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目的分析经主动脉窦消融成功的室性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特点。方法 36例频发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PVCs/NSVT)的患者经主动脉逆行途径,在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下,在主动脉根部-左室流出道衔接部进行三维解剖重建、激动顺序标测和指导消融,且消融成功(1例部分成功),并分析其体表心电图特点。结果 36例患者,经左冠窦消融成功30例(83.3%),右冠窦6例(16.7%)。PVCs在体表心电图均表现心电轴下偏的反复单一形态的QRS波形。经左冠窦消融成功的PVCs/NSVT,Ⅰ导联为R、Rs、rS、r、q或rsr波,Ⅱ、Ⅲ、aVF导联均为高振幅R波,胸前导联PVCs R波移行区位于V_1~V_3导联,且PVCs移行区均早于窦性心律移行区,V_1导联表现为R、Rs、RS、rS或qr波,V_1或V_2导联R/S波幅指数2.64±2.03,R波时限指数0.62±0.12,Ⅲ导联与Ⅱ导联R波振幅比(RⅢ/RⅡ)1.09±0.18,aVL导联与aVR导联QS波振幅比(QSaVL/QSaVR)1.32±0.46。经右冠窦消融成功的PVCs/NSVT,Ⅰ导联为R、Rs、r波,Ⅱ、Ⅲ、aVF导联均为高振幅R波,胸前导联PVCs R波移行区位于V_1~V_3导联,V_1导联表现为R、Rs、rS波,V_1或V_2导联R/S波幅指数0.51±0.38,R波时限指数0.55±0.26,RⅢ/RⅡ0.95±0.23,QSaVL/QSaVR1.12±0.39。PVCs经左冠窦消融成功的V_1或V_2导联R/S波幅指数要高于右冠窦(P<0.05)。结论经左冠窦消融成功的室性心律失常多于右冠窦。体表心电图的相关特征有助于决策主动脉窦内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具体消融部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起源于主动脉窦(ASC)的室性心律失常,包括特发性频发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PVCs/VT)的心电图特点、电生理特征和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方法学。方法 15例频发PVCs/VT患者经右股静脉进右室流出道行最早激动顺序和起搏标测,消融不成功或失败的病例,采用经右股动脉途径行电生理检查,于心室及主动脉窦内标测PVCs/VT时最早心室激动(EVA),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分析其体表心电图特点、电生理检查特征及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结果 15例PVCs/VT患者,1例患者PVCs于无冠窦内消融成功,其体表心电图I导联为顿挫的R波,aVL为rSr波,消融靶点局部心室激动提前体表QRS波18ms,放电1次4s终止PVCs;余14例于左冠窦内标测到EVA,其体表心电图呈不典型左束支传导阻滞伴心电轴右偏,I导联为QS、rsr、rs或rS波,II、III、aVF导联为高振幅R波,V6均无S波,胸前导联R移行区12例位于V1~V3导联,仅2例位于V4导联,V1或V2导联R波时程指数≥50%者10例(71.4%)、R/S波幅指数≥30%者11例(78.6%)。9例即刻消融成功者于左冠窦内标测到的EVA提前于体表心电图QRS波(EVA-QRS时间)(45.1±8.0)ms,而5例消融未成功者EVAQRS时间为(26.4±5.9)ms(P0.05)。9例即刻消融成功者于消融靶点处可记录到位于PVCs/VT QRS波之前的高频低振幅电位(P1),窦性心律时于上述相同消融靶点处可记录到位于QRS波之后的高频低振幅电位(P2),于消融靶点处放电1~3次,3~10s内终止PVCs/VT,消融后9例P2电位均延迟;5例消融未成功者,2例于标测到EVA部位记录到P1电位。随访6个月至8年,10例即刻消融成功患者无复发;另5例消融未成功者1例服用倍他乐克心悸症状明显改善,1例服用心得安,心悸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余3例患者症状无改善。1例于左冠窦内消融患者术后24h出现严重心绞痛及心电图缺血改变,经药物治疗5天症状消失,余患者在围术期及长期随访中无手术相关合并症发生。结论起源于ASC或其邻近组织的PVCs/VT,其体表心电图及电生理检查具有一定的特点,ASC内经射频导管消融可根治部分患者此类心律失常,应避免损伤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3.
对153例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室性心动过速(VT)18例,室性早搏(PVCs)135例。成功率95.42%。有效消融靶点的表现形式:①激动顺序标测PVCs电位较体表心电图QRS波领先30ms以上成功率高;②起搏时QRS波形态与体表心电图PVCs的QRS波12个导联上的形态相同成功率高,且有3种特征;③放电时PVCs或VT很快消失或出现同形PVCs增多或VT持续时间延长,频率增快,随即消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左室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基本心电图特征及左室不同部位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方法连续入选2005年3月至2014年10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频发室性早搏(PVCs)和(或)室性心动过速(VT)并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有临床PVCs/VT发作时的体表十二导联心电图,以术中消融治疗成功靶点作为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源点,分析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总体特征以及左室不同起源部位PVCs/VT的体表心电图各QRS波群形态特点。