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褐斑大蠊减数分裂规律,运用空气干燥法对褐斑对褐斑大蠊精原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染色体形态进行观察,细胞分裂过程中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染色体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褐斑大蠊减数分裂过程与蜚蠊属其他种相似,符合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澳洲大蠊与美洲大蠊中总糖含量的差异。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总糖含量。结果:澳洲大蠊中总糖平均含量为139.6 mg/g,美洲大蠊的为127.6 mg/g,两种蜚蠊的总糖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蜚蠊中总糖含量丰富,且二者的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前正在兴起的昆虫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促使人们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去发掘新的天然药物。另一方面,这些来自虫源的次生代谢物的多样性的研究,其生物学价值在于它们的分布以及结构信息的提供与其他性状的相关性。本文以美洲大蠊(俗称蟑螂)的体内次生代谢物进行研究,通过分离提取、结构表征和对其抗菌活性的测定,集中揭示了昆虫化学与植物化学之间的生态学相关的信息,阐明植物和昆虫在自然条件下得以共同进化的原理。研究结果证明:昆虫与植物次生代谢物在生态和生物活性上既具有部分作用或反作用关系,又有与其各自生命活动相关而产生的独特活性物质的修饰表达和衍生的新化合物。然而化学分类学应用于昆虫分类仍在探索之中。  相似文献   

4.
美洲大蠊为世界性卫生害虫,属于我国室内蜚蠊的优势群种,在全国广泛分布,尤其以南方为主.本文综述了美洲大蠊的生物学特性、危害及防治措施.重点评述了普通防治和绿色防治两种方法,普通防治包括环境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绿色防治包括利用寄生蜂的防治和应用性信息素的防治,其中应用性信息素的防治方法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少儿科技》2020,(4):39-39
2019年搞笑诺贝尔奖生物学奖成果:发现被磁化的死蟑螂与被磁化的活蟑螂的一些不同之处实验显示,蟑螂与其他一些昆虫似乎能感知磁场,并且能被磁化。研究者测量了死去的和活着的美洲大蠊(蟑螂的一种)的磁化与磁性消退速度,发现活蟑螂磁性消退速度比死蟑螂的快得多。这项成果能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动物感知世界的方式,或许还有助于改进人类受动物启发制作的传感器。  相似文献   

6.
运用生药学及分子生药学方法,对美洲大蠊的中药材特征进行鉴别。采用高效体视显微镜和生物数码显微镜对美洲大蠊的性状特征及其粉末显微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并利用分子鉴定方法对美洲大蠊DNA做PCR扩增、测序。将测序结果与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同源性比对,检测结果与形态学方法鉴定结果相比较,验证生药学鉴别的准确性。结果显示美洲大蠊粉末体壁碎片多鳞片状纹理,内外壁分层明显;刚毛分粗细两种,颜色分明,二者之间的差异较大;复眼碎片特征明显。分子生药学鉴定结果为蜚蠊科大蠊属昆虫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同源性100%。该研究可以确认美洲大蠊的中药材鉴别特征,为保障美洲大蠊药材的安全使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美洲大蠊等五种蜚蠊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对美洲大蠊的不同发育期和不同器官的酯酶同工酶及五种蜚蠊成虫的酯酶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美洲大蠊7—8龄若虫的酶带数多于其它虫态,7—10龄若虫多出一条PI5.8的酶带。除美洲大蠊外,各种蜚蠊雌成虫的酶带数均多于雄成虫,并与雄成虫共有其所有的酶带数。五种蜚蠊间具有四条共带,相似性高于70%。美洲大蠊与不同属的德国小蠊问酯酶同工酶的相似性高于与之同属的黑胸大蠊间的相似性.表现出与形态分类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美洲大蠊下颚须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颚须为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触角以外头部最长的附属构造,生于下颚,靠近口部,应是与蜚蠊取食活动有重要关系的器官。至今未见关于下颚须细微形态的报道,而关于触角超微结构的研究却很多。作者首次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下颚须的细微构造,以期为将来蜚蠊饮食行为的研究提供形态学方面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蛩蠊目Grylloblattodea是昆虫纲中的一个小目,(蛩蠊读音q1ónq lián),现知共1科3属27种和亚种,分布于北美(加拿大、美国)西部的落基山脉及其以西地区以及日本、南朝鲜、西伯利亚东部滨海地区和我国吉林长白山区.该目昆虫地位古老,具有直翅类的许多原始性特征并兼有(读音jī)翅目、纺足目及缨尾目的某些特征,是一个古老的原始直翅类的综合成员,与古昆虫中的原直翅目Protorthoptera十分接近,是唯一的古老残遗类群,堪称为昆虫纲中的活化石.蛩蠊目昆虫对探讨  相似文献   

10.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以及电镜超薄切片技术对黑胸大蠊浓核病毒感染蜚蠊的病理学作了初步研究.经孚尔根—亮绿染色、甲基绿—派洛宁染色、吖啶橙染色,发现蜚蠊中肠柱状上皮、盲囊、马氏管和砂囊组织不被蜚蠊浓核病毒感染外,其它几乎所有蜚蠊组织都被病毒感染,并在细胞核内形成孚尔根反应强阳性,派洛宁和吖啶橙好染的均匀物质团.电镜下发现,感染细胞核明显膨大,核内异染色质浓缩并被推向核的边缘,核仁分离并最后消失.核内病毒粒子从发生基质形成、释放,最后使核膜破裂而进入细胞质中.在少量细胞中可见到大片晶格排列的病毒颗粒.感染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均退化,空泡化  相似文献   

