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60)Co γ辐照制备钠米铜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60Co γ辐照硫酸铜水溶液体系制备纳米铜粉。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激光粒度仪分析(LSPSDA)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别表征材料的结构、形貌、大小以及材料的熔点。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逐步增加,辐照产物越接近纯铜,铜粒径逐渐减小,当辐照剂量达到400kGy时辐照产物为纯铜。不同辐照剂量对粒子的形貌没有影响,粒子主要呈球形。  相似文献   

2.
采用γ射线辐射法成功制备了铂-钯-碳纳米管(Pt-Pd/CNTs)纳米复合材料.分别介绍了辐照剂量、溶液pH值和表面活性剂对Pt、Pd的还原率,Pt-Pd沉积在CNTs上的分布及其粒径大小的影响.扫描电镜(SEM)和元素能谱分析(EDS)测试结果表明:纳米合金粒子Pt-Pd(平均粒径10 nm左右)均匀地分布在CNTs表面;辐照剂量的增加、调整溶液pH值至弱碱性、添加表面活性剂均可以使Pt和Pd的利用率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聚乙烯醇(PVA)水溶液的浓度对电子柬辐照制备纳米铜锡合金的影响.经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产物为纯纳米铜锡合金.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和激光粒度衍射仪(LSPSDA)考察了表面活性剂浓度对纳米铜锡合金粒径分布影响.PVA浓度为0、8、16、24 mg/mL制备的纳米铜锡合金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72.1、16.4、14.1、6.4 nm.  相似文献   

4.
在常温常压下,采用电子束辐照法在水溶液体系中合成了纳米硫化镉粒子。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该产物为面心立方结构晶体的纳米硫化镉;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该纳米粒子形貌呈球状颗粒,平均粒径为15nm;其光学性能研究表明,其紫外吸收光谱的吸收边波长为487nm;激发波长为350nm时,纳米粒子的荧光发射波长的峰值为476nm,主要为由带边发射引起的发光。用激光粒度仪研究了表面活性剂聚乙烯醇浓度对辐射制备纳米硫化镉粒径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聚乙烯醇浓度的增大,纳米粒子的粒径相应减小。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原小檗碱型生物碱延胡索乙素水溶液的γ辐射分解。测得吸收剂量大于1.8kGy时分解产额,G(-),为2.2±0.3,剂量小于1.8kGy时G(-)随吸收剂量减小而增大。研究了辐照溶液的紫外光谱变化。用低压柱层析法分离了主要辐解产物,并用测定熔点及光谱和质谱等手段鉴定了主要辐解产物之一是巴马亭。测得巴马亭的生成G值随吸收剂量增大而减小,且有明显的后效应。讨论了巴马亭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聚乙烯醇作保护剂,采用γ射线辐射液相还原制备纳米银溶胶。通过TEM、HRTEM、XRD等手段对制备的纳米银粒子的形貌、尺寸和聚集状态进行表征,研究探讨了反应工艺条件对纳米银粒子形貌、尺寸及分散状况的影响。通过研究得知:较低的吸收剂量、较高的聚乙烯醇浓度(7.5%)、较低的硝酸银浓度(0.01mol/L)和适宜的异丙醇浓度(0.5mol/L)有利于获得平均粒径较小(10-30nm)、单分散、无聚集的纳米银溶胶。进一步分析得知本文试验条件下制备的纳米银颗粒均属面心立方型单晶,纳米银颗粒的生长机理主要包括:"还原结晶成核→晶核生长形成初级粒子→初级粒子融合形成二次颗粒"三个步骤。  相似文献   

