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目的报道11例起源于主动脉窦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患者的心电生理特征、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患者术前体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PVC的特点,测量V1或V2导联r波时限和振幅,计算r波与QRS波时限的比值及r波于S波振幅的比值。术中行主动脉窦内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确定PVC起源部位,并行冠状动脉造影辅助定位后行RFCA。结果11例均有频发PVC,5例有反复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下壁导联QRS波呈R形且高大直立,V1导联呈rS型,胸前导联多移行于V3以前,V6导联多呈Rs型或无S波。V1导联r波时限(84.6±9.8)ms,占QRS波时限的50%以上;r/S振幅比值0.72±0.31。有效消融靶点局部电图V波较体表心电图的QRS波明显提前(35.6±8.9)ms,有效靶点放电2~8 s见PVC减少至消失。结论起源于主动脉窦的PVC其下壁导联QRS波呈R形且高大直立,V1或V2导联r波时限宽(〉50%同导联QRS波),r波振幅高(〉30%同导联S波);主动脉窦内PVC的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左心室流出道心外膜侧室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道9例经电生理检查证实的特发性左心室流出道心外膜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体表心电图及电生理检查特点.方法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15~58岁,6例为运动诱发的持续性室速,3例为运动诱发的非持续性室速.结果室速时,9例体表心电图QRS波全部呈现右束支阻滞图形(8例胸前导联V1-V6呈现高R波),Ⅱ、Ⅲ、aVF导联为高R波,Ⅰ、aVL导联为QS波.电生理检查,右心室和左心室心内膜标测未发现最早心室激动点,在较早心室心内膜激动处的心内电图多呈现起始部低幅电位,提示远场电位.心室内起搏标测未发现与室速体表心电图12导联QRS波形态相同的起搏点.8例通过心脏静脉系统标测发现最早的心室激动点[体表心电图最早QRS波前15~50ms,平均(32±12)ms]和完全或近乎完全的起搏标测位于心大静脉的远端1例、心前间隔静脉的近端7例.1例患者在左心室流出道消融成功,1例患者在心大静脉远端血管内消融成功.其他患者在右心室和/或左心室内消融失败.结论心脏静脉标测可以鉴别出特发性左心室流出道心外膜侧室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尖瓣环游离壁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VAs)体表心电图特点及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连续9例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的VAs患者。所有患者均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采用压力监测导管进行激动标测和基质标测,行射频消融治疗,分析患者12导联心电图QRS波特征。结果 9例VAs患者经射频消融即刻成功8例(8/9),失败1例(1/9),后经心外膜标测消融,心内膜、心外膜均可见大片异常电压区,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的VAs患者心电图特征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V1、V2导联呈r S型,Ⅰ、V5及V6导联呈R型,胸前导联移行区通常在V4或之后,由三尖瓣环后侧壁到侧壁再到前侧壁,下壁导联R(r)波逐渐增高,而S(s)波逐渐变浅甚至消失,同时R(r)波呈Ⅱa VFⅢ,S(s)波呈ⅢaVFⅡ。结论三维标测系统指导射频消融治疗三尖瓣环游离壁起源的VAs安全有效,该部位起源的VAs患者有典型心电图特征,部分超声心动图结构正常的患者继发于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可能为其早期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在三维心腔内超声引导下应用压力监测导管标测和消融左心室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VAs)的初步经验。方法 2017年6月至2018年4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施行经CartoSound指导射频消融治疗左心室乳头肌起源VAs的患者10例,均采用压力监测导管进行激动标测,并行射频消融治疗,同时分析其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RS波群特征。结果 10例患者VAs的QRS波时限为(149.0±17.8)ms,其中6例VAs起源于左后乳头肌,4例VAs起源于左前乳头肌。左后乳头肌起源VAs表现为右束支阻滞,电轴左偏,Ⅲ导联主波向下,aVL导联主波向上;左前乳头肌起源VAs表现为右束支阻滞,电轴右偏,Ⅲ导联主波向上,aVL导联主波向下。除1例起源于左后乳头肌VAs患者消融失败外,其余9例患者均即刻消融成功,对10例患者随访6个月,1例起源于左后乳头肌的VAs复发。