11.
奇妙的白蚁     
白蚁俗称白蚂蚁,在动物分类上属昆虫纲、等翅目、半变态昆虫,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昆虫之一,大约已有7000万年的历史了。白蚁通常被人们误以为与黑蚂蚁等普通蚂蚁同属一类,而实际上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昆虫。白蚁的  相似文献   

12.
(庶虫)(读音“哲”)为(庶虫)虫,蜚(读音“匪”)为蜚蠊,也是早已见诸中药典藉的两味中药,均具有活血祛瘀、消肿解毒之功。二者同属于蜚蠊目(Blattaria),但是不同科的昆虫。虽皆为污浊之物,但经炮制后又具有去病之用,可见自然界万物之利弊当作具体分析后再决兴除之策。蜚蠊目昆虫,作者在《大自然》1993年第4期中曾介绍过,蜚蠊(蟑螂)作为害虫的部分种类,其中东方蜚蠊(Blatta orientalis)在《中药大辞典》(江苏新医  相似文献   

13.
话说蟑螂     
蟑螂又称蜚蠊,是三亿年前上石炭纪便出现在地球上的古老昆虫,可称为昆虫纲中的“长者”。既然它能从古生代石炭纪生存繁衍至今,可知它的适应能力是极强的。它的家族除两极外,广布世界各地,尤其是热带地区,种类更为繁多。世界上的蜚蠊究竟有多少种,各家统计不一,大致上有3500-7000种之多。从分类系统上,各分类学家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研究D-101,HPD-400,AB-8等6种不同型号大孔树脂的吸附率及解吸率,确定分离纯化美洲大蠊多糖的树脂类型。方法:以葡萄糖为标准品,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各树脂吸附及解吸前后的吸光度,并以美洲大蠊多糖的吸附量和解吸量为指标,对树脂进行筛选。结果:在6种不同型号的大孔吸附树脂中,HPD-400型大孔树脂静态吸附及解吸效果较好,对美洲大蠊多糖的动态吸附率约为41.5%,动态解吸率达97%。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HPD-400型大孔树脂是分离纯化美洲大蠊多糖较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美洲大蠊提取物的抑突变性。方法:将来自大理市周边七里桥村和小关邑村的两份蚕豆,分别随机分成4组:美洲大蠊组、美洲大蠊+环磷酰胺组、阴性对照组、阳性环磷酰胺组,采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进行检测。结果:七里桥村和小关邑村蚕豆之间微核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美洲大蠊提取物处理过的蚕豆与阳性对照组之间微核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美洲大蠊提取物对蚕豆根尖微核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肝龙胶囊及美洲大蠊脱脂膏对小鼠急性结肠炎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DSS造模法,通过测定小鼠的DAI并检测结肠组织的MPO含量和观察结肠组织TNF-α免疫组化表达来评价肝龙胶囊及美洲大蠊脱脂膏对急性结肠炎的影响.结果:肝龙胶囊及美洲大蠊脱脂膏能够减轻小鼠急性结肠炎的炎性因子的浸润、减少粘膜出血溃疡、降低TNF-α表达、腺体消失等现象并降低结肠组织中的MPO含量( P<0. 05).结论:肝龙胶囊及美洲大蠊脱脂膏对DSS所致的小鼠急性结肠炎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国外昆虫聚集信息素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国外已对鞘翅目、膜翅目、半翅目、双翅目、直翅目和蜚蠊目 6个目、12科昆虫的聚集信息素进行了研究,其中大部分是森林害虫。本文对聚集信息素在自然界的作用、产生和释放、感受机制及昆虫的趋向行为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美洲大蠊卵鞘中16种元素的含量情况。方法:样品采用高氯酸和硝酸(1:4)湿法消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美洲大蠊卵鞘中Co、Mg、Zn、Ni、Se、Cr、Cu、Mn、Fe、Ca、Na、K 12种元素,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Hg、Pb、As、Cd的含量。结果:发现美洲大蠊卵鞘中除了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外,还富含Ca、Mg、Zn、Mn、Fe等元素,基本不含重金属Cr、Hg、Pb、As和Cd。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和综合利用美洲大蠊卵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抗HSV-2作用。方法:通过MTT法和CPE法测定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抗HSV-2活性,计算其TC50、IC50及TI。以雌性小鼠生殖器疱疹为动物模型,在小鼠阴道内注射50μL HSV-2病毒原液,1次/d,连续7 d造模。以ACV为阳性对照,采用灌胃给药治疗10 d。应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TNF-α、IFN-γ、IL-2的水平变化;称量小鼠免疫器官重量,计算脏器指数。结果: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有抑制HSV-2致细胞病变的作用,其TC50值为190.55μg/m L,IC50值为28.71μg/m L,TI值为6.64μg/m L;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能够提高小鼠血清中TNF-α、IFN-γ、IL-2的水平,同时能够使小鼠的免疫器官重量增加。结论: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有抗HSV-2作用,其抗病毒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按常规动物免疫方法用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可溶性抗原对新西兰兔进行免疫,并通过SDS-PAGE和酶联免疫印迹(EL IB) 技术分析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抗原的免疫学特性,同时用黑胸大蠊若虫和雄虫免疫兔血清筛选美洲大蠊若虫cDNA 文库,对阳性克隆进行PCR 鉴定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卵抗原、若虫抗原、雄成虫抗原、雌成虫抗原分别可见13,28,26 和41 条蛋白区带,4种抗原组分相互之间有交叉抗原存在,用黑胸大蠊若虫免疫兔血清筛选出1个新基因,用黑胸大蠊雄虫免疫兔血清筛选出6个新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