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三种稻谷(早稻、中稻和晚稻)为试验材料,研究大米碾削程度和碾削能耗之闻的关系。首先采用试验砻谷机和碾米机,将大米碾削15-90s的时间,制成不同碾削程度的大米样本,然后分别采用称重法、染色法和功率表法,测定出每一个样本的糙出白率、加工精度等级和能量消耗,最后通过数学统计的方法分析大米加工精度和能耗的关系。结果显示,大米的糙出白率随着碾削时间的延长线性降低:大米的能耗随着糙出白率的降低呈指数增加:而大米的加工精度每提高一个精度等级,其单位能耗最少增加90%。  相似文献   

2.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大米加工精度等级快速判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将30个粳稻3、6个籼稻品种糙米碾削20~95 s,得到不同糙出白率的白米。分别采用称重法和染色法测出每个样本的糙出白率和加工精度等级,用FT-NIR近红外光谱仪采集每个样本的近红外光谱,以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稻谷糙出白率的定标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得到最小预测误差(RMSEP)为0.032 4%,相应的决定系数(R2)为0.999 5;对稻米加工精度等级与糙出白率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随着稻米加工精度等级的提高,糙出白率呈对数关系降低。基于预测得到的糙出白率,建立稻米加工精度等级判定模型,结果显示,对数模型的预测精度为82.5%,采用马氏距离判别法建立的模型预测精度可达98.33%。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加湿调质参数对糙出白率的影响。根据调质与未调质糙米碾米加工精度相同,确定与不同加湿调质参数对应的糙出白率。采用同位素示踪方法,建立精米吸水率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加湿调质参数对糙出白率的影响规律,给出不同加湿调质参数组合下,碾米加工应该采用的糙出白率。结果表明:糙米加湿调质有利于提高糙出白率,存在既有利于糙出白率又可以提高整精米率的调质参数组合,初始含水率15%的糙米在整精米率最优的调质参数组合下(加湿量1.5%,润糙时间60 min),糙出白率提高1.3%。  相似文献   

4.
红绿茶搭配工艺对配合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以红茶发酵叶与绿茶杀青揉捻叶为原料,按不同比例进行搭配、焙干。将其与红、绿茶成品茶按不同比例拼配样进行品质比较。结果表明:干燥前搭配采用"炒-烘"工艺,多酚类物质、茶黄素、茶红素类物质与绿茶占比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1346x+16.61(R2=0.9626)、y=-0.0024x+0.274(R2=0.9458)、y=-0.0731x+10.13(R2=0.9747);相应地,干燥前搭配采用"烘-烘"工艺回归方程分别为:y=0.1048x+16.61(R2=0.9528)、y=-0.0024x+0.274(R2=0.9656)、y=-0.0734x+10.13(R2=0.9743);干燥后拼配回归方程分别为:y=0.1218x+16.61(R2=0.9782)、y=-0.0023x+0.274(R2=0.8966)、y=-0.0701x+10.13(R2=0.9666)。发酵叶与杀青揉捻叶搭配后加工所得样品,其多酚类物质、茶黄素、茶红素类物质含量与红、绿茶成品茶拼配样显著不同;氨基酸总量与咖啡碱总量基本一致;香气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试验为创制新风味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大米表面颜色与碾削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两优6393、蓉优3号、益禾8号3种稻谷为试验材料,研究大米表面颜色与糙出白率的关系。垄谷后,对每种糙米进行15、30、45、60和90 s的碾削,得到不同碾削程度的大米样本,测定出每个样本的糙出白率、明度(L)、红绿色调(a)和黄蓝色调(b)值,分析大米颜色特征随碾削时间的变化关系,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分别建立大米表面明度(L)值、红绿色调(a)值和黄蓝色调(b)值与糙出白率关系的模型。结果显示,随着碾削时间的延长,大米的糙出白率显著降低,大米的表面明度明显增大,而红绿色调和黄蓝色调则逐渐减小;随着糙出白率的减少,大米表面的明度线性增大,红绿色调值和黄蓝色调值则线性降低;大米表面的L、a和b值与糙出白率的关系可以描述为简单的线性函数式。  相似文献   

6.
主要对高爆腰率的发芽糙米进行碾米工艺特性试验,考察了不同爆腰率发芽糙米的碾白过程及其碎米发生情况,为发芽糙米或高爆腰率糙米原料的碾米工艺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当发芽糙米爆腰率低于40%时,不同碾白程度的碎米率均较低,碾白至90%糙出白率的碎米率低于15%,而碾白至95%糙出白率的碎米率低于10%.当发芽糙米爆腰率高于40%时.不同碾白程度的碾白过程的碎米产生较多,且90%、92.5%、95%不同糙出白率的碎米率相差10%左右.  相似文献   

