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病变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肠镜发现的较大直肠腺瘤和黏膜下肿瘤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12例低位直肠病变,大小0.6~4.5cm(平均2.8cm),均成功完成ESD治疗。术后11例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例腺癌累及黏膜下层病例接受外科根治手术,手术标本病理未见肿瘤残留。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30~120min(平均5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约75ml,均经电凝、氩离子凝固术和止血夹成功止血,未出现需再次肠镜下治疗的出血。2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和少量膈下游离气体,保守治疗好转。9例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ESD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新方法,不仅能切除较大的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以往需要外科手术的消化道早期癌和部分黏膜下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丽水市人民医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应用ESD治疗低位直肠LST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内镜下ESD治疗一次性成功,术后未见迟发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3~6月未见病变残留.[结论]ESD治疗低位直肠LST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内镜微创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与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大型低位直肠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肿瘤直径大于3.0cm,肿瘤下缘距肛缘齿状线小于5cm,有内镜治疗适应证的56例低位直肠肿瘤,应用EMR或ESD进行治疗,其中EMR治疗36例,ESD治疗20例,术后3~18个月行内镜随访确认有无残留,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并分析切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结果。结果 接受EMR治疗的36例中,35例经首次或再次EMR治疗病变完整清除,肛门功能完好,保肛治愈率为97.2%,术后病理报浸润癌(SM癌)再追加外科Mile’s根治手术者1例(2.8%);接受ESD治疗的20例中,11例经首次或再次ESD治疗完整清除病变,肛门功能完好,治愈率55.0%,ESD治疗未成功改行EMR成功清除病变6例(30.0%),肛门功能均完好,全组保肛治愈率为85.0%,ESD组因严重并发症(迟发性大出血)转外科行Mile’s手术者2例(10.0%),因病变残留转行外科Mile’s手术者1例(5.0%)。并发症:EMR组术中平均出血20ml,最大出血160ml,均无需输血治疗,无穿孔发生,无术后并发症。ESD组平均术中出血150ml,最大术中出血量800ml,均内镜下止血成功,但3例患者需接受输血400ml,另有2例于术后26h及44h发生迟发大出血,内镜下止血失败转行外科手术。结论EMR是一种安全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大多数平坦型大肠肿瘤能达到完全切除效果,与EMR相比,ESD对低位直肠病变切除的效果不及EMR术,且手术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 采用ESD方法对19例上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进行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疗效,随访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结果 肿瘤直径0.4 ~1.5 cm,平均0.9 cm,均一次性完整剥离切除,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15~ 50 min,平均20 min,无严重出血及穿孔发生.术后18例病理诊断为神经内分泌瘤,其中G1级16例、G2级2例,基底和切缘均未见病变累及;另1例病理显示有浸润性生长倾向,诊断神经内分泌癌(G3级),行外科扩大切除,术后病理未见肿瘤组织残留,无淋巴结转移.平均随访28个月,无一例出现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ESD治疗上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内蒙古消化病研究所内镜中心行肠镜检查发现的45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患者,应用IT刀、Hook刀行ESD治疗。将ESD成功率、剥离病变大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及复发率等纳入观察范围。 结果45例结直肠病变接受ESD,其中,2例病变黏膜下注射后病变托举差,术中剥离困难且容易出血转外科手术。术后病理证实,3例癌变且基底仍有肿瘤残留,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ESD成功率88.9%(40/45)。病变直径为1.5~6.3 cm,平均3.6 cm;ESD手术时间为31~125 min,平均67 min。3例术后有便血,其中1例保守治疗失败,内镜下成功电凝止血,ESD术后出血发生率7%(3/43)。4例在ESD治疗中有小穿孔,应用软组织夹成功缝合穿孔,未转开腹手术,ESD穿孔发生率为9.3%(4/43)。术后40例患者均随访,创面基本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 结论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疗效可靠,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复发率低。出血和穿孔是其主要的短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治疗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近2年电子胃肠镜发现的15例胃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肿瘤,内镜超声检查和/或病理活检进一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及性质,ESD操作步骤;黏膜下注射液体以抬高病灶,接着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之后使用Hook刀或IT刀沿病灶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治疗,病变直径1.0~3.5cm,平均2.3cm,ESD手术时间30~175min,平均73min,ESD治疗过程中创面均有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或金属钛夹止血,无术后延迟出血发生,穿孔发生率为6.7%(1/15),术后随访1~8个月,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作为一种内镜微创治疗,能实现较大病灶的完全剥离,为临床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也为消化道早期黏膜及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直径≥20 mm的结直肠侧向发育肿瘤(LST)并发出血、穿孔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病变直径≥20 mm且行ESD治疗的结直肠LST患者172例,根据术后是否并发出血或穿孔,将172例患者分别分为出血组(9例)和非出血组(163例)、穿孔组(14例)和非穿孔组(158例)。