消融靶点至体表QRS波起始时限为(25.8±3.8)ms。所有患者双极电图靶点处窦性心律下无领先于QRS波的P电位,其中9例患者VAs时可记录到提前QRS波的高频电位。即刻消融成功患者的平均放电(2.4±1.3)次。结论左室前乳头肌和后乳头肌起源的VAs在心电图上有明显差别,CartoSound指导下应用压力导管进行左室乳头肌标测和消融可提高成功率,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静脉系统(CVS)心外膜起源室性早搏(PVCs)/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和标测消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12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男10例,女2例,年龄49.08±15.26岁。体表12导联心电图(ECG)、动态心电图示频发PVCs或短阵VT。12例术中均先行心内膜标测,均未标测到理想消融靶点,考虑PVCs/VT源自心外膜,置入冠状静脉窦(CS)电极至心大静脉(GCV)、前室间隔静脉(AIV)。确定PVCs/VT起源于CVS后,应用盐水灌注消融导管,以15~30 W放电(温控43℃、盐水速度17~30 ml/min)。分析体表ECG特征。结果 10例即刻消融成功,消融靶点分别位于GCV(7例)、AIV(2例)、后侧支静脉(PLV)(1例),局部V波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早28.67±5.35 ms,消融部位阻抗212.8±45.2Ω;2例因消融导管无法到达AIV中段靶点,消融失败;无标测与消融并发症。PVCs/VT的QRS波时限为148.33±18.09 ms,起始部见"delta"波4例,最大偏差指数(MDI)0.67±0.27。PLV消融成功病例Ⅰ导联QRS波呈R型,另外9例PVCs/VT时的Ⅰ导联QRS波以负向波为主,其中5例GCV消融成功患者的Ⅰ导联QRS波起始部见q波(QWLⅠ)。GCV消融成功的PVCs/VT心电图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胸前导联R波移行较早,移行于V1导联;AIV消融成功PVCs/VT心电图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胸前导联R波移行于V3导联。随访1~10个月,1例PVCs 24 h 3 982个,余病例未见复发,成功率75%。结论QWLⅠ、MDI≥0.6是GCV起源的PVCs/VT重要诊断标准之一;约75%CVS起源的心外膜PVCs/VT可以经CVS安全、有效地进行标测和消融。  相似文献   

6.
经皮心包穿刺行心外膜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介绍1例经皮心包穿刺行心外膜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射频消融治疗。方法患者女性,45岁,反复心悸、心慌、胸闷2年,伴黑矇2次。心电图提示:室速,心率为188~194次/分,QRS波宽大畸形,Ⅰ、Ⅱ、Ⅲ、aVF、V5、V6导联QRS波主波朝上,并在R波的顶端有明显切迹,V1导联主波朝下。在Carto标测系统指引下行室速射频消融术。结果常规心内膜标测在右室游离壁标测到最早激动点,局部激动时间(LAT)较体表心电图V1导联QRS波提早96 ms,于此处起搏大头时QRS波形与发作时体表心电图相似。应用冷盐水大头以35~40 W、40~50℃在该处及周围反复放电消融不能终止心动过速。在X线透视下行经皮剑突下心包穿刺,送入4 mm磁导航温控大头经心包腔至右室心外膜,在右室游离壁心外膜标测到最早激动点,LAT较体表心电图V1导联QRS波提前109 ms。行右冠状动脉造影后,以温控40 W、55℃,消融10 s,终止室速,巩固放电90 s。术后心电生理检查未能诱发心动过速。术后随访18个月无复发。结论经皮心包穿刺行心外膜消融术是对心内膜消融途径的一种有效补充方法,可以提高室速消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肺动脉窦(PSC)标测与消融在射频消融治疗形似右室流出道(RVOT)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VAs)中的价值。方法入选70例体表心电图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电轴向下的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经右股静脉进RVOT行电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证实为PSC或RVOT起源并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分析其体表心电图特点、电生理检查特征及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结果。结果 PSC起源VAs在体表心电图形态表现上与RVOT起源者无明显差异,均表现为QRS形态呈左束支阻滞图形,下壁导联R波直立。各PSC起源VAs体表心电图表现略有差异。60例(86%)患者激动标测最早激动点在PSC内,且成功在PSC内消融。约93%的患者于PSC内获得较好的起搏标测结果。其余10例患者最终消融成功靶点位于肺动脉瓣下RVOT后间隔部6例,前间隔4例。PSC内靶点电位领先体表QRS波(26.2±2.5)ms,远大于RVOT处标测结果(20.2±2.4)ms。结论 PSC起源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较常见。确定PSC内起源VAs约90%可在窦内消融成功。  相似文献   

8.