7.
明确低温对磷化氢致死害虫时间的影响有助于在通常低温储粮中的成功杀虫指导和避免抗性发展。测定了低温18℃、准低温23℃和常温28℃时长角扁谷盗卵、幼虫、蛹和成虫在磷化氢200 mL/m3浓度下不同时间的死亡率和完全致死时间。长角扁谷盗卵在18、23、28℃时磷化氢对其死亡率-时间回归方程分别为y=8.975x-3.797、y=9.224x+3.213和y=10.460x+12.133,完全致死时间分别为48、44、36 h;相应地幼虫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1.992x-7.690、y=12.200x+5.296和y=16.143x+2.284,完全致死时间分别为36、32、24 h;相应地长角扁谷盗蛹的相应回归方程分别为y=9.573x-2.505、y=10.018x+1.830和y=11.845x+9.741,完全致死时间分别为44、40、32 h;相应地长角扁谷盗成虫的回归方程相应为y=11.984x-6.978、y=12.355x+3.852和y=16.119x+3.049,完全致死时间分别为36、32、24 h。低温对磷化氢致死长角扁谷盗各虫态的时间延迟影响...  相似文献   

8.
了解低温对充氮低氧气调致死害虫过程和时间的影响程度,以及氮气气调过程中害虫异常行为反应与种群完全致死时间的关系可为低温充氮(低氧)与成功杀虫应用提供指导。分别在低温18℃、准低温23℃和常温28℃条件下,测定了赤拟谷盗的卵、幼虫、蛹、成虫各个虫态在控制氮气体积分数98%(氧气2%以下)过程中不同时间的死亡率及完全致死时间,以及视频监测下成虫行动异常和击倒反应率与种群完全致死的关系。98%氮气体积分数下,18、23、28℃时赤拟谷盗卵的死亡率-时间回归方程分别为y=3.61+5.47、y=3.92x+11.11和y=5.95x+5.83,完全致死时间分别为28、24、16 d;幼虫的相应回归方程分别为y=4.62x+10.16、y=6.08x+8.33和y=6.66x+21.67,完全致死时间分别为20、16、12 d;蛹的相应回归方程为y=3.69x+3.81、y=4.11+3.89和y=5.87x+13.33,完全致死时间分别为28、24、20 d;成虫的相应回归方程分别为y=6.33x-1.67、y=5.87x+13.33和y=7.29x+15.56,完全致死时间分别为16、16、...  相似文献   

9.
PIC猪胴体瘦肉率的回归预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选择活重在 90kg左右的PIC猪 6 7头 ,分别测定其瘦肉率、胴体重、胴体长、胴体宽、眼肌面积、腿臀重、背膘厚度等指标 ,并以胴体瘦肉率为因变量 ,其它指标为自变量 ,利用SPSS10 0分析软件 ,采用逐步回归法 ,建立并筛选出了R2 =0 80 6的最优三元回归方程 :y3 =5 5 74 0 - 4 5 0 2x8+0 16 6x1+0 193x9,经残差值分布检验以及两样本的t检验 ,证明由此方程求得的PIC猪胴体瘦肉率与实测值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可应用于科研与生产中  相似文献   

10.
花椒酒中柠檬烯和芳樟醇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花椒酒等醇-水体系中柠檬烯和芳樟醇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柠檬烯和芳樟醇分别在0.00084~0.084mg/mL和0.000688~0.0688mg/mL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1.82E6x+978.95(R2=0.9994,n=5)和y=1.8E6x+412.28(R2=0.9999,n=5);柠檬烯和芳樟醇重复性实验的RSD分别为0.54%和0.78%,精密度实验的RSD分别为1.77%和1.13%,稳定性实验的RSD分别为1.02%和1.72%,加样回收率实验的RSD分别为0.94%和1.05%。该法准确、可靠,可用于花椒酒等醇-水体系中柠檬烯和芳樟醇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1.
对早熟高糖新品种粤糖03-373产量及构成因子进行了相关、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蔗茎产量与有效茎数、茎长和茎径都呈极显著相关,与有效茎数关系最为密切;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有效茎数对蔗茎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茎长,茎径最小。3个因素对蔗茎产量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2.8713+1.5497x1+5.8990x2-395.4294x3(R=0.9672**)。有效茎数和茎长是粤糖03-373获得高产的主要因素和重要因素,该品种属于茎数型品种,栽培上应发挥其茎数优势,兼顾茎长(株高),达到增产目的。  相似文献   

