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目的 制备左乙拉西坦缓释片,进行体外释放特性以及Beagle犬体内药动学研究。方法 按照筛选处方制备左乙拉西坦缓释片,以市售左乙拉西坦缓释片(Keppra-XR)为参比制剂,采用相似因子(f2)法进行体外释放行为相似度评价;并将自制左乙拉西坦缓释片与市售普通片进行Beagle犬体内药动学参数比较。结果 自制左乙拉西坦缓释片与市售左乙拉西坦缓释片体外释放行为相似。市售左乙拉西坦普通片和自制左乙拉西坦缓释片的药动学参数Tmax分别为(1.75±0.50)和(5.50±1.00)h,Cmax分别为(30.33±2.00)和(17.29±3.56)mg·L-1,AUC0-t分别为(186.88±8.83)和(202.50±34.20)mg·L-1·h。结论 自制的左乙拉西坦缓释片具有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2.
番茄红素微囊的体内外药剂学行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考察番茄红素微囊的体外释放、番茄红素原料及番茄红素微囊在家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体外释放和体内吸收的相关性。方法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释放介质中番茄红素的含量。用HPLC法测定家犬体内的番茄红素含量,数据用3P87程序处理,得到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体内吸收与体外释放进行点点相关。结果微囊体外释放呈肠溶性,原料及番茄红素微囊的T1/2α分别为7.30和15.06 h;T1/2β分别为28.10和46.76 h;Tmax分别为22.32和41.03 h;AUC0-∞分别为1.67和2.08 μg·h·L-1。体内外相关性良好。结论微囊较原料药呈现缓释特征,体内外相关性结果表明可以根据体外释放情况预测体内的吸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开展体内外相关性试验以探讨国内生产的呋塞米片的药物溶出度试验是否可以替代生物等效性试验。方法 选择呋塞米片受试与对照制剂,按照中国药典要求和光纤药物溶出度实时测定仪测试方法,监测呋塞米累积溶出百分率并计算f2相似因子,测定2种制剂的体内血药浓度并计算药动学参数,测算其体内吸收分数、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分析呋塞米片体内外试验的相关性。结果f2相似因子方法评估,受试与对照制剂的呋塞米溶出曲线相似,2种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Cmax、AUC0-24和AUC0-∞、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均差异明显,其体内百分吸收系数和体内外试验的相关性较差。结论 国内生产的呋塞米片的药物溶出度试验尚不能替代生物等效性试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注射用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在食蟹猴体内单次和多次皮下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随机、平行和剂量递增设计,18只食蟹猴分别单次sc150、300和600 μg/kg的FGF-21或多次sc 300 μg/kg的FGF-21,按设计采集动态血清样本。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中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采用DAS 3.2.4药动程序拟合并计算药动参数。结果 食蟹猴单次sc FGF-21后,各剂量组峰浓度Cmax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h)、AUC(0-∞)均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大,Cmax、AUC(0-24h)和AUC(0-∞)三者均与剂量呈线性相关,各剂量组t1/2ZTmax、CLz和Vz均较为一致。与单次给药相比,食蟹猴多次sc给药后的t1/2z有所延长但其他主要PK参数(Tmax、Vz和CLz等)均较为一致,多次给药后,体内药物无蓄积倾向。结论 食蟹猴单次sc FGF-21后,在150~600 μg/kg剂量范围内呈现线性动力学特征。单次与多次sc给予FGF-21后,两者的PK行为特征基本一致,无明显药物蓄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中国健康受试者空腹和高脂高热量饮食情况下口服双嘧达莫片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75名健康受试者分别在空腹或高脂饮食条件下单剂量口服双嘧达莫片25 mg,分别在不同时间点采集静脉血样。