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NADH-高铁氰化钾还原酶法对Graves病和正常甲状腺NADH-细胞色素b_5还原酶(b_5R)及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测定。发现Graves病时甲状腺的b_5R活性明显增高,而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改变;Graves病患者甲状腺b_5R活性与其治前血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表明Graves病时甲状腺内产生过氧化氢酶系活性增高,可能是其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多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以NADH-高铁氰化钾还原酶法对Graves病和正常甲状腺NADH-细胞色素b5还原酶(b5R)及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测定。发现Graves病时甲状腺的b5R活性明显增高,而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改变,Graves病患者甲状腺b5R活性与其治前血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表明Graves病时甲状腺内产生过氧化氢酶系活性增高,可能是其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多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梁敏  吴多志 《中国热带医学》2007,7(9):1556-1558
目的观察亚甲蓝(MB)对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IPA)期间患者体内过氧亚硝酸阴离子(ONOO^-)的清除作用。方法40例择期手术患者,根据麻醉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芬太尼(F)组]和观察组[IPA(P)组]。分别观察麻醉诱导前(T0)、麻醉120min(T1)、180min(T2)及静脉注射MB(1~2mg·kg^-)后30min(T3)患者血内一氧化氮(NO)、氧自由基(OFR)、脂质过氧化物(LPO)、高铁血红蛋白(MHb)含量,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还原型辅酶Ⅰ-细胞色素b5还原酶(NADH—cyt b5-R)活性、IPA期间血浆普鲁卡因及对氨基苯甲酸(PABA)浓度变化。结果P组T1、T2与T0相比NO、OFR、LPO、MHb均有显著升高(P〈0.05或0、01),SOD、CAT、NADH—cyt b5-R均有显著降低(P〈0.05或0.01)。T3时NO等7项指标均恢复至正常水平(P〈0.01)。以MHb为因变量(Y)与其他8项自变量的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对MHb有显著影响的指标依次是:T1:PABA、OFR、NADH—cyt b5—R;T2:OFR、NADH—cyt b5—R。F组T0~T3诸指标无显著改变。结论临床治疗剂量的MB在人体内具有直接清除ONOO^-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粝固醇5α-还原酶在人脑颞叶组织中的活性分布进行研究。方法:采用^3H标记和未标记睾酮的混合液为酶作用底物,建立类固醇5α-还原酶的酶放射分析法。结果:在人脑颞叶组织中5α-还原酶以两种同工酶形式存在,其最适反应PH值分别为7.0(5α-还原酶1)和5.5(5α-还原酶2);酶活性分别为42.0±11.2pmol.h^-1.mg^-1蛋白和26.2±7.1pmoll.h^-1.mg^-1蛋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研究NADH对X射线诱导的细胞凋亡和PARP、Caspase 3活性的影响。方法设假照射组、对照组及处理组。处理组正常肝细胞在6MV Varian 5.0Gy照射后立即加入含NADH(400μg/mL) RPMI 1640完全培养基,假照射组和对照组只加入培养液,培养24 h,用Annexin V/PI法检测细胞凋亡率;流式细胞仪检测bcl-2和bax蛋白阳性表达率;免疫印迹检测PARP和Caspase3活性。结果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 bax蛋白阳性表达百分率明显下调,而bcl-2表达则明显上调(P<0.05)。对照组PARP和Caspase 3蛋白均出现剪切片断,处理组未发现剪切片断形成。结论 NADH具有抗辐射诱导的L02肝细胞凋亡损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bcl-2和bax调控线粒体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查明中国人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ROM)患者的NADH细胞色素b5还原酶(b5R)基因突变类型,探讨ROM发生的分子机制,从已报道的1例RCM I型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RNA,应用反转录PCR法扩增了b5R cDNA,分析了b5R cDNA的全部编码序列的921bp片段。结果显示,b5R cDNA基因的第203位密码子存在(TGC→TAC)Cyr的错义突变。经基因组PCR-RFLP分析证实该突变并非PCR反应过程中的错配,而是一种新的基因突变类型。由于此突变减少了一个对酶功能至关重要的带琉基的半胱氨酸,而引入了一个带酚侧链链的氨基酸,致使酶的稳定性及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5α-还原酶(Ⅱ型)的基因表达方法及其mRNA在附睾各段内的分布。方法:采用异硫氰酸胍法提取总RNA,“随机引物”法制备α-^23P标记的5α-还原酶cDNA探针,Northernblot法检测附睾各部分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附睾各部分均有表达,其中头部表达最高,体、尾部依次降低。结论:提示附睾头部5α-还原酶mRNA表达量高与基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抗氧化剂NADH对5.0GyX射线照射正常细胞的防护作用。方法 处理组于5.0GyX射线照射后立即加入NADH,一次给药,剂量为100-600μg/ml,分别观察培养6、12、24h后凋亡细胞率及p53和Bcl-2蛋白表达,并且与照射后加入RPMI1640组和假照射组比较。