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觉醒型脑卒中(wake-up stroke,WUS)是一类在睡眠醒来时发现症状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因无法获知准确发病时间,常被排除在再灌注治疗之外。近年研究表明WUS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与非WUS相似,经影像学筛查后给予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可能使该类患者临床获益。本研究就WUS临床特征、影像学研究、治疗进展进行综述。觉醒型脑卒中(wake-up stroke,WUS)是指入睡前无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同时间窗内静脉溶栓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静脉溶栓治疗患者172例,根据发病-溶栓时间窗差异分为3组,时间窗分别为≤3.0 h(观察A组)、>3.0~4.5 h(观察B组)、>4.5 h(观察C组),对其中合并心房颤动者溶栓疗效进行评估分析。结果3组患者溶栓24 h后出血转化结果、溶栓3个月时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率、病死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溶栓时间窗>3 h者,心房颤动可显著增加患者发生PH型、HI型出血转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心房颤动可造成溶栓时间窗≤4.5 h患者神经功能结局不良发生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心房颤动与不同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结局不良发生情况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溶栓时间窗仍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重要因素,对于溶栓时间窗≤3.0 h者,合并心房颤动不会对溶栓疗效造成影响;对于发病-溶栓时间>3 h者,心房颤动可能造成患者溶栓后出血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觉醒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OCSP分型、危险因素及溶栓治疗等。方法 连续回顾性收集本院神经内科2016年11月-2017年11月住院的新发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觉醒型脑卒中与非觉醒型脑卒中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及其他原因心脏病、既往脑梗死病史或TIA发作史、抽烟、过量饮酒、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H型高血压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三高症(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以及各危险因素与临床OCSP分型的关系。结果 觉醒型脑卒中患者24.05%(70/221),男性68.57%(48/70),平均年龄(66.29±15.20)岁,觉醒型脑卒中组与非觉醒型脑卒中组年龄、性别等临床基线特征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房颤在觉醒型脑卒中与非觉醒型脑卒中组比较OR(95% CI)是2.74(1.28~5.86); H型高血压病OR(95% CI)是1.81(1.04~3.15)。2组牛津郡社区脑卒中临床分型占比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在临床分型的危险因素中在觉醒型脑卒中组完全前循环供血区梗死的高尿酸血症存在明显差异(P<0.05)。房颤、高尿酸血症在觉醒型脑卒中OCSP分型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均在完全前循环供血区的梗死比例较高。在溶栓治疗上觉醒型脑卒中患者溶栓比例为2.86%。结论(1)房颤、H型高血压病可能与觉醒型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2)觉醒型脑卒中与非觉醒型脑卒中OCSP分型发生率不同;(3)房颤、高尿酸血症可能会加重觉醒型脑卒中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且发生在完全前循环供血区梗死;(4)觉醒型脑卒中溶栓治疗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及独立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筛选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25例AIS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将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90 d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0~1分预后良好患者设为预后良好组,mRS 2~5分为预后不良设为预后不良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AIS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AIS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果两组静脉溶栓操作过程中及溶栓治疗后无出血等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的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间隔、糖化血红蛋白指数、累计吸烟量、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期间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溶栓前NIHSS评分和溶栓期间平均动脉压是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0.05)。结论患者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间隔、糖化血红蛋白指数、累计吸烟量、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期间平均动脉压可影响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年龄、溶栓前NIHSS评分和溶栓期间平均动脉压是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醒后卒中(WUS)是指入睡时无神经系统症状,觉醒后患者本人或目击者发现有卒中症状, 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 14.3%~29.6%。由于发病时间的不确定,通常不适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时间窗 内特殊治疗。近年来,随着多模式CT及磁共振成像对缺血性卒中梗死灶及缺血半暗带识别的技术发展,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静脉溶栓、机械取栓等治疗方案使 WUS 患者更好地获益。