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实现教学价值问题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学价值正像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一样,它标志的是教学现象中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教学价值主体是多元的,即社会主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教学价值客体有它自己的特性,也有它自己生成的逻辑。从教学价值客体的特性和生成逻辑看,教学价值客体能否满足教学主体的需要,取决于教学主体的活动,而学生主体的活动是教学价值实现的决定性条件。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406页)。即是说,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意义,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肯定或否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利害关系或功利关系。价值本质上是一个关系范畴,非实体范畴。 主、客体的价值关系是以二者的实践关系为基础的,实践决定着主体和客体、同时也表明了主体通过实  相似文献   

3.
一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一个反映主体对客体的肯定关系的范畴,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属性是价值构成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价值所表现的这种主客体之间的特定关系,决定了它必须由客观事物的属性与主体的需要两者连接而成。一方面客体的属性是构成价值的客观基础,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它只有在同主体的需要相联系时才具有价值的性质。另一方面,价值又不能脱离客体,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必须求助于外在客体,而不能仅求于主体自身,客体既是满足主体需要的来源,又是限制主体需要满足程度的条件。由此可见,不同主体需要相联系的客观事物本身,并不存在价值有无、大小的问题。把客观事物的属性等同于价值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反之,把主体的需要、欲求、志趣看作价值的源泉,否定价值的客观基础和客观性质,更是不正确的。价值的实质是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属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4.
<正> 1 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价值不是一个实体范畴,而是一个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范畴。它是由主体的某种需要与客体的某些属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人既是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又是价值主体。因而,能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客体,主体就认为它有某种价值;不能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或不与主体的需要发生联系,客体就无所谓价值。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都是有价值的,而雪中送花可能价值就不大。价值离不开主体的需要,也离不开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某些属性。价值应该是主体需要与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的统一。马克思反对把价值当成物的属性的观点,他说:“商品作为价值是社会的量,因而,和它们作为‘物’的‘属性’是绝对不同的。商品的价值只是代表人们在其生产活动中的关系”,认为价值不是绝对的东西,不能把它看成独立存在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价值及其相关范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价值是表征主客体相互作用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按照自身的目的和需要作用于客体,客体的存在和属性满足主体的现实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的程度,即为价值。价值既是客体属性的一种反映,同时又是主体对客体属性的一种评价和应用。因此,对价值范畴的研究,就不能仅着眼于客体及其属性,而应联系主体和其它有关范畴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人性、道德、真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价值是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基本关系,价值的存在形态或表现形式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生活方式是主体的存在和活动方式,反过来,它又是主体满足自身需要的方法或手段。换言之,生活方式既是主体自身的外现.又是主体认识观照的对象;既是主体自身的内在形态,又是满足主体内在需要的外在客体。可见,生活方式是一个主体性范畴,同时也是一个客体性范畴。在主体和作为客体的生活方式之间,客观存在着一种价值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价值是反映主体对客体肯定关系的范畴,权力价值则是反映社会这个主体与权力这个客体之间需要和满足关系的范畴。所谓权力,是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它产生和存在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之中,其对社会的有用性构成了权力的价值属性。权力价值主体的需要和权力价值客体的满足需要的属性的统一就是权力价值的构成。  相似文献   

8.
人的价值论     
价值是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的关系,或者说,价值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有用性、意义.在人的价值中,客体和主体都是人,所以涉及的是作为客体的人的属性和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有用性或意义.价值是关系范畴.关系的一方不是客体的全部,只是和主体需要相关的那些属性.这有关属性在发挥其相应功能时与主体需要形成满足与否的关系.所以,讨论人的本质,要以对人的属性的科学认识为前提,要在对人的本质即本质属性的全面的理解中来把握作为客体的人的属性.就关系的另一方面——主体需要而言,也只有在搞清楚人的本  相似文献   

9.
在本体论领域,客观性指物质性和人类物质实践活动性;在认识论领域,客观性指认识与客体的符合性、一致性和认识客体对于认识主体的外在性、独立性。讨论真理是揭示客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适应和满足.价值认识是价值主体关于价值事实的认识,具备“合理性”的价值认识才是正确的价值认识,价值真理是反映价值客体(事实)本质和规律的(价值)认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及其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项久雨 《江汉论坛》2006,46(11):110-114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就客体而言,其价值只有在实现中才能得以体现;对于主体来说,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在客体的价值实现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其内涵是价值的由“潜”到“显”,其实质是价值客体的主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作为客体,要满足主体的需要,从效用关系角度看,应采取两种途径,即灌输途径和接受途径。它们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活动的两个轴心,并且贯穿在整个实现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不是简单的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过程,而是内含一定规律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全面展开,价值问题已成为我国理论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1997年10月6日至10日,在西安举办了“全国第四届价值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进一步探讨哲学价值范畴、价值观的基本理论,研讨社会主义价值观问题。这里,我们主要对哲学价值范畴的本质和社会主义价值观问题的讨论情况加以评述。 一、关于哲学价值范畴的本质 哲学价值范畴的本质如何规定,对价值哲学研究、价值观建构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建设等重大问题具有基础性意义。与会者从不同的思维视角和方法论入手,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主要观点有: 1.从主客体关系模式入手,认为价值的本质是客体与主体尺度(主体的需要和能力)之间的特定关系。这种观点在当前的价值问题研究中居主导地位。但是,由于人们对“特定关系”的理解不同,所以这种观点内部又有一些分岐。如有学者认为,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把主体需要的满足看作价值的本质;也有学者认为,主体需要多种多样,其中有健康的需要,也有不健康的需要,对需要本身还有个认识和评价问题,因此主体需要的满足不能作为价值的本质,价值的本质应是客体对主体作用的  相似文献   

