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王岸娜  王璋  许时婴 《食品与机械》2007,23(3):28-31,35
研究不同粒度甲壳素制备壳聚糖时,在不同反应时间对壳聚糖脱乙酰度和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并求得不同粒度甲壳素脱乙酰反应的动力学公式.又采用凝胶过滤色谱测定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的相对分子量分布,结果表明:脱乙酰反应10 h所得壳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反应8 h所得壳聚糖的小,脱乙酰反应14 h时,多糖主链的糖苷键已经发生断裂.  相似文献   

2.
针对甲壳素脱乙酰制备壳聚糖采用的两种方法——微波法与传统法,从反应时间、壳聚糖的得率和品质(脱乙酰度和粘均分子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甲壳素传统法一次脱乙酰反应很难制备脱乙酰度大于78%高粘均分子量的壳聚糖;与传统方法相比,甲壳素微波法脱乙酰制备壳聚糖不仅大大减少了反应时间,同时还能避免高温长时间处理导致壳聚糖产品的分子量和粘度下降,从而提高壳聚糖的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3.
首次采用无水乙醇浸泡辅助脱乙酰基与间歇式碱处理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控制反应时间制备不同脱乙酰度的蚕蛹壳聚糖。同时对其脱乙酰度、表观黏度和分子量等理化指标进行测定,用红外光谱对其基本结构进行表征,并分别采用邻二氮菲-Fe2+氧化法、核黄素-光-氮蓝四唑法和DPPH法对其清除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DPPH自由基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为5、7、9h时,蚕蛹壳聚糖的脱乙酰度分别为:78.12%、86.45%、95.96%;蚕蛹甲壳素和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的红外光谱图的不同说明其结构上的差异,可为进一步研究其性质提供理论参考;蚕蛹壳聚糖对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均较低,但均高于虾蟹壳来源的壳聚糖;对DPPH·的清除率较高。三种壳聚糖对三种自由基清除率的大小顺序均为:脱乙酰度为95.96%的壳聚糖〉脱乙酰度为86.45%的壳聚糖〉脱乙酰度为78.12%的壳聚糖。  相似文献   

4.
几种壳聚糖的抑菌性能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通过壳聚糖的抑菌实验和几种壳聚糖的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比较了相同脱乙酰度不同分子量 ,以及分子量相近脱乙酰度不同的壳聚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和假单胞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 ,实验中用到的壳聚糖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强的抑菌作用 (抑菌率接近 10 0 % ,最低抑菌浓度为 0 0 3% ) ;对于其他 3种细菌 ,脱乙酰度相同 (为 75 3%或 93 7% ) ,粘均分子量不同 (在 4 0~ 80万之间 )的壳聚糖 ,抑菌作用随分子量的升高而增强 ;而分子量相近脱乙酰度不同的壳聚糖对上述 4种细菌的抑菌作用差别不大 ;在 pH 5 5左右至 pH 6 0左右壳聚糖能够发挥最强的抑菌作用 ;总体看来 ,壳聚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最强 ,其次是对假单胞菌和枯草杆菌 ,壳聚糖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相对弱一些 ;实验条件下的壳聚糖对上述 4种细菌的抑菌作用普遍比苯甲酸钠强。  相似文献   

5.
离子交换层析色谱法分离壳聚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CMsepharoseCL 6B离子交换剂,使用不同的柱尺寸,采用离子强度线性梯度洗脱,对脱乙酰度80%,90%的壳聚糖样品进行分离。从脱乙酰度80%的壳聚糖样品分离得到3个组分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线性梯度洗脱时,直径相同的柱子,长的离子交换柱有利于壳聚糖的分离;对同一根离子交换柱,线性梯度洗脱体积的增加有利于壳聚糖的分离.分离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时,高脱乙酰度壳聚糖较低脱乙酰度壳聚糖在起始缓冲液洗脱时,洗脱出的壳聚糖含量较低,在高离子强度处洗脱出的壳聚糖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6.
双突跃电位滴定法测定壳聚糖脱乙酰度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双突跃电位滴定法测定壳聚糖脱乙酰度的准确性以及壳聚糖溶液质量浓度、粘度、不同脱乙酰度等因素对滴定终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样品质量浓度控制在2~6g/L,利用双突跃电位滴定法可以测定壳聚糖的脱乙酰度,不同样品脱乙酰度测定结果RSD(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61%(n=3),该方法具有较高地准确性,可以用于壳聚糖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检测.  相似文献   