现对 WUS 的病理生理 机制、危险因素、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案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不同部位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03—2013-09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3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溶栓治疗后2个疗程内行头颅CT检查,根据脑内有无出血性转化分为HT组及无HT组,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HT组分为深部位HT组和浅部位HT组。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经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可知,发病到治疗时间/既往糖尿病史、梗死面积大小、TOAST分型、入院时GCS评分与入院时NIHSS评分等均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经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可知,入院时NIHSS评分是影响深部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血转化的最危险因素,其次是既往糖尿病史、心源性栓塞型等,入院时GCS评分影响最小;既往糖尿病史是影响浅部位缺血性脑卒中患着出血转化的最危险因素,其次是入院时NIHSS评分、心源性栓塞型等,入院时GCS评分影响最小。结论既往糖尿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心源性栓塞型等均是影响深部位和浅部位缺血性脑卒中患着出血转化的独立性因素,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自2005年初至2010年底连续登记在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入院时人口学特征、溶栓时间窗、院内时间延误、溶栓途径、阿替普酶剂量、脑卒中严重程度、各项生化和凝血指标及溶栓前重要生命体征,以及CT表现和脑卒中TOAST分型,评价溶栓后出血性转化、血管再通分级和溶栓后90 d预后及死亡率.采用变量筛选技术挑选影响预后的可能因素,并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入选96例患者,1例失访,其中男性43例(44.8%),女性53例(55.2%);年龄中位数72岁,体质量中位数58.5 kg;溶栓时间窗中位数4.3 h;静脉溶栓64例,动脉溶栓32例;溶栓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43.8%,死亡率为17.9%.单因素分析显示,动脉溶栓组较静脉溶栓组男性患者比例较高(71.9%vs 31.3%),总费用明显偏高(47623.6元vs 25699.8元),院内延误时间(3.17 hvs 1.73 h)和溶栓时间窗(5.54 h vs 3.58 h)明显延长,阿替普酶用量明显偏少(20 mg vs 50 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溶栓后36h内责任血管再通率(64.9%vs 53.8%)、出血转化率(25%vs 31.3%)、90 d预后良好比例(45.3% vs 40.6%)和死亡率(14.7%vs 3.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溶栓方式对预后无显著影响(OR=0.54,P=0.824,95% CI:0.00-131.46);血管再通良好是预后良好独立保护因素(OR=0.11,P=0.027,95% CI:0.02-0.78),但不同溶栓方式对血管再通无显著影响. 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中,阿替普酶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后90 d预后良好比例相当,溶栓后出血转化率和死亡率无明显差异,不同溶栓方式对临床结局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溶栓是唯一被证明有效的治疗方法[1,2].发病后4.5h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能使患者获益[3].溶栓后颅内出血的风险是不可忽视的最危险的并发症[4,5],扩大时间窗的溶栓治疗是否会增加颅内出血、及影响血液凝血指标的改变,目前的研究还很少,也没有公认的监测指标.近年以来,在我院前期采用MRI指导的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研究的基础上[6~10],本研究拟动态观察溶栓前后凝血标志物的变化,了解不同时间段脑梗死溶栓后机体内出凝血相关因素的变化及与出血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静脉溶栓药物。既往静脉溶栓将80岁以上高龄患者排除在外,现年龄因素不再是应用排除标准。现对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有效性、时间窗、剂量、颅内出血并发症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对高龄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211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omsformation,HT)的34例患者记为HT组,未出血转化的177例患者记为未HT组,出血转化率16.11%,分析静脉溶栓过程中强化降压与AIS静脉溶栓患者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性别、年龄、从起病至阿替普酶(re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治疗的时间间隔(onset to start of treatment,OTT)、入院血糖、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2型糖尿病、心房颤动、静脉溶栓过程中强化降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为静脉溶栓后HT的相关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分析表明基线NIHSS评分>17.5分为AIS患者静脉溶栓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39,P=0.013)。而心房颤动(OR=9.129,P<0.01)为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基线NIHSS评分>17.5分为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静脉溶栓过程中强化降压为HT的相关危险因素;心房颤动为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12-01—2014-12于我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276例,统计一般资料、既往病史、诊治情况等,并于术后3个月按临床结局Rankin评分分为良好结局组和不良结局组,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价预后影响因素。结果良好结局组117例,不良结局组159例。单因素分析示,年龄≥60岁、发病至溶栓时间≤4.5h、TOAST分型、OCSP分型、基线血糖值、纤维蛋白原水平、基线NIHSS值、24hNIHSS评分降低≥4分或降至0分可能为临床预后影响因素(P0.05)。纳入上述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发病至溶栓时间≤4.5h、基线NIHSS水平、基线纤维蛋白原水平、24hNIHSS评分降低≥4分或降至0分为预后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基线NIHSS水平、基线纤维蛋白原水平可独立预测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缩短溶栓时间窗,于24h内迅速降低NIHSS评分,是提升患者预后的可靠措施。  相似文献   

12.
