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陶丽  盛晓波  王爱云  陈文星  陆茵 《中草药》2013,44(14):1867-1871
来源于具有毒性的中药材的独特成分抗肿瘤效应显著,但因不可预见的毒性使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受到质疑.为完善该类药物的成药性,迫切需要加强其抗肿瘤活性和细胞毒效应关联性研究.活性导向的化学蛋白质组学研究能够实现以药物自身活性指导下的中药药理和毒副作用发现以及合理药物设计.同时鉴于中药分子的泛靶点性,利用比较正常与肿瘤细胞靶标谱的生物网络计算方法搜寻潜在的成药性靶标,开展药物结构的优化设计,通过“药→病→靶→药”的回路研究模式,以期为从有毒中药开发出高效、低毒的抗肿瘤新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点击化学在中药活性成分靶点鉴定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根  曹世杰  张继超  向雪花  白钢  邱峰 《中草药》2019,50(4):984-991
靶点是中药活性成分在体内发挥作用的基础,靶点确定是中药研发的关键,然而目前关于中药作用靶点的揭示未能获得突破性进展,已成为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瓶颈问题,因此,用于靶点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技术亟需被开发。近年来,以点击化学方法为代表的基于活性蛋白质组分析技术为中药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对近年来点击化学在中药活性成分靶点鉴定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回顾和总结,对其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中最具中医特色的部分,其现代化发展也是中医药理论发展的关键核心,然而研究方法的不足造成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发展的局限。网络药理学作为新兴的系统研究复杂药物生物学效应的技术,在多成分、多靶点药物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可观成果,为从生物分子网络的结构与功能来认知中药药性提供了方法学契机和有力工具。本文通过对网络药理学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包括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概述,初步分析并总结网络药理学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和反思中药药性研究的现状与不足,提出基于生物光子辐射检测的中药药性研究新思路。方法:利用生物光量子分析系统,从整体上对中药展开研究并测定药性的定量化指标,这完全符合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思想。结果:生物系统电磁辐射的统计熵可以表征中药的四气,而辐射频谱则可以表征中药的归经,基于生物物质的延迟发光,利用生物光量子分析系统,可以定量表述中药的四气和归经,实现中药药性的定量化。结论:生物光子辐射检测是一种符合整体观的定量检测方法,能够表征中药药性的量化指标,为揭示药性的本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药性理论的物质基础研究一直是中医药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也面临一些困境。本文在中药药性"性-效-物质三元论"假说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药药性及其成分结构之间的关联关系,提出中药"性-构关系"研究的构想,讨论在分子结构层次利用系统论的思想与信息论的科学方法从宏观角度解析中药药性,以期从中药"性-构关系"研究中探索寒热药性成分要素表征体系的构建,并对其研究方法做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Gibbs Free Energy等结构参数与中药寒热药性间存在非常强的关联关系,提示中药药性与相关成分的结构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从中药"性-构关系"探索构建寒热药性成分要素表征体系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可以为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和科学诠释探索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生物效价检测在中药品质及药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现行中药品质与药性研究状况的基础上,认为中药品质与药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提出借鉴生物效价检测能够直接从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角度共同把握中药的品质评价和药性研究.通过建立的生物效价检测方法对中药饮片建立效价标签,使医生在临床应用上可针对病情需要有意识地根据生物效价的方向和效价强度不同(药性特点)遣方用药,有利于保证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复性,提高中医药的整体医疗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药活性分子。方法:搜集治疗急白草药及化合物,通过系统药理学方法预测药物成药性质,潜在靶点以及潜在巯基消耗特性。选择口服生物利用度、类药性和巯基消耗活性较高的紫草素作为验证分子。构建潜在活性化合物-靶点、靶点-疾病网络,通过拓扑学特性筛选关键靶点及潜在活性分子。利用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试剂盒及邻苯二甲醛(OPA)荧光法检测加入紫草素后还原型GSH含量变化。数字表达谱芯片检测紫草素100μg·L-1处理HL-60细胞48 h后基因表达。