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曙光  黎莉 《中国肿瘤临床》2002,29(12):891-892
肾癌可发生多部位转移,其中皮肤转移的发生率为2.8%~6.8%犤1犦。国内关于肾癌皮肤转移的报道不多。我院1980年1月~1999年1月共收治肾癌患者626例,其中发生皮肤转移者14例,现将12例肾癌皮肤转移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1材料与方法12例肾癌皮肤转移患者,均经病理学证实,占同期肾癌患者的1.91%。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50~65岁,平均59.8岁。随访包括全面体检及胸片、骨扫描、CT和超声等检查。2结果所有患者资料见表1。11例患者在肾癌确诊后6~216个月发生皮…  相似文献   

2.
王跃闽  唐丽洁  樊杰 《肿瘤》1999,19(2):89-90
偶发性肾癌是指无临床表现,在体格检查中偶然发现的肾癌。近年来,由于B超等检查的普及,偶发性肾癌的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我科自1990年1月~1997年12月共收治25例偶发性肾癌,同期收治临床有症状肾癌87例,对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保留肾单位手术(NSS)治疗偶发性肾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至2014年1月收治并采用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的11例偶发性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别与同期9例行肾癌根治术(RN)、8例行保守治疗的偶发性肾癌患者进行对比。结果:保留肾单位手术组与肾癌根治组、保守治疗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NSS组肿瘤平均直径为(3.1±1.0)cm,RN组平均直径为(7.5±2.6)cm,保守治疗组平均直径为(5.1±1.4)cm,三者差异有显著意义(t1=7.2,t2=5.6,P<0.01)。同时三组在肿瘤所处位置、术后病理类型、是否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以及是否有腔静脉系统的癌栓形成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性。NSS组和RN组在术前肌酐值比较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在术后差异有显著性(t=6.21,P<0.01)。NSS组和RN组在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以及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NSS组肿瘤分期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1)。术后3年、5年随访生存率分别为88.6%、79.5%,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在同等情况下,NSS治疗偶发性肾癌手术治疗效果要明显高于RN组和保守治疗组(P<0.01)。结论:在适应证选择合适情况下,保留肾单位手术是应用于偶发性肾癌的一种有效治疗方式,在保留患肾大部分功能的同时其术后并发症也相对较小,预后相对也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肾癌的超声及螺旋CT诊断.方法 对18例经B超及螺旋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超定性诊断肾癌13例(13/18),诊断可疑肾癌4例(4/18),误诊为肾囊肿1例.螺旋CT定性诊断肾癌15例(15/18),诊断可疑肾癌2例(2/18),误诊为肾上腺肿瘤1例.结论 超声及螺旋CT检查是诊断肾癌的重要手段,螺旋CT对肾癌的确定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诊断无症状小肾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确诊的62例无症状小肾癌患者及35例肾脏良性病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所有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分析.结果 小肾癌形态不规则者较多,内部回声多不均匀,部分病例有组织浸润,与良性疾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边界、包膜等方面,2组患者差异不显著(P>0.05).小肾癌患者血流分级多为Ⅲ~Ⅳ级,良性疾病血流多为Ⅰ级;小肾癌组患者血流速度、血流阻力指数、血管密度及血管面积均明显高于良性疾病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肾癌组患者血管形态以传入性为主,血管显示率为90.32%;良性疾病组患者血管显示率为25.71%,明显较小肾癌组低(P<0.05),且血管形态以周围性为主.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4.84%,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无症状小肾癌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且具有无创、便捷等优点,值得在临床常规开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4cm肾细胞癌患者的手术方式和预后特点。方法:分析1992年1月至2002年12月诊断为肾细胞癌的7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和预后生存。结果:75例≤4cm的肾细胞癌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50例(66.7%)为偶发性肾癌,有症状的25例(33.3%)。19例(253%)行肾部分切除术,56倒(74.7%)行肾癌根治术。肿瘤大小中位数为3.2cm(1.2-4cm)。平均随访时间60个月(1~1J8个月),肾部分切除术和肾癌根治术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5.4%。84.7%、5年肿瘤特异生存率为100%.结论:对于≤4cm的局限性肾细胞癌,无论是肾部分切除术或肾癌根治术.都有良好的预期生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无症状与有症状肾癌在临床表现中的差异。方法对肾细胞癌患者根据无症状与有症状两组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10例肾癌的两组发病年龄相似,平均52岁。有症状组血尿、腰痛、肿块分别为46.4%、27.3%、17.3%。三联症为4.5%。二联症为20.0%。无症状组肿瘤大小及分期明显低于有症状组。无症状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0%、69.2%、60.0%;有症状组分别为80.4%、62.5%、33.3%。两组有明显差别。结论肾癌典型的临床表现逐渐减少,无症状肾癌发生率上升。目前,无症状肾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尤其B超、CT等有助于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自1991年9月至1994年5月,由B超检查发现了10例无症状肾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肾癌切除术,术后随访2~34个月,平均随访19个月。1例术后3个月发现腰椎转移,局部放疗后带瘤存活至今,其余患者均无瘤健在。在临床中广泛应用B超检查能发现无任何临床症状的肾癌患者,今后如进一步扩大普查范围,则可发现更多此类患者。  相似文献   

9.
