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宇雯  张丽萍  赵祺  鲍康德  姜程曦 《中草药》2020,51(21):5631-5637
九蒸九晒黄精始创于中国古代,发扬于近现代;其炮制工艺历经生用→单蒸→重蒸→九蒸九晒的演变,可达到降低毒性、增强疗效、改变归经、利于贮存、消灭病菌等目的。黄精经九蒸九晒炮制后化学成分和药性药效均发生显著变化,广泛应用于医药品、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等领域。从九蒸九晒黄精炮制工艺的历史沿革、炮制机制、成分变化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优化九蒸九晒黄精炮制工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为建立九蒸九晒黄精的质量标准控制体系奠定基础,也为遵古炮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乳汁作为辅料用于中药炮制始载于南北朝时期,在明清时期应用最为广泛。在古代,乳汁常以蒸、煮、炒、拌、浸等方法用于茯苓、人参、蟾酥、白术等数十味中药的炮制,主要发挥增强疗效、缓和药性、洁净和溶解药物等作用。与古代相比,一是现代使用乳汁炮制(以下简称乳汁制)中药的应用范围更小,除民族药还有较多使用外,其他地区仅少数省份继承使用乳汁制蟾酥、鹿茸;二是辅料以牛乳和羊乳为主,古代常使用的人乳现已不再使用;三是炮制方法以浸法和煮法使用较多,古代常使用的蒸法、炒法、拌法已不再使用;四是炮制目的以增效减毒为主。建议加强对中药使用辅料乳汁制的科学内涵、质量标准、保存技术与保存条件等方面研究,开展乳汁制中药的应用挖掘整理和临方炮制工作,促进中药资源的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整理《本草纲目》对熟地黄炮制历史源流、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记载,对比分析国医大师金世元教授理论认识及相关实践操作,以继承和发展熟地黄临床调剂技术。在分析过程中,以"熟地黄"、"炮制方法"、"临床应用"、"李时珍"、"金世元"、"调剂技术"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系统梳理《神农本草经》、《本草图经》、《本草纲目》、《景岳全书》相关古籍,归纳熟地黄炮制及功效的历史沿革;金世元教授注重熟地黄的临床调剂技术,包括熟地黄性状辨别技术、临床炮制技术、处方审核技术、处方应付技术、发药交代技术、临床煎煮技术、采购管理技术和贮存养护供应技术。通过整理考证得知,《本草纲目》对熟地黄炮制的历史源流、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记载;熟地黄蒸制方法始载于《金匮要略》,李时珍非常注重熟地黄"九蒸九晾"的炮制方法,并在临床应用方面将其与生地黄、鲜地黄区分开来。金世元教授发展完善了熟地黄的临床调剂技术,以其自身"精药通医"的知识结构传承李时珍药学学术思想,为熟地黄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药学服务。  相似文献   

4.
从古今炮制方法演变探讨何首乌毒性的潜在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何首乌致肝损伤报道快速增长,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但综观本草文献,记载何首乌毒性者寥寥。为何古代记载何首乌的毒性很少,而现在有关何首乌毒性的报道却很多?古代强调何首乌"制非九次,勿寝其毒",作为典型的生熟异治中药,何首乌临床效用的安全发挥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炮制工艺的规范性与可靠性。何首乌古代炮制强调九蒸九曝,而现代工艺已简化为仅蒸制一次,这其中的差异环节是否为何首乌肝损伤事件增多的潜在诱因?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将为其毒性研究提供新的角度与线索。为此,该文在整理历代医籍中收载的何首乌炮制方法的基础上,对比现代炮制规范及相关研究,探讨何首乌炮制减毒的影响因素与关键问题,以期为针对性建立何首乌炮制减毒工艺规范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5.
整理李时珍对附子性状鉴别、临床炮制应用经验,对比分析国医大师金世元教授相关实践操作及理论认识,以利于传承和完善附子临床调剂技术。在分析过程中,以"附子"、"李时珍"、"法像药理"、"金世元"、"调剂技术"为主题词,在CNKI,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并查阅《伤寒论》、《本草纲目》、《医宗说约》、《中国药典(2015年版)》等书籍,归纳附子历代炮制方法和古今煎煮用量,同时结合技术调查以及实践操作,分析梳理出李时珍对附子描述和金世元教授对附子调剂的研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用法象药理学的方法记载附子性状鉴别、临床炮制应用;国医大师金世元教授发扬李时珍的用药精髓,以其自身"精药通医"的知识结构传承李时珍药学学术思想,为附子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药学服务,首次提出附子调剂技术,包括性状鉴别、临床炮制、临床煎煮、处方应付发药交代技术和附子等级规格。该文以附子为例分析中药调剂的关键技术,日后将中药的关键调剂技术运用到各个常用中药中。  相似文献   

6.
