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物切除术(TURBT)联合膀胱内卡介苗(BCG)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4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行TURBT联合膀胱内BCG灌注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年,其中4例出现尿频、尿急、尿痛,2例肉眼血尿,2例全身流感样表现,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或者治愈,均未退出治疗,其中2例复发,复发率4.76%。结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采用TURBT联合膀胱内BCG灌注治疗的短期疗效良好,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卡介苗(BCG)膀胱灌注治疗的疗效、预后因素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47例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TURBT)术后接受BCG膀胱灌注的中、高危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累积复发率、累积进展率、1年无复发生存率、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及平均无进展生存时间评估BCG膀胱灌注治疗的疗效.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究BCG膀胱灌注治疗后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采用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5.0版评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47例患者中男128例(87.1%)、女19例(12.9%),中位随访时间为25(4~85)个月,年龄为39~98(66.5±10.6)岁.1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1.9%(104/127),累积复发率为21.8%(32/147),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为49.49个月;累积进展率为9.5%(14/147),平均无进展生存时间为56.81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膀胱癌复发史和病理分期与BCG膀胱灌注治疗后肿瘤复发相关(P=0.004、0.06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膀胱癌复发史(HR=2.081,95%CI 1.048~4.130,P=0.036)是BCG膀胱灌注治疗后肿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86.6%(110/127)的患者在BCG膀胱灌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1级不良反应38例(29.9%),2级不良反应69例(54.3%),3级不良反应3例(2.4%),无4、5级不良反应患者.9.5%(14/147)的患者因不耐受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结论 中、高危NMIBC患者TURBT术后BCG膀胱灌注治疗效果显著,膀胱癌复发史是患者BCG膀胱灌注治疗后肿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患者在BCG膀胱灌注治疗过程中会发生一定不良反应,但大部分可耐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 NMIBC)患者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膀胱灌注治疗的疗效,预后因素以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2014年4月至2021年4月长海医院收治的149名接受BCG灌注的中、高危NMIBC患者的临床数据。随访时间中位数为25个月(4~85个月),其中男性130例(87.2%),女性19例(12.8%)。平均年龄(66.6±10.6)岁。所有患者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术后进行规律BCG膀胱灌注。采用累计复发率、累计进展率、1年无复发生存率、平均无复发及平均无进展生存时间评估BCG灌注治疗的疗效,单因素和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探究危险因素,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5.0版(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 Vesion5.0, CTCAE Vesion5.0)评估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1年无复发生存率80.8%(105/130)、累计复发率22.1%(33/149),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49.64(45.18-54.11)个月;累计进展率9.40%(14/149)、平均无进展生存时间48.95(44.23-53.67)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膀胱癌复发病史(P=0.003)和临床分期(P=0.058)与灌注预后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膀胱癌复发病史(P=0.003,HR=3.50)是BCG灌注后肿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86.8%(112/129)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1级不良反应38例(29.5%),2级不良反应71例(55.0%),3级不良反应3例(2.3%),无4及5级不良反应。17例无任何不良反应,8.05%(12/149)的患者因不耐受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结论 中、高危NMIBC患者TURBT术后BCG膀胱灌注治疗效果显著,膀胱癌复发病史是中、高危NMIBC患者BCG灌注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BCG膀胱灌注存在一定不良反应,但大部分不良反应等级较低,患者可耐受。  相似文献   

4.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以及淋巴结转移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28例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筛选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及Log-rank test作生存分析。结果:61例(18.60%)患者259枚淋巴结发生转移,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型、肌层浸润深度、脉管侵犯、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以及分化程度3个因素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数为1~2枚组和≥3枚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3.1%和21.4%(P=0.018);单组淋巴结转移与多组淋巴结转移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8.8%和26.8%(P=0.025)。结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以及细胞分化程度,受浸润淋巴结个数和组数越多,患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表柔比星膀胱灌注防治初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和毒副反应.方法:将6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两组均采用TURBt手术治疗,术后观察组采用表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对照组采用卡介苗(BCG)膀胱灌注治疗,随访1年评价两组复发率,观察毒副反应.结果:观察组随访...  相似文献   

6.
