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作用下人牙周膜干细胞(PDLSC)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骨向分化的差异。 方法应用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细胞增殖能力(MTT)法和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对PDLSC和BMSC在IL-1β作用下的骨向分化能力进行检测,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实验组为含有IL-1β的各处理组,对照组内未加IL-1β。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随IL-1β浓度的增高,PDLSC形成矿化结节减少,茜素红染色逐渐变浅;而BMSC骨向分化能力未见明显减弱;ALP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7 d时PDLSC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2361.11,P<0.001),BMSC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ALP活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240.68,P<0.001);在14 d时PDLSC随炎症因子浓度增高,ALP活性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1519.89,P<0.001),BMSC在IL-1β浓度为0.001、0.01、1 ng/mL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ALP活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22.52,P<0.001),两种干细胞在IL-1β最大浓度时(1 ng/mL)ALP活性最低;MTT结果表明,IL-1β能抑制干细胞的增殖能力,与PDLSC相比,BMSC增殖能力较低。实时荧光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两种干细胞实验组内ALP、Col-1、OCN和Runx2 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BMSC内实验组中骨向分化基因表达与PDLSC内实验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IL-1β作用下,BMSC的成骨能力较PDLSC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磁珠分选法分选表面CXC受体4(CXCR4)阳性表达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分选效率,以及分选后BMSC的增殖、迁移和成骨能力是否受到影响。 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通过生长曲线、成骨成脂诱导分化和流式检测BMSC表面标记蛋白表达,鉴定大鼠BMSC。流式检测细胞表面CXCR4的阳性率,通过生长曲线及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及克隆形成能力,Transwell体外趋化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通过检测成骨诱导早期细胞ALP活性和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细胞成骨能力,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处理。 结果通过全骨髓贴壁法获得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大鼠BMSC。磁珠分选阳性细胞表面CXCR4表达[(55.13 ± 0.67)%]较未分选组[(6.49 ± 0.59)%]显著增加(LSD-t = 63.66,P<0.001)。分选阳性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16.22 ± 1.68)%]以及培养后期细胞增殖活性(A450(5 d)= 1.40 ± 0.04;A450(7 d)= 1.60 ± 0.01)较未分选细胞[CFU =(17.00 ± 1.76)%;A450(5 d)= 1.49 ± 0.07;A450(7 d)= 1.60 ± 0.12]均无明显变化;而培养早期(第1、3天)分选阳性细胞的增殖活性[A450(1 d)= 0.50 ± 0.01;A450(3 d)= 0.81 ± 0.05]较未分选细胞[A450(1 d)= 0.57 ± 0.01;A450(3 d)= 0.96 ± 0.06]稍低[LSD-t1 d = 5.208,P1 d = 0.002;LSD-t3 d = 3.563,P3 d =0.012]。分选阳性细胞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定向迁移能力(71.33 ± 5.69)较未分选细胞(23.33 ± 1.53)显著增强(LSD-t = 17.211,P<0.001)。在成骨诱导早期,分选阳性细胞的Runx2 mRNA(0.93 ± 0.12)较未分选组(0.51 ± 0.14)表达上调(LSD-t = 4.703,P = 0.003),而ALP活性及ALP mRNA、OCN mRNA的表达均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磁珠分选法可有效分选CXCR4+ BMSC,显著提高BMSC向SDF-1α的迁移效率,对细胞的增殖活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低氧环境下通过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调控Notch信号通路对人牙髓干细胞(HDPSC)成牙本质向分化能力的影响。 方法组织块酶消化法培养HDPSC,给予氯化钴(CoCl2)诱导的化学性低氧环境,Western blot检测HIF-1α蛋白表达,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矿化结节形成能力,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Notch下游靶基因Hes1与成牙本质相关基因的表达;进一步加入Notch信号通路特异性阻断剂γ分泌酶抑制剂(GSI),观察以上指标的变化。报告基因方法检测HIF-1α对Notch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采用R version 3.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方差不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方差齐)或Mann-Whitney U检验(方差不齐)。 结果(1)CoCl2诱导的低氧条件下HDPSC中的HIF-1α蛋白水平上调,Notch下游靶基因Hes1 mRNA相对表达量为1.46 ± 0.12,相比常氧组(1.06 ± 0.09)显著增高(t = -4.64,P = 0.012);GSI处理阻断Notch信号通路后,低氧条件下HDPSC中HIF-1α蛋白水平下调,Hes1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至0.82 ± 0.14,与处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98,P = 0.004);常氧条件下GSI处理后的HDPSC中HIF-1α蛋白水平也明显下调,Hes1 mRNA相对表达量(0.30 ± 0.09)相比处理前也显著降低(t = 10.08,P = 0.001);(2)矿化诱导后的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低氧处理后,HDPSC细胞成牙本质分化能力下降;GSI处理后,成牙本质向分化能力增强。