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3 毫秒
1.
直立实验诊断直立性调节障碍患儿23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立性调节障碍 (OD)是儿童时期自主神经失衡的一个代表性疾病 ,椐国内报道其发病率为 10 %~15 % [1] ,为儿童时期常见病之一。该病尤易在青春期发病 ,症状以春、夏为重 ,女孩多见。我院在 2 0 0 2年 4月~2 0 0 3年 4月应用直立实验诊断此类疑似患儿 2 5例 ,其中有 2 3例为阳性结果。同时亦应用此方法对 2 4例健康儿童进行检查 ,结果无一例阳性。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在 2 5例疑似直立调节障碍的患者中 ,男 9例 ,女 16例。年龄为 8岁~ 14岁 ,平均年龄为 11岁 ,称为治疗组。而 2 4个健康儿童为两次正常体检者中随意抽…  相似文献   

2.
何小花  王雪峰  曾学清  王瑛  王科英 《黑龙江医学》2009,33(10):780-781,784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直立床站立及下肢弹力绷带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患者直立性血压产生的影响。方法观察脊髓损伤后患者60例,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实验组早期(损伤后卧床4~6周),即开始直立床站立及下肢缠绕弹力绷带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允许患者自行在病床上摇床坐起,治疗1个月后比较各组患者由卧位到站立的时间(平均天数)及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频率,分析方法计数资料采用成组资料的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治疗组由卧到站的平均过渡天数为(19.3±1.7)d,对照组为(29.4±1.3)d,P<0.05,有显著性差异。同时,治疗前两组间收缩压(卧位及立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立位收缩压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直立性低血压发生病例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早期使用直立床、下肢弹力绷带等康复训练干预脊髓损伤患者治疗直立性低血压有效。结论早期使用直立床等康复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直立性低血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现将 198 4~ 1999年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原发性体位性低血压 (Shy- Drager)综合征 2 1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1例 ,男 2 0例 ,女 1例。发病年龄 4 0~ 52例 ,平均 4 8.2岁。出现首发症状距就诊时间最短 6个月 ,最长 18年 ,其中 6月 1例 ,1~ 3年 10例 ,4~ 10年 9例 ,18年 1例。1.2 临床表现1.2 .1 首发症状 :阳痿 8例 ,排尿困难 5例 ,头晕、眼花 3例 ,昏厥 2例 ,腹泻、便秘交替 2例 ,双下肢乏力 1例。1.2 .2 临床表现 :直立性低血压 2 1例 ,阳痿 18例 ,昏厥18例 ,尿失禁或尿频 17例 ,步态不稳 15例…  相似文献   

4.
<正> 老年直立性低血压(OH)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病症,其发生率在1%~33%。本文采用目前国外较为统一的检测手段,观察40例不同年龄组的老年人血压的体位性变化,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40例受试者中,对照组10例为健康体检老人,均为男性,平均年龄74.90岁。疾病组30例为我院住院患者,均为男性,其中冠心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直立性低血压(OH)与新发心肌梗死(M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0岁的100例无MI的患者进行立卧位血压测量,根据结果分为收缩压直立性低血压(OH-S)/舒张压直立性低血压(OH-D),统计其发生率,随访上述人群,以新发MI为终点事件,分别观察OH-S/OH-D与新发MI的关系。结果:老年人群OH患者中的MI发生率明显高于非OH患者。进一步校正后,直立性低血压OH-S和OH-D患者与MI患者的发生仍具有相关性,OH-S与OH-D相比具有更大的相关性。结论:直立性低血压在具有年龄依赖性的老年患者中常见,OH-S与OH-D均与MI均具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刘小平 《广东医学》2001,22(8):756-756
自 1 994年 1月至 2 0 0 0年 1 2月 ,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 ,对 6 4例低血压病患者进行治疗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 8例 ,女 46例 ;年龄 1 9~ 82岁 ,平均 44 9岁 ;其中 ,1 9~30岁 1 0例 ;31~ 40岁 1 5例 ,41~ 50岁 1 6例 ,51~ 6 0岁 1 1例 ,6 0岁以上 1 2例。1 2 低血压病的中医分型  6 4例病例中属气虚型的 1 6例 ( 2 5% ) ,阴血虚型的33例 ( 52 % ) ,阳虚型的 1 5例 ( 2 3% )。1 3 诊断标准 本组观察病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均进行测定血压 ,6 4例患者的血压均低于正常值 ,即收缩压…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肾衰在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反应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 ,老年尿毒症 (CRF)及行血液透析的人数也不断增加。CRF在血透治疗时常有不少并发症 ,而低血压反应是其中较常见的一种。本文对CRF15例行间歇性 (HD)血液透析和非老年组尿毒症 6例HD血液透析的临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文 2 1例尿毒症均为本院近 5年收治的患者 ,均符合尿毒症的诊断标准(1) 。老年组 15例 ,均为男性 ,年龄 6 0~78岁 ,平均 (6 1.8± 2 .2 )岁。非老年组 6例 ,均为男性 ,年龄 40~ 5 8岁 ,平均 (41.8± 2 .2 )岁。病因 两组最多者为慢性肾炎 18例 ,多囊肾 2例 ,肾结石 1例。开始HD时…  相似文献   

