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疑诊冠心病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病例186例,记录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计算斑块积分.结果 冠心病组颈动脉IMT和斑块积分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随着冠脉病变支数增加和狭窄程度加重,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加重(P<0.05或P<0.01).结论 颈动脉IMT和斑块可用于辅助预测冠脉狭窄程度和病变支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病变特点,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与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6例<60岁住院患者,分两组:冠心病组40例,正常对照组3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于冠状动脉造影前后一周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分别比较两组间、冠心病组内不同病变支数间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冠状动脉造影Gensini积分。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Gensini积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冠心病2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Gensini积分与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呈正相关性(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指数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等指标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从而对冠心病的早期预防提供新的途径.方法 对1 506例患者进行冠脉造影,颈动脉彩超及血清hs-CRP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814例),单支病变组(341例),双支病变组(131例)和三支病变组(220例),检测IMT、hs-CRP及计算斑块指数.结果 对照组IMT、斑块指数及hs-CRP与冠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支病变组IMT及斑块指数与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s-CRP在冠心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彩超检测颈动脉IMT和斑块指数及测定血清hs-CRP浓度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观察其疗效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168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4组:非冠状动脉 (粥样) 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组62例,冠心病组106例,其中单支病变组45例,双支病变组38例,三支病变组23例.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量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 及班块.比较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间及冠心病各亚组间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①冠心病组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 (P<0.05) ,冠心病各亚组间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随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增加 (P<0.05) .②颈动脉斑块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 (60.4%) 和特异性 (88.7%) 均较高.③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均呈正相关 (P<0.05) .颈动脉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均呈正相关 (P<0.05) ,以斑块积分相关性更强.结论 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间存在密切联系,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及斑块可间接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10 ~ 2014-01在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8例,根据冠脉造影检查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将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根据冠脉斑块狭窄,分为轻、中、重度组;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情况.比较各组间IMT以及斑块发生情况.结果: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斑块率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有显著相关性.颈动脉IMT值得检查以及斑块率可以预测冠心病粥样硬化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的超声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超声改变的特点及其关系。方法127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经冠脉造影检查后分为2组:冠心病组86例,非冠心病组(对照组)41例,用高分辨率超声心动图分别测量两组双侧颈总动脉的IMT及斑块情况,探讨两组患者的颈总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与冠状动脉受累支数及程度的关系。结果①冠心病组的平均颈总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多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②平均颈总动脉IMT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显著相关(r=0.164,P>0.05),冠心病患者中有斑块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显著重于无斑块者(P<0.05),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448,P<0.01)。③斑块的发生对判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52.3%,特异性90.2%。结论超声测量颈总动脉IMT,斑块可靠、易测,可间接判断冠心病的有无及其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表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其病变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以急性冠脉综合征(4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2例)、稳定性心绞痛(22例)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以健康者(18例)为对照,测定其hs-CRP水平。观察患者的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形成情况,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1支病变、2支病变、3支病变,分析血清hs-CRP水平与不稳定性斑块的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冠心病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斑块形成检出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之间呈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其升高有助于临床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检测和诊断;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对84例拟诊冠心病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和B型超声检测颈动脉变化,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21例)及冠心病组(63例),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再分为1支、2支、3支病变亚组。测量颈总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计算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结果冠心病组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亦增加,亚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颈动脉超声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2.5%,特异性为71.4%,总的诊断符合率为79.8%。结论B型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颈动脉粥样斑块Crouse积分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 血清浓度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110例因胸闷、痛而疑是冠心病的入院患者1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颈动脉超声检查,入院第2日进行hs-CRP血清浓度检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正常对照组.评估三者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hs-CRP浓度、颈动脉斑块IMT,Crouse积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各指标检测值的大小与冠脉狭窄程度均成正相关(r均>0.6,P<0.05).如将Crouse积分≥10.7作为标准,则其灵敏度为78.5%,阳性预测值89.9%,Crouse积分<10.7的特异度79.0%,阴性预测值58.0%.结论: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IMT,Crouse积分联合血清hs-CRP浓度与冠状动脉造影所示冠脉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其可作为对冠心病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的一项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81例病人分为冠心病组及对照组,再根据受累冠脉数量将冠心病组分为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超声测定所有病例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内-中膜横切面面积(IMCSA),并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组左颈总动脉的IMT为0.92±0.15mm,IMCSA为22.04±2.82mm~2,而对照组的左侧颈总动脉IMT为0.85±0.07mm,IMCSA为18.39±2.06m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颈总动脉IMT及IM- CS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斑块发生率为68.6%,对照组斑块发生率为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冠脉病变支数增加,双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亦增加(P<0.05)。以左侧颈总动脉IMT 0.90mm为界值,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64.7%,特异性为66.7%:以左侧颈总动脉IMCSA 20mm~2为界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0.4%,特异性为86.7%。