7.
以聚乙烯醇(PVA)作稳定剂,采用g-射线液相辐射还原制备具有精细分形结构的树枝状纳米银枝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率的透射电镜(HRTEM)、选区电子衍射(SAED)、X射线衍射(XRD)对其形貌结构进行表征,探讨树枝状纳米银枝晶的合成条件和生长机理。结果表明,PVA浓度是形成纳米银枝晶的关键因素。对于硝酸银浓度0.02 mol/L、异丙醇浓度1.0 mol/L、吸收剂量75 kGy的反应体系,适宜的PVA浓度为2.5%~5.0%。纳米银颗粒浓度是控制纳米银枝晶形成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控制吸收剂量(30~75 kGy)和硝酸银浓度(0.02 mol/L)可以提供适宜的纳米银颗粒浓度。作为自由基清除剂的异丙醇,通过与PVA相互作用影响纳米银枝晶的生长。纳米银枝晶的自组装生长机理可以描述为"还原聚集成核并生长形成多面体近球形初级粒子,初级粒子聚集融合形成孪晶、雪花状晶粒等次级粒子,次级粒子继续与初级粒子聚集融合形成树枝状纳米银枝晶"3个步骤。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γ辐照对AG1-×8树脂吸附99Mo的影响,选择吸收剂量分别为37.5、275、825 kGy的AG1-×8树脂,通过静态和动态实验,研究AG1-×8树脂对Mo(Ⅵ)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经γ辐照后,AG1-×8树脂表面形态未发生变化及破损;AG1-×8树脂对Mo(Ⅵ)的静态分配系数随吸收剂量的增加而减小;AG1-×8树脂辐照前后对Mo(Ⅵ)的静态分配系数在NH4OH介质中不随介质浓度变化,而在硝酸、氢氧化钠、碳酸铵介质中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在1 mol/L氨水介质中,AG1-×8树脂辐照前后对Mo(Ⅵ)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吸附过程为自发、吸热过程,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74.07、71.02、70.97、57.57 mg/g;Mo(Ⅵ)在NH4OH中吸附、用1 mol/L 碳酸铵溶液解吸,Mo(Ⅵ)回收率随吸收剂量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γ射线辐照下10μg/mL乳酸左氧氟沙星的降解,空气条件下当剂量达到1kGy时,降解率达到99%,而G值则随着剂量增加而降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分析,推测出5种主要的降解产物(m/z346、330、318、302、274)和最可能的降解途径,并与氮气条件下的降解进行比较,探讨初步降解机理;对大肠杆菌在含有乳酸左氧氟沙星溶液的营养肉汤中生长状况分析可知,产物为m/z346的分子仍然具有活性成分,可以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仅当剂量大于3kGy活性才完全消失。因此3kGy应为乳酸左氧氟沙星的最佳辐照剂量。辐照技术可以很有效地降解抗生素,确定辐照剂量时需要把降解产物活性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10.
H_2O_2调价UTEVA树脂对钚的分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H2O2调节钚价态至Pu(Ⅳ)的条件,对于钚质量浓度在10-3 g/L量级的溶液,适量H2O2可以将钚价态稳定在Pu(Ⅳ)。采用粒径为50~100μm的UTEVA树脂填充的柱体积为2mL的萃取色层柱,在6mol/L HNO3浓度下,使用w=1.5%H2O2作为氧化还原剂对10-2 g/L的钚进行预处理,能将钚吸附上柱。通过适当条件的洗脱,在铀、镎、钚混合溶液中,得到钚的回收率约为108%。  相似文献   

11.
Copper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100 kGy room temperature γ-ray irradiation of CuSO4 aqueous solution added with surfactant and inactive agent.Effects of the surfactants and pH value on particle size and morphology of the Cu powder,and the storage stability,were investigated.Structure,morphology,particle size and melting point of the copper nano-partic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XRD),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laser particle size analyzer an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 nano-particles prepared with PCM as surfactant and N,N-bis-hydroxyethyl dodecyl amide as inactive agent,in pH=4.0-6.5 of the aqueous solution,can be stored in air for 140 days.  相似文献   

12.
甲醛改性多壁碳纳米管吸附铀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纯化后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采用甲醛进行羟甲基化改性,研究了改性后的MWCNTs对铀的吸附性能,考察了介质酸度、温度、超声时间、溶液初始浓度以及改性MWCNTs加入量对铀的吸附量和吸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MWCNTs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良好,在pH为2.0~7.0范围内,改性MWCNTs对铀的吸附量和吸附率随pH增大而升高。铀的吸附量随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升高,铀初始浓度为50 μg/mL时,吸附量达46.44 mg/g,对铀的吸附率达90%以上。温度、超声时间和离子强度对其吸附量影响不大。吸附反应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最大理论吸附容量为55.87 mg/g。  相似文献   