分析1986年1月至1997年12月该院收治的有子宫肌层浸润的20例Ⅲ期卵巢癌资料。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Kaplan-Meier描绘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生存率差异,Cox'S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肿瘤子宫肌层浸润性卵巢癌占同期Ⅲ期卵巢癌的7.5%,5年生存率为0,与同期卵巢癌的23.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残留灶直径>1 cm(P=0.0000)、肿瘤侵犯子宫肌层(P=0.0029)、有难治性腹水(P=0.0000)和透明细胞癌(P=0.0038)是影响卵巢癌总体生存率的危险因素;而粘液性癌和接受辅助静脉和腹腔化疗是保护因素。结果表明,子宫肌层肿瘤浸润是影响晚期卵巢癌预后的不良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红色诺卡菌细胞壁骨架(nocardia rubra cell wall skeleton,N-CWS)和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膀胱灌注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患者手术的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4月至2021年4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86例中高危NMIBC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数据。根据膀胱灌注药物,将患者分成N-CWS组(n=41)和BCG组(n=45)。随访2年比较2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N-CWS组患者6个月复发率为4.88%,低于BCG组的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5,P=0.723);N-CWS组患者1年复发率为9.76%,低于BCG组的17.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50,P=0.284);N-CWS组患者2年复发率为21.95%,低于BCG组的28.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37例女性生殖道癌肉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方法对1996年-2006年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住院手术治疗的37例女性生殖道癌肉瘤的临床、病理和预后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癌肉瘤中Ⅰ期15例、Ⅱ期9例、Ⅲ期11例、Ⅳ期2例。Ⅰ-Ⅱ期、Ⅲ-Ⅳ期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4.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对恶性腺体和间叶组织来源、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深度(仅对子宫癌肉瘤)、脉管浸润、p53基因表达、年龄(分<60岁和≥60岁2组)、妊娠次数(分≤4次和>4次2组)、是否化疗放疗与预后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表明,肌层浸润深度(P=0.006)、脉管浸润(P=0.046)、年龄(P=0.027)、妊娠次数(P=0.047)与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表明,对于子宫癌肉瘤,年龄(P=0.033)和肌层浸润深度(P=0.027)与预后有关。对于所有癌肉瘤,淋巴结转移(P=0.022)和p53基因表达(P=0.032)与预后有关。结论女性生殖道癌肉瘤患者的预后可能与年龄、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妊娠次数及p53基因表达等有关。加强对绝经后妇女的妇科超声普查对早发现生殖道癌肉瘤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术后膀胱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两附属医院2000~2010年原发性输尿管癌病例,统计其临床及病理资料,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与膀胱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用Kaplan-Meier法计算膀胱无复发生存率。结果随访104例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13~89个月),39例患者出现膀胱复发。尿脱落细胞学(P=0.000)、肿瘤数量(P=0.006)、肿瘤分级(P=0.039)及合并膀胱肿瘤(P=0.014)是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越多的患者,膀胱无复发生存率越差。结论尿脱落细胞学、肿瘤数量、肿瘤分级及合并膀胱肿瘤与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术后膀胱复发密切相关。含有危险因素的病例可能需密切随访和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膀胱灌注治疗的最佳方案,并探讨影响灌注治疗后肿瘤复发的临床病理因素。评估现有NMIBC预后预测模型在我院NMIBC人群中的使用价值。  方法  自2016年起,将在本院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确诊为中高危NMIBC的患者纳入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卡介苗(BCG)19次、15次组及表柔比星(EPI,治疗18次)组,入组人数比例为2∶2∶1,进行膀胱灌注治疗。记录灌注前、中、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采用无复发生存为终点指标,绘制生存曲线,评估比较上述3种方案的治疗效果,并对病理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索各项因素与灌注治疗后肿瘤复发的关系。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评估西班牙泌尿肿瘤研究组(CUETO)预后预测模型及欧洲肿瘤研究及治疗组织(EORTC)预后预测模型对患者的预测准确性。