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细胞 (WBC)特别是中性粒细胞 (ANC)减少是肿瘤化疗的主要药物剂量限制性毒性之一 ,是被迫减量或停药的常见原因。本文报告 2 4例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患者 ,应用粒生素 (由北京双鹭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CSF)治疗的临床观察结果。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2 4例中男 14例 ,女 10例 ,年龄 33~73岁 ,中位年龄 4 6岁。其中肺癌 8例 ,乳腺癌 6例 ,胃癌 4例 ,食管癌 4例 ,恶性淋巴瘤 2例。多周期化疗后 16例 ,一周期化疗后 8例。 2 4例患者在化疗后均出现外周血白细胞减少 ,其中 2 3例…  相似文献   

2.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一组糖蛋白、多肽激素。由DNA重组技术产生,可刺激正常中性粒细胞的增生和成熟[1]。目前作为肿瘤化疗的辅助治疗已推广应用于临床。我们采用G-CSF治疗肿瘤化疗所致粒细胞减少症,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病例选择: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肝肾功能正常;ECOG活动状态0~2级。化疗前粒细胞绝对数≥2×109/L外地血小板≥100×109/L外地。本组中男11例,女4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18岁。其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10例;小细胞肺癌(SCL)3例;结肠癌1例;食道癌1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观察我国自主研发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效果。方法未经放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患者接受2个周期相同剂量的紫杉醇/卡铂方案化疗,第1周期为对照周期,第2周期在化疗药物给药结束后48h给予PEG-rhG-CSF1次,初始剂量为30μg/kg,递增剂量依次为60、100和200μg/kg,每一剂量组4例受试患者,监测中性粒细胞变化。结果第1周期有7例患者因Ⅳ度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减少应用了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第2周期仅在第1剂量组出现Ⅳ度ANC减少1例。第1周期未使用rhG-CSF的9例患者ANC均值最低点为1·37×109/L。第2周期4个剂量组的ANC均值最低点依次为0·77×109/L、4·54×109/L、3·00×109/L和5·56×109/L。结论PEG-rhG-CSF可减少化疗期间Ⅳ度ANC减少的发生率,升高ANC最低值,60、100或200μg/kg每个化疗周期给药1次能较好地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相似文献   

4.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肿瘤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应用。方法对化疗后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50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统计、观察。结果吉赛欣均能使化疗后白细胞下降的患者恢复至正常范围(4.0×10^9/L),恢复时间3-15d,平均5.6d。结论吉赛欣对治疗恶性肿瘤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作用好,不良反应小,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调整剂量及频次。  相似文献   

5.
急性白血病化疗致中性粒细胞重度下降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白血病是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 ,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大剂量化疗 ,大剂量化疗可使中性粒细胞减低、患者的免疫力下降 ,导致严重的感染 ,成为急性白血病死亡的第二大因素[1] ,我院 1997年 10月~ 2 0 0 2年 10月收治的化疗后中性粒细胞 <0 .5× 10 9/L急性白血病患者 6 2例 ,通过精心护理 ,减少了感染的发生率 ,使患者症状缓解并长期存活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我院 1992年 6月~ 2 0 0 0年 10月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 ,男性 19例 ,女性 8例 ;年龄 19~6 3岁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9例 ,急性非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6.
黄剑锋  湛永滋  王湘萍  李冬云 《广西医学》2004,26(12):1763-1765
目的 研究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穴位注射对肿瘤化学治疗所致的白细胞 (WBC)和中性粒细胞 (ANC)减少的影响。方法 将 6 0例进行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组和皮下注射组 ,两组分别有消化道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各 10例。化疗 2 4小时后应用rhG CSF 15 0 μg ,连用 5天 ;穴位注射组采用穴位注射 ,皮下注射组采用皮下注射。观察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数的动态变化。结果 对照组 1例消化道恶性肿瘤因故出组 ,其余 5 9例在rhG CSF的剂量为 15 0 μg时 ,穴位注射组与皮下注射组比较 ,ANC最低值、ANC减少的持续时间、ANC减少程度和ANC平均值变化曲线均无明显差异。但在各种不良反应方面亦基本相似。结论 rhG CSF剂量为 15 0 μg/天时 ,穴位注射并不比皮下注射在对抗骨髓抑制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恶性肿瘤 ,尤其是恶性血液病 ,目前化学治疗仍为基本治疗方案。但骨髓抑制特别是重度骨髓抑制仍是棘手问题。1989年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应用于临床以来 ,为治疗骨髓抑制开辟了前景。现将我科接受化疗造成骨髓重度抑制患者 7例接受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的一般资料作一回顾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7例患者化疗过程中均出现骨髓重度抑制 ,男 4例 ,女 3例。年龄 18~ 6 0岁 ,平均 39岁。WBC≤ 0 .1× 10 9/L 2例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1.0× 10 9/L 3例。PLT≤ 6× 10 9/L 5例 ,Hb≤ 30g/L 6例。出现发热 7例 ,口腔溃病 2例 ,鼻…  相似文献   