采用LC-MS/MS测定人血浆中双嘧达莫的浓度,用PhoenixWinNonlin 8.0软件按非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空腹和高脂饮食后双嘧达莫片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Cmax分别为(594.69±172.14),(333.64±167.18) ng·mL-1,餐后较空腹Cmax降低了43.9%(P<0.01);t1/2分别为(9.87±4.21),(10.57±3.75) h;AUC0-t分别为(1 733.22±715.49),(1 268.61±571.07) ng·mL-1·h,AUC0-∞分别为(1 801.69±707.61),(1 353.64±602.29) ng·mL-1·h,餐后较空腹AUC0-t及AUC0-∞分别降低26.8%,24.9%(P<0.01);Tmax中位数(范围)分别为0.75[0.50,5.00] h和1.50[0.49,4.52] h,餐后服药的Tmax明显延迟(P<0.01)。结论 高脂饮食后服药较空腹条件下服药,Cmax、AUC0-t及AUC0-∞均明显降低,Tmax明显延迟,说明食物对双嘧达莫片的吸收速度、吸收程度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SD大鼠血浆中人参皂苷Rb1、Rb2和Rg1的HPLC分析方法,对比分析配伍白术挥发油前后,人参皂苷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方法 SD大鼠分为4组,其中单用正常组和单用模型组均给药人参总皂苷292 mg·kg-1,配伍正常组和配伍模型组均给药人参总皂苷292 mg·kg-1和白术挥发油0.1 mL·kg-1。于给药前和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进行眼眶取血,采用HPLC测定各成分的血药浓度,并采用Winnolin 6.3软件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 与单用正常大鼠比较,单用模型组大鼠体内人参皂苷Rb1的Cmax和AUC值降低,TmaxT1/2以及MRT增加,人参皂苷Rb2和Rg1则呈现出AUC增加的变化;而配伍正常组大鼠体内人参皂苷Rb1、Rb2和Rg1的Cmax和AUC值均增加,TmaxT1/2以及MRT值均缩短。与单用模型组大鼠比较,配伍模型组大鼠体内人参皂苷Rb1和Rg1的Cmax和AUC值均增加,TmaxT1/2以及MRT值均降低。结论 在相同给药剂量下,疾病状态机体对人参皂苷的吸收和代谢呈现缓慢趋势,而配伍后能促进皂苷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同时加快代谢消除,为人参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中国健康受试者空腹、餐后单次口服依托考昔片的药动学及安全性。方法 将68例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空腹组和餐后组,采用双周期交叉试验设计进行给药,LC-MS/MS测定人血浆中依托考昔浓度,用WinNonLin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比较国产依托考昔片和原研参比制剂药动学差异以及不同性别和进食对托考昔片药动学的影响。以受试者生命体征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值以及心电图变化为指标进行依托考昔片安全性评价。结果 空腹组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药动学参数Tmax为1.25,1.25 h,Cmax为(2 767.50±421.89),(2 707.81±674.90) ng·mL-1,AUC0-∞为(52 967.87±13 843.25),(53 479.56±16 066.32) h·ng·mL-1;餐后组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药动学参数Tmax为2.50,1.75 h,Cmax为(2 000.61±314.89),(2 209.06±429.05) ng·mL-1,AUC0-∞为(51 450.80±17 241.02),(49 287.23±16 192.87) h·ng·mL-1;餐后组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Tma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具有临床意义。受试者空腹、餐后口服依托考昔片后,TmaxCma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AUC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受试者空腹口服依托考昔片后,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Cmax、AUC0-∞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女性受试者餐后口服依托考昔片后t1/2、AUC0-较男性受试者高(P<0.05)。空腹和餐后给药后不良事件涉及多系统,均为轻度,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国产依托考昔片和原研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进食影响依托考昔片的吸收速度,但不影响其吸收程度;空腹给药后依托考昔片的药动学参数无性别差异,但餐后给药后t1/2、AUC0-∞存在性别差异。依托考昔片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8.