8.
王喜宁  李瑛  马羽萍 《医学争鸣》2002,23(8):755-755
1 临床资料 我院 1992 - 0 1/ 2 0 0 0 - 12共收住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2 86 0例 .合并非酮症性高渗性糖尿病昏迷 (NHDC)共 30例 ,占 1.0 5 % .临床符合全国规定的 HFRS及 NHDC诊断标准 .年龄 17岁 1例 ,2 5~ 35岁 2 6例 ,5 0~ 5 5岁 3例 .其中发热、低血压及少尿三期重叠 4例 ,低血压期 2例 ,少尿期 4例 ,少尿移行阶段和多尿早期 2 0例 ;中型 6例 ,危重型 2 0例 ,重型 4例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 ,其中表情淡漠或反应迟钝 2 8例 ,意识模糊 2 4例 ,嗜睡 10例 ,昏迷 14例 ,有脑膜刺激征 18例 ,有癫痫样抽搐 18例 ,30例均有…  相似文献   

9.
异丙嗪联合用药致低血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丙嗪是临床常用抗组胺药 ,临床上常在输液反应中应用 ,且常与解热镇痛药或糖皮质激素合用 ,但临床发现联合用药易致低血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均为 1996年 11月~ 2 0 0 0年 6月住院患者 ,共 6例 ,其中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5 1~ 73岁 ,平均年龄 (6 1± 12 )岁 ;其中异丙嗪与解热镇痛药合用 4例 ,异丙嗪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 2例。1 2 临床表现 :6例患者均因输液反应而应用药物。用药后先出现大汗淋漓 ,而后出现低血压。其中单纯低血压 ,无组织灌注不足 3例 ;合并组织灌注不足 (如发绀、气促、心率增快、…  相似文献   

10.
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反应的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血压是血液透析 (简称血透 )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占血透患者的2 0 %~ 30 % 〔1〕。近年来血液净化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 ,但低血压仍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现将血透中低血压反应的原因与预防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6月在本院行血透患者 16 0例 ,其中男 10 4例 ,女5 6例 ,年龄 18~ 82岁 ;共作血透 172 0例次 ,发生低血压 5 4例次 (3.1% ) ,经处理后 4 8例次血压恢复正常 ,可继续血透 ;6例次因持续性低血压而终止血透。2 讨论2 .1 引起低血压反应的原因2 .1.1 超滤脱水量过多、过快 ①由于透析前患者体重超过干…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出血热 (EHF)低血压休克期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 ,低血压休克期持续时间延长 ,对机体损害越严重 ,病死率越高 ,有效的抢救与护理是提高治愈率关键因素。我院于1 986~ 2 0 0 1年收治的 880例EHF病人 ,作者对低血压休克期抢救与护理作了如下总结。1 临床资料880例病人中 ,男 70 8例 ,女 1 72例 ,年龄 1 9~ 72岁 ,入院时或入院后出现低血压休克的 6 0 5例 ,发生率占 85 4 5 % ,低血压休克程度分类 :低血压倾向 2 75例 (4 5 5 % ) ;低血压1 6 8例 (2 7 8% ) ,一般休克 1 36例 (2 2 5 % ) ,难治性休克 2 6例 (4 3% )。血压改变 :收…  相似文献   

12.
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1 91例均为 1 998年 1月至2 0 0 2年 3月本科住院患者 ,年龄 69~ 90岁 ,平均69.1岁 ;男 1 0 6例 ,女 85例 ;心脏病史 :冠心病 91例 ( 4 7.64% ) ,其中有心肌梗死史者 1 5例 ,风心病32例 ( 1 6.75 % ) ,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心病合并冠心病 2 3例 ( 1 2 .0  相似文献   