结果 NADH抑制细胞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在浓度为400-600μg/ml时达平台,并且能够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p53蛋白表达,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 NADH对受照L02肝细胞有明显的防护作用,但其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肌肽对H2O2、Aβ25-35诱发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肌肽对H2O2和β淀粉样蛋白片段(Aβ25-35)诱发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培养的PC12细胞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损伤组,分别加入H2O2和Aβ25-35;保护组,在用H2O2、Aβ25-35处理前30min加入肌肽。用LDH法、MTT法观察肌肽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 保护组LDH活性显著少于损伤组(P<0.01);MTT测定结果显著高于损伤组(P<0.01)。结论 肌肽对H2O2和Aβ25-35诱发PC12细胞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过氧化物还原酶蛋白家族与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氧化物还原酶( Peroxiredoxins , Prxs)属于抗氧化蛋白超家族,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作为抗氧化剂, Prxs蛋白含有能够氧化H2 O2的活性半胱氨酸位点,能够清除正常组织和细胞内的活性氧,保护细胞抵抗氧化应激。Prxs蛋白与氧化应激相关疾病都有着密切联系。文中就Prxs蛋白家族及其与肿瘤等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格雷夫斯病(GD)和桥本甲状腺炎(HT)和HT合并甲状腺癌组织中细胞凋亡有关的自身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Bcl-2及Bax在GD 65例、HT47例、HT并甲状腺癌12例和正常甲状腺组织15例的表达情况。结果 (1)Bcl-2在GD、HT和HT合并甲状腺癌的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程度均明显低于在正常甲状腺中的表达。在HT中的表达程度明显高于GD,在HT合并甲状腺癌中明显减弱。(2)Bax在GD、HT和HT合并甲状腺癌中的表达程度逐渐增强,组间差异有显著性,且均明显高于在正常甲状腺中的表达。(3)正常甲状腺中Bcl-2表达占绝对优势,不表达Bax;GD和HT中Bcl-2及Bax蛋白表达存在一定的平衡关系,而在HT合并甲状腺癌中Bcl-2/Bax表达明显失衡,Bax表达占绝对优势。结论 Bcl-2和Bax的表达变化可能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Bcl-2/Bax表达比例改变在病情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能作为相关病理演变的参照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cNOSmRNA在格雷夫斯病(GD)和桥本甲状腺炎(HT)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46例GD、41例HT和15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cNOSmRNA的表达情况,并用免疫组织化学CD34染色测量组织的微血管密度。结果:GD和HT中甲状腺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上均可见cNOSmRNA表达,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GD在甲状腺上皮细胞cDODmRNA表达,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GD在甲状腺上皮细胞cNOS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HT。GD和HT中血管内皮细胞上cNOSmRNA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结论:GD和HT甲状腺组织中cNOSmRNA的表达与血管形成有关,cNOS可能参与GD和HT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二个针对c-myc基因的反义脱氧寡核苷酸(简称反义核酸)对急性白血病细胞HL-60的分化及基因表达的作用。方法 以人工合成二个硫代寡核苷酸作用于HL-60细胞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myc蛋白表达和HL-60细胞分化抗原,RT-PCR方法检测c-myc基因表达,并在光镜下观察以瑞特染色及NBT染色的HL-60细胞形态。结果 经反义核酸作用后,c-myc蛋白的表达有明显下降,与作用浓度与时间相关。急性白血病HL-60细胞出现中,晚幼粒细胞增多,出现CD15增高,HLA-DR及CD34降低是细胞分化的表现。同时RT-PCR分析c-myc基因扩增明显减少。结论 反义核酸对急性白血病细胞HL-60的诱导分化的同时抑制c-myc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输卵管过氧化氢声学造影在不孕症诊断中的应用。 方法  6 5例临床诊断为不孕症妇女 ,于月经干净 3~ 7天内行输卵管声学造影检查。 结果  6 5例 74次声学造影中 ,3例因宫腔部分粘连造影失败 ,其余输卵管均能满意显示 ,虽下腹痛出现率高 ,但均能自动缓解。 结论 输卵管过氧化氢声学造影是一种无创性检查 ,具安全、直观、可重复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胃肠道恶性肿瘤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端粒酶PCR-ELISA检测法检测胃癌11例、结肠癌14例及2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25例胃肠道肿瘤组织中21例端粒酶呈阳性(84.0%);25例癌旁正常组织 5例阳性(20.0%)。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端粒酶的表达均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无关,癌旁正常组织存在端凿酶阳性表达的病例,病理上多伴有不典型增生或癌细胞的浸润转移。