复方丹参pH依赖型延迟释药微丸在家犬体内的药效动力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冬丽  于叶玲  唐星  万慧杰  宋洪涛 《药学学报》2005,40(12):1075-1079
目的制备复方丹参pH依赖型延迟释药微丸填充胶囊并进行家犬体内药效动力学研究。方法分别用HPMC,Eudragit L-30D-55,Eudragit L100/S100 (1∶6)包衣制备pH依赖型延迟释药微丸,测定体外释放曲线,并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家犬体内的药效动力学研究。结果制备了复方丹参pH依赖型延迟释药微丸,体外溶出曲线呈pH依赖特征。单剂量给药后自制速释片R的药效动力学参数Tmax为0.58 h,Emax为34.63%,延迟释药胶囊T1和T2的Tmax分别延长至2.42和3.17 h,Emax分别降低至13.57%和14.52%,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99.3%和133.6%。多剂量给药后自制速释片R波动度DF 7.32,延迟释药胶囊T1和T2的波动度DF 3.40和3.03。结论复方丹参pH依赖型延迟释药胶囊体外释放具有pH依赖特征,体内具有明显的延迟释药作用,多剂量达到稳态时,药效动力学波动系数低于普通片。  相似文献   

9.
盐酸西布曲明在中国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钧  陆伟  蒋新国  荣征星  黄霞  陈红专 《药学学报》2003,38(11):850-853
目的研究西布曲明主要药理活性代谢产物N-去二甲基西布曲明(BTS 54505)在中国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20名健康中国志愿者采用随机交叉自身对照的方式,单剂量po盐酸西布曲明胶囊20 mg。给药后,连续采集血样至72 h。分离得到的血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二级质谱分析BTS 54505的血药浓度。结果国产和进口胶囊剂的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AUC0-t,AUC0-∞CmaxTmax,T1/2,Kelm和MRT均与文献报道相似。结论国产和进口胶囊剂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10.
麝香保心pH依赖型梯度释药微丸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宋洪涛  郭涛  张汝华  马燕  李铣  毕开顺 《药学学报》2002,37(10):812-817
目的制备麝香保心pH依赖型梯度释药微丸并进行体内外考察。方法分别以HPMC,Eudragit L-30D-55和Eudragit L100-Eudragit S100(1∶5)为包衣材料制备pH依赖型梯度释药微丸,并进行体外释放度、胃肠道转运和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冰片和人参总皂苷体外释放度的f2值为79.6,3种包衣微丸分别在胃、十二指肠和空回肠部崩解,由3种微丸组成的缓释胶囊中冰片的Tmax与原丸剂相近,而Cmax明显降低,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6%。结论 缓释胶囊中的冰片和人参总皂苷在体外可同步缓释,在体内具有pH依赖性崩解溶散的特征,冰片作为指标性成分具有梯度缓释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京尼平苷在自制线性微透析探针上的体内外回收率与灌流速度、药物浓度、透析膜长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HPLC测定微透析样品浓度,考察不同灌流速度、不同药物浓度和不同透析膜长对体外正向和体外反向回收率、体内反向回收率的影响。结果 自制探针性质稳定;探针回收率与京尼平苷的药物浓度无关,与灌流速度成反比,随透析膜长增加而增加;体外的正向与反向探针回收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体内反向回收率低于体外反向回收率,与体外正向回收率无显著性差异;新探针体内回收率大于使用过1次的探针体内回收率(P<0.05)。结论 在京尼平苷的皮肤药动学研究中,宜采用体内反向回收率或体外正向回收率作为药物的探针回收率来校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木兰花碱在大鼠体内外的主要代谢产物及代谢途径。方法 SD大鼠ig木兰花碱(50 mg/kg),收集0~24 h尿液和粪便,0~6 h胆汁以及1、2、4、6、8 h血浆;体外代谢采用肝微粒体温孵系统和肠菌培养液。利用LC-MS/MS对生物样品中的原型药及代谢产物进行鉴定。采用Agilent TC-C18色谱柱(150 mm×4.6 mm,5 μm),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质谱采用电喷雾电离源(ESI),正离子采集模式;扫描范围m/z100~1 000。根据药物体内代谢规则,结合木兰花碱的色谱保留时间和多级质谱碎片离子特征,推测其代谢产物的结构。结果 给药后生物样品中共鉴定出12个代谢产物,其中Ⅰ相代谢产物8个,Ⅱ相代谢产物4个。主要的代谢途径为羟基化、去甲基化、脱氢作用、酮基化、葡萄糖化、葡萄糖醛酸化及硫酸酯化。