成骨/牙本质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检测结果显示:低氧处理后,BSP、OCN和DSPP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3 ± 0.14、0.43 ± 0.20、0.48 ± 0.11,相比常氧组(1.21 ± 0.12、1.08 ± 0.19、1.03 ± 0.13)显著降低(tBSP = 6.30,PBSP = 0.003;tOCN = 4.07,POCN = 0.015;tDSPP = 5.67,PDSPP = 0.005);GSI处理后,低氧条件下BSP、OCN和DSPP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9 ± 0.13、1.09 ± 0.13、0.95 ± 0.16,与处理前相比显著增高(tBSP = -4.17,PBSP = 0.014;tOCN = -4.83,POCN = 0.012;tDSPP = -4.30,PDSPP = 0.017),常氧条件下BSP、OCN和DSPP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73 ± 0.20、1.55 ± 0.08、1.52 ± 0.14,与处理前相比显著增高(tBSP = -3.84,PBSP = 0.027;tOCN = -3.99,POCN = 0.035;tDSPP = -4.43,PDSPP = 0.011)。(3)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HIF-1α可调控NICD启动子,使双荧光素酶相对表达活性为5.37 ± 0.12,与对照组(2.09 ± 0.15)相比显著增强(t = -28.92,P<0.001),提示HIF-1α可能使Notch信号通路激活。 结论低氧引起HDPSC中HIF-1α升高并可能通过激活Notch信号通路抑制其成牙本质向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水解罗非鱼胶原促进人牙周膜细胞活力及成骨分化的作用。方法 制备水解罗非鱼胶原,原代分离培养人牙周膜细胞(hPDL细胞),分别利用MTT试验和real-time PCR试验检测水解罗非鱼胶原对细胞活力和成骨分化相关基因ALP,COL I,OCN和RUNX2的表达的影响,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成骨分化相关蛋白骨钙蛋白的表达,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探讨水解罗非鱼胶原对整合素-ERK信号通路的作用。结果 水解罗非鱼胶原能促进hPDL细胞的增殖,使ALP,COL I,OCN和RUNX2的基因上调,诱导骨钙蛋白的产生,这些生物效应与水解罗非鱼胶原可激活整合素-ERK信号通路有关。结论 水解罗非鱼胶原具有骨诱导性,具有诱导hPDL细胞成骨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高浓度唑来膦酸对体外分离的健康人牙周膜干细胞增殖、凋亡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健康人牙周膜干细胞,用不同浓度的唑来膦酸(5μmol/L、10 μmol/L)处理,不加药组为空白对照。 以 CCK8 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ALP、茜素红染色及半定量分析检测细胞体外成骨分化,荧光定量PCR检测成?标志物I型胶原(COL1A1)和骨钙素(OCN)基因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 OCN和 COL1A1 蛋白的表达。结果: 唑来膦酸可呈计量依赖性抑制人牙周膜干细胞增殖;唑来膦酸用药组细胞的凋亡率显著?于对照组,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凋亡百分比逐渐上升;ALP和茜素红染?结果表示唑来膦酸用药组细胞的体外成骨分化能力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荧光结果提示,药物处理后OCN和 COL1A1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均降低。结论:高浓度唑来膦酸显著抑制人牙周膜干细胞的增殖及体内外成骨分化,并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17 β-雌二醇(E2)作用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不同浓度雌激素对细胞增殖、凋亡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rBMSCs),加入0、10-9和10-7 mol/L不同浓度E2,CCK-8及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E2对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分别于成骨诱导后第1、3、5、7、11、14和21天,采用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测定、ALP和钙结节染色,以及实时定量PCR等方法检测不同浓度E2对细胞成骨向分化能力的影响。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2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与凋亡未见明显影响,并能显著提高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浓度为10-9 mol/L时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加药组细胞ALP活性升高,钙结节形成增多,成骨相关基因(RUNX2、ALP、COL I、OCN)表达显著升高。结论:17 β-雌二醇能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体外浓度为10-9 mol/L时,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尼古丁对人成骨细胞(MG63)生物学性能的影响。方法用含1×10-4 mol·L-1、1×10-3 mol·L-1尼古丁的DMEM高糖培养基体外培养MG63细胞,分别于第3、5、7、10、14天采用MTT比色法检测MG63细胞的增殖力;用PNPP偶氮法测定细胞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细胞Ⅰ型胶原(COL1)与骨钙素(OCN)基因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和1×10-4 mol·L-1尼古丁组ALP的表达在第10天出现峰值。对照组和1×10-4 mol·L-1尼古丁组COL1的表达在第10天出现峰值,1×10-3 mol·L-1尼古丁组COL1的表达在第10天降至最低,在第14天升高。