对入组患者并发出血、穿孔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出血发生率为5.23%,穿孔发生率为8.14%,手术时间≥120 min是ESD治疗直径≥20 mm结直肠LST并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05,95%CI 0.051~0.822,P=0.025),高龄(OR=0.945,95%CI 0.897~0.996,P=0.035)及病灶纤维化(OR=0.105,95%CI 0.027~0.405,P=0.001)是ESD治疗直径≥20 mm结直肠LST发生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ESD治疗直径≥20 mm的结直肠LST过程中,手术时间≥120 min为术后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高龄及病灶纤维化会增加穿孔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163例结直肠病变患者资料,对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63例病变中黏膜病变118例,包括隆起型病变31例,平坦型病变22例,侧向发育型肿瘤65例;黏膜下病变45例,均为隆起型病变。病变中位直径2.2(2.0)cm,手术时间42(53)min。整块切除率92.6%(151/163),完全切除率86.5%(141/163),病变大小与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相关(P<0.05)。4例发生ESD相关并发症,其中2例为术中出血,1例为术后迟发出血,经内镜下确切止血后好转;1例术后迟发性穿孔,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135例随访患者中4例出现复发,3例再次内镜下切除,1例手术切除。 结论 ESD治疗结直肠病变是安全有效的。达到整块切除及完全切除的患者可获得良好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巨大平坦病变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巨大平坦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胃镜发现≥2cm的胃平坦病变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其操作步骤为:①黏膜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②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③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5例胃平坦病变中,3例位于胃窦,1例位于胃体,1例位于胃角。病变直径2.0~5.0cm,全部1次大块、完整剥离成功。ESD手术时间为80~12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00ml.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未出现需再次内镜下治疗的出血。术后出血1例。无一例发生消化道穿孔。所有病变均经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随访1~6个月,创面基本愈合,无一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是治疗胃巨大平坦病变的新方法,不仅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结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对EUS检查发现来源于黏膜下层、无固有肌层受累、无淋巴结转移、直径≤1.5cm、考虑为直肠类癌的21例直肠黏膜隆起病灶行ESD治疗。ESD后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行EUS随访。[结果]21例均成功完成ESD,瘤体完整剥离,基底及边缘无残留;术中均无穿孔,术后创面少量出血5例,经内科治疗后痊愈;术后病检确诊为类癌,随访6~24个月,无一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EUS结合ESD治疗直径≤1.5cm、未侵犯固有肌层的直肠类癌安全有效,可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直肠累及齿状线的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特点,评估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累及齿状线LST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湖北省肿瘤医院内镜科采用ESD术治疗的45例直肠累及齿状线的LST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病变类型、大小、手术时间、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并发症的发生、病理诊断、随访情况等。 结果45例直肠累及齿状线的LST,肿瘤直径12 mm~66 mm,平均28±15 mm,45例(100%)均一次性完整切除,ESD手时间45 min~240 min,平均100±25 min。迟发性出血6例,发生率13.3%(6/45),均行内镜下止血成功,发生术中穿孔2例,发生率4.4%(2/45),经止血夹夹闭创面后内科治疗后痊愈。术后病理诊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7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例,病变均局限于黏膜层。45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0.2个月(10~4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肿瘤复发或残留,术后排便功能正常。 结论ESD治疗直肠累及齿状线的LST切除彻底,安全性好,复发率低,对肛管排便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剪状刀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应用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间34例患者的36次复杂ESD治疗中应用剪状刀进行黏膜剥离,观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6次ESD均完整剥离病变,完全切除率为91.7%,发生延迟出血2例(占5.6%),给予内镜下止血后出血停止,无穿孔发生。患者平均住院5d,6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12个月术后复查,创面愈合良好,未见肿瘤复发及残余,其余患者均在随访中。结论剪状刀的应用使得复杂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易于操作、便于剥离,提高手术安全性、有效性的同时无需其他手术器械辅助,可降低手术费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来源于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内镜发现的消化道SMT进行超声检查,对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来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SMT 10例,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1例,胃平滑肌瘤1例,胃间质瘤6例,直肠平滑肌瘤和间质瘤各1例.病变最大直径0.5~3.0 cm(平均1.4 cm).9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剥离,1例创面肿瘤残留接受外科手术.ESD手术时间30~150 min(平均73.5 min).1例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未转开腹手术修补.术中平均出血量约40 ml,术后均未出现出血,亦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ESD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大多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食管广基底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 2014年1月我院应用电子食管胃镜发现的直径≥2.0 cm胃食管广基病变(息肉、癌前病变、早期局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超声内镜检查位于黏膜肌层以下(包括黏膜肌层)的病灶纳入选择,并行ESD治疗.结果 本组研究共64例患者,54例病灶位于胃内,10例病灶位于食管内,所有病变经ESD完整剥离,术后经病理证实标本基底及边缘均无病变组织残留.