宋磊  高波  沈桂权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12):1158-1162
觉醒型卒中是一种在睡眠中起病的缺血性卒中,发病时间窗的判断较困难,静脉溶栓治 疗决策困难。近年来,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 ui 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不匹配作为一种判断觉醒型卒中发病时间窗的客观影像学指标 被广泛运用。本文概述DWI-FLAIR不匹配的基本原理,分析其应用价值,通过对比觉醒型卒中和发病 时间明确的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探讨该技术指导静脉溶栓治疗的可行性及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对其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12—2016-11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6例,依据发病前是否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分为观察组(发病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和对照组(未应用抗血小板药物),2组均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分析其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脑卒中预后、病死率、颅内出血发生率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溶栓前NIHSS评分、早期缺血改变均是影响患者溶栓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P0.05),发病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不会导致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上升(P0.05);溶栓前NIHS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溶栓前早期缺血改变、溶栓前收缩压及血糖均会对患者静脉溶栓预后造成影响,而发病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发病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不会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造成明显影响,且不会引起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上升,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4.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lteplase,rt-PA)是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时间窗内静脉溶栓最有效的治疗药物,然而,静脉溶栓也伴随着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的增加,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甚至死亡。因此,研究静脉溶栓治疗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提高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明确的循证学依据,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NINDS)、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CASS)及中国2014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相关指南均加以推荐使用.rt-PA静脉溶栓后部分类型颅内出血,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增加患者的死亡及伤残率,是阻碍静脉溶栓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探讨rt-PA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分类、rt-PA药理作用、不同类型出血转化发病机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可能危险因素以及这些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12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6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选取溶栓前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通过比较HT组与非HT组之间的差异,筛选与HT相关的可能危险因素,并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T及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28例溶栓患者有29例继发HT(22.66%),其中16例为症状性脑出血(12.50%),死亡2例,占HT的6.90%.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房颤(OR=1.293,95% CIl.224 ~1.589,P=0.00l)、早期CT改变(OR=2.452,95% CI 1.132~3.309,P=0.034)、基线舒张压≥100 mm Hg(1 mm Hg=0.133 kPa,OR=9.265,95% CI 1.435 ~ 59.836,P=0.019)、基线血糖≥11.1 mmol/L(OR=3.037,95% CI0.252 ~ 57.593,P=0.047)、NIHSS评分>15分(OR=8.752,95%CI 1.035 ~30.285,P=0.023)和溶栓时间窗>3h(OR=98.74,95%CI 5.067 ~ 186.120,P=0.002)6项为HT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基线血糖≥11.1 mmol/L(OR=3.265,95% CI 0.435 ~ 59.863,P=0.045)、NIHSS评分>15分(OR=10.453,95% CI 5.647~38.185,P=0.003)和溶栓时间窗>3h(OR =2.541,95%CI 1.098 ~51.086,P=0.017)影响了HT患者的预后.结论 溶栓前的舒张压、血糖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T低密度改变或水肿占位效应、房颤和溶栓时间窗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基线血糖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溶栓时间窗影响了溶栓后HT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青年脑卒中366例临床与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青年型脑卒中的特点.方法 回顾我院1995-2009年我科治疗366例青年脑卒中患者,同时以同期46岁以上350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青年型脑卒中的发病年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临床预后特点.结果 青年型脑卒中比例男性高于女性,吸烟、高血压是青年型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与老年组相比,其发病后残疾率相对较低,临床痊愈的比例较高.结论 青年男性发病率较高,而吸烟、高血压是青年型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烟雾病、颅内动脉硬化是不明原因脑卒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中、远期愈后好于老年卒中病人.  相似文献   

18.
黄丽红  刘光维 《中国卒中杂志》2020,15(12):1352-1359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的患者临床预后可受疾病严重程度、发病到溶栓的时间、脑小 血管病、血糖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溶栓后再灌注损伤及出血转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从流行病学、溶栓前后影响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预测模型进行文献复习, 旨在加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不良预后危险因素及相关预测模型的认识,为其防治提供理 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静脉溶栓时间窗扩大到6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影响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因素、溶栓后颅内出血特别是症状性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9月至2006年9月上海地区所有溶栓患者的数据,评价溶栓的时间、rt-PA使用剂量、溶栓后24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溶栓后3个月的NIHSS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改良Rankin量表及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等数据,并以NINDS研究中的安慰剂对照组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的差别,对影响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结果溶栓治疗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的预后,溶栓后24h治疗组NIHSS即得到改善的患者达到57.8%,高于对照组的39.1%(P=0.001)。溶栓治疗同样可改善患者溶栓后3个月的NIHSS、mRS及BI(P〈0.05)。另外溶栓可增加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但是不增加患者的总体死亡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仅TOAST分型与SICH的发生相关,其中心源性栓塞发生SICH的危险性要高于其他类别的卒中。结论本组数据表明卒中后6h内溶栓治疗是相对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溶栓后24h症状改善越多,溶栓后3个月预后越好,心源性栓塞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危险较高,在选择溶栓患者时需慎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青年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临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性纳入胜利油田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首次发病并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青年卒中患者114例。根据发病90 d mRS评分,将青年卒中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90 d 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90 d mRS评分3~6分)。比较两组的基本资料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90 d,84例(73.7%)患者预后良好(预后良好组),30例(26.3%)患者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组)。预后不良组合并2型糖尿病、发病后合并意识障碍、溶栓24 h内脑出血、责任大血管闭塞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预后不良组入院时NIHSS评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良好组入院时NIHSS评分明显高于90 d时(P<0.05)。预后良好组90 d mRS与入院时mRS的差值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发病后合并意识障碍(OR=0.06,95%CI:0.01~0.40)、责任大血管闭塞(OR=0.14,95%CI:0.03~0.72)是青年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青年卒中发病后合并意识障碍、责任大血管闭塞是青年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