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说 :“‘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它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①“价值”范畴并不是一个实体范畴 ,而是一个关系范畴。报告价值是接受者与客观事实之间价值关系的体现 ,具有新闻与文学需求欲望的受众是报告价值关系的主体。价值的特性主要表现在 :1 价值对于主客体关系的依附性。价值的本质是表示主体需要与满足其需求的对象物之间的特定关系。只有这种关系得以确立 ,才具有价值意义。2 主客体关系的统一性。在主客体这一对矛盾中 ,对象物及其客观属性是第一性的 ,作为价值现象的承担者 ,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406页)。即是说,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意义,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肯定或否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利害关系或功利关系。价值本质上是一个关系范畴,非实体范畴。 主、客体的价值关系是以二者的实践关系为基础的,实践决定着主体和客体、同时也表明了主体通过实  相似文献   

3.
人的价值论     
价值是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的关系,或者说,价值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有用性、意义.在人的价值中,客体和主体都是人,所以涉及的是作为客体的人的属性和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有用性或意义.价值是关系范畴.关系的一方不是客体的全部,只是和主体需要相关的那些属性.这有关属性在发挥其相应功能时与主体需要形成满足与否的关系.所以,讨论人的本质,要以对人的属性的科学认识为前提,要在对人的本质即本质属性的全面的理解中来把握作为客体的人的属性.就关系的另一方面——主体需要而言,也只有在搞清楚人的本  相似文献   

4.
一价值是反映主体对客体肯定关系的范畴,权力价值则是反映社会这个主体与权力这个客体之间需要和满足关系的范畴。所谓权力,是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它产生和存在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之中,其对社会的有用性构成了权力的价值属性。权力价值主体的需要和权力价值客体的满足需要的属性的统一就是权力价值的构成。  相似文献   

5.
一、价值的性质、构成和特征 哲学的价值范畴是什么性质的范畴呢?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可以认为是属性范畴,又是关系范畴。当我们说价值是表示客体对主体有用的属性,这时价值便是属性范畴,是客体的价值属性。当我们说价值是表示主体和满足他们需要的客体的关系,这时价值便是关系范畴。应该指出,价值范畴的根本性质是关系范畴,属性范畴是从关系范畴派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价值及其相关范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价值是表征主客体相互作用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按照自身的目的和需要作用于客体,客体的存在和属性满足主体的现实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的程度,即为价值。价值既是客体属性的一种反映,同时又是主体对客体属性的一种评价和应用。因此,对价值范畴的研究,就不能仅着眼于客体及其属性,而应联系主体和其它有关范畴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人性、道德、真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价值是一个多学科的范畴,从哲学的意义上说,构成价值的主观因素在于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即对人的有用性;其客观依据在于它的属性、作用、用途。任何价值,总是反映着事物的客观属性和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一定关系,因此,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通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也就是说,一切价值关系的主体都是人,一切价值都离不开人。离开了作为主体的人就无所谓价值。人在这个世界上是惟一的价值主体和价值享用者。然而,人同时又是价值的客体和价值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改造,是个…  相似文献   

8.
一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一个反映主体对客体的肯定关系的范畴,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属性是价值构成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价值所表现的这种主客体之间的特定关系,决定了它必须由客观事物的属性与主体的需要两者连接而成。一方面客体的属性是构成价值的客观基础,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它只有在同主体的需要相联系时才具有价值的性质。另一方面,价值又不能脱离客体,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必须求助于外在客体,而不能仅求于主体自身,客体既是满足主体需要的来源,又是限制主体需要满足程度的条件。由此可见,不同主体需要相联系的客观事物本身,并不存在价值有无、大小的问题。把客观事物的属性等同于价值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反之,把主体的需要、欲求、志趣看作价值的源泉,否定价值的客观基础和客观性质,更是不正确的。价值的实质是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属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目前哲学界对哲学的“价值”范畴(或称“普遍价值”、“一般价值”、“价值一般”)的界定多达十余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或关系.似乎已成定论.笔者认为它缺乏理论和实践依据,曾多次提出质疑.现从价值的本质特征入手再探其实质,向诸位同行求教.依据马克思抽象商品价值的思路,哲学的“价值”范畴可界定为:客体所包含的主体的劳动、创造和奉献.客体是指满足人们需要和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实践产物.表面看价值是主体需要和客体满足需要的自然关系,实际上反映主体在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推动历史前进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贡献与索取的社会关系.它的本质属性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价值是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基本关系,价值的存在形态或表现形式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生活方式是主体的存在和活动方式,反过来,它又是主体满足自身需要的方法或手段。换言之,生活方式既是主体自身的外现.又是主体认识观照的对象;既是主体自身的内在形态,又是满足主体内在需要的外在客体。可见,生活方式是一个主体性范畴,同时也是一个客体性范畴。在主体和作为客体的生活方式之间,客观存在着一种价值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一人才价值问题是人才市场开放和运作的一个关键性范畴,不正确地解决人才价值问题,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一句空话。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是客体与主体在一定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效用性满足或积极作用,是客体的属性和功能同主体需要之间的吻合。价值作为客体对主体...  相似文献   