偶发性肾癌的诊治体会(附4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自 1980年~ 1999年收治的 3 18例肾癌中 44例为偶发癌。其中 3 8例为健康体检时经B超或CT发现 ,6例为其他系统疾病检查或随访时发现的。结果显示B超和CT检查是偶发性肾癌的重要影像学诊断方法 ,肾癌根治术为首选治疗方法。早期诊断是偶发性肾癌预后较好的主要原因 ,它有赖于健康检查的普及。  相似文献   

10.
囊性肾癌29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加深对囊性肾癌的认知,以提高囊性肾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囊性肾癌患者的流行病学、病理学、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治疗资料。结果囊性肾癌无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影像学检查可以提供诊断线索;29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肾癌囊性变19例,多囊性肾癌7例,单纯性囊肿癌变3例。19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0例行肾部分切除术。术后27例获得随访,生存时间平均为68个月(4~204个月不等)。结论囊性肾癌是一类在影像学和大体病理上具有囊性改变的肾癌的统称,有3种病理学类型,术前鉴定各亚型是选择手术方式和预后判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bFGF在肾癌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1例肾癌和11例正常肾组织中bFGF的表达。结果显示:肾癌组织中bFGF的阳性率为75.6%(31/41),正常肾组织为54.5%(6/11),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两者的强阳性率分别为61.0%、27.3%,有显著性差异。bFGF表达的强度与肾癌病理分级、分期密切相关。提示bFGF参与肾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肾癌生物学行为的一项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2.
肾肿瘤在我国泌尿外科肿瘤中占第二位,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我们对在我院应用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8例肾癌对照病理做综合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30例,女18例。年龄17~67岁,平均52岁。无症状而经超声检查偶然发现16例,腰部不适、胀痛10例,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囊肿内肾癌的诊断治疗。方法:对107例肾囊肿患者6例囊肿囊壁肾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例患者中术前诊断囊性肾癌者4例,术中发现1例,术后病理回报1例。结论:单纯性肾囊肿去顶手术中应注意检查囊壁及囊液,对囊壁增厚,有黄色组织者,应在病理检查时注明,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14.