胃组:5例(9.26%)发生术中少量渗血,出血量2~10ml,予以电热活检钳电凝成功止血;1例(1.85%)患者术后8小时出现呕血,鲜红色,Hb从132g/L降至100 g/L,急诊胃镜止血成功.食管:病灶内均未见出血、穿孔、皮下气肿等并发症.随访58例,术后l,3,6个月复查胃镜,创面愈合良好,未见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治疗胃食管广基病变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结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结直肠肿瘤性病变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息肉样瘢痕结节(PNS)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行ESD并整块切除、R0切除的结直肠肿瘤性病变患者348例,术后间隔3、6、12个月行结肠镜检查,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出现PNS时需行病理活检检查,比较ESD后PNS患者与正常愈合患者的基本资料。结果 348例患者中有27例(7.76%)出现PNS,均表现为术区原位突出于肠道的息肉样隆起,组织呈红色,质地柔软,病理结果均提示为炎症增生组织,无恶性肿瘤复发或增生不良征象。ESD后PNS患者与正常愈合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灶直径、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SD后PNS患者原发部位为左半结肠及直肠的比例高于正常愈合患者(P均<0.05)。27例ESD后PNS患者随访(33.26±15.10)个月,其中随访时间>36个月14例(51.85%),均未发现PNS发生恶性改变。结论 结直肠肿瘤性病变患者ESD后PNS发生率为7.76%,好发于左半结肠和直肠,病理倾向为良性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不同直径结直肠肿瘤的差异性。 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至2015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消化内镜中心210处结直肠ESD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病灶按直径分为两组(直径≥4.0cm组和直径<4.0cm组),进行相关因素的对比分析。结果 210处结直肠ESD平均手术时间为(50.3±42.7)分钟,病灶平均大小为(7.98 ±10.84cm2);整块切除率91.4%,完整切除率90.5%,治愈性切除率88.6%。穿孔发生率5.2%,迟发性出血率0.5%。与直径< 4.0 cm 的肿瘤相比,切除直径≥ 4.0 cm 的肿瘤所需时间更长(79.63±53.91 min比35.28±24.99 min;P<0.001);病变主要位于直肠(61.97%);LST息肉以结节混合型为主(54.93%);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低于切除直径< 4.0 cm 的肿瘤,其中完整切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92% vs. 94.24%; P=0.041)。直径≥4.0cm组穿孔率增高(7.04%),但两组穿孔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SD切除直径≥ 4.0 cm的结直肠肿瘤,所需时间明显增加,手术风险更高。对于非直肠的病变要更加小心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径2 cm以上结直肠短粗蒂息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慈溪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到2017年6月行ESD治疗的直径2 cm以上结直肠粗短蒂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病理资料,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有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等。结果 共40例患者纳入研究,息肉直径2.0~4.0 cm,平均2.8 cm,均成功进行ESD,整块切除率100.0%。手术时间7~60 min,平均25.1 min。术中26例(65.0%)出现动脉搏动性出血,均经内镜下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成功。术中无穿孔、无内镜无法处理的大出血发生,术后无迟发性出血及迟发性穿孔,无中转外科手术病例。术后住院时间1~4 d,平均1.3 d。术后病理提示,23例(57.5%)为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15例(37.5%)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5.0%)为浸润黏膜下层浅层的早期癌。所有切除标本的侧切缘和基底切缘无肿瘤累及,病灶完整切除率100.0%。患者术后随访时间4~24个月, 平均10.2个月,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病例。结论 ESD治疗较大结直肠粗短蒂息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超声内镜(EUS)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直径≤1 cm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NEN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经结肠镜及EUS检查诊断为rNENs、直径≤1 cm的68例患者行ESD治疗。[结果]ESD后病理检查结果示68例为神经内分泌肿瘤;免疫组化分型35例为G1型,无G2型;病理结果切缘报告63例切缘阴性,完整切除率为92.6%;肠镜随访未发现有复发病例。[结论]直径≤1 cm的rNENs患者经EUS评估后,行ESD剥离,具有较高的完整切除价值及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背景: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结肠镜检查中常见的肿瘤性病变之一,癌变率较高。目的:比较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L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10月—2018年12月在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确诊的88例结直肠LS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EMR(病灶直径大于2 cm者采用分片EMR)和ESD治疗,比较两组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整块切除率和1年随访期内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整切除病灶。EMR组操作时间优于ESD组[(23.73±6.19) min对(65.13±13.76) min],ESD组整块切除率(97.7%对59.1%)和复发率(11.4%对31.8%)优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中穿孔、术后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0.05)。EMR组复发患者多为病灶直径大于2 cm者。结论:对于结直肠LST的内镜治疗,应根据具体临床情况选择治疗方式。EMR操作时间较短,但直径大于2 cm的病灶更适合采用ESD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NEN)的超声内镜特点及内镜下治疗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经超声内镜诊断为胃NEN5例的临床资料,总结胃NEN的超声内镜特点及其与病理诊断的符合情况,并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果]5例均经内镜下ESD完整切除肿瘤,肿瘤完整切除率为100%。有1例术后3d发生出血,未发生胃穿孔现象。术后病理证实:4例为G1级NEN,Ki-672%;1例为G2级NEN,Ki-675%;未见神经内分泌癌,基底和切缘均未发现肿瘤累及。术后随访6~24个月,患者均存活且未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掌握胃NEN的内镜及超声内镜下特点,可提高内镜诊断率,行内镜下ESD治疗效果确切,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