结果:在治疗AML的40味草药的4 024个化合物中,经过口服生物利用度(OB),类药性(drug-likeness,DL)及巯基消耗特性筛选获得72个分子,最后通过与AML相关靶点联系筛选出10个潜在活性化合物。实验验证紫草素消耗细胞及化学体系内GSH,预测靶点能够调控基因芯片的差异基因(100μg·L-1,48 h)。结论:本方法可用于研究中药的物质基础,有助于挖掘治疗AML中药活性分子,为抗AML药物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有毒乌头类中药的毒效网络整合分析: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仅是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中医药服务于世界人民健康事业的根本前提。因此多学科交叉融合、整合分析中药毒效的物质基础、作用原理、毒效关系,揭示"有故无殒、中病即止"的科学内涵,是中药进入国际医药市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利用复杂生物网络研究中药系统药理学和系统毒理学,构建可靠的中药药效物质作用靶标相关的分子效应和毒理学性质网络,反映特定疾病状态的相关生物实体的分子网络及毒性机制,整合效应物质作用靶标网络与疾病生物网络,通过网络拓扑学和动力学等方法分析"药物-靶点-疾病"网络和"药物-靶点-活性/毒性"网络中有效物质与疾病、成分与毒性的相互作用关系,检识出复杂网络模型中的靶点组合、通路组合、子网组合、药物组合等,大大提高了中药复杂药效物质的研究效率。作者主要基于其研究团队近年来开展的乌头类中药研究工作,重点介绍开展有毒中药的毒效网络整合分析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药复杂体系中药效物质的识别及与作用靶标相互作用的表征确证,是困扰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瓶颈难题。近年来,多种分子互作表征技术被成功应用于中药研究领域,用来识别和表征中药的关键药效物质与疾病作用靶点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这些研究结果为探索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诠释中药关键药效物质与其作用靶点精准互作的药效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等温滴定量热、生物膜干涉和微量热泳动4种主要的分子互作表征技术的原理、优势特点与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方法策略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应用现代仿生技术阐释中药性味的科学内涵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电子舌、电子鼻等仿生技术是判定滋味、气味等的客观方法,基于中药"五味"的滋味、气味内涵,对电子鼻、电子舌等仿生技术的工作原理、研究方法以及在中药性味物质基础的辨识,中药基原品种、产地、生长时期、储藏年限以及炮制工艺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结合本课题组对中药五味药性表征的实践,提出中药五味药性物质基础界定和表征的基本研究模式,为中药五味药性研究提供可参照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调脂灵对高脂血症大鼠降脂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不同提取工艺调脂灵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不同提取工艺的调脂灵组和阳性药物组。正常组喂普通饲料,模型组喂普通饲料并给予脂肪乳剂灌胃(10 mL.kg-1)、调脂灵组给予脂肪乳剂灌胃(10 mL.kg-1)并隔4 h后灌胃给予相应的药物。观察动物的一般情况和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肝脏TG,TC的变化,并观察肝脏病变。结果:大鼠灌高脂乳剂14 d后,模型组大鼠TC,TG,LDL-C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而不同工艺的调脂灵组均低于模型组,其中调脂灵水提组和综合提组与模型组比较血脂水平均有明显差异,但调脂灵水提组和综合提组之间无明显差别;模型组所有动物以及调脂灵90%醇提液、70%醇提液组动物肝脏的颜色偏黄,质地偏硬,肝脏表面有白点,其余各组大鼠肝脏颜色鲜红,质地偏软,有弹性,无病变迹象。结论:调脂灵水提液和综合提取液对高脂血症大鼠具有降脂作用,并以此结合化学检测作为筛选工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针刺与辅助生殖技术结合运用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的研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本文分析发表的针刺与辅助生殖结合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报告,对研究设计特别是针刺介入不孕症、促排卵、取卵术、移植前后4个方面进行评价。过去十几年的相关研究初步显示针刺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前的调理、促排卵中的应用、介入取卵术中以及胚胎移植前后都有可能提高辅助生殖的孕育率,但缺乏大规模、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以证实该结论。如果能够选择体外受精前期做个调整,在促排卵时进行调理,取卵时镇痛、移植前后即在辅助生殖技术的各个时间点都介入针刺,那么这就有可能在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孕育率上实现更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民间诊疗技术的争议很多,难以管理。对民间技术要加强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就需要有合适的评价体系,在标准上应当区别于现行的西方医药评价标准和学院化的中医药评价标准,减少一些硬指标,增加一些软约束,主张用综合的评价量表,加大对民间诊疗技术的社会学考察,对它的来源、地域、沿革、群众基础等做深入调查,防止"坏"的民间诊疗技术被鉴定为"好"的民间诊疗技术。