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肿瘤的导向治疗是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方法之一.近20多年对导向治疗"弹头"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传统的以化疗药物、生物毒素、放射性核素为"弹头"的导向治疗存在靶向性不强及疗效差等弱点,以信号传导及基因药物为"弹头"的导向治疗策略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
纳米技术在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hen RF  Chen JS 《癌症》2004,23(12):1714-1716
利用纳米技术进行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是目前生物技术领域中最前沿的研究课题,迄今实验室细胞模型研究和临床前动物模型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纳米生物技术将成为继放疗、化疗和手术治疗后治疗肿瘤的更有效的方法。本文综述了纳米技术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骨恶性肿瘤血管化过程与肿瘤侵袭性及远端转移密切相关,靶向抗血管治疗是目前精准化医疗下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新的治疗模式,部分抗血管药物已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明确疗效,但因副反应较大、患者依从性差,故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晚期进展期骨肿瘤的方法.最新研究发现肿瘤源性外泌体(TEXs)miRNAs参与肿瘤的转移、微循环调控、免疫逃逸及...  相似文献   

4.
摘 要:小细胞肺癌(SCLC)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和致死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过去十余年,SCLC的治疗没有取得任何突破性的进展。尽管其对放化疗高度敏感,但初始治疗后极易复发,且再次化疗效果欠佳,预后极差。研究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均需要新生血管的参与,这也是抗血管生成类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理论基础。目前抗血管生成类药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其代表药物贝伐珠单抗已在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等部分实体瘤中取得成功。然而,大部分抗血管生成类药物在SCLC的治疗中没有获得满意的疗效。全文收集国内外近期相关研究和临床试验报道,对SCLC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现状和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纳米技术在医药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开拓性进展,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开辟了崭新的领域.现综述纳米技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包括被动靶向纳米粒、单克隆抗体介导的主动靶向、磁性微球介导的主动靶向及纳米磁流体热疗、受体介导的主动靶向以及纳米技术与乳腺癌的基因治疗,并对各种治疗方法和技术进行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肿瘤的导向治疗是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方法之一,近20多年对导向治疗“弹头”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传统的化疗药物,生物毒素,放射性核素为“弹头”的导向治疗存在靶向性不强及疗效差等弱点,以信号传导及基因药物为“弹头”的导向治疗策略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纳米技术在医药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开拓性进展,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开辟了崭新的领域。现综述纳米技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包括被动靶向纳米粒、单克隆抗体介导的主动靶向、磁性微球介导的主动靶向及纳米磁流体热疗、受体介导的主动靶向以及纳米技术与乳腺癌的基因治疗,并对各种治疗方法和技术进行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肠梗阻是妇科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尤其晚期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对合并癌性肠梗阻的患者,多数表现为 腹痛、腹胀、恶心和呕吐等,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手术、综合支持治疗等,因病情个体差异,目前没有统一的治疗 方案,本文总结了近年在肠梗阻治疗方面的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利用纳米技术进行恶性肿瘤的治疗是目前生物技术领域中最前沿的研究课题。由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结合后所产生的纳米给药系统与游离药物相比,延长了药物在肿瘤内的存留时间,有利减慢肿瘤的生长,降低毒副作用。本文仅就纳米给药系统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肺癌已成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肺癌病死率已居肿瘤死亡率首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的80%以上,且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因此内科治疗仍是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近十年来以化疗为主的治疗手段并未使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获得突破性进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不断深入,其中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肿瘤血管生成作为靶点的药物为主,部分药物已经在晚期NSCLC治疗中显示出较好的临床疗效.21世纪分子靶向治疗已取得了飞跃的进展,许多新的靶向性治疗研究为NSCLC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途径.本研究将从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靶点药物,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以及多靶点抗肿瘤药物3个方面就目前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李卫东  李金瀚 《癌症进展》2003,1(4):202-205
随着化疗和生物治疗研究的进展,人们在思考如何把生物治疗与化学治疗相结合治疗恶性肿瘤。单用或与化疗相结合的生物治疗药物有:细胞因子、造血生长因子、树突状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血管抑素和内皮抑素、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细胞信号通路调节剂、反义治疗药物、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和基因治疗等。恶性肿瘤生物化疗的临床应用类别包括:同步性生物化学疗法,序贯性生物化学疗法和化疗失败后的补救性生物治疗。  相似文献   