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93例NMIBC患者(BCG19组35例,BCG15组37例,EPI组21例),中位随访时间33.46个月。其中22例患者肿瘤复发,8例患者出现肿瘤进展。生存曲线示,BCG组无复发生存优于EPI组(P=0.002),而BCG19和BCG15两组间的无复发生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BCG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EPI组患者(84.7% vs. 61.9%,P=0.022),但均未出现3~5级并发症。CUETO模型及EORTC模型的c-index高于单纯根据肿瘤T分期、核分级或EAU风险分层预测,且在BCG组中的c-index较在整体患者中更高。  结论  在本研究人群中,BCG膀胱灌注治疗的膀胱癌复发率较EPI膀胱灌注治疗低。CUETO模型及EORTC模型更适合对BCG膀胱灌注治疗的患者而非对整体患者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放射治疗 +化疗预防肌层侵犯的浸润性膀胱癌保存膀胱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  2 3例肌层侵犯的浸润性膀胱移性细胞癌保存膀胱术后在丝裂霉素规则膀胱灌注化疗的基础上行放射治疗 (研究组 ) ,照射平均剂量为 51 4 8± 462cGy。以 2 9例同期同样病变行保存膀胱术后单纯丝裂霉素规则膀胱灌注化疗的为对照 (对照组 )。所有病例随访 3年以上 ,平均随访 41 6个月 ( 3 6-60 )。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 3年盆腔复发率为 1 7 4%和 44 8% (P =0 0 3 6) ;3年远地转移率分别为 1 7 4和 2 4 1 %(P =0 554 ) ;3年生存率分别为 81 8%和 86 2 % (P =0 670 )。研究组除 2例因放射性膀胱炎分别中断 3d和 1周后继续治疗外 ,其余均按计划完成治疗。结论 保存膀胱术后放射 +化疗治疗能有效降低肌层肌层侵犯浸润性膀胱癌盆腔复发率 ,且是膀胱癌保膀胱术后理想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小浸润腋窝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9年5月在本院乳腺外科接受治疗的20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小浸润患者的资料。按照患者是否出现腋窝前哨淋巴结转移分为对照组183例和病例组17例。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小浸润患者出现腋窝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200例患者中有17例出现腋窝前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8.5%。两组年龄、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3 cm、组织学分级为高级均为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小浸润患者出现腋窝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直径较大、癌细胞的分化程度低为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小浸润患者出现腋窝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该种患者应积极的完成准确的前哨淋巴结组织活检。  相似文献   

13.
宫颈癌预后的Cox比例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宫颈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288例宫颈癌患者进行预后分析,以回归模型作为预后指数,分为预后指数≤1.5组221例,预后指数>1.5组67例,比较两组生存情况.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高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腺癌,病变累及子宫内膜和深肌层,伴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较差(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深肌层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是预后的显著因素;预后指数≤1.5组生存曲线高于预后指数>1.5组(χ2=30.497,P=0.000).结论 病理分级、深肌层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预后的显著因素,广泛性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有望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探讨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术后膀胱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两附属医院2000~2010年原发性输尿管癌病例,统计其临床及病理资料,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与膀胱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 用Kaplan-Meier法计算膀胱无复发生存率。结果随访104例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13~89个月),39例患者出现膀胱复发。尿脱落细胞学(P=0.000)、肿瘤数量(P=0.006)、肿瘤分级(P=0.039)及合并膀胱肿瘤(P=0.014)是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越多的患者,膀胱无复发生存率越差。结论尿脱落细胞学、肿瘤数量、肿瘤分级及合并膀胱肿瘤与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术后膀胱复发密切相关。含有危险因素的病例可能需密切随访和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5.
