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人们对出血性腔隙性卒中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知之甚少 ,作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并且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资料及预后等方面 ,对出血性腔隙性与非出血性腔隙性卒中和非腔隙性脑出血进行了比较。本研究中 ,腔隙性卒中 439例、出血性腔隙性卒中 17例、非出血性腔隙性卒中 42 2例 ,非腔隙性脑出血 2 12例。与非腔隙性脑出血比较 ,出血性腔隙性卒中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 (94 1%∶5 8% ,P <0 0 0 4)、吸烟 (2 3 5 %∶8 5 % ,P <0 0 5 )、病变累及内囊 (5 3%∶15 6 % ,P <0 0 0 0 2 )、出院时无症状 (2 2 8%∶2 8% ,P…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单核苷酸多态性rs1885068不同基因型与不同卒中亚型长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通过对不同卒中亚型患者约4.5年的随访,记录患者卒中复发和全因死亡情况,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rs1885068不同基因型与卒中患者长期预后的相关性。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检测卒中患者单核苷酸多态性rs1885068的基因型。结果对不同卒中亚型患者随访后发现,单核苷酸多态性rs1885068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长期预后呈显著相关(log-rank P=0.034)。Cox比例风险模型校正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后,结果显示单核苷酸多态性rs1885068 T等位基因增加脑卒中复发和全因死亡1.65倍风险(HR=1.65;95%CI=1.04-2.61;P=0.032)。而单核苷酸多态性rs1885068不同基因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脑出血的长期预后无相关性。结论单核苷酸多态性rs1885068与腔隙性脑梗死的长期预后相关,是其预后的强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尽管高血压病已得到广泛治疗,但卒中仍然是美国的第三大死亡原因.降压治疗预防出血性卒中要比缺血性卒中更有效.为什么降压治疗预防缺血性卒中仅有部分是成功的?要理解这一点,必须对各种卒中亚型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差异加以分析.缺血性卒中主要有3种亚型小血管动脉病变性(腔隙性)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卒中和心源性卒中.高血压是导致腔隙性卒中的主要原因,而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卒中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则较小.因此,降压治疗能预防大部分腔隙性卒中,但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卒中的发生却没有大太的影响.由于过度降压可影响大脑自动调节功能,尤其是对老年和有卒中史的高血压患者,过度降压反而会导致卒中(J型曲线).假定有效的降压治疗可预防大部分腔隙性卒中,那么未来治疗的重点就应该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卒中和心源性栓塞的预防.在这方面,外科技术的改进、以稳定斑块为目的药物治疗方法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心源性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以及对可能发生的栓子源进行抗凝治疗均是有希望的方法.除了依从性差和治疗不充分等显而易见的原因外,对老年和卒中机制与血压无关的患者进行过度降压治疗,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在努力治疗高血压后仍有卒中发生.  相似文献   

4.
隐源性卒中是指虽经全面筛查仍未明确病因的缺血性卒中.研究显示,大部分隐源性卒中为栓塞性.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将栓子源不明的栓塞性卒中作为一种新的卒中亚型,并将其定义为除外颅内外血管狭窄和主要心源性栓子来源的非腔隙性缺血性卒中,有望为隐源性卒中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文章就其可能的潜在病因,例如低危心源性栓塞、反常性栓塞、非狭窄性易损斑块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缺血性卒中在一天中某一时段发病和其不同亚型的昼夜发病差异,作者对医院卒中登记资料作了研究,分析了首发卒中和复发卒中发病的昼夜节律是否不同。研究对象是1994年3月~1996年5月连续收治的缺血性卒中病人,发病后48h内作了CT检查(至少1次)。缺血性卒中分为腔隙性、非腔隙性和不确定性卒中;非腔隙性卒中又分为心源栓塞性(栓塞性卒中,PES)和非心源栓塞性(血栓形成性卒中,PTS)两亚型。作者对首发卒中和复发卒中也作了分析。病人首次表述因卒中症状被惊醒,其卒中可能在睡眠中发病;病人首次表述从…  相似文献   