12.
目前哲学界对哲学的“价值”范畴(或称“普遍价值”、“一般价值”、“价值一般”)的界定多达十余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或关系.似乎已成定论.笔者认为它缺乏理论和实践依据,曾多次提出质疑.现从价值的本质特征入手再探其实质,向诸位同行求教.依据马克思抽象商品价值的思路,哲学的“价值”范畴可界定为:客体所包含的主体的劳动、创造和奉献.客体是指满足人们需要和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实践产物.表面看价值是主体需要和客体满足需要的自然关系,实际上反映主体在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推动历史前进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贡献与索取的社会关系.它的本质属性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价值的生成和实现,是价值哲学中饶有兴味的问题,也是歧义纷呈,难以定于一尊的课题。在众多议论中,有倾向明显的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价值是客体属性和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的实质在客体。物对人的价值在于物的属性和功能;人对人的价值在于客体的人的素质;精神客体的价值在于它本身的质量和特性。价值的生成和实现,指客体价值的生成和实现。持这种观点的论者承认价值是主客体的统一,认为统一的基础在客体,主体统一于客体。  相似文献   

14.
潜在价值是人的价值活动的未来状态。毫无疑问,潜在价值应该成为价值论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然而,纵观学界以往的研究状况,至少对潜在价值的研究是相对不足的;即使有些论者对此有所涉及,也或只是提出了概念,或限于表面述说,缺乏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对潜在价值进行初步的微观考察。一、潜在价值的含义及其类型所谓价值,学界大体公认的定义为:它是客体中所存在的对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欲望、达到主体目的具有效用的属性,是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所谓潜在价值是相对于现实价值而言的,它是指存在…  相似文献   

15.
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研究探讨新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党员干部价值观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以期在全社会倡导、强化主导性的价值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些浅见。一所谓价值,是客体在主客体关系中对主体发生效用的属性。价值观则是对价值标准的评判和价值取向的认定。价值观形成后,支配着主体评判客观事物的标准;它的原则及其方法是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使客体满足主体利益和需要过程中遵循的指导思想。价值观与世界观密切相关,世界观决定价值观;反过来,价值观也影响世界观;…  相似文献   

16.
一人才价值问题是人才市场开放和运作的一个关键性范畴,不正确地解决人才价值问题,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一句空话。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是客体与主体在一定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效用性满足或积极作用,是客体的属性和功能同主体需要之间的吻合。价值作为客体对主体...  相似文献   

17.
郑庆林同志在《也谈价值的哲学本质》(载《哲学研究》1992年第11期,以下简称郑文)一文中,对王玉樑同志的《客体主体化与价值的哲学本质》(载《哲学研究》1992年第7期,以下简称王文)一文提出商榷,批评其将“价值的最一般的本质”规定为“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主张用“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或“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来定义“价值”。虽然我们也象郑庆林同志一样,不赞成把“价值”理解为“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但拜读了郑文之后,却有这样一种感觉:它对于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概念的理解、定义及其论证,明显地缺乏合理性而难以让人信服。考虑到这种不合理的论证和定义方式在国内价值论研究中原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以郑文为例提出几点商榷意见,不当之处,还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一、价值的性质、构成和特征 哲学的价值范畴是什么性质的范畴呢?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可以认为是属性范畴,又是关系范畴。当我们说价值是表示客体对主体有用的属性,这时价值便是属性范畴,是客体的价值属性。当我们说价值是表示主体和满足他们需要的客体的关系,这时价值便是关系范畴。应该指出,价值范畴的根本性质是关系范畴,属性范畴是从关系范畴派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主体人的需要与客体健美操的属性和功能构成了二者内在的价值关系,而它的外在价值表现则是客体满足了主体需要而产生的各种效应。健美操的价值是通过健美操活动来创造和实现的。健美操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这两个过程相互依赖、交替作用的过程。健美操运动中的主体客体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健美操的发展、改进、提高过程,是人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过程,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则是健美操价值的实现过程。价值学研究对于健美操的实践运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价值是一个多学科的范畴,从哲学的意义上说,构成价值的主观因素在于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即对人的有用性;其客观依据在于它的属性、作用、用途。任何价值,总是反映着事物的客观属性和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一定关系,因此,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通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也就是说,一切价值关系的主体都是人,一切价值都离不开人。离开了作为主体的人就无所谓价值。人在这个世界上是惟一的价值主体和价值享用者。然而,人同时又是价值的客体和价值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改造,是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