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通过重点监测方法分析医用缝合线导致的可疑不良事件。方法监测我省42家医院使用医用缝合线致可疑不良事件的信息,录入epidata3.02软件,用EXCEL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全部88例可疑不良事件中,可吸收缝合线导致的不良事件占53.4%。缝合线导致的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缝合线易断裂、感染、缝线反应、不吸收或延迟吸收、切口愈合不良。引起不良事件的可能原因主要包括产品因素、患者体质因素、使用者操作因素。88.6%的不良事件需要通过进一步治疗来避免对患者的伤害。结论医用缝合线导致的可疑不良事件并非少见,其安全性值得长期重点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骨科植入物可疑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探讨其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2009~2010年56例涉及骨科植入物的可疑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接骨板发生不良事件数量最多,但克氏针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植入物断裂、松动是可疑不良事件最常见表现。结论不良事件的原因有医生的操作技术、患者自身及植入物本身三个方面的因素。加强骨科植入物不良事件监测、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的水平及患者的保护意识可以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广东省2007年接收的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为进一步开展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方法对2007年的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广东省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数量较低,主要来源于使用单位。宫内节育器、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和羊肠线等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发生较多。结论加强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宣传与培训,提高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2007年湖南省3123例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主要来源于医疗机构使用单位;涉及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注射穿刺器械、医用缝合材料及粘合剂、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口腔科材料的不良事件居前5位;涉及患者男女比例为0.49:1;不良事件报告数量地区间有较大差异。结论应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培训,提高监测质量,将医疗器械风险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5.
324例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张京航  张黎明  梁伟 《中国药物警戒》2006,3(3):138-140,144
目的 对324例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进行分析,评价报告可利用性,探索安全使用医疗器械监测手段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模式。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为安全有效使用医疗器械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模式初步形成。结论 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是确保安全使用医疗器械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研究安罗替尼治疗晚期肿瘤的相关不良事件。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接受安罗替尼治疗晚期肿瘤患者的基线资料及用药期间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析安罗替尼在晚期肿瘤患者中使用的相关不良事件特征。结果:纳入分析的42例患者,男17例,女25例,平均年龄(59.14±12.69)岁。安罗替尼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0%,主要表现为贫血(40.5%)、高血压(35.7%)、蛋白尿(35.7%)、全身乏力(33.3%)、厌食症(31.0%)、肌酐增高(31.0%)、高尿酸(28.6%)及出血(26.2%)。97.6%的不良事件严重程度为1~2级,3级以上不良事件主要为高血压及血小板计数降低,未出现5级不良事件。结论:安罗替尼在临床晚期肿瘤患者使用中有较好的耐受性,临床使用时应关注女性、年龄>50岁的高危人群,需加强相关不良事件监测,尤其关注出血、血压升高及血小板计数降低等不良事件,降低用药风险,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150例骨科植入物可疑不良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对150例骨科植入物可疑不良事件报告进行分析,发现骨科植入物不良事件监测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近五年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150例骨科植入物可疑不良事件报告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骨科植入物可疑不良事件报告数量占同期收到报告总数的10.6%,但远少于骨科植入物不良事件实际发生数量;不良事件关联性难以评价;报告质量有待提高。结论目前骨科植入物不良事件监测现状无法满足提取预警信号的要求。应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报告的数量和质量,以加强信息利用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99例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可疑不良事件进行分析,为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不良事件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99例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可疑不良事件报告及其质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不良事件表现以电池提前耗竭和死亡为主;报告表填写存在缺项现象,质量有待提高。结论进一步加强宣传培训,提高报告质量;建立产品跟踪制度,加强不良事件后续调查,保障公众用械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统计分析宫内节育器不良事件报告数据,为安全、有效地使用宫内节育器,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对山东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数据库中182例宫内节育器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宫内节育器不良事件的发生是影响节育器继续使用的主要原因。结论积极开展宫内节育器不良事件监测,预防和减少宫内节育器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宫内节育器的续用率。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骨科植入物不良事件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广东省部分医院骨科植入物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其特点。方法对2008年广东省七家医院涉及骨科植入物的全部病例进行筛查,对发现的126例可疑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七家医院2008年骨科植入物可疑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5.87%,其中第一次入院病例发生率(2.43%)远小于第二次入院病例发生率(16.51%),脊柱内固定物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其余植入物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植入物断裂、松动、变形及感染是可疑不良事件最常见表现(69%),植入物材料因素和设计因素是导致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72.22%)。结论临床上对骨科植入物不良事件存在大量的漏报现象,需要加强骨科植入物不良事件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湖南省2010年全省医用缝合线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采用描述性方法,使用Excel表格对2010年收集到的409份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 湖南省医用缝合线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0~30岁,报告主要来源于使用单位,11月份上报报告数量最多,其中可吸收性外科缝线不良事件居多,不良事件临床表现主要是缝线反应和切口愈合不良,不良事件伤害程度需要内、外科治疗避免永久损伤的占报告总数的80.20%.结论 应加强医用缝合线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培训,提升报表质量,使之成为公众用械安全的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12.