6.
脑腔隙性梗塞与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部小血管病变--腔隙性梗塞是缺血性卒中与高血压密切相关的重要亚型,引起腔隙性梗塞的重要机制是脑部小血管壁的重塑致肥厚。本文就腔隙性梗塞与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改变以致血管重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且提出了通过外周血细胞检查间接反映脑部血管组织RAS状态的方法,对研究高血压病患者腔隙性梗塞和局部RAS的关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通过外科手术纠正中度颈内动脉狭窄的益处仅限于有症状患者,而腔隙性卒中与同侧颈内动脉狭窄之间的联系尚未得到证实。因此,颈动脉狭窄同侧腔隙性卒中患者是否能够像大动脉卒中患者那样被认为是有症状性的还有很大争议。意大利学者Silvestrini等进行了一项病例研究以寻找能够鉴  相似文献   

8.
神经系统疾病118单纯运动性轻偏瘫和感觉运动性卒中:腔隙性卒中极早期临床诊断的准确性[英]/ToniD…Stroke.-1994,25(1).-92~96腔隙性卒中(LS)与非腔隙性卒中可能有不同的发病机理和需要不同的临床治疗。有必要早期鉴别LS,作...  相似文献   

9.
降压治疗能够预防卒中,但预防复发性卒中的最佳目标水平尚不清楚。皮质下小卒中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of Small Subcortical Strokes, SPS3)研究组对不同血压目标值对近期腔隙性卒中患者卒中复发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据最近出版的Neurolog,报道,NINDs试验的研究表明,卒中亚型(如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心源性栓塞和腔隙性梗死)对静脉溶栓治疗的反应并没有影响。研究人员对2个地区卒中中心连续收治的静脉tPA治疗的90例急性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在所有的诊断评估完成后确定最终的卒中亚型,分析其与溶栓治疗疗效之间的关系,并与NINDS试验结果进行比较。校正基线NIHSS评分后发现,卒中亚型确诊基础上的临床转归没有明显改变。与NINDS试验的结果一样,这一研究认为在不同卒中亚型之间3h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是相似的。因此,静脉tPA治疗对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鲁西南地区45岁以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卒中亚型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来自鲁西南地区的95例45岁以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颈部超声、DSA结果等。结果95例患者中,男性显著多于女性(P〈0.05)。病因按TOAST分类,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27例,心源性脑卒中4例,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或腔隙性脑卒中8例,其他原因21例(其中烟雾病10例),不明原因35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位于前四位的是吸烟、高血压、饮酒、糖尿病,其中高血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最相关,饮酒与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最相关,吸烟与原因不明脑卒中最相关。脑血管造影显示27例存在脑动脉狭窄。结论原因未明的脑卒中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是鲁西南地区最常见的青年卒中亚型;吸烟、高血压、饮酒是鲁西南地区青年卒中的最常见危险因素;烟雾病在当地多见。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1986年1月~1992年12月986例首发卒中连续住院病人进行了研究,其中男518例,女486例,均于卒中发作后48h入院,并作脑CT检查、对阴性者重复CT或MRI。卒中亚型包括腔隙卒中、心源性栓子性梗死、动脉粥样化血栓形成性卒中、特因性卒中、原因不明性卒中、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自发性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非外伤所致)。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首发卒中病人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脑梗死患者进展性卒中的发生率、可能的预测指标以及预后。方法将起病在24小时内486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分成四组:即完全前循环梗死组(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组(PACI),腔隙性脑梗死组(LACI)和后循环梗死组(POCI)。进展性卒中的诊断根据起病到7天内肌力下降情况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来判断。比较各组有进展与无进展的脑梗死患者的特征、危险因素、重要体征、头部CT、彩超下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以及预后情况。结果486例患者中有116例发展为进展性卒中(23.87%),其中完全前循环梗死组发生率最高为36.59%,其次为腔隙性脑梗死组26.70%及后循环梗死组20.34%,而部分前循环梗死组发生率最低为12.10%。完全前循环梗死组患者中,有进展的患者头颅CT早期异常及严重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较无进展的患者多。腔隙性脑梗死组中,有进展的患者入院时血糖较无进展的高,而头颅CT早期异常率较无进展的患者低。有进展的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病死率高,神经功能恢复差,影响到患者预后。结论不同脑梗死组患者进展性卒中的发生率不同,有进展的患者预后差。完全前循环梗死组头颅CT早期异常、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及狭窄程度、腔隙性脑梗死组入院时高血糖及低头颅CT异常,均可能是进展性卒中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为了确定脑血管引起的首次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组)发作患者的长期病死率,德国吉森和马尔堡大学医院的Knake等对无SE的急性卒中患者(acute stroke,AS组)的病死率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腔隙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玲  李绪贵 《内科》2008,3(4):536-537
目的研究糖尿病与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关系。方法对15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其分为非糖尿病组(A组)90例及糖尿病组68例(B组),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A组治愈率和病死率分别为94.44%和5.56%;B组治愈率和病死率分别为76.47%和23.53%。两组治愈率和病死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是腔隙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糖尿病后患腔隙性脑梗死预后差,病死率高,临床应高度重视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在腔隙性卒中患者中进行长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DAPT)对预防复发性卒中的有效性尚不清楚。因此, 日本医科大学的Nishiyama等针对西洛他唑联合抗血小板卒中预防研究(Cilostazol Stroke Prevention Study for Antiplatelet Combination, CSPS.com)进行了一项亚分析, 旨在比较DAPT和单药抗血小板治疗(single antiplatelet therapy, SAPT)预防慢性腔隙性卒中复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不仅是首次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且也能增高既往卒中患者的心血管病死率和残疾率以及复发性卒中的风险。尽管高血压在卒中二级预防中极其重要,但到目前为止在有高血压的卒中患者中仅进行了少数几项比较不同类型降压药效果的研究。继PROGRESS研究之后,卒中后病死率和残疾率、依普沙坦和尼群地平的二级预防比较(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fter Stroke,Eprosartan Compared With Nitrendipine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MOSES)研究再次对2种降压药在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其结果发表在最近出版的Stroke上。  相似文献   

