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杨红珍 《大自然》2015,(1):54-55
蟑螂是蜚蠊目昆虫的俗称,民间常称之为"偷油婆",其中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主要为蜚蠊科大蠊属的美洲大蠊、澳洲大蠊和褐斑大蠊等。近年来,蟑螂侵害日益严重,逐渐成为最难治理的一类卫生害虫,它们不仅污染食品、原料和环境,而且携带病菌、传播疾病。蟑螂是蜚蠊目昆虫的俗称,民间常称之为"偷油婆"。它们居住在洞穴内,喜欢昼伏夜出,无论酷暑严寒都能泰然处之。蟑螂是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虫之一,它们的先祖曾与恐龙、三叶虫和邓氏鱼等古老生物生活在同一时代。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肝龙胶囊和美洲大蠊脱脂膏对正常大鼠胆汁分泌的影响。方法:取80只大鼠随机分组,各组均按20 m L/kg进行灌胃给药,1次/d,连续给药7 d。采用大鼠胆汁流量实验、胆汁成分分析观察受试药的利胆作用。结果:肝龙胶囊无利胆作用,对胆汁成分无影响;而美洲大蠊脱脂膏具有利胆作用,其胆汁流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胆汁中TBL、DBL、IBL的含量降低(P<0.05)。结论:肝龙胶囊对正常大鼠无利胆作用;美洲大蠊脱脂膏则有利胆作用。  相似文献   