甘草是一味大宗药材,在中药中有"国老"之称。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药典籍和相关文献资料,对甘草的历史炮制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梳理了往年各版药典对于甘草炮制方法的记录和全国各地炮制规范对于甘草饮片加工工艺的规定,对甘草的炮制历史进行全方面总结,理清了甘草的炮制发展脉络。经考证,从古至今,甘草的炮制方法较多,不加辅料的炮制方法有炙、炒、炮、煨;加辅料的制法有酒制、醋制、盐制、油制、姜制、蜜制、水制、胆汁制等多种方法。在已出版的药典中共有9版记载了甘草的炮制品,全国共有24个省市均有记载甘草的炮制方法。目前,2015年版《中国药典》仅记载了甘草蜜炙的炮制工艺,蜜炙法沿用至今并广泛使用。现今炙甘草是否应统一为蜜炙甘草使用,应以历代方书本草所使用的炮制方法以及临床使用为依据。该文为后续甘草的其他炮制工艺研究和临床合理选择甘草品种、进一步开发利用相应药材资源提供参考和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黄为我国传统大宗药材之一,药用历史悠久,通过查阅相关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对经典名方中所用大黄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及品质评价、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情况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本草所载大黄虽来源较多,但根据历代本草记载结合所附药图来看,均为蓼科大黄属掌叶组植物,具体品种因产地不同而异,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品种为主流。古代大黄多以甘肃与四川为道地,与现代商品生产情况基本一致,尤以有锦纹、味苦、色黄者为质优,其炮制方法历史悠久,各医家因需不同对症选用炮制方法,其中以酒制品最为常见,经历代沿用衍变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酒大黄和熟大黄规格。小承气汤方中“酒洗”之法经历代演变成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酒大黄炮制规格,建议在经典名方开发中采用,其余经典名方可根据具体方义进行炮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不同蒸制次数的熟地黄中糖类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采用传统方法加工的第1蒸至第9蒸熟地黄样品,分别对其水提液进行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衍生及LC-MS测定。采用SIMCA-P 13.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得到差异标记物,通过多级质谱离子碎片及对照品比较对差异标记物进行鉴定。结果:经OPLS-DA共鉴定了6种糖类化合物,分别为甘露三糖、蜜二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其中甘露三糖和蜜二糖逐渐降低,在第9蒸熟地黄中相对峰面积最低,分别为0.60和0.52;阿拉伯糖逐渐升高,在第9蒸熟地黄中相对峰面积达到4.74;甘露糖先升高后降低,其相对峰面积在第5蒸熟地黄中最高,达3.33;而葡萄糖和半乳糖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PCA结果显示第1蒸至第9蒸熟地黄沿着PC1轴逐渐改变,糖类代谢物发生着显著变化。结论:不同蒸制次数的熟地黄样品中糖类成分差异较大,可为九蒸九晒熟地黄的质量评价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杨欣  贺亚男  侯寓森  张定堃  杨明 《中草药》2024,55(9):3168-3178
附子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作为常见的有毒中药,其炮制减毒工艺一直备受重视。随着科技进步,新型炮制减毒方法不断涌现。通过Incopat全球专利数据库,采用专利分析方法与SWOT分析方法,对附子及乌头的炮制减毒方法进行专利导航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多个国家均有附子减毒相关专利申请,其中我国专利数量远超其他国家。技术构成分析结果表明,水煎、蒸制、炒制等传统减毒方法仍是主流,结构转化、发酵和微波等新方法是近年来附子减毒的重点研究方向,极具发展前景。但这些新方法的专利转化率较低,多数研究还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亟待完成产业化开发。因此,建议加大“政、产、学、研、用”间的协作力度,提升创新成果转化力,促进附子炮制减毒专利的转化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不同炮制加工的熟地黄水煎液对雌性大鼠排卵功能的影响,为熟地黄的炮制加工与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采用清蒸法(一蒸一晒)和传统法(九蒸九晒)炮制生地黄,得到2种不同炮制工艺的熟地黄。以动情周期正常的雌性成年大鼠为研究对象,设空白组和清蒸组、传统组。观察这2种熟地黄的水煎液对雌性大鼠动情周期、卵巢组织形态及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清蒸组和传统组的给药剂量均为3.6 g·kg-1。建立熟地黄的HPLC指纹图谱,并结合药效学指标研究熟地黄对雌性大鼠排卵功能影响的差异。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清蒸组大鼠血清中雌二醇和孕酮含量明显降低(P0.05),动情周期明显延长(P0.05),卵巢中闭锁卵泡数目明显升高(P0.05);传统组各项指标变化皆不明显,与空白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谱效学结果显示毛蕊花糖苷与清蒸法制备的熟地黄抑制大鼠排卵作用呈正相关;传统法制备的熟地黄HPLC图谱中3,5号峰与抑制排卵作用呈负相关。结论:清蒸法炮制的熟地黄对正常雌性大鼠的排卵有一定抑制作用,传统法炮制的熟地黄在排卵功能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1.