结论 木兰花碱在体内可发生Ⅰ相和Ⅱ相代谢,肠道菌群和肝药酶可催化木兰花碱发生Ⅰ相代谢转化,Ⅱ相代谢存在于肠道以外部位,最有可能的部位是肝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测定头孢拉定微透析体外回收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微透析浓度差法(减量法、增量法)和液质联用技术(LC-MS/MS)测定头孢拉定的体外回收率,并考察流速、浓度对回收率的影响,以探讨微透析技术用于头孢拉定体内药动学研究的可行性。结果 所建立的方法在要求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灵敏可靠。增、减量法测得的回收率无显著性差异。相同条件下,探针体外回收率随流速增大而减小,不受探针周围药物浓度的影响。结论 微透析技术可用于头孢拉定药动学研究,减量法可用于头孢拉定微透析体内回收率和药动学参数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体外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PCR对2株肺炎克雷伯菌株可能耐药基因进行鉴定,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采用体外时间杀菌试验评估不同抗菌药物单药或联合用药对耐药菌株生长的影响。结果 膜孔蛋白严重缺失和产金属酶分别介导了两菌株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多黏菌素B、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磷霉素单药或两药合并不能显示足够抗菌效果,而多黏菌素B-美罗培南-磷霉素或多黏菌素B-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三药联合方案可分别对这2株耐药株产生强大持续的杀菌作用。结论 多黏菌素B为基础三药联合可能是对抗具有不同机制介导的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5.
设计了新型眼用阳离子微乳-原位凝胶(cationic microemulsion-in situ gel,CM-ISG)系统,以维生素A棕榈酸酯(vitamin A palmitate,VAP)为模型药物研究了该释药系统的角膜滞留特性,并评价了角膜刺激性。采用外界供能法制备了VAP/CM,考察了维生素A棕榈酸酯阳离子微乳-原位凝胶(vitamin A cationic microemulsion-in situ gel,VAP/CM-ISG)胶凝前后的流变学性质,以及VAP/CM-ISG和市售品诺沛凝胶(Oculotect Gel)中VAP的体外释放和凝胶溶蚀情况;采用束缚泡法研究了VAP/CM-ISG和Oculotect Gel在离体角膜表面的滞留情况,Draize评分法评价了VAP/CM-ISG对兔角膜刺激性。透射电镜表明VAP/CM粒径分布均匀,加入poloxamer 407凝胶材料前后粒径无明显变化;加入VAP/CM后poloxamer 407溶液的胶凝温度下降了1.5 ℃,胶凝后系统的弹性模量增加了15.7倍;VAP/CM-ISG和Oculotect Gel中药物释放和凝胶溶蚀均呈现良好的零级释放特征。解吸附动力学研究发现,VAP/CM-ISG与Oculotect Gel相比,体外角膜滞留时间延长,且角膜接触角减小,具有良好的角膜铺展和滞留效果;兔角膜刺激性评价试验表明,制得的VAP/CM-ISG眼部生理相容性良好。VAP/CM-ISG能综合阳离子微乳和原位凝胶两种剂型的优点,改善药物在角膜表面的铺展性,提高角膜滞留,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型眼用释药系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猴头菌-地龙(HD)生物转化物体内外抗凝血活性。方法 以华法林钠为西药阳性对照组,以逐瘀通脉胶囊为中药阳性对照组,以地龙和猴头菌为HD生物转化物的原料药材对照组,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组,将36只健康家兔分6组分别灌胃各组药物水煎液或混悬液,30~40 min后耳缘静脉采血,离心,将血浆置于凝血分析仪上测定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给定剂量下,体内抗凝血活性:华法林钠片 > HD生物转化物 > 地龙≈逐瘀通脉胶囊 > 生理盐水≈猴头菌,体外抗凝血活性:HD生物转化物 > 地龙 > 猴头菌≈华法林钠片≈生理盐水≈逐瘀通脉胶囊。结论 HD生物转化物有显著的抗凝血活性,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Antrodia camphorata (A. camphorata) has been shown to induce apoptosis in cultured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 (MDA-MB-231). In this study, we repor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fermented culture broth of A. camphorata in terms of tumor regression as determined using both in vitro cell culture and in vivo athymic nude mice models of breast cancer. We found that the A. camphorata treatment decreased the proliferation of MDA-MB-231 cells by arresting progression