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导听觉脑干电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onse,ABR)测试中对侧耳适宜的掩蔽强度。方法对16例正常受试者进行骨导ABR检测及观察刺激侧和对侧白噪声掩蔽对其波形的影响,并对一耳听力正常、另一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5位患者进行验证。结果正常人当同侧或对侧耳加以白噪声掩蔽时,骨导ABR波形和V波潜伏期与未加掩蔽时不同。在单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患者给予60dB骨导刺激诱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骨导听性脑干反应(ABR)的波形特点及正常的气、骨导ABRⅤ波潜伏期-强度曲线及相应的反应阈值,为临床气导ABR(AC-ABR)和骨导ABR(BC-ABR)的联合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Nicolet-spirit型诱发电位仪、EAR-3A插入式耳机和Radioear B-71骨振动器对一组听力正常年轻人(男32耳、女24耳)进行短声气骨导ABR测试,并观察对侧给予白噪声掩蔽对BC-ABR阈值及潜伏期的影响。结果:气骨导ABR相应强度下波形相似波Ⅴ潜伏期-强度曲线表明,随着刺激强度逐渐减低,潜伏期逐渐延长。骨导Click的潜伏期要比气导Click潜伏期延长的程度大,BC-ABR反应阈比气导ABR高。对侧70 dBSPL以下强度宽带噪声的使用对BC-ABR阈值及阈上10 dB强度下波Ⅴ潜伏期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1)BC-ABR波形特点与相应刺激强度的AC-ABR极为相似。BC-ABR与AC-ABR潜伏期-强度函数曲线可望联合用于传导障碍及其程度的评估;(2)骨导行为的听阈水平超过40 dBHL时,BC-ABR难以引出,对其结果的解释应持慎重态度;(3)骨导ABR测试时常规加对侧噪声掩蔽,但掩蔽声强度不应超过60 dB。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单侧听神经病的听力学特征,探讨其病损部位.方法 对单侧听神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 DPOAE) 、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 stem response ,ABR)的听力学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患耳(右耳)纯音听力图为缓降型,听力损失为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健耳(左耳)听力正常;患耳的同侧及对侧镫骨肌声反射未能引出,健耳的同、对侧声反射均能引出 .患耳的听性脑干反应各波未能引出,健耳的ABR各波潜伏期正常 .双耳 DPOAE各频率均正常引出.颞骨高分辨率CT未见异常.结论 单侧听神经病的听力学特征与双侧听神经病的听力学特征基本相同.但单侧听神经病以重度聋较多见,应对单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进行全面的听力学检测 ,需注意与一般单侧感音神经性聋相鉴别.DPOAE 及ABR 对诊断、鉴别诊断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单侧听神经病的听力学特征,探讨其病损部位.方法 对单侧听神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 DPOAE) 、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 stem response ,ABR)的听力学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患耳(右耳)纯音听力图为缓降型,听力损失为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健耳(左耳)听力正常;患耳的同侧及对侧镫骨肌声反射未能引出,健耳的同、对侧声反射均能引出 .患耳的听性脑干反应各波未能引出,健耳的ABR各波潜伏期正常 .双耳 DPOAE各频率均正常引出.颞骨高分辨率CT未见异常.结论 单侧听神经病的听力学特征与双侧听神经病的听力学特征基本相同.但单侧听神经病以重度聋较多见,应对单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进行全面的听力学检测 ,需注意与一般单侧感音神经性聋相鉴别.DPOAE 及ABR 对诊断、鉴别诊断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疏波短声在感音神经性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中的作用。方法对48人70只感音性聋耳各用疏波短声和疏密交替波短声给声进行BAEP检测,刺激声强:115dB peSPL-125dB peSPL。结果感音神经性聋耳在常规使用疏密交替波短声给声而BAEP无反应时,改用疏波短声给声则BAEP波型分化改善、出波率显提高。结论应用疏波短声给声有助于BAEP对感音性聋进一步的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听神经病的听力学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3例听神经病患者的病史、纯音测听、言语识别率、镫骨肌反射、听性脑干反应、畸变耳声发射及对侧白噪声抑制试验.结果 纯音测听示全部患者均为轻至中度低频感音性聋,听力损失最严重的频率是0.25 kHz和0.5 kHz,听力图上升型38耳,鞍型7耳,平坦型1耳.声导抗鼓室图全部正常,45耳镫骨肌反射消失,仅1耳引出且反射阈升高.全部病例可引出DPOAE,不能被对侧噪声抑制.ABR不能引出,或仅出现波Ⅰ和(或)波Ⅴ.23例言语识别率差,与纯音听阈不成比例.结论 ABR缺失或严重异常而DPOAE正常引出,纯音听力图多呈上升型以低频损失为主,镫骨肌反射及OAE交叉抑制异常,言语分辨率差与纯音听阈不成比例,是听神经病的主要特征,应与一般感音神经性聋和中枢性聋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听神经病     