心外膜室速的心电图有其共同表现:QRS 时限≥200 ms,但也有部分时限≤120 ms;起始部有假性Δ波≥34 ms;电轴多数左偏,胸前导联移行在 V2以后;V2导联 R 波达峰值时间延长≥85 ms;最短 RS 时间≥121 ms。识别左心室起源的心外膜室速:Ⅰ导联呈 Q 波的基底、心尖部室速;Ⅱ、Ⅲ、aVF 导联无 Q 波的基底部室速;Ⅱ、Ⅲ、aVF 导联呈 Q 波的基底上部、心尖部室速;最大转折指数可识别左室流出道心外膜室速,当最大转折指数≥0.55可识别远离主动脉窦的心外膜室速。识别右心室起源的心外膜室速:Ⅰ导联呈 Q 波且右室前壁导联呈 QS,预示心外膜室速可能性大;Ⅱ、Ⅲ、aVF 导联起始 Q 波,可在同步电生理标测时观察到位于右心室心外膜起源的室速。但不同部位及不同病因的室速又有其特殊性,术前通过体表心电图进行较为精确的定位对室速消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起源于三尖瓣环(TA)顶部的室性期前收缩(PVC)体表心电图特点、腔内心电图特征和导管消融治疗效果。方法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263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中220例行导管消融治疗,证实起源于TA顶部的PVC患者共8例,分析8例患者心电图特点。结果 8例患者全部消融成功,随访6个月无复发。体表心电图QRS波均呈左束支传导阻滞样图形,Ⅰ导联R波高于窦性心律时[(0.75±0.12)mV比(0.93±0.17)m V,P0.005],下壁(Ⅱ、Ⅲ、a VF)导联与窦性心律时相近,显著低于右心室流出道起源者(P0.01);a VR导联以负向为主,a VL导联则多为正向,均与窦性心律时相似,而临近的右心室流出道前壁起源aVL导联多为负向;胸前导联移行通常在V_3~V_4晚于窦性心律时;QRS波常见切迹,以下壁导联和V_4~V_6导联多见。靶点处常可见到反转电位或负向起始电位。结论起源于TA顶部的PVC具有一定的心电图特征,本研究通过体表心电图早期识别起源部位,采用特殊的导管到位方式,均成功通过导管消融术有效终止PVC发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左前分支起源的室性早搏(PVC)的心电生理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结果.方法 6例排除器质性心脏病的左前分支起源的PVC患者,均在三维电解剖(Carto)标测系统指导下消融.结果6例患者标准12导联心电图PVC均表现为:右束支阻滞(RBBB)+左后分支阻滞(LPFB);V1~V6呈Rs型,Ⅰ、aVL呈rS或QS型,Ⅱ、Ⅲ、aVF呈qR或qRs型,aVR呈Qr或QS型;电轴右偏;QRS时限为(118±17)ms;PVC的移行区指数(transitional zoneindex)平均为(-2.08±0.49).在成功消融靶点(最早或提前激动点)附近均记录到浦肯野电位(purkinje potential,PP),位于左心室前外侧间隔或左心室中间隔高位,Ⅴ波提前于体表心电图QRS波20 ~48(33.0±9.9)ms.6例患者采用冷盐水灌注消融或普通Carto导管消融,即刻成功,无并发症.术后随访(11±5)个月,5例患者PVC完全消失,1例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的PVC <1000次.结论 起源于左前分支处的PVC可在消融导管标测到PVC最早或提前激动点并伴有PP处成功消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接触球囊标测系统指导下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室早)导管消融疗效及体表心电图应用价值。方法:术前根据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室早的形态特征初步判断室早起源部位,对58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室早患者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其中26例采用传统标测法,32例采用非接触球囊标测法(Ensite三维标测法)。结果:①非接触球囊标测法与传统标测法相比较,成功率高(100% vs. 81%)、复发率低(3% vs. 19%),X线曝光时间短[(3.6±1.4)min vs.(32±12)min];②标测和消融结果显示30例患者室早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其中7例起源于前间隔,9例起源于中间隔,14例起源于后间隔。22例患者室早起源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其中7例起源于前游离壁,4例起源于中游离壁,11例起源于后游离壁。体表心电图特征对判断室早起源部位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论:非接触球囊标测系统指导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安全有效,仔细分析心电图室早QRS波形态特征有助于判定室早起源部位,并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起源于三尖瓣环的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方法。方法:对33例经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诊断为三尖瓣环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分析和总结其消融方法和心电图特征。结果:在33例患者中,21例起源于三尖瓣环间隔部,消融成功率80.9%(17/21);12例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消融成功率91.7%(11/12)。