13.
采用化学接枝法合成了氨基膦酸改性硅胶吸附剂,考察了其对溶液中铂(Pt)和钯(Pd)的吸附分离性能,测试了溶液pH值、吸附时间、初始金属离子浓度、离子强度和固液比对吸附的影响,并考察了改性硅胶吸附剂的重复使用性能。改性硅胶吸附剂对Pt和Pd的吸附主要受溶液pH值影响,而离子强度和固液比对吸附的影响不大。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改性硅胶吸附剂180 min时,pH=2时对Pt的平衡吸附容量为18.5 mg/g,pH=6时对Pd的平衡吸附容量为29.9 mg/g,利用改性硅胶吸附剂不同pH值条件下的吸附行为差异可分离回收溶液中的Pt和Pd。用5 mL 0.1 mol/L HNO3为基质的6%硫脲溶液可实现Pt和Pd的解吸,解吸率分别为99.3%和99.2%。所合成的氨基膦酸硅胶吸附材料可回收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14.
<正>Cu_2O nanocrystals were synthesized by irradiating an aqueous solution of CuSO_4·5H_2O(1.25g),polyvinyl alcohol(PVA,0.8 g),and isopropanol(3.1 mL).The produc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powder XRD,TEM and SEM. Methyl orange degradation under visible light using the Cu_2O nanocrystals as catalyst was studied by UV-Vis absorption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ducts are nanocrystals of pure Cu_2O.Morphology and size of the nanoparticles are affected by the irradiation dose and pH value of the initial solution.Octahedral Cu_2O nanocrystals of 116 nm in size can be obtained at the initial pH of 8.0 and 280-kGy irradiation.The nanocrystals have excellent catalytic activity for photodegradation of the methyl orange solution bubbled at the air-flow rate of 750 mL·min~(-1),due to the large {111} facets of octahedral Cu_2O particles.  相似文献   

15.
在水溶液中,常温常压下不加入任何催化剂,用电子加速器辐照作为一种新的方法可以成功制备出纳米银。我们利用XRD、TEM、UV、DSC来分别表征材料的结构、形貌、大小、光学特性以及材料的熔点。TEM图像证明颗粒大小为30nm,这与XRD实验通过Scherer理论公式计算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锶在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动态法测定了锶在核废物处置预选场址土壤中的平衡吸附容量,研究了水相pH值、流速、土壤粒度和锶溶液的初始质量浓度对土壤吸附锶的影响。水相pH值、流速、溶液的初始质量浓度越大,土壤平衡吸附容量越大;土壤粒度越小,土壤平衡吸附容量越大。用常用的吸附动力学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该放射性废物处置预选场址土壤对锶的最大吸附率为48.8%,吸附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17.
^99Tc^m—C60(OH)x(O)y标记条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  相似文献   

18.
选取农业副产物葵花籽壳作为吸附剂,研究其对溶液中铀酰离子的吸附性能。用元素分析、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对吸附铀前后的葵花籽壳进行分析和表征,通过静态实验分别研究了时间、温度、pH值、铀酰离子初始浓度、葵花籽壳用量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的适宜pH为5.0~6.0,35℃下,当铀溶液初始质量浓度为50mg/L,溶液pH=5.0,葵花籽壳质量浓度为1.00g/L时,饱和吸附量可达29.2mg/g。  相似文献   

19.
本工作以Nafion树脂修饰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铂片电极为对电极、饱和甘汞电极(SCE)为参比电极,进行电极修饰技术研究,建立了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钚中痕量银的分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银的阳极溶出峰的峰电流与银离子浓度在10~100μ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银离子的定量检测下限为5ng/mL,回收率为90%~109%,该方法取样量小、抗干扰能力强、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20.
以骨粉为吸附材料,对水溶液中的Th(Ⅳ)进行吸附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表征了骨粉的理化性质。考察了溶液pH值、钍溶液浓度、接触时间、温度等对骨粉吸附钍的影响,并对骨粉吸附钍的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骨粉在pH=3时有最大吸附容量。等温吸附实验及动力学研究表明,骨粉对钍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单分子层饱和吸附容量为482.50mg/g。热力学研究表明,骨粉对钍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