目的 :介绍一种特殊的感音神经性听力疾患—听神经病 ,探讨其临床特征及听力学特点。方法 :报道 5例听神经病患者 ,2例为成人 ;3例为儿童。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对患者进行纯音测听、脑干电反应测听、耳声发射、耳蜗电图及语言辨别率等听力学检查。结果 :5例均主诉听力下降 ,听力学检查纯音听阈为轻、中度感音神经性聋 ,与纯音测听不相符的语言辨别率明显下降 ,不能引出脑干诱发电位 (ABR) ,耳蜗电图基本正常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DPOAE)基本正常。提示外毛细胞功能正常 ,病变可能在听神经。结论 :听神经病是一种主诉听力下降 ,纯音听阈为轻、中度感音神经性聋 ,不能引出脑干诱发电位 (ABR)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正常的听力疾患 ,临床上应与其他感音神经性聋区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疏波短声在感音神经性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检测中的作用。方法 :对感音性聋 4 8例、70耳用疏波短声和疏密交替波短声给声进行BAEP检测 ,刺激声强 :115~ 12 5dBpeSPL。结果 :感音神经性聋耳在常规使用疏密交替波短声给声而BAEP无反应时 ,改用疏波短声给声则BAEP波型分化改善、出波率显著提高。结论 :应用疏波短声给声有助于BAEP为感音性聋进一步作出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感音神经性聋耳蜗的功能状态以及耳声发射在诊断感音神经性聋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20例(40耳)健康人及70例(93耳)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productotoacousticemision,DPOAE)的I/O曲线的测试和分析。结果:感音神经性聋不同个体测试结果差别较大,与正常耳指标均值相比存在一定数量不规律个体。结论: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耳蜗的功能状态不同,对主动机制的影响也不同,因此耳声发射在临床应用上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各检测方法及指标仍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16),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表现为患耳侧听觉皮层优势(16/22).正常受试者及单侧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双侧初级听觉皮层的激活体积和强度均随刺激频率的增高而降低.结论 两组人群听觉皮层激活偏侧性的改变表明在单侧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初期,听觉皮层发生了适应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耳鸣患者的听觉脑干电位 ( ABR)变化特点 ,观察耳鸣掩蔽后 ABR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额部乳突部引导方法记录 ABR,并与听力正常青年人的 ABR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听力正常青年人的 ABR波幅为小 波大 波 ,而持续性耳鸣患者则可出现大 波小 波的异常变化(占耳鸣患者的 31 .8% ) ,经耳鸣掩蔽治疗后可恢复至小 波大 波。结论 :耳鸣掩蔽能使耳鸣患者异常的 ABR恢复正常 ,此结果有望作为后效抑制阳性判定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梅尼埃病患者耳蜗电图与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梅尼埃病患者耳蜗电图 ( ECoch G)与听觉脑干诱发电位 ( ABR)的关系。方法 :对 5 7例 ( 5 7耳 )梅尼埃病患者及 1 0例 ( 2 0耳 )听力正常青年人的 ABR及 ECoch G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5 7例梅尼埃病患者中 ,2 5耳 ( 4 3.9% ) 波潜伏期延长 ,1 0耳 ( 1 7.5 % ) 波潜伏期延长。 波的延长多由 波延长向后推移的影响。在中、重度听力损失组 ABR 波潜伏期延长与 ECoch G AP( N1)潜伏期延长均可达 66.7% ,同时 - SP/AP比值加大。结论 :部分梅尼埃病患者 ABR 波潜伏期确有延长 ,而且常伴有 - SP/AP比值加大 ,后者可作为应用 ABR检查法的梅尼埃病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未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听性脑干反应的特点.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5 月单耳或双耳未通过自动判别听性脑干反应(AABR)或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筛查的NICU新生儿(NICU组,425例)及门诊无围生期疾病健康新生儿(健康组,833例)进行听性脑干反应检测.结果 Ⅴ波反应阈大于或等于30 dB者健康组301例(36.1%),NICU组211例(49.6%),NICU新生儿ABR听力异常率明显高于健康新生儿(P<0.05).健康组ABR平均阈值为(19.76±6.59)dB,NICU组ABR平均阈值为(41.52±20.35)d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NICU组双耳Ⅰ、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Ⅴ波间期明显较健康组延长(P<0.05).结论 NICU 新生儿听力损失程度高于健康新生儿,ABR的异常反映了听觉传导通路异常.  相似文献   

14.