民间技术的研究应从调查入手,进阶到专家评审、临床验证,摆脱原地踏步的窘境。民间技术的管理建立在评价基础之上,应发挥好科研机构、民间组织的"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医骨伤推拿基本手法技术规范(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试行建立中医骨伤推拿基本手法技术规范(标准)。方法:采用联网数据库检索及人工对教材、专著检索、问卷调查、临床测评和专家论证等综合分析、评价方法。结果:从CNKI、万方和中医药数据库中检出手法频次分别为3326、12864和8131,从81本骨伤推拿教材、专著中检出手法196种。回收有效问卷276份(92%),88·0%的人支持建立此规范(标准)。在确定骨伤推拿基本手法范围、条目和框架基础上,编制了首部骨伤推拿基本手法技术规范(标准)。经16个省市23家医院151名骨伤推拿专家的综合测评,认为技术指标适当的频次达80532/84554(95·3%)。结论:研究、编制首部中医骨伤推拿基本手法技术规范(标准),对于骨伤推拿手法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体外培养扩增、检测鉴定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分离法相结合,体外培养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细胞生长速度和形态变化;选择第3代细胞分别以特定培养液诱导,观察其向成骨细胞、成脂细胞、成软骨细胞的分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学方法分别检测CD29、CD44、CD34、CD45的表达情况。结果:培养的细胞长梭形,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具有塑料贴附性、传代细胞生长迅速,在诱导下均能分化为成熟的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流式结果表明,CD29阳性细胞比率92.5%,CD44阳性细胞比率86%;CD34阳性比率0.77%,CIM5阳性细胞比率0.32%。结论:应用密度梯度分离法和贴壁筛选法相结合能从兔骨髓中分离培养出高纯度的兔MSCs,生长旺盛、增殖能力强,在条件诱导下具有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16.
介绍主题图(Topic-Map)技术的理论基础,分析其优势,并通过主题图建立简单的医学资源分类、组织,进行基于主题图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实现,为医学科研工作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当归藤中总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利用正交实验,考察了溶剂浓度、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当归藤中总皂苷提取量的影响。结果当归藤中总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为60%乙醇、液料比8∶1、每次2 h、提取4次。结论该工艺简单易行,灵敏度高,是当归藤中提取总皂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总结个体化护理中的经验与护理技巧,评价个体化护理对医疗综合满意度的影响。方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我科开始实行个体化护理,护士责任到人全程参与病人护理管床工作。个体化护理制度主要包括:1)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性2)全面认识护理人员的多角色功能3)根据病人的角色特征个体化护理4)掌握良好的临床沟通技巧5)强化护理服务培训6)强调管床护士的职责。统计自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所有住院病人的综合满意度,并回顾个体化护理治疗措施中的经验与教训。结果:所有病人对于护理过程满意,个体化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个体化护理提高了患者的综合满意度。注重树立优质护理服务品牌,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特点个体化护理,是提升患者满意度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总结了近10余年来与《灵枢.官针》篇刺法相关的临床报道,例举了"九刺"十二刺"和"五刺"法中各种刺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发现《灵枢.官针》篇刺法被广泛用于治疗中医内科、外科、儿科、伤科、皮肤科、五官等科的多种疾病,说明《灵枢.官针》篇刺法现代应用广泛,仍有较高的临床价值,需进一步研究、继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电针配合促通技术对中风瘫痪肢体促分离运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9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灸康复组40例,采用电针配合促通技术进行治疗,针灸组38例、康复组41例,分别采用单纯电针和单纯促通技术进行治疗,评测3组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治疗1个月后Fugl-Meyer及ADL评分。结果:Fugl-Meyer和ADL评分治疗两周后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各组组内比较(P<0.05),各组疗后均优于疗前,各组组间比较(P<0.05),针灸康复组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显著(P>0.05);Ashworth评分比较无明星差异。结论:电针配合促通技术能促进中风患者瘫痪肢体分离运动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