18.
对复发性卒中机制的认识有助于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不过,对每一种卒中亚型的复发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尤其是在亚裔人群中。为了对首次卒中和复发性卒中的机制进行比较,韩国亚洲大学医学院神经内科的Shin等进行了一项基于医院的前瞻性随访研究,其结果发表在最近出版的Arch Neurol上。  相似文献   

19.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3):214-214
该文评估缺血性脑卒中亚型,包括腔隙性梗死,非腔隙性梗死,心源性栓子性梗死的危险因子(Stroke,2006,37:2493-2498)。在1987—1989年间,登记14448名无临床脑中风的男女,年龄45~64岁。随访13.4年,531名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其中105名腔隙性梗死,326名非腔隙性,100名心源性栓子型。黑色人种发生腔隙性梗死比白种人多3倍。非腔隙性脑卒中及心源性栓子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与种族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脑梗死患者的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临床分型及预后。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将1019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心房颤动脑梗死组(房颤组)91例和无心房颤动脑梗死组(无房颤组)928例;又按OCSP临床分型标准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44例、部分前循环梗死552例、后循环梗死300例和腔隙性梗死123例。进行随访并比较2组预后。结果与无房颤组比较,房颤组患者完全前循环梗死比例明显增加,后循环梗死、腔隙性梗死比例明显减少(P<0.01);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及改良Rankin评分明显升高(P<0.05,P<0.01)。2组部分前循环梗死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患者预后不良率为71.4%,发病1年时复发率为31.3%,病死率为30.0%;无房颤组患者预后不良率38.4%,发病1年时复发率为16.5%,病死率为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房颤动脑梗死患者较无心房颤动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