消融间隔部室性心律失常有导致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有时需要至瓣膜下消融才能成功。三尖瓣环游离壁室性心律失常的QRS波时限明显长于三尖瓣环间隔部室性心律失常[(159±17)ms对(122±4)ms,P<0.01)]。三尖瓣环游离壁室性心律失常的V 1导联多呈rS型,而三尖瓣环间隔部室性心律失常的V 1导联则多呈QS型。三尖瓣环游离壁室性心律失常胸前导联QRS波的移行≥V 4导联,而三尖瓣环间隔部室性心律失常的QRS波的移行大多≤V 3导联。结论:射频消融能够有效治疗起源于三尖瓣环的室性心律失常。三尖瓣环游离壁和间隔部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具有完全不同的心电图特征,可有效指导消融导管的定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右锁骨下静脉途径结合应用长鞘(SR0)导管射频消融三尖瓣环下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8例患者,根据心电图和/或动态心电图诊断为三尖瓣环附近起源室性早搏(PVC)/室性心动过速(VT),均接受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术前曾经或术中采取常规下腔静脉途径消融失败后,改经右锁骨下静脉途径并辅用长鞘SR0进行标测与消融。消融成功后,结合靶点位置分析心电图及消融结果。结果 8例消融均获成功。根据消融导管的X线影像特征、电解剖证实其起源于三尖瓣环下6~9点。12导联体表心电图的PVC/VT的QRS波均呈左束支传导阻滞伴电轴左偏图形,Ⅰ、aVL导联主波向上,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下,2例肢体导联见切迹,QRS波时限174.75±13.44 ms,消融靶点局部V波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早27.5±3.16 ms。8例成功消融靶点图只见V波,6例有峰电位。随访2~12个月,1例PVC复发。结论在长鞘辅助下,经右锁骨下静脉途径能够安全、有效地消融治疗三尖瓣环下PVC/VT,是经股静脉途径消融失败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ARTO3指导下室性早搏射频消融的方法和成功率。方法 61例室性早搏患者根据体表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初步确定起源部位,CARTO3指导下激动标测,最早激动点且局部单极电图呈QS为靶点;温控消融,功率20~50W。结果室性早搏右心室流出道起源33例,消融成功率90.9%,间隔部起源成功率93.1%;起源于房室瓣环7例,消融成功率85.7%;非左室流出道起源消融成功患者V2导联最早心室激动至R波峰间期(Intrinsicoid deflection time,IDT)显著短于消融失败患者(34.2±8.4 ms vs.51.6±17.9 ms,P0.01)。结论 CARTO3指导下射频消融起源于心室流出道、房室瓣环等部位的室性早搏安全有效,以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成功率最高,IDT值对于术前估测消融成功率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经心内膜消融失败的难治性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在高密度标测下的电生理特点及经心外膜消融成功的经验。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描述性研究, 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10月来自3家医疗机构共186例经术中电生理检查确诊为局灶性房速患者, 使用高密度标测系统常规进行心内膜导管消融。13例经心内膜消融失败患者中, 3例起源于心耳尖部接受外科微创手术行心耳结扎或切除, 10例经心外膜标测和消融成功。总结并分析10例经心外膜消融成功患者的临床特征、电生理检查、高密度标测相关指标、消融及随访结果。结果 10例经心外膜消融成功的局灶性房速患者中, 女7例、男3例, 年龄(38.4±11.5)岁, 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1.2%±4.6%, 抗心律失常用药(包括Ⅰ类、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共(1.5±0.7)种。内外膜联合的高密度标测结果:3例起源于右心耳与上腔静脉交界处、3例起源于Bachmann束在左心房的插入点、2例起源于右心房游离壁的心外膜侧、1例于右心耳心外膜侧、1例起源于左心房心外膜Marshall静脉区域。心外膜最早激动点(EAS)的激动时间提前心内膜(8.3±4.5) ms, 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乳头肌(APM)-调节束(MB)结合部起源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和电生理特点。方法对APM-MB起源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PVC)8例及APM体部起源者2例的心电图特点进行比较。在心脏三维电解剖标测和心腔内超声指导下行激动标测、并记录最早激动点特征,于该处及邻近部位行起搏标测并予比较,消融后予24 h动态心电图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 APM-MB起源PVC时QRS波时限133~161(143.1±11.1)ms,类本位曲折时间46~58(51.1±3.7)ms,均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电轴指向左上,胸前导联移行均晚于V5,下壁导联下降支均可见切迹而起源于APM体部者无切迹。最早激动点提前体表QRS起点12~25(18.5±4.9)ms,5例(5/8)可见浦肯野电位。