66例子宫内膜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指标,以期有助于筛选高危病例,指导治疗。方法:对66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参数,利用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分析。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发现患者的年龄、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宫颈侵犯、盆腔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腹腔细胞学阳性、和非内膜样腺癌类型(透明细胞癌和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与预后显著相关。在多因素分析中,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和宫颈侵犯与预后相关。腺鳞癌、腺棘皮癌与无鳞状上皮化生的内膜样腺癌的预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和宫颈受累是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指标,有助于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16.
膀胱癌患者膀胱粘膜随机活检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84年8月至1991年6月对54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粘膜多处随机活检176例次,其中术中随机活检(包括距肿瘤基底部2cm以内的癌旁)23例,既往有膀胱癌病史术后配合卡介苗(BCG)治疗者31例。随机活检部位左、右侧壁、底部和三角区。目前认为膀胱肿瘤复发的基础是粘膜病变,即肿瘤以外肉眼正常的粘膜存在着增生、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等。了解粘膜病变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及随访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膀胱根治性切除的治疗效果,并总结此类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膀胱根治性切除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共164例,分析其术后总生存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复发情况,以及影响其术后生存状况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入组的患者中159例为T1期,5例为单纯原位癌(CIS),6例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3.7%),中位随访时间46.5个月(7~99个月), 有14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失访。有16例(9.8%)患者发生疾病复发,最常见的复发部位为肝转移,其次为骨转移和肺转移。本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85%,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91%。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在总生存(P=0.012)和疾病特异性生存(P=0.011)上均显著优于未清扫者,术后发生肿瘤复发者,总体预后较差,其总生存时间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时间均显著低于无复发者(P均<0.001),是否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是术后发生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0,OR=2.695,95%CI 0.999~7.27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P=0.008,OR=1.071,95%CI 1.018~1.126)和是否进行淋巴结清扫(P=0.011,OR=3.385,95%CI 1.329~8.621)与疾病特异性生存相关。结论: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早期膀胱根治性切除有较大的治疗意义,对于这类患者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有可能带来生存上的获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中老年早期胃癌浸润深度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探讨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2月,六安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10例中老年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早期胃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期胃癌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110例患者中有54例肿瘤局限在黏膜层,其中53例无淋巴结转移,1例有淋巴结转移,56例肿瘤侵及黏膜下层,其中44例无淋巴结转移,12例有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表明,浸润深度不同的2组性别(P=0.739)、年龄(P=0.336)、大体分型(P=0.815)、肿瘤位置(P=0.410)、分化程度(P=0.519)、脉管癌栓(P=0.057)及神经侵犯(P=0.2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大小≥2 cm(P=0.005)及有淋巴结转移(P=0.001)的患者肿瘤侵及黏膜下层的比例高于黏膜层。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0.016)为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独立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浸润深度(P=0.044)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中老年早期胃癌浸润深度与肿瘤大小相关,肿瘤直径≥2 cm更容易出现肿瘤浸润黏膜下层,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越大,建议临床上对于肿瘤直径≥2 cm且侵犯黏膜下层的早期胃癌患者选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根治胃癌切除术时缩小手术清扫范围需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情况,探讨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75例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局,对组织学分级、病灶大小、深肌层浸润、子宫外转移、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治疗方式等因素进行单因素Kaplan-Meier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75例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7.9个月,生存时间为6~144个月,1、3、5a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0.6%、66.7%、49.9%。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结果表明:组织学分级、病灶大小、深肌层浸润、子宫外转移、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治疗方式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分级、深肌层浸润、FIGO分期、治疗方式是影响Ⅱ型1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组织学分级、深肌层浸润、FIGO分期可影响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情况,虽手术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术后补充治疗亦有望改善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Morales等[1]于1976年报道应用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BCG)治疗膀胱癌。目前BCG膀胱灌注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常用方法,但该治疗方法可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包括结核性前列腺炎。BCG致结核性前列腺炎发展为前列腺脓肿罕见,国内外仅有少数个案报道,现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近期收治的1例卡介苗膀胱灌注治疗致前列腺脓肿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