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柠檬精油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测定抑制酪氨酸酶活性,DPPH (1, 6-双(二苯基膦)己烷)清除自由基能力以及铜离子螯合能力,研究了柠檬精油和其组成中的六种挥发性成分抑制酪氨酸酶的机理。结果表明:柠檬精油和挥发性成分对酪氨酸酶均产生良好的抑制作用,通过空间位阻效应和清除氧自由基等非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部位的机理;其中柠檬醛(含量为2.16%)和乙位蒎烯(含量为14.30%)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分别为76.64%和61.82%,表现出显著的抑制能力;然而,D-柠檬烯(含量为61.41%)的抑制率仅有33.25%;六种挥发成分的协同效应使得这些物质的混合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强于柠檬精油;随着浓度的增加,柠檬精油抑制能力增加,其中达到50%的抑制能力的浓度为620±15.72 μg/mL;Linewear-Burk曲线说明柠檬精油的抑制类型为非竞争性,并且Km=0.30±0.003mM;基于DPPH实验得知柠檬精油和柠檬醛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两者的50%清除率浓度分别为123.65±20.20 mg/mL和176.54±23.20 mg/mL;铜离子螯合实验证明六种组分虽然表现为良好的抑制酪氨酸酶作用但均不与酪氨酸酶活性部位相结合。以上结果表明柠檬精油在食品和化妆品行业中可作为潜在的生物性和功能性天然原料。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测定抑制酪氨酸酶活性,DPPH(1,6-双(二苯基膦)己烷)清除自由基能力以及铜离子螯合能力,研究了柠檬精油和其组成中的六种挥发性成分抑制酪氨酸酶的机理。结果表明:柠檬精油和挥发性成分对酪氨酸酶均产生良好的抑制作用,通过空间位阻效应和清除氧自由基等非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部位的机理;其中柠檬醛(含量为2.16%)和乙位蒎烯(含量为14.30%)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分别为76.64%和61.82%,表现出显著的抑制能力;然而,D-柠檬烯(含量为61.41%)的抑制率仅有33.25%;六种挥发成分的协同效应使得这些物质的混合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强于柠檬精油;随着浓度的增加,柠檬精油抑制能力增加,其中达到50%的抑制能力的浓度为620±15.72μg/m L;Linewear-Burk曲线说明柠檬精油的抑制类型为非竞争性,并且Km=0.30±0.003 m M;基于DPPH实验得知柠檬精油和柠檬醛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两者的50%清除率浓度分别为123.65±20.20 mg/m L和176.54±23.20mg/m L;铜离子螯合实验证明六种组分虽然表现为良好的抑制酪氨酸酶作用但均不与酪氨酸酶活性部位相结合。以上结果表明柠檬精油在食品和化妆品行业中可作为潜在的生物性和功能性天然原料。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溶剂及提取方式对白附子中酪氨酸酶抑制成分的影响,并应用活性追踪法对白附子中酪氨酸酶活性抑制成分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以20%乙醇水溶液为溶剂从白附子中提取的粗提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可达到96.35%,与恒温水浴振荡提取法相比,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对活性成分的提取效果更好。在此提取条件下所得白附子粗提物对酪氨酸酶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24.69mg/mL。该粗提物依次经乙醚和正丁醇萃取,所得正丁醇萃取组分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达71.94%。对高活性的正丁醇萃取组分进行分离,获得了一种酪氨酸酶抑制率高达98.82%的组分,是一种潜在的酪氨酸酶抑制剂。研究结果对白附子及其活性组分在医药和食品领域的应用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羊硒菜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比较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活性.采用层析方法将羊硒菜甲醇提取物分成6部分,即F1组分~F6组分.利用还原力、Fe2+螯合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的方法研究F2组分的抗氧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羊硒菜甲醇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活性.与其它组分相比,F2组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当其质量浓度为0.5mg/mL时,抗氧化活性达到73.6%,对DPPH自由基的EC50达到16.4μg/mL,强于BHT.在质量浓度0.025~0.15 mg/mL范围,F2组分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和较弱的Fe2+离子螯合能力,能够有效抑制Cu2+引发的LDL氧化.  相似文献   

5.
分别对亚铁离子与不同分子质量桃仁多肽和不同植物多肽形成的螯合物,以及亚铁、锌、钙和镁离子与桃仁多肽形成螯合物的抑菌活性进行比较,并对螯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小分子质量(小于5 000 Da)桃仁多肽PKP3组分与亚铁离子螯合后的抑菌活性强于大分子质量(大于10 000 Da)桃仁多肽亚铁螯合物,桃仁多肽与亚铁离子和锌离子螯合后有较强抑菌活性;4 种植物多肽与亚铁离子所形成的螯合物间的抑菌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桃仁多肽螯合亚铁和小麦多肽螯合亚铁的抑菌活性最强,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均为5.0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2.5、5.0 mg/mL;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亚铁离子与4 种植物多肽分子的—COO-、N—H、C=O形成配位键,多肽与亚铁离子能有效地螯合形成多肽螯合亚铁。  相似文献   