对照组中OCN的表达在第10天达到峰值,1×10-4 mol·L-1尼古丁组OCN的表达持续增高,1×10-3 mol·L-1尼古丁组OCN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尼古丁组对细胞增殖起抑制作用;并降低了细胞ALP活性;对COL1、OCN的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结论尼古丁通过抑制成骨细胞的ALP活性和COL1的分泌而抑制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SC)条件培养基及其外泌体的体外促成骨作用。 方法分离培养原代大鼠ASC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并进行鉴定;超速离心法收集/去除条件培养基中的外泌体,采用透射电镜法及粒径分析法鉴定所获取的外泌体;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检测其对细胞迁移的影响;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实验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其对成骨的影响。SPSS 20.0软件、Bonferroni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实验所获取的原代BMSC和ASC符合间充质干细胞鉴定标准。透射电镜及粒径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取的外泌体具有典型的外泌体形态特征。CCK-8实验表明培养7 d后,各处理组中A450值存在差异(F= 157.74,P= 0.001),BMSC增殖条件培养基组A450值(2.71 ± 0.15)高于对照组(1.95 ± 0.11);去外泌体组的A450值(2.28 ± 0.34)低于条件培养基组。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培养24 h后各处理组中的迁移细胞数存在差异(F= 46.79,P= 0.001),条件培养基组迁移细胞数(51.6 ± 1.3)高于对照组(28.6 ± 1.4),去外泌体组迁移的细胞数(37.2 ± 2.2)低于条件培养基组。ALP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培养7 d后各处理组中的ALP活性存在差异(F= 78.43,P= 0.001),条件培养基组ALP活性为(310 ± 11),高于对照组(200 ± 24),去外泌体组ALP活性为(240 ± 19)低于条件培养基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各处理组中的基因表达存在差异(FALP= 32.30,PALP= 0.001;FRUNX2= 26.78,PRUNX2= 0.001)。 结论成骨诱导后大鼠ASC条件培养基及其中的外泌体能够有效的促进BMSC增殖、迁移和成骨向分化,具有体外促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低强度高频振动(low-magnitude high frequency vibration,LMHFV)对人牙周膜干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hPDLSCs)增殖、迁移、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hPDLSCs;流式细胞术检测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加载LMHFV(加速度=0.3 g,频率=40 Hz,时间=15 min/24 h)刺激后,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通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通过qRT-PCR、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成骨相关基因、蛋白表达水平,通过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成骨分化能力。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加载振动刺激后,hPDLSCs的增殖能力增强,迁移能力上升;RUNX2、ALP、Col-1、OCN的mRNA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均上升,茜素红染色结果与qRT-PCR、Western免疫印迹结果一致。结论 LMHFV可提高hPDLSCs的增殖、迁移能力和成骨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研究芦丁(rutin)对炎症微环境下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有限稀释法分离纯化获得牙周膜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牙周膜干细胞。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刺激牙周膜干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模型。实验分为4组,第1组使用α-MEM培养基培养牙周膜干细胞,第2组使用含有脂多糖的α-MEM培养基培养牙周膜干细胞,第3组在含有脂多糖的α-MEM培养基加入芦丁培养牙周膜干细胞,第4组使用含有芦丁的α-MEM培养基培养牙周膜干细胞。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碱性磷酸酶活性测试、茜素红染色、RT-PCR以及蛋白免疫印迹等方法检测成骨分化能力的改变。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CK-8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测试结果显示,10 μmol/L芦丁对炎症状态下牙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作用最明显。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10 μmol/L芦丁可以改善炎症微环境下牙周膜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RT-PCR、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芦丁可以增强炎症状态下COL1、ALP、RUNX2等成骨基因和成骨蛋白的表达。结论 芦丁可以增强炎症微环境下牙周膜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制的扩孔介孔硅纳米粒子(LPMSNs)的材料性能,及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和成骨向分化的影响。 方法溶胶凝胶法合成介孔硅纳米颗粒(MSNs),使用扩孔剂1,3,5-三甲苯(TMB)对初始合成的小孔径高温扩孔。透射电镜(TEM)、N2吸附解吸附、孔径分布、孔容及比表面积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检测其形貌结构和理化性能。体外分离培养BMSCs,并对其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进行鉴定,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配置不同浓度LPMSNs培养液,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LPMSNs的细胞毒性。分为对照组、LPMSNs组(10 μg/mL),培养21 d后,茜素红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矿化结节。