碘油混合乳剂栓塞术治疗晚期肾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1年7月~1994年12月,对13例中晚期肾癌进行肾动脉插管碘油混合乳剂栓塞化疗术,其中8例肿瘤明显缩小(61.54%),3例无明显变化(23.08%),2例略增大(15.38%)。碘油用以导向治疗肾癌能在肿瘤区聚积,既提高局部化疗浓度又能栓塞肿瘤末稍血管。13例中晚期肾癌姑息治疗,证明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KAI-1、Ki-67和HER-2/neu表达在T1-3N0M0肾癌术后转移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国民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体检成为发现肾癌的重要手段,因此早期肾癌的比例上升,但是国内尚缺乏大样本T1-3N0M0肾癌术后转移发生率的调查,而且术后转移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有关KAI-1、Ki-67标记指数、HER-2/neu与肾癌迟发性转移关系的研究更少。因此本研究拟探讨KAI-1、Ki-67和HER-2/neu表达与T1-3N0M0肾癌术后迟发性转移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随访1991—2000年经手术治疗T1-3N0M0肾癌患者。以术后转移病例为转移组,未转移者为对照组。应用EnVision二步法以HER-2/neu和Ki-67多克隆抗体、用PowerVision二步法以KAI-1单克隆抗体分别对两组肾癌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卡方检验对比两组KAI-1、Ki-67和HER-2/neu表达差异。结果:T1-3N0M0肾癌241例术后发现迟发性转移24例(转移组),未转移194例(对照组),失访23例。218例肿瘤KAI-1、HER-2/neu和Ki-67表达率分别是82.6%、27.5%和83.5%。转移组KAI-1表达率(20.8%)和过表达率(4.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0.2%、73.7%(均P〈0.001)。转移组HER-2/neu表达(62.5%)和过表达率(20.8%)均高于对照组的23.2%、0(均P〈0.05、0.001):转移组Ki-67过表达率(5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6%(P〈0.001)。结论:KAI-1、Ki-67和HER-2/neu均与T1-3N0M0肾癌术后转移的发生存在相关性。三者均有助于评估肾癌预后。应对KAI-1表达缺失、HER-2/neu和Ki-67过表达的T1-3N0M0期肾癌手术后进行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6.
就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正常肾组织和肾癌组织中C-myc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AN)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在5例正常肾组织中未见C-myc和PCNA的表达。45例肾癌中C-myc和PC-NA蛋白阳性表达率他别为26.7%(12/45)和44.%(20/45),阳性表的PCNA和C-myc蛋白均定位于肾癌细胞核上,并且PCNA和C-myc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肾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患者术后生存期有关。提示C-myc和PCNA蛋白阳性表达参入了肾癌发生和发展,并且有可能成为肾癌预后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提高偶发肾癌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9例偶发肾癌的诊治及预后。结果29例中按Robson分期为I期17例,Ⅱ期10例,Ⅲ期2例;21例行开放性肾癌根治术,8例行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其中28例至今仍健在,平均生存35个月。偶发肾癌生存时间高于症状性肾癌,其分期较低。结论 定期B超检查是早期发现偶发肾癌的重要手段。肾癌根治术是最有效的方法。腹腔镜肾癌根治术适合于早期肾癌。其预后主要取决于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18.
田军  李长岭 《癌症进展》2007,5(6):536-539
肾癌的微创治疗近年来发展迅速,与开放性手术相比具有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美观性好等优势。肾癌腹腔镜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与开放性手术相当,是目前肾癌微创治疗的主要选择。初步研究显示射频和冷冻治疗有一定的短期疗效,但应进一步验证,可作为有外科手术禁忌证患者的治疗选择。其他微创治疗方法如高强度超声聚焦、放射外科、化学消融、激光热消融及微波热疗等仍处于实验阶段,疗效不确定、需更多探索。肾癌的微创治疗代表着肾癌外科治疗的趋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总结了13例小肾癌的B超诊断,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部分病例还备有X线静脉肾盂造影、CT等资料。文中描述了小肾癌的超声影象特征,分析和讨论了鉴别诊断,肯定了B超早期诊断小肾癌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14例年龄小于20岁的青少年肾细胞癌,占我院30年间收治肾细胞癌的5.5%,且近10年发现的病例明显多于过丧20年.由于男性患者多,发病率低,出现血尿时,易误诊为肾炎、肾结核.若仅出现腹部肿块,往往只考虑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等.青少年出现腹部包块、内眼血尿应想到肾癌的可能,需及时行IVP、B超、CT检查.症状中腹部肿块较成人组发生率高,血尿较肾母细胞瘤发生率高.X线平片可出现环状钙化影.病理特点是出现乳头状结构及钙化率高.本组2年生存率65%,其预后主要与临床分期有关.治疗以根治术为主.青少年肾癌有源于集合管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