6.
研究分子质量低于3 kDa鸡爪皮胶原多肽对蘑菇蘑菇酪氨酸酶的抑制及对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黑色素合成的影响。以L-多巴为底物,研究胶原肽对蘑菇酪氨酸酶抑制作用及抑制动力学。然后采用B16黑色素瘤细胞验证提取鸡爪皮胶原多肽的安全性及对黑色素合成影响的效果。结果表明,分子质量低于3 kDa的鸡爪皮胶原多肽抑制蘑菇酪氨酸酶的IC50值为0.570 mg/mL,抑制属于非竞争性抑制,米氏常数Km和抑制常数Ki分别为24.68μmol/mL和10.76 mg/mL。鸡爪皮胶原多肽在0200μg/m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对细胞的增殖活性没有影响,而且能够有效地抑制细胞黑色素的生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羊栖菜多糖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和对结构的影响。方法:提取羊栖菜多糖并测定含量,以L-DOPA为底物,在475nm处测定吸光度,观察羊栖菜多糖提取物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活力的影响;测定羊栖菜多糖作用下酪氨酸酶内源荧光和ANS结合的荧光的变化,以判断对酶结构的影响情况。结果:羊栖菜多糖提取物对蘑菇酪氨酸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导致酪氨酸酶的二酚酶活力下降。羊栖菜多糖使二酚酶活力下降一半时的抑制剂浓度(IC50)为(2.16±0.37)mg/mL。羊栖菜多糖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是一个可逆过程,抑制类型为混合型抑制。通过动力学分析,测得羊栖菜多糖对酪氨酸酶的抑制常数(Ki)为(4.34±0.56)mg/mL。荧光测定结果表明,羊栖菜多糖的结合引起酪氨酸酶三级结构的明显改变。结论:羊栖菜多糖与酪氨酸酶的结合引起酶结构的变化,并以混合抑制的方式可逆抑制酪氨酸酶的二酚酶活性。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和设计新型酪氨酸酶抑制剂奠定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李娜  鲁晓翔 《粮油加工》2010,(10):147-150
研究红花黄酮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以L-酪氨酸为底物,对红花黄酮提取物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进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红花黄酮提取物对酪氨酸酶均具有抑制性,且当红花黄酮提取物浓度为3.0mg/mL时,抑制率达到最大值78.03%;IC50值为0.834mg/mL,抑制常数KI为0.036mg/mL,KIS为0.0064mg/mL。研究表明,红花黄酮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酶抑制类型为可逆的混合型抑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对羟基肉桂酸(HCA)对酪氨酸酶催化单酚底物L-酪氨酸和催化二酚底物L-多巴的抑制能力,并利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以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了其抑制机理。结果表明对羟基肉桂酸对酪氨酸酶催化单酚底物L-酪氨酸比催化二酚底物L-多巴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半抑制浓度分别为0.096 mmol/L和0.500 mmol/L;紫外-可见分析发现对羟基肉桂酸能与Cu2+发生螯合,使光谱发生明显红移。进一步通过荧光光谱分析得到,对羟基肉桂酸在酪氨酸酶溶液中并没有出现荧光淬灭反而随着对羟基肉桂酸浓度的增大荧光强度变强,说明对羟基肉桂酸被酪氨酸酶催化氧化成对应的醌类物质。利用分子对接技术揭示了对羟基肉桂酸通过氢键和疏水作用竞争性地占据了单酚和二酚底物的空间位置,并与酪氨酸酶中双核铜离子螯合,从而抑制酪氨酸酶催化L-酪氨酸和L-多巴氧化的活性机理。  相似文献   

10.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1):113-118
利用DA201-C大孔吸附树脂对鱼鳞肽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其活性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改变洗脱剂中乙醇的体积分数(20%、40%、60%、80%)得到不同极性的鱼鳞肽组分。随着乙醇洗脱浓度的增加,各洗脱组分灰分含量从1.20%降到0.68%,疏水性氨基酸从33.83%增加到37.67%,平均疏水值从4.25 kJ/mol增加到4.92 kJ/mol。鱼鳞肽的抗氧化活性、还原能力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I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活性都随鱼鳞肽浓度的增加而增强。鱼鳞肽对DPPH·的清除作用与肽的疏水性的大小呈反比关系,而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作用、还原能力以及对ACE活性的抑制作用与肽的疏水性呈正相关。与抗氧化活性和还原能力相比,相同浓度下鱼鳞肽具有更高的ACE抑制活性,且鱼鳞肽的活性与其极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