3.
运用生药学及分子生药学方法,对美洲大蠊的中药材特征进行鉴别。采用高效体视显微镜和生物数码显微镜对美洲大蠊的性状特征及其粉末显微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并利用分子鉴定方法对美洲大蠊DNA做PCR扩增、测序。将测序结果与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同源性比对,检测结果与形态学方法鉴定结果相比较,验证生药学鉴别的准确性。结果显示美洲大蠊粉末体壁碎片多鳞片状纹理,内外壁分层明显;刚毛分粗细两种,颜色分明,二者之间的差异较大;复眼碎片特征明显。分子生药学鉴定结果为蜚蠊科大蠊属昆虫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同源性100%。该研究可以确认美洲大蠊的中药材鉴别特征,为保障美洲大蠊药材的安全使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美洲大蠊为世界性卫生害虫,属于我国室内蜚蠊的优势群种,在全国广泛分布,尤其以南方为主.本文综述了美洲大蠊的生物学特性、危害及防治措施.重点评述了普通防治和绿色防治两种方法,普通防治包括环境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绿色防治包括利用寄生蜂的防治和应用性信息素的防治,其中应用性信息素的防治方法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美洲大蠊提取物的抑突变性。方法:将来自大理市周边七里桥村和小关邑村的两份蚕豆,分别随机分成4组:美洲大蠊组、美洲大蠊+环磷酰胺组、阴性对照组、阳性环磷酰胺组,采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进行检测。结果:七里桥村和小关邑村蚕豆之间微核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美洲大蠊提取物处理过的蚕豆与阳性对照组之间微核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美洲大蠊提取物对蚕豆根尖微核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美洲大蠊提取物CⅡ-3抗急性炎症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大鼠耳肿胀和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跖肿胀法急性炎症模型考察美洲大蠊提取物CⅡ-3抗急性炎症的作用。结果:50、100mg/kg的CⅡ-3对大鼠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100、200mg/kg的CⅡ-3对小鼠足跖肿胀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能显著降低小鼠炎足浸泡液中炎症介质PGE2、组胺和MDA的含量,并能提高炎症组织中SOD的活性。结论:美洲大蠊提取物CⅡ-3对急性炎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抗炎作用可能与减少炎症介质的含量和清除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抗HSV-2作用。方法:通过MTT法和CPE法测定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抗HSV-2活性,计算其TC50、IC50及TI。以雌性小鼠生殖器疱疹为动物模型,在小鼠阴道内注射50μL HSV-2病毒原液,1次/d,连续7 d造模。以ACV为阳性对照,采用灌胃给药治疗10 d。应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TNF-α、IFN-γ、IL-2的水平变化;称量小鼠免疫器官重量,计算脏器指数。结果: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有抑制HSV-2致细胞病变的作用,其TC50值为190.55μg/m L,IC50值为28.71μg/m L,TI值为6.64μg/m L;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能够提高小鼠血清中TNF-α、IFN-γ、IL-2的水平,同时能够使小鼠的免疫器官重量增加。结论: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有抗HSV-2作用,其抗病毒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美洲大蠊卵鞘中16种元素的含量情况。方法:样品采用高氯酸和硝酸(1:4)湿法消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美洲大蠊卵鞘中Co、Mg、Zn、Ni、Se、Cr、Cu、Mn、Fe、Ca、Na、K 12种元素,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Hg、Pb、As、Cd的含量。结果:发现美洲大蠊卵鞘中除了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外,还富含Ca、Mg、Zn、Mn、Fe等元素,基本不含重金属Cr、Hg、Pb、As和Cd。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和综合利用美洲大蠊卵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美洲大蠊下颚须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颚须为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触角以外头部最长的附属构造,生于下颚,靠近口部,应是与蜚蠊取食活动有重要关系的器官。至今未见关于下颚须细微形态的报道,而关于触角超微结构的研究却很多。作者首次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下颚须的细微构造,以期为将来蜚蠊饮食行为的研究提供形态学方面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D-101,HPD-400,AB-8等6种不同型号大孔树脂的吸附率及解吸率,确定分离纯化美洲大蠊多糖的树脂类型。方法:以葡萄糖为标准品,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各树脂吸附及解吸前后的吸光度,并以美洲大蠊多糖的吸附量和解吸量为指标,对树脂进行筛选。结果:在6种不同型号的大孔吸附树脂中,HPD-400型大孔树脂静态吸附及解吸效果较好,对美洲大蠊多糖的动态吸附率约为41.5%,动态解吸率达97%。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HPD-400型大孔树脂是分离纯化美洲大蠊多糖较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美洲大蠊药材中总氨基酸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采用均匀实验设计,对美洲大蠊药材中总氨基酸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美洲大蠊药材中质量控制指标总氨基酸的含量,选用均匀设计安排实验,对考察提取方法、溶剂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进行优化。结果:美洲大蠊药材最佳提取工艺为10倍量9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70min。结论:本工艺方法简单、稳定可行,适合药厂生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影响美洲大蠊药材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的各因素,确定最佳检测条件。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设计实验,对溶剂浓度、物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活性炭用量、脱色时间、缓冲溶液的pH值、显色时间进行考察。结果:美洲大蠊药材中游离氨基酸的最佳提取条件为:8倍量6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60 min;最佳测定条件为:脱色时活性炭和样品的比例为4∶100,脱色时间10 min,显色时缓冲溶液的pH=6.0,水浴加热显色30 min。结论:该提取条件和测量方法适用于美洲大蠊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定美洲大蠊药材的鉴别、检查及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定性鉴别,色谱条件为正丁醇∶乙酸∶水(4∶1∶1),0.5%茚三酮显色.分光光度法进行总氨基酸的含量测定,茚三酮显色后检测波长为570nm.采用水分测定法检查水分的最低控制限为12%.采用热浸法检查乙醇浸出物的最低控制限为10%.结果:薄层色谱鉴别斑点清晰,易于识别,分光光度法测定总氨基酸含量,回归方程:A=0.067943C 0.009143,r=0.9999,酪氨酸含量在1.0~10.0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重现性好,可用于美洲大蠊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4.
美洲大蠊提取物对肝星状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美洲大蠊提取物样品Ⅰ、Ⅱ、Ⅲ对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增殖的影响。方法: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样品在不同培养时间作用下HSC-T6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样品Ⅰ抑制了HSC-T6的增殖,且随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加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具有剂量依赖性,培养72 h时作用最强。样品Ⅱ与样品Ⅰ作用效果相似,但抑制作用略小于样品Ⅰ。样品Ⅲ在作用24 h时,有一定抑制作用,而在其他时间段基本没有抑制作用。结论:样品Ⅰ、Ⅱ、Ⅲ均能抑制HSC-T6的增殖,有可能成为防治肝纤维化的理想药。  相似文献   

15.
美洲大蠊触角无感觉毛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扫描电镜观察美洲大蠊触角感受器发现无感觉器包括钟形感器和边缘感器两种,钟形感器仅分布于触角柄节和梗节,为凹窝内有一隆起的椭圆形构造;而边缘感器为感窗口催略呈圆形的隆起伏构造,分布于触角鞭节节段末端的边缘,在触角同一面每隔一节均可见一个边缘感器。  相似文献   

16.
探讨褐斑大蠊减数分裂规律,运用空气干燥法对褐斑对褐斑大蠊精原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染色体形态进行观察,细胞分裂过程中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染色体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褐斑大蠊减数分裂过程与蜚蠊属其他种相似,符合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7.
以山葡萄为材料,通过模拟家庭自酿葡萄酒的酿制过程,探究加糖(冰糖和砂糖)对自酿葡萄酒中酒精度以及糖类、总酸、甲醇和杂醇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自酿葡萄酒时加糖显著降低了酒液的酸度,且酒液中总糖和还原糖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冰糖组和砂糖组酒液中甲醇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3组的甲醇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国家标准≦0.4 mg/mL);酒液中杂醇油含量在国家规定含量(白酒的杂醇油标准≦2.00 mg/L)范围内;不同加糖方式与甲醇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性,自酿葡萄酒时加糖量应≦1∶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