7.
"一步法"壳聚糖制备新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一种制备壳聚糖的新方法———“一步法”,即将虾、蟹壳酸浸、碱煮、脱乙酰后直接制得壳聚糖,分析了操作中各步骤的溶液组成、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等因素对壳聚糖脱乙酰度和粘均分子量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8.
优质壳聚糖的制备及脱乙酰度的测定方法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制备高脱乙酰度和大平均分子量壳聚糖最佳工艺,即以碱液浓度梯度(15%~25%),在85℃温度下,采用间歇式(3h-1h-4h)反应,得到壳聚糖脱乙酰度为94%、粘度为215MPa.s.并对实验室快速、准确测定脱乙酰度方法,进行探索和比较,确定恒pH值法较为理想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获得一种具有优良性能和健康功效的新型乳化类肉制品,本研究评价了不同分子量(3.2~676 kDa)和不同脱乙酰度(70%~90%)的壳聚糖对法兰克福香肠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子量670 kDa、脱乙酰度90%的壳聚糖具有最好的增稠能力,在HMHD添加量为1.0%时可显著提高香肠的a*值、硬度、内聚力和pH值,同时可以降低蒸煮损失率(P<0.05)。因此,分子量670 k Da、脱乙酰度90%的壳聚糖可以更好地改善香肠的品质。本研究可为获得具有优良性能和健康功效的新型功能性肉制品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壳聚糖处理羊毛织物染色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壳聚糖脱乙酰度、浓度及分子量等对经壳聚糖处理后的羊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提高处理液中壳聚糖的脱乙酰度或浓度都能大大提高B型活性染料对羊毛织物的固色率和K S值 ,而且对染色样的湿处理牢度和摩擦牢度影响不大 ,而壳聚糖的分子量对织物的染色性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比较了实验室前期从福建红曲黄酒酿造用曲中分离及台湾生物资源研究及保存中心(BCRC)的不同丝状真菌菌株(黑曲霉AN19、黄曲霉AF20、米曲霉AO35、米根霉RO45、黑曲霉BCRC31494、黄曲霉BCRC31654、米曲霉BCRC30222和米根霉BCRC32229)的产酶性能,从中筛选出产液化酶、糖化酶和蛋白酶活力较高的4株菌株:黄曲霉AF20、米根霉RO45、黑曲霉BCRC31494和米曲霉BCRC30222。将此4株丝状真菌菌株分别进行单一和两两混合发酵糯米,研究其产酶及产糖性能。结果表明:接种纯种米根霉RO45到糯米培养基中,测得的液化酶活力和还原糖产量最高,然而整个发酵过程蛋白酶活力始终较低;米根霉RO45与米曲霉BCRC30222混合发酵,不仅保持较高的液化酶活力和还原糖产量,还能够显著提升发酵体系中的蛋白酶活力。本研究结果对于黄酒传统酿造工艺的改进和优良产酶菌株的筛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潘丽军  刘靖  姜绍通  郑志  王颖 《食品科学》2009,30(9):133-136
采用分批补料方式对米根霉As3.819高密度培养产L-乳酸的效果进行研究。摇瓶实验确定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5%、接种时间24h、装液量40%、补料液中葡萄糖与硫酸铵的质量比为20:1。罐发酵的最佳补料方式为葡萄糖浓度反馈流加。通过流加培养获得了较高的菌体密度,菌体干重达18.45g/L;重复发酵5批次,产L-乳酸效率达2.25g/L·h;菌体干重和产酸效率较分批培养分别提高了92.9%和82.9%。  相似文献   

13.
由于研究生产L-乳酸代替D-乳酸和DL-乳酸已成为一种趋势,为构建米根霉液体发酵L-乳酸动力学模型,对米根霉发酵生产L-乳酸进行了初步研究。在米根霉分批发酵过程中,测定菌体生物量、还原糖和乳酸含量,经处理后得到菌体生长、乳酸生成和基质消耗的动力学模型及参数。对比实验数据与模型表明,两者能较好拟合,基本反映米根霉发酵L-乳酸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米根霉发酵对脱脂薏米麸皮游离氨基酸、多肽、多酚、黄酮、酚类物质组成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脂薏米麸皮在发酵过程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逐渐增加,低分子量多肽比例逐渐提高。脱脂薏米麸皮的游离型多酚和黄酮含量在发酵过程中呈逐渐上升的趋势,72 h后分别较发酵前提高了111.7%和168.6%(P<0.05),而结合型多酚和黄酮含量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米根霉发酵显著增加了脱脂薏米麸皮中游离态3,4-二羟基苯甲酸、4-羟基苯甲酸、丁香酸、绿原酸、齐墩果酸和阿魏酸的含量。此外,与未发酵脱脂薏米麸皮相比,发酵脱脂薏米麸皮的游离型酚类物质提取物的FRAP和ABTS+.清除能力分别提高了119.6%和52.1%(P<0.05)。 本研究可为脱脂薏米麸皮的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三种常用于黄豆酱制曲的菌种(即米曲霉、根霉和高大毛霉)制备黄豆酱,分别对三种菌的蛋白酶活性和蛋白组分以及酱醅的氨基酸态氮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米曲霉的蛋白酶活力大于根霉和高大毛霉,蛋白质组分比高大毛霉和根霉的更为复杂,且米曲霉制得的黄豆酱氨基酸态氮含量较二者高.  相似文献   