大黄为常用的传统中药,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较广泛。文献调研发现大黄炮制历史悠久,方法多样,而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的主要有净制(生大黄)、酒制(酒大黄)、蒸制(熟大黄)、炒炭(大黄炭)等4种炮制品。大黄具有良好的泻下,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及活血等作用,其主要化学成分是蒽醌/蒽酮类、二苯乙烯类、苯丁酮类、色原酮类、黄酮类及鞣质类化合物。该文总结了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和现代炮制工艺研究,以及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变化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思路。旨在为大黄的炮制机制、有效物质基础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秦昆明  束雅春  曹岗  李伟东  蔡皓  李俊松  刘晓  蔡宝昌 《中草药》2013,44(11):1363-1371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也是最具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学科之一.中药炮制研究是连接中医学和中药学的桥梁,也是制约中药现代化的关键节点.目前大部分中药的炮制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地黄炮制前后药性发生显著变化,临床应用也各不相同,其炮制过程中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地黄炮制过程化学成分变化及其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思路和方法为中药炮制研究提供了借鉴,也为中药炮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示范.  相似文献   

13.
陈子秋  庞博 《河南中医》2021,41(4):542-547
目的:分析《太平圣惠方》治疗脓毒症的用药规律。方法:以“外感热病”“温毒”“内陷”“走黄”为关键词,计算机检索“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中医药学科学数据中心”的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太平圣惠方》治疗脓毒症的处方,对方剂中药物、主治、功效的频数进行分析,并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太平圣惠方》治疗脓毒症药物使用频次位于前5位的是大黄、黄芩、甘草、栀子、麦冬等;主治病症频次位于前4位的是热毒、肠结、伤寒、烦躁等;功效频次位于前4位的清热、解毒、导滞、养阴。根据聚类分析得出5组聚类药物组合;根据关联规则得到大黄+黄芩等的药物组合,热毒+肠结等的主治病症组合,清热+解毒等的功效组合。结论:《太平圣惠方》治疗脓毒症重视大黄和黄芩的使用,以清热解毒、导滞养阴为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何首乌"九蒸九晒"最佳炮制工艺及不同炮制品对正常人L02肝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选择蒸制时间、炮制次数、晒制时间3个因素,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二苯乙烯苷、游离蒽醌、结合蒽醌含量为考察指标,优选炮制工艺;以细胞抑制率为评价指标,考察何首乌不同炮制品对L02肝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优选的何首乌"九蒸九晒"最佳炮制工艺为:蒸制4 h,晒制4 h,蒸晒11次。优选炮制品的肝细胞抑制率为2.86%,药典法炮制品的肝细胞抑制率为23.67%。结论本研究优选的何首乌"九蒸九晒"炮制工艺结果可靠,评价指标可控,所得炮制品的肝细胞抑制率低于药典法炮制品。  相似文献   

15.