所有患者于该处起搏标测形态符合,与APM体部起搏(4/8)相比下壁导联下降支均有切迹(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于最早激动点消融6例(6/8)PVC消失,2例QRS波有改变,予继续标测消融后消失。随访(15.0±8.9)个月,1例(1/8)复发。结论 APM-MB起源PVC具有独特的心电图和电生理特点,心脏三维电解剖标测结合心腔内超声引导下消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起源于左后分支的室胜早搏(PVC)的临床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经验。方法8例无器质性心脏病且频发PVC的患者(男5例,女3例),其中5例伴有阵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年龄19—54(42.7±10.6)岁。其中3例患者行常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5例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系统)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在左后分支标测到最早心室激动点处给予温度控制下射频导管消融。结果8例患者术前均以体表心电图定位起源于左后分支处区域,其PVC或左心室室速的体表心电图均为典型特发性左心室室速(ILVT)表现(QRS波呈右束支阻滞图形,心电轴左偏,QRS时限≤160ms)。其中,QRS波I导联6例呈rS,2例呈Rs;aVL导联呈qR;II、Ⅲ、aVF导联呈rs。胸前导联多在V,~V,处移形,由R转为Rs或rs。在消融成功部位(最早激动点)消融导管均记录到融合有浦肯野电位(PP)的V波,V波提前于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20—48(33.0±10.2)ms,8例患者行射频消融即时成功。术后3~15(8.1±4.2)个月复查,8例患者动态心电图的PVC均小于10000/24h。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起源于左后分支处的PVC,在消融导管标测到PVC最早激动点并融合有PP时可成功消融PVC。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不同位点的室性心动过速(VT)具有相应的心电图表现,本研究旨在摸索一种相对简单的根据体表心电图进行定位的方法 .方法 将RVOT分为游离壁和间隔而两大区,其中间隔面又分为9个区域.共320例RVOT-VT患者中,对213例既往消融成功患者的靶点与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中QRS波形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在消融前前瞻性地对另外107例患者的消融靶点进行预测,以检验其定位价值.结果 I导联对RVOT起源的VT有特殊的定位价值.在间隔面前部起源时,I导联以负向波为主,多为QS、Qr及rS型,随着起源点从前向后、从上向下,R波逐渐升高,其中起源于间隔侧中带(2、5、8区)时,以"M"型居多,在后壁时则表现为R波且有切迹.游离壁起源者的QRS时限明显延长,I和aVL导联的R波较间隔起源者高,而下壁导联的R波均较间隔的低(P<0.05).在前瞻性分析中,这些参数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均较高.结论 RV-OT不同部位起源的VT有相应的心电图特征,其中I导联形态尤其具有定位价值,为RVOT心律失常起源提供了简便的定位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PVCs)和(或)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提出鉴别流程。方法根据射频导管消融PVCs/VT有效靶点或心室最早激动点的X线胸片进行定位,分析不同起源PVCs/VT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群。结果828例接受导管消融,580例起源于右心室,248例起源于左心室,左、右心室起源者胸导联移行指数<0的分别占97.58%及7.24%;左和右心室流出道起源者下壁导联多数呈R型,V1上,多数右心室流出道起源者呈rS型,右室间隔起源呈QS型,主动脉瓣上起源者常呈rS或RS型;下壁导联上,左前分支起源者常呈qR型,左后分支起源者常呈rS型。结论结合体表心电图胸导联移行指数、下壁导联和V1上的QRS波群特征可初步判断特发性PVCs/VT的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起源于三尖瓣环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室性早搏(室早)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效果.方法 共12例特发性室速/室早患者接受常规电生理检查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对所有病例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12例室速/室早均消融成功,并证实均起源于三尖瓣环附近,7例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侧,5例起源于三尖瓣环间隔侧.三尖瓣环游离壁侧室速/室早QRS波平均时限长于三尖瓣环间隔侧室速/室早;游离壁侧室速/室早比间隔侧室速/室早QRS终末部更多见切迹.间隔侧室速/室早比游离壁侧室速/室早V1导联更多见QS型.结论 起源于三尖瓣环的室速/室早是特发性室速/室早的一个亚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掌握其体表心电图特点有助于消融术前判定室速/室早具体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