上孔)为原点的坐标系中,各神经入肌点距X轴、Y轴的距离分别为:降眉肌距X轴(13.47±0.53-15.62±0.41)mm、Y轴(1.33±0.18-5.74±0.27)mm;降眉间肌距X轴(20.37±0.45-23.64±0.71)mm、Y轴(1.24±0.19-6.83±0.35)mm。结论降眉肌的神经均来源于面神经颞支,降眉间肌的神经90%来源于面神经的颞支,另有7%左右降眉间肌的神经来源于颞颧支吻合网;颞支形成密集复杂的网络,主要有颞支吻合网和颞颧支吻合网;支配降眉肌、降眉间肌的神经分支在其入肌点处的坐标呈集中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介绍改良颅 -眶颧入路的手术操作方法和经验。方法 :该入路采用“两瓣”技术 ,首先行翼点开颅 ,取下额颞骨瓣。然后采用“六次切割”法 ,气锯分别锯断颧弓根部、颧突、外侧眶缘和外侧眶壁、眶上级和眶顶 ,取下眶 -颧骨瓣。然后进行硬脑膜内的显微操作。结果 :本组采用改良颅 -眶颧入路 ,明显缩短了手术操作时间 ,对深部病变的观察角度明显增大 ,降低了颅底病变显微手术的难度。术后未见明显的牵拉性损伤 ,未发生额肌麻痹、眼球凹陷、视力损害等并发症。结论 :改良颅 -眶颧入路手术中没有骨质丢失 ,不需行眶顶重建 ,避免了术后的眼球凹陷和眼球损伤。另外 ,当术后万一发生骨瓣感染时 ,采用“两瓣”技术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颞区解剖学特点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获得颞区解剖学数据、探讨颞中间隙在颞区二期植骨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10%甲醛固定的成人湿性头颅标本15具(30侧),在手术显微镜下对标本颞区进行逐层解剖,观察解剖层次及神经血管结构的走行及分布。把颞浅动脉主干与颧弓上缘交点、面神经颞支最颞侧支与颧弓上缘相交点、冠状缝与颞上线交点、颧弓后根前2 cm处颧弓上缘分别设为A、B、C、D点,测量A、B点与颧弓后根距离,观察CD线与面神经颞支的关系。 结果:① 颞区是头皮中富含筋膜和脂肪组织的区域,并有三个潜在的解剖间隙; ② A点距颧弓后根0.3~0.8 cm[(0.5±0.1) cm]、B点距颧弓后根2.2~3.5 cm[(2.6±0.3)cm]; ③面神经颞支均在CD连线前方的颞区内,75.0%行于皮下、21.4%行于颞浅间隙、3.6%行于颞中间隙。 结论: ① 颞中脂肪层是颞中间隙重要的解剖标志;② 在颧弓后根前1 cm处切开皮肤,不会损伤颞浅动脉主干;③ CD线后方颞区为避免面神经颞支损伤的安全操作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颞骨岩部颈内动脉及面神经的解剖学结构,为颞骨岩部入路颅底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支持。方法:采用颞耳后入路方法,制作10例成人湿颅颞骨岩部标本,暴露颞骨内面神经及颈内动脉各段,测量面神经及颈内动脉各段的长度,颈内动脉垂直段、水平段与耳蜗距离。结果:两侧面神经各段长度及两侧颈内动脉与耳蜗距离比较无显著差异。面神经内耳道段长度为(10.33±1.77)mm,迷路段长度为(4.05±1.19)mm,鼓室段长度为(10.74±1.92)mm。HICA 长度为(17.17±3.72)mm,VICA 长度为(10.65±1.01)mm,HICA 距同侧耳蜗的长度为(19.64±1.48)mm,VICA 距同侧耳蜗的长度为(2.24±0.43)mm。结论:颞骨岩部内面神经鼓室段最长,迷路段最短,耳蜗位于迷路段与岩大神经的夹角内。以颈动脉管内口为标志,磨除岩尖部骨质保护耳蜗的安全范围为(17.17±3.72)mm。相关手术操作在接近这些位置时应停止操作或变更方向,以免损伤岩部内相关重要的结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近端胫神经的肌支情况进行解剖学测量,探讨胫神经肌支转位治疗腓总神经高位损伤或长段损伤的手术可行性.方法 选取12具(23侧)中性甲醛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并测量胫神经近端各肌支的长度、入肌点处的直径、分支点至腓骨小头平面的距离(位置)及至腓骨颈的距离;从分叉部向近端膜内分离腓总神经的腓深、腓浅两部分,测量腓总神经可分离的最大长度以及腓深神经的直径.将腓深神经于分离的最高点处切断并模拟移位,观察胫神经肌支与腓深神经无张力缝合的可行性.结果 胫神经近端主要肌支有比目鱼肌支、腓肠肌外侧头支和腓肠肌内侧头支,其长度分别为(53.2±9.9)、(36.3±9.6)和(44.7±8.6) mm;从分叉部向近端膜内分离腓总神经的最大长度为(59.3±7.2) mm;分离后,所有标本的比目鱼肌支和腓肠肌外侧头支以及21侧(91.3%)标本的腓肠肌内侧头支均可直接与腓深神经无张力地吻合.结论 膜内分离腓总神经后,胫神经肌支转位治疗腓总神经长段损伤或高位损伤在解剖学上可行.综合考虑各肌支的长度和直径,比目鱼肌支是移位的最佳供体神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观测面神经颞支的分支分布情况及走行层次。