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患者血中微量元素钙的含量。方法:收集RAU组和健康对照组病例各60例,采集静脉血后经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分析,检测所有样本中钙、锌、铁、铜、镁5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RAU组微量元素钙、锌、铜、铁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RAU组微量元素镁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微量元素钙的缺乏可能也是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给予妊娠期C57BL/6母鼠不同剂量的微量元素锌,探讨母体锌含量与其子代腭裂畸形发生之间的关系以及锌对致腭裂环境因素的拮抗作用。方法:将C57BL/6孕鼠随机分为Ⅰ和Ⅱ两大组,Ⅰ组为单纯锌干预组,即正常对照组、高锌组(a组)、低锌组(b组),Ⅱ组为锌+外界因素干预组,即高温组(A组),高温+高锌组(A’组),内毒素组(B组),内毒素+高锌组(B’组),并给予相应干预,于胚胎18d处死孕鼠,观察胚胎腭裂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和实验a、b、A、A’、B、B’组胎鼠腭裂发生率分别为3.13%、2.94%、27.27%、21.21%、5.02%、27.59%、6.06%。实验a组和对照组间胚胎腭裂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二者与实验b组间比较(P<0.05);实验A’、B’组胎鼠的腭裂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实验A和A’组间以及实验B和B’组间胎鼠腭裂发生率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母体血清锌含量与子代腭裂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血清中锌的含量过低易致腭裂的发生,在相同的致畸条件下,通过饮食摄入足量的微量元素锌可以对腭裂畸形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3.
1961年1月1日~1995年12月30日,在武汉市第二医院住院分娩97685例活产新生儿中共检出唇腭裂101例,唇腭裂发生率为1.03‰,其中,唇裂占37.62%,腭裂18.81%,唇裂伴腭裂43.57%。统计学分析发现在不同胎次和不同新生儿体重组别中,唇腭裂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推测唇腭裂畸形的发生与母体分娩过多,生殖机能减退,生殖器官衰老及胎儿的营养状况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微量元素与儿童复发性腮腺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复发性腮腺炎与微量元素的关系,对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39例(2~11岁)儿童复发性腮腺炎患儿及40例(2~11岁)健康儿童,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微量元素锌、铜、铁、镁的含量,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儿童复发性腮腺炎患儿平均血清微量元素锌含量(73.98±8.69)μg/dl和铁含量(106.46±22.701)μg/dl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者(85.20±7.70)μg/dl和(124.84±19.80)μg/dl,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间血清铜、镁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儿童复发性腮腺炎与微量元素锌铁的缺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头发中微量元素含量与龋病易感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收集儿童20名头枕部近头皮处发样1-2克,分正常组和龋病易感组,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发中钾,钠,铜,铁,锌,镁,钙七种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龋病易感儿童发中七种微量元素含量均低于正常组,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乳牙牙体元素含量的光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原子发射光谱仪,定量分析了健康.未龋和龋齿3组共46颗乳牙牙体组织的18种元素含量,对不同乳牙的元素测定结果作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健康乳牙相比,龋齿乳牙钙、砷含量高,而铅、锌含量低;与健康乳牙和恒牙相比,钠、铁含量高,镁、铜、铅、锌等元素含量低.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了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30例口腔偏平苔藓(OLP)患者和30例健康人血清中锌、铁和铜的含量。结果表明,OLP组血清锌和铁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血清铜两者之间差异差异无统计意义,另外,本文还对微量元素锌和铁与OLP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邯郸地区非综合征唇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cleft palate,NSCL/P)患儿发生率及其与环境因素和IRF6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对2016年3月-2018年4月产科新生儿2246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唇腭裂发生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新生儿发生唇腭裂的影响因素。