结论颈动脉斑块的检出,同时结合左侧颈总动脉IMT及IMCSA的测量,尤其是IMCSA,可以作为预测冠心病的指标及是否进行冠脉造影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病情冠心病(CHD)患者外周血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为CHD的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择已经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89例冠心病住院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7例(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28例(UA组),稳定.型心绞痛24例(CAS组),另外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中的hs-CRP和FIB水平。结果患者组hs-CRP和FIB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 AMI组、UA组与CAS组相比,AMI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后两组(P〈0.05);AMI组与CAS组的血浆FIB水平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外周血hs-CRP和FIB水平与CHD的病变程度有关,具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吴晓晖 《南通医学院学报》2011,31(6):453-454,456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并探讨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法和散射免疫比浊法对冠心病患者(110例)和正常对照组(36例)进行血浆BNP和hs-CRP水平检测。其中,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7例;根据冠脉造影分为单支(51例)、双支(34例)、多支(25例)病变组。结果:(1)AMI组平均BNP水平明显高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P〈0.01),UAP组和SAP组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多支病变组BNP高于单支、双支和正常对照组(P〈0.01);(2)AMI组hs-CRP平均水平明显高于UAP组、SAP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UAP组和SAP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多支病变组hs-CRP高于单支、双支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BNP及hs-CRP水平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对冠心病的危险分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美丽 《河北医学》2014,(12):1953-1955
目的:探讨hs-CRP、NT-proBNP 对冠脉病变程度判断的价值。方法:将116例心内科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确定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组(39例)、双支组(40例)、三支组(37例),并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hs-CRP、NT-proBNP 浓度,对其与冠脉病变程度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单支组、双支组、三支组NT-proBNP 逐渐上升,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单支组、双支组、三支组hs-CRP 均高于对照组( P<0.01),但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分析显示NT-proBNP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0.418,P<0.05),hs-CRP与冠脉病变程度无相关性。结论:NT-proBNP 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冠脉病变程度判断的可靠指标,hs-CRP 与冠状动脉病变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趋化因子CXCChemokineLigand16(CXCLl6)水平与胰岛素抵抗(IR)及冠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稳定型心绞痛(SAP)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24例。另有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20例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62.61±10.37)岁。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浆CXCLl6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等生化指标。同时,根据稳态模式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ai),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估冠脉病变程度。观察各组之间CXCLl6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及1R1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CXCLl6、hs—CRP水平、IRI和Gensini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O.05);冠心病患者中,ACS组hs—CRP、IRI和Gensini积分高于SAP组(P〈O.05);SAP患者Gensini积分与CXCLl6,IRI与hs—CRP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76,0.591,P均〈0.05)。结论血浆CXCLl6水平和IRI均为冠心病的预测指标,它们对冠脉病变狭窄程度有一定的辅助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与内皮素-1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与内皮素-1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和放免法检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CHD患者97例(CHD组)和CAG结果正常者40例(对照组)的血清CRP和血浆ET-1水平,并分析hs—CRP与ET-1间的关系。结果CHD组的血清hs—CRP及ET-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14.212,7.474)。血清hs—CRP和血浆ET-1水平在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双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及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依次增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CHD患者的血清hs—CRP与血浆ET-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γ=0.718,P〈0.01)。结论炎症与内皮功能紊乱可能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共同促进CH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尿酸(UA)的关系.方法 根据造影结果,将269名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42例(AMI)、不稳定性心绞痛组63例(UAP)、稳定性心绞痛组84例(SAP)、对照组8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空腹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尿酸(UA).结果 冠心病组hs-CRP,U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心肌梗死细(AMI)的UA与hs-CRP呈负相关(r=0.459,P<0.01),而UAP组UA与hs-CRP呈正相关(r=0.326,P<0.01),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3支病变的血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高hs-CRP血症、高UA血症是反映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其水平高低与冠脉病变累及的范围无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前白蛋白(PAB)、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冠心病患者62例及58例健康患者(对照组),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hs-CRP、PAB及FIB水平,并对三个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hs-CRP、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A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不同临床类型的冠心病患者,随病情严重程度增加,hs-CRP、FIB水平明显增高,PAB明显降低。hs-CRP与PAB、PAB与FIB之间负相关性(r分别为-0.732、-0.344,P均〈0.01);hs-CRP与FIB之间正相关性(r为0.297,P〈0.05)。结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检测冠心病严重程度、评估冠心病心绞痛分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张丙义 《中外医疗》2013,(33):16-16,18
目的 探讨宣痹通脉饮对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浆凝血因子(FIB)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冠心病(CHD)患者80 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0例及西药治疗组40例,检测各组治疗前后血液中FIB 和hs-CRP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FIB和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FIB 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FIB、hs-CRP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宣痹通脉饮可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清FIB、CRP水平.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及阿司匹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心病(CHD)的关系及阿司匹林对C反应蛋白浓度的影响。方法:应用特定蛋白分析仪检测176例冠状动脉单支狭窄>65%的冠心病患者及健康对照组40例的CRP浓度,并观察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对CRP浓度的影响。结果:冠心病组血清hs-CRP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可降低CHD患者的CRP浓度(P<0.01),CRP浓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成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hs-CRP与冠心病的病情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检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方法:将240例CHD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n=80)、老年组(年龄≥60岁,n=160),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及CAG结果进行分析,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中青年组高血压并发率低于老年组(P〈0.05)。中青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而老年组以多支病变较多(P〈0.05),老年组右冠状动脉病变高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弥漫长病变多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不同年龄组CHD有不同的临床和CAG特点,不同年龄人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CHD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