12.
深水红娘鱼的形态特征参数及其相关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集怒江水系100尾深水红娘鱼样本,测量其体长、全长、头长、头高、体高、体厚、吻长、眼径、眼后头长、尾柄长、尾柄高、体重共12个形态特征指标。采用方差分析、偏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回归分析,研究深水红娘鱼各形态特征参数间的相关关系,确定影响深水红娘鱼体质量的主要形态特征参数。结果表明:深水红娘鱼的头长、头高、体高、体厚、眼径、眼后头长、尾柄高、体重与体长呈指数相关(P<0.01);而全长、吻长、尾柄长则与体长呈线性相关(P<0.01)。深水红娘鱼体长和体重的拟合方程为:y=0.0231x2.8265(R2=0.9852);深水红娘鱼的b值为2.8265,小于3,为负异速增长,即体长的增长速度要高于体重。头长、头高、体高、眼后头长、尾柄长对深水红娘鱼体质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关系;对深水红娘鱼体质量的直接作用影响大小依次为:头长(0.184**)>尾柄长(0.154**)>头高(0.136**)>体高(0.099**)>眼后头长(0.026**),建立了深水红娘鱼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数学模型:y=-89.799+3.711x1+9.975x2+11.996x3+6.112x4+7.499x5。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大米中水溶性糖的测定方法。大米中的水溶性糖用热水提取,乙酸锌、亚铁氰化钾溶液沉淀,经盐酸水解后用3,5-二硝基水杨酸显色,分光光度计比色测定。结果表明,在3,5二硝基水杨试剂用量1.0 mL,沸水浴加热6 min,540 nm波长条件下进行测定,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Y=0.9682X+0.0144,相关系数R2=0.9996,在0.1%、0.5%和2.0%三个标准添加浓度下,水溶性糖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1.9%~98.3%,相对标准偏差为2.68%~2.79%,方法检出限为0.0003%。该方法准确度和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操作简单、快速,有应用价值。10份不同品种大米水溶性糖含量测定结果为0.12%~1.95%。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颜色特征的叶耳花青甙显色分级研究。方法以水稻倒二叶叶耳花青甙显色测试为切入点,在Emgu Cv3.0图像分析软件基础上,对完成图像分割的目标区域提取红绿蓝(red green blue, RGB)、色调饱和度亮度(hue saturation value, HSV)颜色特征,利用SPSS软件对颜色特征和测试分级数据进行相关性、回归等统计分析,建立颜色特征多元回归模型。结果叶耳花青甙显色强度与R(红色)、G(绿色)、B(蓝色)、H(色调)、V(亮度)极显著负相关;所有颜色特征值中,G值与叶耳花青甙显色强度相关性最显著,是一元和多元回归主要自变量; G值建立的一元回归模型中, R~2为0.980;多元回归模型R~2值为0.994。结论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好,用这两个模型均可完成叶耳花青甙显色强度分级。  相似文献   