结果①在22460例新生儿中,NSCL/P有48例,占比2.13‰,其中,单纯性唇裂15例,占比31.25%,腭裂12例,占比25.00%,唇腭裂21例,占比33.33%。;②所有患儿及其父母与健康组基因型频率分布经检验均符合HW平衡,NSCL/P组中单纯性唇裂与唇腭裂rs642961位点的AA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健康组,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父亲吸烟、母亲吸烟、母亲被动吸烟、母亲孕期具有疾病史与服药史、未补充维生素与叶酸等环境因素中新生儿NSCL/P的发病率明显增高(P<0.05);④母亲吸烟、母亲被动吸烟、母亲孕期具有疾病史与服药史、未补充维生素与叶酸等环境因素是影响新生儿发生NSCL/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IRF6基因rs642961位点的变异可诱发NSCL/P的发生,同时,母亲吸烟与被动吸烟、母亲孕期具有疾病史与服药史、未补充维生素与叶酸等环境因素可增加NSCL/P发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唇腭裂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统计分析1995~2008年1209例唇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先天性唇腭裂患病状况与特点。结果唇腭裂患者中,主要以单侧唇裂、单侧唇裂伴腭裂、双侧唇裂伴腭裂为主,分别占27.55%、27.05%和19.69%。除单纯腭裂外,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唇腭裂患病左侧比右侧多见。唇腭裂畸形与患者的胎次关系中第一胎、第二胎、第三胎、第四胎、第四胎以上的构成比分别为24.73%、25.14%、21.34%、14.56%、14.23%。母亲中共有193例(15.96%)妊娠前3个月有接触风险因素。不同遗传亲属级别间发生唇腭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63,P〈0.01)。结论唇腭裂的发生可能与遗传、胚胎发育早期的环境因素、药物影响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3个月~30岁唇腭裂患者与正常同龄人的体重差别,分析唇腭裂患者各生长阶段影响其体重的主要因素。方法唇腭裂患者1 939例,年龄3个月~30岁,按不同年龄分组,与正常对照组分性别进行体重比较,并对单纯性唇裂及单纯性腭裂患者之间体重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各年龄组唇腭裂患者体重均较正常对照组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单纯性唇裂与单纯性腭裂患者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唇腭裂患者各生长阶段的体重较正常偏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分析骨性Ⅰ类伴安氏Ⅰ类及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颞下颌关节窝形态差异。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就诊的78例骨性Ⅰ类成年患者的双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磨牙关系及上前牙倾斜度分为安氏Ⅰ类组、安氏Ⅱ1类组及安氏Ⅱ2类组。对3组颞下颌关节窝与髁突的角度和线性指标进行测量评估。结果    ①各组颞下颌关节窝和髁突测量指标总的比较,除关节结节高度(AEH)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中,安氏Ⅱ2类组和安氏Ⅱ1类组的关节结节后斜面斜度(AEI-BFL和AEI-TRL)均较安氏Ⅰ类组大(均P < 0.05)。安氏Ⅱ2类组的关节窝深度(GFD)大于安氏Ⅰ类组,关节窝长度(GFW)、关节窝长深比(GFW/GFD)、髁突角(CA)及髁突间角(IA)均小于安氏Ⅱ1类组和安氏Ⅰ类组(均P < 0.05)。②除了安氏Ⅱ2类组左右侧C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以外,各组左右侧颞下颌关节的其他测量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③除了安氏Ⅱ1类组女性患者的GFW/GFD大于男性患者(P < 0.05)以外,各组不同性别患者其他颞下颌关节窝测量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④各组相同性别患者的AEI-BFL、AEI-TRL及GFW/GF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此外,各组女性患者的GFW、CA及IA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骨性Ⅰ类伴安氏Ⅰ类及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窝形态存在差异,但其两侧关节窝形态的对称性良好;且性别因素对骨性Ⅰ类伴同种牙性错牙合畸形患者颞下颌关节窝的形态发育影响较小,而不同错牙合畸形女性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形态差异要较男性患者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研究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舌体、舌骨位置及形态特征。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35例(Ⅱ组)、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35例(Ⅰ组)。各组患者根据垂直骨面型又分为高角型、均角型和低角型。所有患者拍摄CBCT,比较各组及各型患者舌体、舌骨位置及形态差异。