对24例脑干出血患者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结果发现BAEP在脑干出血异常率为100%,且主要表现在病灶侧,部分病侧可累及对侧,主要以Ⅴ、Ⅲ波潜伏期(PL)及Ⅰ~Ⅴ、Ⅰ~Ⅲ、Ⅲ~Ⅴ,波间期(IPL)延长,随着病情好转,BAEP亦逐渐恢复正常,头为BAEP在脑干卒中的定侧及估价脑干功能恢复上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用不同声强的稳态WN和Click同时分别刺激猫的两耳,观察记录负荷WN侧耳蜗破坏前后的ABR,探讨对侧耳负荷的WN对ABR的影响规律及其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耳蜗破坏前,负荷40dB和75dB WN时,对0dB,45dB,70dB及75dB Click记录的ABR各波振幅均有明显影响(P<0.05~0.01)。耳蜗破坏后,同样条件下记录的ABR振幅基本无明显变化(P>0.05)。提示耳蜗破坏前的ABR振幅变小可能是由于两种声信号在脑干听觉通路上传时产生了抑制性BI,即WN信号对Click信号有一定干涉作用。70dBClick(75dB WN)时P_1波振幅减小与中枢的离中控制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突发性耳聋(突聋)患者听性脑干反应(ABR)的测试结果,对突聋的临床疗效和预后进行判断。方法:对300例突聋患者治疗前后进行ABR及纯音测听检查。结果:Ⅴ波异常(包括波的缺失及潜伏期延长)与ABR各波均异常者预后相同且最差,其次是Ⅰ波缺失与Ⅰ、Ⅲ波均缺失者,第三为Ⅰ波潜伏期延长与Ⅰ、Ⅲ波潜伏期均延长者,Ⅲ波异常或各波间期延长者预后相对较好。结论:ABR能够为突聋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美尼尔氏病患者脑干电位及蜗电图。与听力正常青年人比较,该病患者36人56耳中Ⅰ波潜伏期延长者占75%,明显多于其他感觉神经性聋。Ⅴ波延长者40%,其中多数伴有Ⅰ波亦延长,但Ⅰ—Ⅴ波间期均不延长,ILD亦不延长,后两项指标应为与脑干占位疾病鉴别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由耳蜗轻度损伤引起的豚鼠自发性耳声发射(SOAE)的听力学特性。方法 在耳蜗手术中引起高频听力损失较轻的23只豚鼠中发现18只有高频端SOAE。对其中SOAE持续时间较长的7只豚鼠在损伤后不同时间观察SOAE的振幅和持续时间。用白噪声刺激对侧耳,观察SOAE的抑制现象。对其中1只豚鼠的2个SOAE谱峰所产生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观察到SOAE的7只豚鼠16 kHz以上的耳蜗复合动作电位的听阈阈移大于15 dB,小于24 dB。而16 kHz以下的阈移多数小于10 dB,所有阈移均在2~4 h内恢复。SOAE频率均在15 kHz以上,这与耳蜗开窗的部位的特征频率范围基本一致。这种SOAE也可以被对侧耳噪声刺激所抑制。观察到1例豚鼠的SOAE的2个谱峰产生畸变产物(2F1-F2)。结论 耳蜗轻度损伤后激发外毛细胞自发放电,引起振荡,产生SOAE,这种SOAE与其它原因所致的SOAE以及诱发性耳声发射一样,与另一个具有一定频比的纯音相互作用,可产生DPOAE,并可被对侧噪声刺激抑制,提示SOAE受到橄榄耳蜗束传出系统的调控。  相似文献   

19.
正常足月儿与HIE患儿脑干诱发电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正常足月儿与HIE患儿脑干诱发电位中波形、波幅及潜伏期的变化。方法对我院59例足月新生儿及56例HIE患儿的脑干诱发电位的波形、波幅及潜伏期进行对比研究。结果HIE患儿与正常足月儿组比较,脑干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峰间期延长,出波率低、波形分化程度差和波幅显著下降,与正常足月儿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IE患儿的脑干诱发电位在波形、波幅及潜伏期出现明显异常。因此,脑干诱发电位可作为诊断HIE的辅助检查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