结果共纳入237例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中78例起源于左室(78/237,32.9%)。左室起源的PVCs/VT在V_1导联绝大多数呈rsR′或R形(72%),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特点,少部分V_1呈rS或RS形(23.5%);胸导联R波移行多在V_3导联之前(73.5%),移行在V_3导联之后者少见(7.3%),移行在V_3导联者为19.1%。其中V_3导联移行指数常<0者占绝大多数(92.3%)。左室流出道主动脉瓣上(主动脉窦)与主动脉瓣下起源者下壁导联及V_5-V_6导联均呈高R形(87.5%);主动脉瓣上起源者特点为:V_1导联多有S波呈rS/RS或QS形(84.2%),V_1导联主波向下(84.2%)。主动脉瓣下起源者V_1导联多呈R/rsR′形(80%),无S波,V_1导联主波向上呈右束支阻滞图形(80%),主动脉瓣下起源者所有胸前导联均呈高R波(80%)。左纤维三角及二尖瓣环前壁起源者下壁导联呈高R形、V_5-V_6导联呈Rs形(100%),V_1导联呈R/rsR′形呈右束支阻滞图形(100%)。左前分支及左前乳头肌起源者下壁导联主波向上为100%(下壁导联至少有1个导联呈qR形),且Ⅰ、aVL导联100%呈rS/QS形、V_5-V_6导联呈Rs形(100%)。左后分支及左后乳头肌起源者下壁导联主波向下(100%呈rS/QS形),且Ⅰ、aVL导联100%呈qR形、V_5-V_6导联呈rS/RS形(85.2%)。心尖部起源者下壁导联主波方向向下且均呈rS/QS形、V_5-V_6导联呈QS形(100%),其中Ⅰ导联均呈QS形。结论根据体表心电图胸导联R波移行导联、V_3导联移行指数,可以明确PVCs/VT起源于左室;根据下壁导联、Ⅰ、aVL导联、V_1导联、V_5-V_6导联QRS波群特征,可初步判断PVCs/VT在左室的各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PVCs)和(或)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提出鉴别流程。方法根据射频导管消融PVCs/VT有效靶点或心室最早激动点的X线胸片进行定位,分析不同起源PVCs/VT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群。结果828例接受导管消融,580例起源于右心室,248例起源于左心室,左、右心室起源者胸导联移行指数<0的分别占97.58%及7.24%;左和右心室流出道起源者下壁导联多数呈R型,V1上,多数右心室流出道起源者呈rS型,右室间隔起源呈QS型,主动脉瓣上起源者常呈rS或RS型;下壁导联上,左前分支起源者常呈qR型,左后分支起源者常呈rS型。结论结合体表心电图胸导联移行指数、下壁导联和V1上的QRS波群特征可初步判断特发性PVCs/VT的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ARTO标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VT)的方法和对射频消融(RFCA)的指导作用;分析RVOT-VT起源点与12导联心电图的关系,探讨12导联心电图对RVOT-VT起源点定位的辅助作用.方法14例特发性RVOT-VT患者,男性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9.0±8.0岁.所有病人均行常规电生理检查,对诱发室性心动过速(VT)或有频发室性早搏(PVCs)的病人,采用CARTO标测VT或PVCs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如不能诱发VT或无频发PVCs患者,在窦性心律下标测RVOT的解剖结构,然后进行起搏标测,寻找起搏ECG与临床上VT或PVCs的ECG相同或相似的最佳起搏点作为RFCA的靶点.通过成功地RFCA确定每例VT起源点在RVOT的部位,然后分析每例VT起源点对应的12导联心电图特征.结果14例病人中,有8例病人手术时在基础状态下或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后有频发的PVCs,通过捕捉和标测PVCs重构RVOT的解剖结构和PVCs的电激动顺序,顺利地标出PVCs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另6例临床上有持续性VT的病人,有2例术中诱发出持续性VT.在VT状态下用CARTO标测VT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2例只诱发短阵持续性VT和另2例只有在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后诱发出非持续性VT的患者,用起搏标测找出最佳消融,靶点.所有14例RVOT-VT均成功地进行了RFCA,成功率为100%.VT起源于间隔部8例(58%),后壁4例(28%),外侧壁2例(14%).Ⅰ、aVL和aVR导联上的QRS波形态有助于确定VT起源点在间隔部或游离壁;V3导联上的R/S比值有助于确定VT起源点在RVOT的上部或下部.结论CARTO标测通过在VT或PVCs时行激动顺序标测或无VT和PVCs时行起搏标测可以准确地确定VT或PVCs的起源点,并有效地指导RFCA.VT或PVCs的十二导联心电图有助于在术前定位VT或PVCs在RVOT的起源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arto标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的方法和对射频导管消融(RFCA)的指导作用;分析RVOT-VT起源点与12导联心电图的关系,探讨12导联心电图对RVOT-VT起源点定位的辅助作用.