结果 (1)两组患者舌体位置各项指标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且Ⅱ组的测量值均大于Ⅰ组;两组患者舌体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Ⅰ组患者舌体矢状截面面积大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两组患者舌骨位置测量结果比较发现,Ⅱ组患者的H-H′ (舌骨顶点到颈椎点和颏下点连线的垂直距离)和H-Y(舌骨顶点到PS平面的垂直距离)均大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两组患者舌骨形态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3)Ⅰ组低角型患者舌体长度与H-Me(舌骨顶点至颏下点的距离)的测量结果较均角型和高角型患者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Ⅱ组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舌体、舌骨位置及形态的各项指标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与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相比,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具有较低的舌体姿势位,舌体也相对较小,舌骨位置较低并位于后下方。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中,与均角型和高角型患者比较,低角型患者舌体和下颌骨体部较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研究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舌体、舌骨位置及形态特征。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35例(Ⅱ组)、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35例(Ⅰ组)。各组患者根据垂直骨面型又分为高角型、均角型和低角型。所有患者拍摄CBCT,比较各组及各型患者舌体、舌骨位置及形态差异。结果 (1)两组患者舌体位置各项指标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且Ⅱ组的测量值均大于Ⅰ组;两组患者舌体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Ⅰ组患者舌体矢状截面面积大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两组患者舌骨位置测量结果比较发现,Ⅱ组患者的H-H′ (舌骨顶点到颈椎点和颏下点连线的垂直距离)和H-Y(舌骨顶点到PS平面的垂直距离)均大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两组患者舌骨形态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3)Ⅰ组低角型患者舌体长度与H-Me(舌骨顶点至颏下点的距离)的测量结果较均角型和高角型患者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Ⅱ组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舌体、舌骨位置及形态的各项指标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与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相比,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具有较低的舌体姿势位,舌体也相对较小,舌骨位置较低并位于后下方。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中,与均角型和高角型患者比较,低角型患者舌体和下颌骨体部较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医用OB胶联合几丁聚糖--胶原导管修复兔面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30只健康中国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显微外科吻合组(1组)、医用OB胶黏合组(Ⅱ组)和医用OB胶几丁聚糖--胶原导管黏合组(Ⅲ组).手术制作兔右侧面神经下颊支损伤模型,分别采用显微外科吻合、医用OB胶黏合以及在几丁聚糖--胶原导管内OB胶黏合技术进行修复.术后16周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各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评价神经再生恢复情况.结果:16周时,肉眼观察3组吻合口处均见神经再生,可抵抗一定拉力,几丁聚糖--胶原导管吸收明显,能抑制吻合口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形成,Ⅰ组和Ⅱ组再生神经周围软组织黏连较Ⅲ组严重;3组神经肌肉功能恢复良好,口轮匝肌动作电位潜伏期无显著差异(P>0.05),但Ⅲ组的复合神经肌肉动作电位振幅(M波)显著高于Ⅱ组(P<0.05),其余两两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组织学观察,3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纤维结缔组织、新生毛细血管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无论是光学低倍镜还是Gomori银染色高倍镜观察,Ⅲ组的几丁聚糖--胶原导管作用明显;图像分析结果提示,3组轴突再生率不同(P<0.05),Ⅱ组、Ⅲ组均高于Ⅰ组,其中Ⅱ组显著高于Ⅰ组且差异显著(P<0.01);再生轴突恢复比不同(P<0.05),Ⅰ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其余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几丁聚糖--胶原导管生物相容性良好,与医用OB胶联合应用修复兔面神经损伤操作简便、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牙龈生物学类型对上颌前牙区单牙种植修复后龈乳头美学效果的影响.方法 32例上颌前牙区单牙缺失的患者,按软组织厚度分组,Ⅰ组:16例,厚度1.5 mm~3 mm;Ⅱ组:16例,厚度3.1 mm~4.5mm.共植入32枚ITI种植体,术后2~3个月常规修复,于修复完成当日(基线期)和6个月后(随访期),应用龈乳头充填指数(PFI)评估种植体周围龈乳头形态.