8.
富玲  王晓敏 《新疆医学》2005,35(5):29-31
目的比较粒生素与惠尔血2种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方法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病人用rhG-CSF来治疗,A组用惠尔血,男性18例次,女性13例次,年龄(38±21)岁.B组用粒生素,男性20例次,女性13例次,年龄(38±21)岁.剂量均为150μg,1次/日,10~14天为一个疗程.结果粒生素与惠尔血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8%、94.0%.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5.2±3)天、(6±3)天.感染发热的发生率(T>38℃),两组分别为12.9%、15.1%,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粒生素与惠尔血均能缩短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期,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恢复,减少严重感染的发生率.两者的疗效,安全性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9.
目前发现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肿瘤化疗的骨髓抑制,而白细胞减少以及随后发生的一系列感染并发症又限制了肿瘤化疗进行,影响肿瘤患者的预后。文献大多报道白细胞减少发生后应用重组人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1~3],本文通过观察20例肿瘤化疗前应用GCSF,发现可以有效预防肿瘤化疗白细胞减少的发生。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4年1月~2005年5月,我院采用化疗前应用GCSF治疗肿瘤患者20例,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35~72岁。其中,非小细胞肺癌3例,小细胞肺癌6例,恶性淋巴瘤1例,急性白血病3例,膀胱癌1例,肝癌4例,乳腺癌2…  相似文献   

10.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绝大多数化疗药物均可抑制骨髓,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从而影响化疗顺利进行,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临床证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肿瘤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1].我科自2005年3月~2006年3月应用泉升治疗化疗后出现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36例,临床疗效满意.现将结果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骨肉瘤是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以能产生骨样组织的梭形基质细胞为特征 ,占原发恶性骨肿瘤的 2 0 % ,每年发病率在 (1~ 3) / 1 0 0万人 ,75 %的患者年龄在 1 0~ 30岁 ,是严重影响青壮年心身健康的恶性肿瘤。发病部位主要在四肢骨 ,最常发生于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肱骨近端。近年来 ,随着化疗的开展 ,其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factor ,G CSF)的支持下 ,使用高剂量强度化疗以提高化疗效果已日益引起重视。我科自 2 0 0 3年 8月~ 2 0 0 4年 1月以高剂量联合化疗辅以G CSF支持治…  相似文献   