确定颞支与相关体表标志的关系,为相关手术防止神经损伤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20侧,在4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面神经颞支的分支数目、走行、层次,测量颞支与所选各标志点、线之间的关系。[结果]颞支位于颧弓上缘有1~6(4.30±1.13)支,位于颧弓下缘有1~4(2.85±0.81)支;在CD连线上颞支最前支与D点的距离为(3.69±0.75)cm,最后支与D点的距离为(1.88±0.48)cm;颞支在颧弓上(OA线上)的分布情况为颧弓前1/3占12.5%,颧弓中1/3占67.2%,颧弓后1/3占20.3%;在以O点为原点与OA垂直的直线OB上颞支最上支与O点的距离为(3.29±0.61)cm,最下支与O点的距离为(1.56±0.49)cm。[结论]面神经颞支主要位于颧弓中后部;在耳屏上切迹最前点与外眦点连线上距该点1.88~3.69 cm较集中,相关手术应避免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BT滑动直丝矫治技术配合微型平导矫治儿童前牙深覆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Ⅱ°和III°前牙深覆合的患者使用MBT滑动直丝矫治技术配合活动微型平导板矫治器进行治疗;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20例。实验组用滑动直丝弓+平导板,对照组为未经矫治的原始资料。2组均拍摄头颅侧位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下面高分别为(68.90±2.40)mm和65.80±1.91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打开咬合平均时间,Ⅱ°深覆合平均4.1±2.2个月, III°深覆合平均5.5±2.2个月。结论:MBT矫治技术联合活动微型平导板矫治儿童前牙深覆合是一种快速有效打开咬合的好方法,并能有增加前下面垂直高度,改善面形,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颞骨内面神经不同分段的长度及成角的实际测量值与利用高分辨率CT所得测量值差异,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高分辨率CT测量是通过对标本进行常规高分辨率CT扫描后将扫描结果输入CT三维重建工作站进行的测量。实际测量是通过对标本颞骨内面神经各段进行具体解剖测量。结果颞骨薄层高分辨率CT测量结果:面神经的内听道段长度为11.7mm±1.2mm;迷路段长度为3.8mm±0.5mm;鼓室段长度为11.4mm±0.4mm;乳突段长度为11.6mm±1.0mm。颞骨标本上解剖学测量结果:面神经的内听道段长度为11.7mm±2.2mm,迷路段长度为3.5mm±0.5mm,鼓室段长度为11.0mm±0.9mm,乳突段长度为12.2mm±1.3mm。面神经第一膝CT测量值为62.9°±14.2°,第二膝为125.6°±14.4°。经解剖得到的面神经第一膝实际测量值为60.4°±7.8°,第二膝为122.7°±11.4°。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面神经段长度及成角CT测量值与解剖实际测量值经配对t检验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颞骨内面神经内听道段、迷路段、鼓室段、乳突段及第一膝和第二膝角度实际测量值与高分辨率CT测量值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经颞浅动脉进行颈外动脉逆行插管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66具男尸(30~70岁),用1/20mm精确度的卡尺测量了以下内容:(1)颞浅动脉从耳屏前缘中点水平至上颌动脉、面动脉、舌动脉及甲状腺上动脉起始部上缘和至颈总动脉分叉点的距离;(2)颞浅动脉在耳屏前缘中点水平和颈外动脉干在其各主要分支起始部上缘处的最大口径(外径);(3)颈外动脉各主要分支起始部的最大口径;(4)颞浅动脉与上颌动脉间、颈外动脉主干间的角度。  相似文献   

18.
改良翼点入路操作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改良翼点入路的操作方法、优点和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 63例患有鞍区及鞍区周围病变的患者 ,采用改良翼点入路开颅 ,观察和记录病变显露情况、面神经颞支、眶上神经和颞肌的功能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  63例均获得良好的病变显露并能较方便地处理之。 5 7例保全了面神经颞支的功能 ,60例保全了眶上神经的功能。所有病例颞肌功能完好 ,伤口愈合良好 ,无脑脊液漏的发生。结论 改良翼点入路可很好地显露鞍区及其周围病变 ,创伤较小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