15.
通过添加热压处理麸皮到馒头粉中研究其对面粉吸水性能的影响,并考察热压处理麸皮添加量对冷藏包装馒头水分及水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热压处理麸皮使面粉吸水性能改善显著,且面粉的吸水性与热压处理麸皮的添加量具有极好的相关性,其线性回归方程y=32.525*x+44.207,R2=0.996 9。热压处理麸皮的添加增加了馒头的含水量,可减弱水分的迁移流失。添加麸皮使得馒头的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都显著增加。添加麸皮使得馒头屈服值增加,馒头硬度和胶着性值增加,回复性和粘聚性值减小。随着麸皮含量的增加,馒头屈服值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稻谷镉的X射线荧光光谱测定, 建立糙米、精米镉的快速定量识别模型, 简化入仓稻谷重金属检测的砻谷、碾米等预处理步骤。方法 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一一对应分析26组稻谷-糙米-精米样品中镉含量。根据线性、对数、逆、二次、三次、幂、指数等函数关系分别拟合稻谷-糙米、稻谷-精米、糙米-精米镉含量之间的回归模型。采用另外4组样品对决定系数(r2)大于0.95的模型准确性进行验证, 根据决定系数、误差值等筛选最优拟合模型。结果 稻谷-糙米-精米镉含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在此基础上建立的3个可食用米镉含量快速识别模型分别为: 稻谷-糙米三次函数回归模型Y=0.0131+0.7178X+0.5722X2-0.3492X3 (R2=0.9859); 稻谷-精米三次函数回归模型Y=0.0284+0.3779X+1.5500X2-1.2046X3 (r2=0.9855); 糙米-精米幂函数回归模型Y=0.9412×X1.0233 (r2=0.9902), 三个模型预测结果的绝对误差分别为8.91%、8.57%和10.24%。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回归模型具有良好的稻米镉含量相互预测性能, 该法有望简化稻谷镉检测前的砻谷、碾米等预处理流程, 提高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基于傅里叶中红外漫反射光谱(DR-FTIR)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主成分分析法(PCR)、经典最小二乘法(CLS)、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法(SMLR)快速测定精米中直链淀粉含量。实验选取了161个精米样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光谱预处理,异常值剔除,波谱区间选择对模型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采用PLS建模,通过多元散射校正,向后区间偏最小二乘法预处理后,所构建的模型效果最优。此时,建模区间为3 800~3 500、3 100~3 000、2 900~2 400、2 300~1 300、1 000~900 cm~(-1),模型相关系数R为0.995 6,校正均方差为0.291,预测均方差为1.23;同时,实验另选了34种精米样品对模型进行了准确性验证。结果显示验证集样品的红外预测值与真实值高度相关,线性拟合方程为Y=0.994X+0.068,相关系数R为0.994 9,说明实验所开发的直链淀粉DR-FTIR模型是有效的,预测结果准确度好,模型稳定性高。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准确、简便的检测L-丝氨酸含量的方法。当纸层析-分光光度法展开剂为丙酮∶正丁醇∶二乙胺∶水(10∶10∶2∶5,V/V),pH值为12.7,波长为510 nm,洗脱时间为30 min时,能很好的对L-丝氨酸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当L-丝氨酸标准溶液质量浓度在1~6 μg/mL时,L-丝氨酸的含量(x)与吸光度值(y)之间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回归方程y=0.008 8x+0.008 9,R2=0.996 2);精密度实验结果显示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3%;回收率实验结果显示平均加标回收率95.3%,RSD为2.6%。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以甲基营养型菌(Methylobacterium sp.)5222为出发菌株,以甘氨酸为前体物质发酵生产L-丝氨酸,应用该研究建立的纸层析-分光光度法,检测到发酵液中L-丝氨酸含量为0.90 g/L,说明菌株5222具有产L-丝氨酸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多重实时荧光 PCR技术的高通量特征,对转基因玉米MIR604、GA21、DAS-40278-9和98140的特异性靶标序列设计TaqMan-MGB荧光探针,通过退火温度和引物探针浓度梯度优化建立了四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经特异性,重复性和灵敏性等方法学验证确认了方法的可靠性。MIR604、GA21、DAS-40278-9、98140四个特异性基因的标准曲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3.263x+36.632,y=-3.422x+36.384,y=-3.294x+38.978和y=-3.278x+37.514;Ct值变化范围分别在23.556~37.524,22.893~37.412,25.304~39.110和24.501~37.618之间;标准偏差分别在0.078~0.476,0.085~0.463,0.120~0.487和0.148~0.353之间;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7,0.996,0.995和0.993;检出限可达10个拷贝,扩增效率满足欧盟等国际要求。该方法一管多检,操作简便,成本较低,适用于大批次样本的高效分析检测,为转基因产品合规使用和进出口食品安全监测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确定压榨型鲜湿米粉用早籼稻的品质范围,保证米粉品质稳定性,本实验以我国早籼稻湖北省和江西省两个主产区生产的40 种早籼稻谷品种为原料,以压榨型鲜湿米粉为最终产品,采用描述性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对早籼稻理化特性、糊化特性以及米粉的品质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测定的15 项早籼稻品质指标中,大部分品质指标的变异系数大于10%,垩白度变异系数最高,达75.9%。相关性分析表明稻谷粒长、垩白粒率、峰值时间与米粉感官评分均呈显著相关性,直链淀粉质量分数、最低黏度、最终黏度、衰减值、回生值与米粉感官评分均呈极显著相关性;回生值与感官评分相关系数最大,达0.579;相对于理化指标,糊化特征参数能更客观反映出米粉的食用品质。基于因子分析法对早籼稻品质指标进行分析处理,结果表明总方差76.264%的贡献率来自前4 个公因子,其中2 个公因子得分与米粉感官评分呈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39、-0.332。以逐步回归分析法对这2 个公因子代表的指标进行分析,得出方程:Y米粉感官评分=51.876+0.494x直链淀粉质量分数+0.008x回生值(R2=0.423),筛选出直链淀粉质量分数和回生值是影响米粉品质的敏感性指标;基于聚类分析得到适宜加工压榨型鲜湿米粉的早籼稻敏感品质指标阈值区间为直链淀粉质量分数22.24%~26.86%、回生值1 526.5~2 036.7 c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