12.
复发性及难治性子宫恶性肿瘤患者预后较差,治疗手段有限。近年来妇科肿瘤的靶向治疗进展迅速,其中靶向药物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抑制剂在卵巢癌的临床试验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相比卵巢癌,PARP抑制剂在子宫恶性肿瘤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目前的临床前及临床研究显示了一定的应用潜力,与ICIs、血管生成抑制剂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靶向药物联合用药有望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本文就PARP抑制剂在子宫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关玥  陈秀玮 《中国肿瘤临床》2021,48(11):571-575
恶性肿瘤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因。传统治疗方案有手术、化疗、放疗及生物治疗等。由于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不仅抑制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也使其他重要器官受到毒性损害,从而导致多种不良反应。为了加强肿瘤靶向性的同时,又能减轻药物不良反应,精准靶向治疗的治疗模式逐渐开展,纳米材料则作为药物载体,以其靶向性强、不良反应小等优点进入人们视野。与此同时,靶向药物如PARP抑制剂中的尼拉帕利、奥拉帕利、卢卡帕利近年来被批准作为临床一线治疗及维持用药,随之医学界开展了将纳米材料与PARP抑制剂结合的研究。近几年,国外有研究表明PARP抑制剂联合纳米材料应用于部分恶性肿瘤的治疗,其抗肿瘤作用远超游离用药,但国内相关研究甚少。本文主要针对纳米材料联合PARP抑制剂的治疗方案对恶性肿瘤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流行病学研究证据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较高,而糖尿病相关药物治疗与其发生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我国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一直以来都是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全文系统检索和整理了针对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用的口服降糖药与其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发生风险的国内外文献,并就相关流行病学进展进行归纳和综述,以期为将来糖尿病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关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恶性肿瘤是威胁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近几十年来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中医药治疗几乎参与恶性肿瘤治疗的全过程中,涉及中药复方、中药提取物、中药单体及其他非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在替代性的抗癌抑瘤、补充性的减毒增效、姑息性的培正固本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值此建国70年之际,作者就中药在恶性肿瘤领域应用和研究的历程和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6.
纳米技术被视为21世纪的关键技术,其重要性可与今天的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和信息技术(infotechnology)并驾齐驱.纳米材料比一般材料拥有大得多的可用于储存或化学反应的表面积,从而使其物理化学性能大为提高.生物纳米技术在肿瘤治疗与诊断领域已成为医学、生物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在恶性肿瘤药物治疗中,化疗在发挥抗癌、抑癌作用的同时所带来的一系列毒副反应也不容忽视,化疗药物对人体正常细胞如骨髓细胞、胃肠道黏膜细胞等也有相当程度的损伤,且多数化疗药物都存在明显的疗效-剂量依赖关系[1];在癌症的放疗中,由于放射线对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非特异性,大面积地损伤正常细胞,使得化疗和放疗存在严重的局限性[2].人们试图通过改变体内药物的分布来降低使用抗癌药物带来的毒副作用.通过肿瘤血管局部给药,提高抗肿瘤药物浓度是非常有限的,而通过高难度手术的方法来实现这个目的,因技术条件限制,难以普及.  相似文献   

17.
纳米技术与癌症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胜  臧爱华 《中国肿瘤》2006,15(10):682-685
纳米技术的定义是指一些设备,本身或其关键部分是人工的,至少在某个方向上是1~100nm范围。与癌症相关的纳米技术设备可以是携带靶向性治疗药物的纳米载体;生物靶向性的纳米造影剂;也可以是高度特异检测DNA和蛋白质的纳米粒子和纳米设备.将在肿瘤的诊断、治疗领域产生巨大突破。  相似文献   

18.
恶性肿瘤是一种多病因的常见病,目前多采用手术、放射和化学药物进行综合治疗,虽有一定的疗效但尚不能彻底控制恶性肿瘤。近年来肿瘤的免疫治疗逐渐受到重视,人们希望它能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另一种有效途径。常用的肿瘤免疫治疗微生物佐剂有溶血性链球菌、卡介苗、厌气棒状杆菌、绿脓杆菌、某些病毒和立克次体等。其中链球菌的抑瘤作用早在上世纪已为人们发现,近年来有所进展。本文着重报导链球菌抗癌制剂OK-432的研究及使用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9.
金钊  赵艳滨 《现代肿瘤医学》2020,(12):2172-2175
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虽然其对放化疗敏感程度高,但易发生复发转移,对于放化疗进展后的小细胞肺癌,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广泛期患者的总生存期不到一年,因此迫切需要探索一种具体有效的新药。目前,靶向治疗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抗血管生成药物通过阻断肿瘤生长所需的血管,已经在几种恶性肿瘤中有了证实的疗效,为目前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鉴于最近免疫疗法的成功,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免疫检查点阻断剂的组合也已成为值得研究的治疗方式。本文通过探讨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研究进展,以及联合免疫治疗取得的成果,以期对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肺癌的药物治疗进展迅速,细胞毒药物更新换代,靶向药物层出不穷。大量的临床数据证实,肺癌的药物治疗存在个体化差异,而这种差异,主要和药物的基因组学相关,利用药物基因组学实行对肺癌的个体化治疗,已成为肺癌转化性研究的热点。文章讨论了与肺癌药物治疗敏感性有关的主要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