比较基线期和随访期各组PFI变化,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观察期内两组均无种植体松动脱落.两组在随访期的PFI均显著高于基线期(P<0.05),Ⅱ组在基线期的PFI显著高于Ⅰ组(P<0.05),两组之间的PFI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牙龈生物学类型是影响种植修复后龈乳头美学的重要因素,软组织较厚者龈乳头美学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常规护理宣教配合视频宣教或宣传单宣教与单纯常规护理宣教在改善患者治疗满意度及依从性中的效果。方法 将133例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并接受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 组患者接受视频宣教及常规护理宣教,Ⅱ组患者接受宣传单宣教及常规护理宣教,Ⅲ组患者仅接受单纯常规护理宣教。治疗前记录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性别和年龄)及诊断,接受相应护理宣教后随访1月,记录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对宣教的注意事项执行情况及治疗的依从性。结果 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诊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33例患者中17例失访,Ⅰ组失访率为4.5%,Ⅱ组失访率为11.1%,Ⅲ组失访率为22.7%。3组患者的失访率有统计学差异(P=0.035),按时随访的情况也存在统计学差异,Ⅲ组患者按时随访率明显低于Ⅰ组和Ⅱ组(P=0.04)。Ⅰ、Ⅱ、 Ⅲ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分别为90.5%、92.5%、76.5%,Ⅰ组、Ⅱ组的治疗满意度高于Ⅲ组(P=0.05)。3组患者对宣教措施的执行程度有统计学差异,Ⅰ、Ⅱ组对宣教措施的执行程度高于Ⅲ组(P=0.007)。结论 在传统的门诊护理宣教中加入视频宣教或宣传单宣教,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对治疗的满意度,同时引导患者建立良好的保护颞下颌关节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fimA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刺激下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s)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8、9(MMP-8、MMP-9)的差异。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分离纯化培养PMNs,P.gingivalis ATCC33277(ⅠfimA)、WCSP 115(ⅡfimA)、WCSP 1.5(ⅢfimA)、W83(ⅣfimA)、WCSP 559(ⅣfimA)菌悬液与新鲜分离的PMNs悬液共孵育2 h,于5 min、30 min、1 h、2 h收集上清液,用ELISA方法检测MMP-8、MMP-9的表达。结果不同fimA基因型P.gingivalis刺激PMNs产生MMP-8、MMP-9的能力都显著高于未受刺激组;ⅡfimA、ⅣfimA(W83)型P.gingivalis刺激PMNs分泌MMP-8在速度及量上均高于ⅢfimA、ⅣfimA(WCSP 559)型P.gingivalis;ⅠfimA、ⅡfimA、ⅣfimA(W83)型P.gingivalis刺激PMNs分泌MMP-9能力高于ⅢfimA、ⅣfimA(WCSP 559)型P.gingivalis。结论ⅡfimA、ⅣfimA型P.gingivalis的致病能力相对较强,提示P.gingivalis的毒力和致病性与fimA基因型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顾红政  冯英  汤建高 《口腔医学》2010,30(12):727-728,746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用于无痛拔牙术时清醒镇静的效果和手术安全性。方法 90例门诊拔牙患者随机分成3组,Ⅰ组(右美托咪定),Ⅱ组(丙泊酚),Ⅲ组(对照)。记录Ⅰ、Ⅱ两组患者入睡时间、自然清醒时间,术中药物追加次数、镇静评分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监测3组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rate,HR)、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生命体征。结果 患者入睡时间、自然清醒时间Ⅱ组短于Ⅰ组(P<0.05),术中镇静评分Ⅱ组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命体征术前、术中、术后没有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术中MAP和HR有明显波动,与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Ⅰ组高于Ⅱ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用于门诊无痛拔牙术与丙泊酚相比,清醒镇静程度满意、术中配合好,使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9.
邱燕京  李建 《口腔医学》2010,30(5):292-294
目的 观察使用磷酸锌水门汀(ZPC),玻璃离子水门汀(GIC)和复合树脂粘接剂(CRC)对钴铬烤瓷合金基底冠边缘微渗漏的影响。方法 选择32个离体磨牙,常规制作钴铬烤瓷合金基底冠。随机分为ZPC组,GICⅠ组(不涂凡士林),GICⅡ组(涂凡士林)和CRC组。其中一半标本进行冷热循环。均采用染料渗入法测定冠边缘微渗漏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冷热循环前,GICⅡ组显著小于GICⅠ组和ZPC组。冷热循环后,四组的微渗漏值较循环前均有显著增加,GICⅠ组和GICⅡ组显著小于ZPC组。冷热循环前后,CRC组均显著小于其他三组。结论 CRC对修复体和牙预备体之间微间隙的封闭能力要优于ZPC和G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