13.
加压弹力绷带和弹力袜治疗直立性低血压3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加压弹力绷带对直立性低血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32例直立性低血压病人随机分两组,分别给予下肢加压弹力绷带和弹力袜治疗,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接受弹力绷带治疗患者卧、立位收缩压差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1、2周后弹力袜加压治疗组与弹力绷带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2周后两组的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其中晕厥症状均消失,弹力袜加压治疗组无症状患者增加3例(19%),弹力绷带治疗组无症状患者增加8例(50%).认为下肢加压弹力绷带治疗直立性低血压有效、安全、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72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我院产科 1 990~ 1 998年共收治孕产妇 96 0 2例 ,其中妊娠合并乙型肝炎 72例 ,本文对 72例患者临床资料加以分析 ,探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围产期的处理原则与方法 ,为防治本病提供参考。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72例中 ,年龄 2 0~ 2 9岁 43例 (5 9.72 % ) ,3 0~ 3 8岁 2 9例 (40 .2 8% )。初产妇5 1例 (70 .83 % ) ,经产妇 2 1例 (2 9.1 7% )。小于 3 7孕周 7例 (9.73 % ) ,3 7~ 41 4孕周 6 5例 (90 .2 7% )。孕前有乙肝病史者 5 7例 (79.1 6 % ) ,孕期感染乙肝者 1 5例 (2 0 .84% )。肝功能正常者 45例(6 3 .5 1 % ) ,肝功能异常者 2 7…  相似文献   

15.
背景:自主神经障碍是多系统萎缩的主要临床特点,包括直立性低血压、泌尿道功能障碍等,其中直立性低血压可严重致猝死。而多系统萎缩中帕金森综合征型早期极易与帕金森病混淆。目的:本文将对多系统萎缩-帕金森综合征型的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并强调直立性低血压在鉴别和诊治过程中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020年于湖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随访的3例多系统萎缩伴直立性低血压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和诊断与治疗过程。结果:3例多系统萎缩均表现帕金森综合征型;早期均误诊为帕金森病;均表现严重的致死性直立性低血压,其中1例伴餐后低血压;米多君小剂量疗效均欠佳;3例患者均因直立性低血压跌倒,1例跌倒猝死。结论:直立性低血压有助于临床医生及时识别多系统萎缩-帕金森综合征型,严重的直立性低血压极易导致晕厥和猝死且难治,临床医生需引起警惕并及时防护。  相似文献   

16.
Fan XH  Sun K  Zhou XL  Zhang HM  Wu HY  Hui RT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220-224
目的 探讨中国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高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通过阶段性随机整群抽样入选河南信阳7个社区4711例40~75岁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生化指标、心脏超声、踝臂指数、卧立位血压等检查.体位性高血压定义为直立位后30 g和2min收缩压平均值升高≥20 mm Hg,体位性低血压定义为直立位后30 s和(或)2 min收缩压下降或(及)舒张压下降≥20/10 mm Hg,无上述两种异常者定义为体位性血压正常.结果 高血压患者中体位性高血压发生率16.3%,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23.8%.外周血管病在体位性高血压(10.1%)和低血压(10.7%)患者中均显著高于体位性血压正常者(7.4%)(均P<0.05).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与体位血压正常者比较左室肥厚(53.0%比43.2%,P<0.001)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38.6%比34.4%,P<0.05)发生率更高.调整年龄、性别、BMI等其他危险因素后,体位性高血压(OR 1.39,95%CI1.05~1.84)和低血压(OR 1.45,95%CI1.13~1.86)仍显著增加外周血管病危险,体位性低血压显著增加左室肥厚危险(OR 1.46,95%CI 1.11~1.84),而体位性低血压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在女性高血压患者中,体位性收缩压变化五分位组预测左室肥厚的OR值呈J形曲线.在未治疗高血压患者中,体位性收缩压变化五分位组预测外周血管病的OR值也呈J形曲线分布.结论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体位性高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发生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危险较高.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of orthostatic hypertension and hypotension with hypertensive target organ damage in middle and old-aged hypertensive patients. Methods This crosssection study was conducted in 4711 hypertensive patients aged 40 - 75 years old in 7 communities of Xinyang County, Henan Province by a multistage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All patients received a standardized questionnaire, physical and biochemical examinations, echocardiography, ankle-brachial blood pressure index and orthostatic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Orthostatic hypertension was defined as an elevation of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by 20 mm Hg or more while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as a drop of blood pressure by 20/10 mm Hg or more. When an upright posture was assumed. Others not belonging to these two conditions were classified into orthostatic normotension.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orthostatic hypertension and hypotension was 16.3% and 23.8%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was significantly more frequent in hypertensives with orthostatic hypertension ( 10. 1% ) or hypotension ( 10. 7% ) than those with orthostatic nnrmoteasives (7.4%) ( both P < 0. 05 ). Patients with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had more common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53.0% vs 43. 2%, P<0. 001 ) and a decreased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 38.6% vs 34. 4%, P <0. 05 ) than did those with orthostatic nnrmotension. After controlling for age, gender, body mass index and other confounders, orthostatic hypertension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 OR 1.39, 95% CI 1.05 - 1.84 ) while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 OR 1.45, 95% CI 1.13 - 1.86) and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OR 1.46, 95% CI 1.11 -1.84). But no independent association was found between orthostatic hypertenson or hypotension and a decreased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The adjusted odds ratios (OR) for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as predicted by the quintiles of orthostatic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changes, showed a J-shaped relationship in hypertensive women, and so did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in untreated hypertensive patients. Conclusion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orthostatic hypertension or hypotension may have an elevated risk of developing target organ damage.  相似文献   