12.
在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把主体和客体与主体性和客体性两对范畴混在一起,用主体相互规定、主体无法离开客体的理由来否认主体性原则,或者一说主体性就马上强调主体离不开客体,追问应该把客体放在什么地位。我认为这是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是把主体概念与主体性概念混淆起来了。主体属于主客体关系范畴,与客体相互规定、不可分割,离开主客体的关系就无所谓主体和客体。但主体性却是属于属性范畴,是指主体作为一种既是实存又是关系范畴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性能、属性。二者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实现教学价值问题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学价值正像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一样,它标志的是教学现象中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教学价值主体是多元的,即社会主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教学价值客体有它自己的特性,也有它自己生成的逻辑。从教学价值客体的特性和生成逻辑看,教学价值客体能否满足教学主体的需要,取决于教学主体的活动,而学生主体的活动是教学价值实现的决定性条件。  相似文献   

14.
论价值主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哲学价值论的研究在我国有了令人注目的进展,与此伴随的,是争论性问题的增多,何者能充当价值主体就是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范畴(“实体价值论”①的提法是不成立的),而是一个关系范畴。价值是在主客体关系中产生的,是客体属性、功能与主体需要的统一。从最一般涵义上说,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即客体对主体的功效、功用或效应。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则是作为一般哲学范畴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论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人的价值及其实现刘明理,汤长胜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的属性和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它表现为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和作用。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  相似文献   

16.
自然体内在价值主体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体权利论者以自然体的内在价值为由要求赋予自然体价值主体地位,希冀实现自然体与人的平等。然而,价值既不是一个实体,也不是客体的属性,更非主体的需要,它是一个关系范畴,判断价值的唯一标准是对象性关系的理性活动,只有人符合这一标准,人是价值的唯一主体,自然体不可能与人达到平等,自然体权利根本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17.
辩证价值论     
(一)价值论的范围与价值定义价值问题,在认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回顾价值争论在我国的展开,它是由主客体及其关系的讨论所引发的。它的最初提法是价值关系,尔后又提出价值认识、价值评判、价值真理等问题。从价值定义来说,现有定义都是从主体、客体及其关系来规定的。它们或者把价值看作客体——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对象世界——的属性,或是认作主体活动及其结果的某些作用和属性,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强调了价值存在与否对主体的依赖性。如果我们片面强调价值对主体需要的依赖性,势必可以推出这样的结论,即人类产生以前的全部自然界以及目前尚未进入主体活动的广大自然界均是无价值的。这种结论显然是欠缺历史感,与辩证发展观不相容的。根据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原理,作为认识论领域的价值范畴,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8.
效用论价值定义辩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效用."商品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的需要的效用."商品交换价值"是商品对其交换者的效用,是商品满足人的交换需要的效用,因而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对其消费者的效用,是商品对于人的消费需要的效用,是商品满足人的非交换需要的效用,因而使用价值实体是商品中所凝结的一般人类劳动之外的属性,如金刚石的坚硬性、衣服的御寒性等等.  相似文献   

19.
任何社会变革,都需要一个顺应时代潮流而又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与西方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入手,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价值取向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在社会转型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价值是表明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概念,是指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即对人们的有用性。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客体自身的属性构成价值的客观基础,而人们对客体的需要则构成价值的主观条件。所谓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工具与主体、客体并称人类活动系统的三大基本要素。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主体和客体的研究很多,对工具的研究却很少。这不仅不利于全面把握人类活动系统的内在结构和机制,也不利于科学地揭示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工具系统作一专门探讨。一工具是主客体关系的中介,是人所制造和使用的中介物或中介系统。工具既不同于主体的器官,也不同于自然物。它同主体、客体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工具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某种神秘力量的“赐予’。没有了主体,也就不再有工具,工具总是体现着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