12.
孔岩  尹京淑  崔南奎  邢照 《吉林医学》2002,23(3):185-185
<正>粒细胞减少是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常见的毒副作用。在治疗过程中,化疗剂量和疗效常呈正比关系。而恶性肿瘤患者反复大剂量化疗常会出现化疗后造血功能恢复所需时间越来越长,以致影响治疗进行。据报道: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能刺激骨髓中的粒系造血干细胞分化和增殖,缩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二级预防在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的临床疗效、患者依从性及经济学评价。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0月德阳市人民医院肿瘤科诊断明确的,并使用中等风险化疗方案,有二级预防指征的患者131例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处理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72例,给予二级预防,根据使用的药物进一步分为A1组(37例)和A2组(35例)。A1组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5?μg/kg皮下注射;A2组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6?mg皮下注射。B组59例,化疗规律检测血常规,当出现2~4度粒细胞减少时,给予rhG-CSF 5?μg/kg皮下 注射。比较A、B组患者能够按既定周期足剂量化疗的病例数、3、4度粒细胞减少人次、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人次、化疗周期天数、患者依从病例数、非化疗医疗费用等指标。结果 按周期足剂量化疗病例数:A组高于B组(P?<0.05);3、4度粒细胞减少人次:A组少于B组(P?<0.05);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人次:A组少于B组(P?<0.05);化疗周期平均天数:A组少于B组(P?<0.05);依从率:A、B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化疗产生费用:A组费用高于B组(P?<0.05)。结论 规范的二级预防能够明显减少发生3、4度粒细胞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人次,能够较好地保证患者按周期足剂量完成化疗。选用rhG-CSF还是PEG-rhG-CSF进行二级预防,需要考虑患者依从性和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14.
rhG-CSF治疗15例恶性肿瘤化疗所致的Ⅳ度白细胞减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建蓉  王晓毓  严雪  郑玲 《四川医学》2003,24(4):396-396
基因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rhG CSF ,特尔津 )的应用 ,可明显缩短化疗患者白细胞低于正常值的持续时间 ,从而减少感染机会 ,更有利于化疗的顺利进行 ,提高化疗疗效。 2 0 0 0年 5月至 2 0 0 1年 12月我院肿瘤科对大剂量化疗恶性肿瘤患者 ,引起白细胞明显下降15例 ,应用rhG CSF治疗 ,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5例恶性肿瘤患者均为复治患者 ,男14例 ,女 1例。中位年龄 6 0 2岁 (5 1~ 73岁 )。肺癌12例 ,胃癌 1例 ,脑胶质瘤 2例。化疗前白细胞均 >4 .0× 10 9/L ,Karnofsky评分 >6 0分 …  相似文献   

15.
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结束后48h开始给予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结果表明G—CSF能有效地提高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水平,减轻化疗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下降的程度,缩短骨髓抑制的持续时间,减少了感染的发生率。副作用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格拉诺塞特是中华仓鼠表达的天然型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ecombinathumangranulo cytecolony stimulatingfactor ,rhG CSF) ,其氨基酸序列和糖链组份与人体内源性G CSF相同 ,具有促进粒系祖细胞发育 ,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杀菌作用[1] 。临床上用于骨髓移植及大剂量联合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恢复、减少患者继发感染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们自 1999年 1月至 2 0 0 0年 2月应用格拉诺塞特治疗因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得到同样的结果 ,但在治疗中发现 ,…  相似文献   

17.
曹轶林  屈元姣 《广西医学》2000,22(6):1380-1381
惠尔血采用基因重组技术由大肠杆菌产生的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 G- CSF) ,对恶性肿瘤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已成为恶性肿瘤化疗的重要辅助手段。为了对比两种剂量疗效 ,我们自 1 997年 1 2月至 1 999年 1 2月 ,应用不同剂量惠尔血对 4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进行了前瞻性治疗和观察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各种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 46例 ,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 ,男 2 8例 ,女 1 8例 ,平均年龄56.5岁 ,Karnofskg评分≥ 60分 ,无心肝肾功能障碍。原发性肝癌 1 6例 ,胃癌 1 5例 ,大…  相似文献   

18.
洁欣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6,19(8):i0001
【药品名称】通用名: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 【主要组成成分】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性状】无透明液体 【适应证】1.癌症化疗等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少症。2.促进骨髓移植后的中性粒细胞数升高。3.骨髓发育不良综合征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先天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相似文献   

19.
洁欣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6,19(9):i0003
【药品名称】通用名: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 【主要组成成分】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性状】无透明液体 【适应证】1.癌症化疗等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少症。 2.促进骨髓移植后的中性粒细胞数升高。 3.骨髓发育不良综合征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先天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相似文献   

20.
陈芳源 《上海医学》1999,(2):115-118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往往与化疗强度有关,但在提高疗效的同时亦带来治疗副作用的增加,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是主要的副反应之一。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可有效地减轻化疗后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缩短粒细胞缺乏症的持续时间,促进粒细胞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