柴胡是临床常用的一种中药材,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目前,我国柴胡品种较为混乱,产地加工较为粗放;在柴胡炮制方面,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炮制品为柴胡生品及醋柴胡,除此之外,各省市炮制规范还收载了酒制、蜜制、鳖血制等方法,但各省市炮制规范存在较大的差异,如辅料种类及用量、炮制终点的判定标准等,致使以其为依据生产的柴胡饮片质量参差不齐,进而影响柴胡饮片的临床应用。笔者通过查阅古籍资料及相关文献,对柴胡品种进行考证,并对其产地加工方法和炮制方法等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以期为柴胡饮片的炮制工艺规范及质量标准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药炮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中药炮制研究的重要任务,也是中药饮片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新世纪20年,传统炮制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诸多创新炮制技术。与煮、蒸、炒、飞、煅等传统炮制技术相比,烘箱加热、微波炮制、高压蒸制、膨化炮制、双向固体发酵、超高压水射流、远红外、微生物浸矿、制霜炮制替代、真空冷冻干燥等创新炮制技术逐渐体现出操作简单、省时省力、节能高效、安全可控等优势。大量研究表明,创新炮制技术可基本替代传统炮制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其创新发展对提升和稳定饮片品质,促进中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名源流探索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对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名源流进行探索性研究。方法:检索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名相关现代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初步确定检索词。古籍文献梳理相关度高的古籍条文制定专家咨询问卷,通过专家咨询判断中医病名与糖尿病肾病的吻合程度,对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源流进行初步探索。结果:现代文献检索到相关文献17篇,提取相关中医病名11个,采用内容分析法,确定初步检索词"消肾,肾消,内消,肾渴,下消"。专家咨询研究认为"肾消"、"下消"与糖尿病肾病的吻合度较高。"消肾"与糖尿病肾病的吻合度,专家之间争议较大。而"肾渴"和"内消"的吻合度则相对较低。结论:中医病名源流探索研究是中医病名规范化的前提,其研究方法仍有待不断完善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40种调经中药锌、铜、铁含量,结果表明:巴戟天、当归等含铁高;黄精等含锌高;五味子等含铜高。提示了中药补肾、养血、活血、补气药的物质基础及锌、铜、铁与人体内分泌功能的关系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医临床中,半夏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非常重要的药用价值,但其生品具有一定毒性。根据中医药基础理论,半夏经炮制后可以降低其毒副作用,从而保证临床安全用药。该文基于半夏复制法的炮制特点,探讨半夏多物料多流程炮制前后变化。该法没有统一工序,加入一种或多种物料,按不同流程,如浸、泡、漂,或蒸、煮,或数法共用,反复炮制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通过不同炮制方法,其功效等也随之变化,用于不同疾病的治疗。文章从多物料,多流程2个方向出发,分别综述了多物料或多流程炮制对其化学成分、药效的影响,以及减毒增效的炮制机制,以期为半夏降低毒性增强疗效,扩大药用范围提供参考,为后人进一步研究炮制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对半夏的深入性研究,使得半夏更加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以确保临床疗效。为今后对半夏饮片炮制的质量控制、有效成分以及新药研发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对其寻求最佳的炮制工艺奠定了科学基础,为解决半夏炮制品存在的生产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药品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经典名方的研发是促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和开拓中医走向现代国际化的重要途径,梳理经典名方组成药味的历史沿革以明确其基原产地、性味功效、证候禁忌等对其研发尤为重要,是保证全方安全性及有效性的源头。地骨皮作为常用的传统中药材,应用广泛,具有良好的研发前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含地骨皮的方剂共5首,通过查阅现代文献,鲜见地骨皮本草沿革的文献考证。该文将基于古籍文献,从地骨皮别名、产地、基原、性味归经、功效主治、证候禁忌等方面梳理其历代衍变情况,为研究地骨皮以及经典名方提供文献依据。考证分析发现,地骨皮最早记载于《五十二病方》,汉以前的古籍并未以"地骨皮"之名收载该味中药材。历代古籍记载的地骨皮性味归经、基原与现代权威中药材内容差异较小。随着时代变迁发展,现代对地骨皮功效主治舍弃较多,呈现断层式继承,提示该药材尚有许多潜在的功效主治可供临床开发应用。地骨皮的药用规格除了现代常用的生地骨皮外,古籍还记载了甘草汤制、焙制、炒黄、童便制、酒浸和酒蒸等炮制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