through the G1 phase of the cell cycle. This cell cycle blockade was associated with reductions in cyclin D1, cyclin E, CDK4, cyclin A, and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and increased CDK inhibitor p27/KIP and p21/WAF1 in a dose and time-dependent manner. Furthermore, the A. camphorata treatment was effective in delaying tumor incidence in the nude mice inoculated with MDA-MB-231 cells as well as reducing the tumor burden when compared to controls. A. camphorata treatment also inhibited proliferation (cyclin D1 and PCNA) and induced apoptosis (Bcl-2 and TUNEL) when the tumor tissue sections were examined histologically and immunohistochemically.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A. camphorata treatment induced cell cycle arrest and apoptosis of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制备土贝母皂苷甲长循环脂质体(tubeimoside A long-circulating liposomes,TA-LC-Lipo),并进行体外性质考察。方法 乙醇注入法制备TA-LC-Lipo;采用HPLC测定包封率及体外释放率;通过Marlvern激光粒径分析仪测定粒径和Zeta电位;肉眼观察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评价其溶血作用。结果 确定处方为大豆磷脂浓度10 mg·mL-1、药脂比1:10、大豆磷脂:胆固醇=4:1、DSPE-PEG 2000的摩尔含量为5%。制备得到的TA-LC-Lipo的平均粒径、PDI、电位、包封率分别为123.0 nm,0.134,-1.20 mV,86.2%。结论 制得的TA-LC-Lipo粒度分布均匀,包封率较高,有较好的缓释作用,并能有效改善土贝母皂苷甲的溶血现象。  相似文献   

19.
随着动物福利指导原则的提出, 大量替代方法逐步应用于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领域。然而, 我国在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中, 体外替代技术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从人员、实验设施、标准操作规程、质量保证体系、电子数据管理等方面, 阐述在GLP体系下如何规范替代方法, 严格控制可能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各种主客观因素, 降低实验误差, 确保实验结果的真实性, 以推动替代技术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快速膜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不含载体辅料的他达拉非微粒,并对其体外释药行为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快速膜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不含载体辅料的他达拉非微粒,将主药于50℃超声条件下溶解于有机溶剂中作为油相。将聚乙烯醇(PVA)于磁力搅拌加热条件下溶解于去离子水中,趁热用0.45μm的微孔滤膜真空抽滤,得续滤液,作为水相。油相与水相经磁力搅拌混合均匀后得初乳液,将初乳液倒入快速不锈钢膜乳化装置,氮气加压,过膜,收集乳液。将乳液与固化液混合后固化至无有机溶剂气味,离心洗涤,冷冻干燥即得到他达拉非微粒冻干粉。以微粒粒径及焓变值的综合评价为指标,对有机溶剂种类、PVA浓度、药物质量浓度、油水相体积比、过膜次数、固化方式、固化液pH值进行单因素考察,初步筛选出他达拉非微粒最佳制备工艺;采用直接释药法测定并比较他达拉非原料药与微粒在不同时间点的累积释放率,并对其释放行为进行数学模型拟合。结果 经单因素考察,初步确定他达拉非微粒的制备条件为:有机溶剂醋酸乙酯,PVA浓度为3%,油水相体积比为1∶1,油相药物的质量浓度为5mg·mL-1,固化液pH值为4.5,四级串联不锈钢膜过膜1次,旋转蒸发仪固化。他达拉非微粒平均10%、50%、90%的颗粒尺寸在所测得的尺寸值(D10、D50、D90)分别为30.3、72.0、126μm,扫描电镜下呈现较为均匀的长条片状,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其焓变值为2033.8mJ·mg-1·s-1,显示其结晶程度降低;平均药物质量分数为99.07%。他达拉非微粒在4h时累积释放率可达94.00%,而原料药在4h内仅释放54.56%,两者体外释放均符合Logistic方程。结论 快速膜乳化法制备的微粒可使他达拉非粒径更均一,结晶程度降低,溶出度提高,显示该方法可用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