16.
八公山腐乳酿制过程中毛霉和根霉的前期发酵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公山腐乳前期发酵工艺对其总体风味具有重要影响,围绕腐乳酿制中常用的总状毛霉(Mucorracemosus)和米根霉(Rhizopus oryzae)开展工艺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和接种量为影响因子,以蛋白酶活力为评价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总状毛霉和米根霉发酵腐乳的前期发酵条件,比较最优条件下二者前期发酵分泌酶系和氨基酸。研究结果表明总状毛霉的前期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60 h、发酵温度24 ℃、接种量1.0×105 CFU/mL,此时分泌产蛋白酶活力为42.79 μg/mL;米根霉的前期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50 h、发酵温度32 ℃、接种量1.0×105 CFU/mL,此时分泌产蛋白酶活力为33.51 μg/mL。通过对二者前期发酵的情况比较分析可知:总状毛霉发酵前期产物中蛋白酶活力高于米根霉,而淀粉酶、糖化酶、脂肪酶活力低于米根霉。总状毛霉发酵产物的氨基酸总量高于米根霉,但其中呈味氨基酸和疏水氨基酸差别不大。两种菌的前期发酵互有优势,为协同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玉米芯作为部分替代碳源及载体固定化米根霉R-1发酵L-乳酸的工艺条件,考察玉米芯作为替代碳源的利用率及作为载体的添加比例和最佳粉碎粒度。研究表明:米根霉R-1以玉米芯为碳源,其利用率达14.9%;玉米芯作为部分替代碳源与葡萄糖混合发酵时最佳比例为1:4,此比例下葡萄糖对L-乳酸的转化率高达82.5%,较纯葡萄糖发酵提高了14.6%;玉米芯载体的最佳粉碎粒度为40目,此条件下米根霉R-1发酵混合碳源产酸达到34.68g/L,并形成直径为0.5~1.0mm具有连续发酵能力的固定化菌丝球,连续发酵6批,葡萄糖对L-乳酸的平均转化率为83.1%。由此得出,玉米芯可以作为良好的载体及原料直接发酵产L-乳酸。  相似文献   

18.
The use of eco-freindly polymers as antimicrobial materials is in growth due to the need to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conventional treatment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human health.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antifungal properties of films and solutions based on chitosan with different molecular weight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Surfactants were added to the formulation to assess their impact on treatment efficiency. The antifungal activity was conducted against tree fungi, Aspergillus niger, Alternaria alternata and Rhizopus oryzae. Results indicated important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antifungal activity between chitosan based solutions and chitosan based films. Furthermore, the antifungal activity of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depended on the type of fungus treated. Thus, chitosan film treatment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effective on A. niger than solution treatments. On the other hand, solution treatments resulted in higher radial inhibition when applied against A. alternata or R. oryzae. The highest radial inhibition was observed against A. alternata (97%) using a chitosan solution. The influence of the other parameters (concentration, molecular weight and surfactant type) on treatment efficiency was not as important and their significance depended on treatment type and fungus nature.  相似文献   

19.
米根霉不同菌丝体形态对重复间歇发酵生产L-乳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米根霉在3L 发酵罐重复间歇发酵过程中,菌体形态对发酵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絮状米根霉首批发酵产L- 乳酸为105.8g/L,葡萄糖转化率88.12%,球状米根霉产L- 乳酸105.0g/L,葡萄糖转化率87.50%;在重复间歇发酵过程中,球状米根霉前6 批产L- 乳酸均保持在80.00g/L 以上,第7 批产L- 乳酸78.60g/L,葡萄糖转化率均高于87.33%,产酸效率最高可达到4.26g/(L·h),而絮状米根霉前4 批产L- 乳酸可保持在80.00g/L 以上,第5 批产L- 乳酸78.30g/L,第6 批产L- 乳酸77.40g/L,第7 批产L- 乳酸70.20g/L,产酸效率最高可达4.07g/(L·h)。研究数据显示,球状米根霉更适于重复间歇发酵生产L- 乳酸。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提高传统甜面酱的质量,本研究从不同地区采集传统甜面酱种曲,利用稀释平板法从曲样中分离获得14株优势霉菌,并对所分离霉菌进行菌落形态观察,采用湿室培养法结合显微镜观察进行初步鉴定.鉴定结果为曲霉科黑曲霉6株;曲霉科米曲霉7株;根霉1株.再把分离所得14株形态不同的霉菌分为三组,分别与实验室的菌株D(沪酿3.042)、C(黑曲霉属)和E(根霉属)进行分类比较其蛋白酶和糖化酶活力,实验结果表明8株霉菌表现出较高的酶活力,可考虑作为生产甜面酱的理想制曲菌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