培养7、14 d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碱性磷酸酶(ALP)、Runx相关转录因子(Runx2)、骨钙素(OCN)表达。培养14 d后,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成骨相关蛋白水平表达。使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TEM显示LPMSNs粒径约为200 nm,其N2吸附解吸附曲线为Ⅳ型等温线,有吸附的迟滞环;LPMSNs的孔径分布图显示其孔径分布峰值为7.39 nm,BET比表面积图计算出来的BET比表面积为(340.5 ± 2.8)m2/g,BJH孔容为1.8 cm3/g。在LPMSNs的FTIR的数据中,可观察到位于460 cm-1的Si-O-Si横向摇摆振动峰(TO1);位于800 cm-1的Si-O-Si对称伸缩振动峰(TO2);位于1070 cm-1的Si-O-Si非对称伸缩振动峰(TO3),位于940 ~ 960 cm-1的Si-OH键振动峰,位于3000 ~ 3700 cm-1的-OH振动峰。TGA显示LPMSNs在28~1000 ℃之间整个失重所占百分比约为1.61%。CCK-8法结果显示低浓度(<20 μg/mL)的LPMSNs对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茜素红染色法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PMSNs组的细胞矿化结节形成数量较多,体积较大。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LPMSNs组7 d时ALP表达量(6.2 ± 1.9)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t = 4.83,P = 0.0085),Runx2表达量(4.3 ± 0.6)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t = 9.76,P = 0.0006);14 d时ALP表达量(19.2 ± 1.4)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t = 4.86,P = 0.0083)、Runx2表达量(4.9 ± 0.7)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t = 7.73,P = 0.0203)、OCN表达量(17.2 ± 3.6)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t = 5.52,P = 0.0052)。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成骨分化的第14天,LPMSNs组的Runx2相对表达量(1.7 ± 0.3)与对照组相比呈上升趋势(t = 3.48,P = 0.0254);OCN相对表达量(1.69 ± 0.21)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71,P = 0.0047)。 结论本研究制备LPMSNs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孔容和亲水性,适用于负载较大分子量的蛋白或细胞因子,细胞毒性小,可促进大鼠BMSCs成骨向分化,作为骨缺损的修复材料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研究脂磷壁酸(LTA)对牙周膜干细胞(PDLSCs) 分化能力的影响,从而探讨G+细菌毒素LTA对人牙周膜干细胞再生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 用0.1、1和10μg/ml的LTA作用于PDLSCs,采用MTT方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增殖及凋亡情况,使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茜素红染色对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进行比较;应用油红O染色鉴定成脂分化能力,实时定量PCR检测成骨成脂相关基因的变化,研究LTA在PDLSCs分化中的作用.结果 1μg/ml及10μg/ml LTA显著降低PDLSCs增殖率,细胞凋亡增加.ALP染色及活性结果表明,早期成骨能力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茜素红染色结果及钙离子浓度定量测定显示,随LTA浓度升高,PDLSCs晚期成骨能力降低,并具有LTA浓度依赖性.成骨相关基因Runx2表达表现相同变化趋势.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随着LTA浓度的增加,PDLSCs的成脂分化能力升高,成脂相关基因PPARγ表达升高,具有LTA浓度依赖性.结论 LTA降低PDLSCs成骨分化能力,同时促进细胞成脂分化能力,表明LTA抑制PDLSCs介导的牙周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檗碱(C20H18NO4)对大鼠脂肪干细胞(ADSCs)的成骨分化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以5、10、20 μmol/L浓度小檗碱培养液处理ADSCs,未处理组为对照组,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应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及半定量、钙结节染色分析小檗碱对ADSCs成骨分化的影响,采用Western印迹...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尼古丁对牙周膜干细胞(PDLSCs)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的调控作用,检测尼古丁能否通过调控Toll样受体4(TLR4)抑制PDLSCs的增殖及成骨分化能力。方法 培养PDLSCs,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DLSCs表面抗原标志,WST-1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尼古丁刺激后PDLSCs增殖能力的改变。采用茜素红染色观察PDLSCs经不同浓度尼古丁刺激和成骨诱导后的矿化结节生产情况。运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经尼古丁刺激后,PDLSCs成骨能力相关基因和蛋白的改变,以及尼古丁联合TLR4抑制剂TAK-242刺激后,PDLSCs成骨能力相关基因及蛋白的改变。结果 培养的细胞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90和CD105,证实为PDLSCs。与对照组相比,培养3 d后,尼古丁浓度为10-4 mol·L-1的PDLSCs的增殖能力受到明显抑制(P<0.05);成骨诱导21 d后,10-4 mol·L-1尼古丁刺激组茜素红染色矿化结节明显减少。RT-PCR反应及Western blot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尼古丁刺激组PDLSCs的碱性磷酸酶、骨钙素、Runt相关转录因子2的基因及蛋白表达量均降低(P<0.05),加入TLR4抑制剂TAK-242后,尼古丁的抑制效应减弱。结论 尼古丁可能通过TLR4信号通路抑制PDLSCs的增殖及成骨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