结论 端粒酶可作为实质性肿瘤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对癌旁正常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的患者加强观察,有助于早期发现某些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术后再发或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在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及白细胞介素-10(IL-10)对肝纤维化大鼠IGF-1R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并行IL-10干预实验。取对照组、模型组及IL-10干预组大鼠肝脏组织,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分析在肝纤维化进程不同阶段大鼠肝组织IGF-1R4的表达情况。结果 经CCl4诱导成功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IGF-1R在肝组织中阳性表达明显增强;经Ridit分析,对照组与模型组IGF-1R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IL-10干预组IGF-1R阳性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弱,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随IL-10干预时间的延长,IGF-1R在肝组织中阳性表达逐渐减弱。结论 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进展IGF-1R阳性表达增强,外源性IL-10可降低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中IGF-1R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糖脂平治疗小鼠实验性糖尿病的药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糖脂平对正常和实验性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 方法 糖脂平以生药 3.5 ,7.0和14 .0 g/kg给小鼠连续灌胃给药 1/d× 5 ,实验性糖尿病模型用肾上腺素、葡萄糖和四氧嘧啶塑造。 结果 糖脂平能维持正常小鼠空腹血糖的稳定性 ,对葡萄糖、肾上腺素、四氧嘧啶所致的小鼠高血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药给小鼠灌胃 ,其最大耐受量为 6 8.75 g/kg,相当于成人日用量的 395倍。 结论 糖脂平具有降血糖作用 ,毒性极小 ,口服安全。  相似文献   

18.
五种多药耐药性基因在正常人体组织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五种多药耐药性(MDR)基因在正常人体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二重RT-PCR法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从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检测(90例,共15种)正常人体组织中5种MDR基因的表达。结果:五种MDR基因在人体不同器官和组织中均有表达。同时表达5种MDR基因的器官和组织有肝脏、肺脏、肾脏、食管、结肠、小肠、胰腺、甲状腺、前列腺及胎盘。皮肤组织中未发现LRP基因表达(0/5)。乳腺和卵巢组织未发现MRP基因表达(0/5)。不同MDR基因在各种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差别。结论:正常情况下,五种MDR基因的mRNA和蛋白质在人体组织中广泛表达,以在肝脏、肺脏、肾脏、结肠、小肠和胰腺组织中表达较强。  相似文献   

19.
维生素C对葡萄糖测定的干扰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目的 探讨维生素C对葡萄糖测定的干扰及其作用机制。(2)方法 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GOD-PAP)法和己糖激酶(HK)法测定葡萄糖浓度。(3)结果 用GOD-PAP法测定葡萄糖浓度相同、维生素C浓度不同的系列溶液时,所测葡萄糖浓度随着维生素C浓度的增高而降低;用HK法进行测定时,所测葡萄糖浓度基本恒定,用GOD-PAP法测定不含葡萄糖的过氧化氢溶液时,葡萄糖表观浓度随着过氧化氢稀释度的增大而降低;当过氧化氢浓度相同时,葡萄糖表观浓度随着维生素C浓度的增高而降低。(4)结论 维生素C可能通过使区应的中间产物过氧化氢及最终产物苯醌亚胺还原而干扰GOD-PAP法对葡萄糖的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组织蛋白酶 - D(Cath- D)、谷胱甘肽 - S-转移酶 (GST)活性变化与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检测胃癌、单纯性胃炎、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血清、癌组织、癌旁组织、胃窦粘膜中 Cath- D、GST的活性和手术前后血清 GST活性。 结果  (1)胃癌组的 Cath- D、GST的活性显著高于单纯性胃炎组及胃炎伴癌前病变组 (P<0 .0 1) ,胃炎伴癌前病变组 GST的活性显著高于单纯性胃炎组 (P<0 .0 5 ) ,Cath- D活性与单纯性胃炎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2 )胃癌组织 Cath- D、GST的活性显著高于癌旁组织 (P<0 .0 5 )、癌旁组织中Cath- D、GST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织 (P<0 .0 5 )。 (3)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 Cath- D活性显著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 (P<0 .0 5 ) ,GST的活性在伴有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中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4) Cath- D的活性与按预后好坏的组织学分型 (P<0 .0 1)、按 TNM的分期 (P<0 .0 1)等病理指标有密切相关 ,而 GST的活性与病理指标无显著相关 (P>0 .0 5 )。 (5 )胃癌手术后 10天血清中 GST的活性明显低于手术前 (P<0 .0 1)。 结论 Cath- D、GST活性联合检测可用于胃癌高危人群筛选、监测癌前病变进展及预测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