方法14例特发性RVOT-VT患者,男性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9.0±8.0)岁.所有病人均行常规电生理检查,对诱发室性心动过速(VT)或有频发室性早搏(PVCs)的病人,采用Carto标测VT或PVCs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如不能诱发VT或无频发PVCs患者,在窦性心律下标测RVOT的解剖结构,然后进行起搏标测,寻找起搏心电图与临床上VT或PVCs的心电图相同或相似的最佳起搏点作为RFCA的靶点.通过成功的RFCA确定每例VT起源点在RVOT的部位,然后分析每例VT起源点对应的12导联心电图特征.结果14例病人中,有8例病人手术时在基础状态下或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有频发的PVCs,通过捕捉和标测PVCs重构RVOT的解剖结构和PVCs的电激动顺序,顺利地标出PVCs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另6例临床上有持续性VT的病人,有2例术中诱发出持续性VT.在VT状态下用Carto标测VT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2例只诱发短阵持续性VT和另2例只有在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诱发出非持续性VT的患者,用起搏标测找出最佳消融靶点.所有14例RVOT-VT均成功地进行了RFCA,成功率为100%.VT起源于间隔部8例(57%),后壁4例(29%),外侧壁2例(14%).I、aVR和aVL导联上的QRS波形态有助于确定VT起源点在间隔部或游离壁;V3导联上的R/S比值有助于确定VT起源点在RVOT的上部或下部.结论Carto标测通过在VT或PVCs时行激动顺序标测或无VT和PVCs时行起搏标测可以准确地确定VT或PVCs的起源点,并有效地指导RFCA.VT或PVCs的12导联心电图有助于在术前定位VT或PVCs在RVOT的起源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右锁骨下静脉途径结合应用长鞘(SR0)导管射频消融三尖瓣环下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8例患者,根据心电图和/或动态心电图诊断为三尖瓣环附近起源室性早搏(PVC)/室性心动过速(VT),均接受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术前曾经或术中采取常规下腔静脉途径消融失败后,改经右锁骨下静脉途径并辅用长鞘SR0进行标测与消融。消融成功后,结合靶点位置分析心电图及消融结果。结果 8例消融均获成功。根据消融导管的X线影像特征、电解剖证实其起源于三尖瓣环下6~9点。12导联体表心电图的PVC/VT的QRS波均呈左束支传导阻滞伴电轴左偏图形,Ⅰ、aVL导联主波向上,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下,2例肢体导联见切迹,QRS波时限174.75±13.44 ms,消融靶点局部V波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早27.5±3.16 ms。8例成功消融靶点图只见V波,6例有峰电位。随访2~12个月,1例PVC复发。结论在长鞘辅助下,经右锁骨下静脉途径能够安全、有效地消融治疗三尖瓣环下PVC/VT,是经股静脉途径消融失败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1组起源于心外膜远离crux区和summlt区城的特发性室性早搏(PVC)的心电图、标测特征, 以及经皮心包穿刺心外膜消融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武汉亚洲心脏医院共收集9例在经皮心包穿刺心外膜消融的特发性PVC患者资料, 通过心外膜标测和消融确定PVC的起源部位, 分析不同起源部位的体表心电图和标测特征。如GRS波宽度, 相应导联GRS波呈GS型, 心内膜标测提前量。如体表起始有无"r"波, GRS波宽度以及心内膜最早激动总相比于GRS波起点的提前量。结果入选9例患者, 年龄(32±13)岁。其中男6例, 所有患者PVC均起源于心外膜, 其中有4例位于下壁, 1例位于前壁, 1例位于心尖部, 其余3例位于侧壁。体表心电图的对应导联组QRS波为无"r"波的QS型。在心内膜和心外膜都进行标测, 两者激动提前QRS时限分别为(-11±4)ms和(-25±8)ms。所有患者心内膜单极电图均呈rS型, 外膜起源处标测单极电图为QS型。所有患者均消融成功且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中位随访11个月无复发。结论部分特发PVC可起源于远离cru...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分析起源于右室间隔部His束附近的室性期前收缩(PVCs)体表心电图(ECG)特征,及应用非接触标测技术指导下射频消融效果。方法:选择8例右室间隔部His束附近的PVCs患者,分析12导联ECG特征,并分析采用Ensite array球囊非接触标测系统指导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8例患者中,最早激动点均位于右室间隔部His束附近,其12导联ECG中Ⅰ、aVL、V5、V6导联均呈振幅较高的R型,V1导联均呈QS型;胸前导联R波移行多在V3~V4导联之间。其中7例成功消融,另1例因距离His束太近,放电时出现Ⅰ°房室传导阻滞而放弃。8例均无消融术相关并发症。成功消融的7例随访了3~23(12±7)个月,无PVCs恢复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结论:右室间隔部His束附近的PVCs具有其特征性,非接触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此类PVCs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