荣国琴  杨玉凤 《中国当代医药》2013,(28):179-180,184
通过对本院近五年来临床科室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探讨影响药物安全使用的主要因素,制订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防范措施,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减少甚至是避免因给药差错等不良事件而引起的医患纠纷,进一步提升医务工作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黄萍 《中国药物警戒》2006,3(4):210-212
目的 结合安徽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为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提供技术参考。方法 利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软件,对2005年全省39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 骨科植入物、宫内节育器等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结论 应强化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为保障公众用械安全服务。  相似文献   

14.
239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239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进行分析,为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提供建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山东省2006年收集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及其质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骨科植入物和宫内节育器引起的不良事件所占比例最高,且程度严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覆盖范围窄,质量有待提高。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骨科植入物和宫内节育器的监测。建议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监测网络,开展宣传培训,加强日常监管,推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维护公众用械安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总结目前医用磁共振成像(MRI)系统常见的故障与不良事件、不安全因素,并进行分类阐述。 MRI不良事件可分为物理效应、生物效应、器械故障和其他伤害事件4大类、14小类,以不同的方式造成伤害或损失。当前磁共振成像系统越来越普及,检查人数也急剧上升,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问题,建议生产企业和医务人员提高重视程度,排除机械故障,加强对不良事件信息的收集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吴玲  黄丽  魏龙 《中国药事》2020,34(10):1145-1150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事件导致的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例,为医务工作者防范与处理药物不良事件,避免医疗纠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5年1月-2019年10月我国裁判文书网检索的药物不良事件导致医疗损害赔偿纠纷判例进行数据整理及分析。结果:共有52例案例纳入研究,统计结果显示,处理不当(25.0%)、监护不足(19.2%)、抗菌药物使用不当(17.3%)是引起药物损害纠纷中医疗机构过错的主要原因;抗菌药物(32.80%)、中药注射液(9.80%)、抗结核药物(6.60%) 相比其他药物更容易导致医疗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80.8%)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55.8%)成为审理医疗纠纷的主要法律依据。结论:通过加强医师处理过敏性休克的处理能力、切实履行用药教育、遵循相关指南进行医疗行为的措施能降低医疗工作中的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17.
苟艳艳 《中国药事》2012,26(10):1096-1099,1111
目的分析东营市2010年1101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提出完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相关措施。方法使用Excel软件统计数据,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主要来源于使用单位,一次性使用无菌输液器、宫内节育器等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发生较多。结论应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保障公众用械安全。  相似文献   

18.
王伟姣  胡剑 《中国药事》2011,25(3):256-257
目的力求更好地开展基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方法研究分析基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果与结论应采取加强立法、保证监测经费、普及培训等措施,切实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促进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最大限度地控制医疗器械潜在的风险,保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地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