17.
高钠透析预防低血压16例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血压是维持性血液透析中最常见的并发症。近来年 ,国内报道低温透析对预防低血压有一定的作用。 1 999- 2 0 0 1年在此基础上应用高钠透析预防低血压对 1 6例患者进行观察 ,并获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资料 本组 32例为我院血透中心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男 2 0例 ,女 1 2例 ,年龄 2 2~ 70岁 ,平均年龄 ( 4 8± 2 3)岁。透析病程 6~ 2 6个月 ,每周透析 2~ 3次。随机分为高钠组 1 6例。常规组 1 6例。两组年龄性别大致相似。1 2 方法 高纳组 :透析开始采用钠浓度 1 45~1 5 5mol/1 ,2 5~ 3h后改用标准钠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直立性低血压引起头晕、摔倒、晕厥及某些致命并发症的护理对策。方法 分析 3 0例老年患者因直立性低血压致眩晕和摔倒的有关原因 ,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和有效的护理手段。结果  3 0例患者直立性低血压的特征性症状得到有效的控制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老年直立性低血压进行护理干预是减少发生摔倒、晕厥、脑缺血等严重并发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现将 5 5例出血性脑梗塞 (Hemorrhagic in-farction,HI)患者的临床观察和 CT、MR检查资料的分析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 1 998年 4月至2 0 0 2年 4月期间就诊的 5 5例 HI患者 ,其中男性3 7例 ,女性 1 8例 ,年龄为 40~ 45岁 4例 ,46~5 0岁 6例 ,5 1~ 5 5岁 8例 ,5 6~ 6 0岁 9例 ,6 1~ 6 5岁 2 0例 ,6 6~ 70岁 5例 ,71以上 3例。既往原发性高血压病 2 5例 ,糖尿病 8例 ,冠心病 1 0例 ,无任何疾病记载 2例。全部患者均做头颅 CT或 MR扫描诊断 2次或 2次以上。2 临床表现 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症状演变 ,将其分为 …  相似文献   

20.
儿童直立性低血压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直立性低血压(OH)的临床特征。方法以符合诊断标准的3例直立性低血压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年龄分布、病程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观察其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率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诊断为直立性低血压的患儿3例,占81例不明原因晕厥或起立后头晕就诊患儿的3.7%,其中男2例,女1例,男∶女为2∶1。年龄10~16岁,平均为(12.6±2.0)岁。病程为2.5~6个月,平均病程为(4.1±2.3)个月,3例患儿病程均在6个月以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站立后出现头晕、胸闷、心悸、眼花、耳鸣、乏力、面色苍白、恶心、出汗等症状。在直立试验(先安静平卧10分钟,然后直立10分钟)或直立倾斜试验(HUT)过程中3例患儿在倾斜或直立3分钟内血压显著下降,收缩压下降大于20mmHg,或收缩压下降至90mmHg以下或舒张压下降大于10mmHg,3例直立性低血压患儿心率均无明显变化。直立后BP平均为(80±6/53±3)mmHg。直立后心电图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T波下降≥0.2mV或>50%者2例(67%)。结论直立性低血压不常见,学龄期多发。常见症状为头晕、胸闷、心悸、面色苍白、眼花、耳鸣等症状。HUT为诊断直立性低血压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