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田国强 《广东医学》2005,26(3):372-373
目的 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的对垂体微腺瘤诊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38例垂体微腺瘤患者动态增强的MRI特征 ,比较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和延迟期增强扫描探查垂体微腺瘤的敏感性。结果 本组病例动态增强扫描序列检出率为 93 .7% (30 / 32 )、延迟期增强扫描序列检出率为 75 % (2 4 / 32 )、平扫的病灶检出率为 2 1 .8% (7/ 32 ) ,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T1加权图像未发现病变 ,而临床高度怀疑时 ,Gd -DTPA动态增强扫描可以增加发现垂体微腺瘤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磁共振成像(MR)序列对肛瘘病变的显示,探讨其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5例临床疑诊为肛瘘的患者,于术前行MR扫描,MR扫描序列包括矢状T2WI(SAG T2WI)、冠状T2脂肪抑制序列(COR T2 FS),轴位FSE T1WI(AX T1WI),轴位FRFSET2WI(AX T2WI),轴位T2脂肪抑制序列(AX T2 FS)和动态增强(DCE),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15例患者术中共发现内口16个,瘘管14个。根据John Morris等的分类方法,15例患者中,1级肛瘘3例,2级肛瘘6例,3级肛瘘3例,4级肛瘘2例,5级肛瘘1例,其中2例为单纯肛周脓肿。在内口的显示率上,动态增强扫描高于其他扫描序列,但与轴位T2脂肪抑制序列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瘘管的显示率上,动态增强扫描亦高于其他扫描序列,但仅与轴位T1WI序列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增强扫描结合冠状面扫描可以较好地显示肛瘘病变,能够为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较详尽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 MRI动态增强及 FFE序列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 5 6例垂体微腺瘤先行矢状位及冠状位 T1 WI和 T2 WI成像 ,然后进行 GD- DTPA冠状 T1 WI动态增强扫描 ,随之行冠状 T1 WI常规延迟 FSE和 FFE序列增强扫描。 结果 :(1)平扫 :直接征象显示 2 8例 (5 0 .0 % ) ,间接征象出现最多为垂体上缘局限膨隆 ,占5 0 %。(2 )平扫显示 2 8例 (5 0 .0 % ) ,动态增强显示 5 5例 (98.2 % ) ,常规延迟增强显示 4 8例 (85 .7% ) ,三者检出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0 5 )。 5例只有动态增强能显示。 (3) FSE序列显示 4 8例 (85 .7% ) ,清楚显示 2 6例 ;FFE序列显示 5 1例 (91.1% ) ,清楚显示 35例。两者检出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与常规延迟增强 (FFE序列 )扫描明显提高病变检出率 ,可以避免病变遗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垂体微腺瘤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不同时期的显示特点。材料和方法:对34例微腺瘤进行Gd-DPA增强动态扫描,在动态扫描前和扫描后作了常规SE序列扫描。结果:测量16例17个微腺瘤及邻近正常垂体的信号强度,两者的最高对比度多出现在动态增强序列105秒时。将微腺瘤与正常垂体在不同时期的对比度归纳成5种曲线,可反映微腺瘤的血供及病理改变。本组34例35个病变中,动态增强扫描的前105秒显示了34个病变,而平扫及常规SE序列增强扫描分别只显示了20个及25个病变。结论:动态增强扫描,特别是序列早期,可明显提高微腺瘤诊断的敏感性。因此,当疑为垂体微腺瘤而平扫阴性时应常规采用动态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5mm以下垂体微腺瘤中的价值。方法 使用Philips 1.5T超导磁共振仪,对36例可疑垂体微腺瘤患者在常规平扫后,不论有无发现病变均进行动态增强冠状位扫描。结果 36例均呈阳性结果,所有病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治疗证实。小于5mm的垂体微腺瘤平扫有时难以发现病灶,而动态增强扫描均能发现病灶明确诊断。结论 动态增强MRI对5min以下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极有价值,尤其是动态早期在33.5s之前表现最为敏感,它是目前MR诊断垂体微腺瘤的最佳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5 mm以下垂体微腺瘤中的价值.方法使用Philips 1.5 T超导磁共振仪,对36例可疑垂体微腺瘤患者在常规平扫后,不论有无发现病变均进行动态增强冠状位扫描.结果 36例均呈阳性结果,所有病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治疗证实.小于5 mm的垂体微腺瘤平扫有时难以发现病灶,而动态增强扫描均能发现病灶明确诊断.结论动态增强MRI对5 mm以下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极有价值,尤其是动态早期在33.5 s之前表现最为敏感,它是目前MR诊断垂体微腺瘤的最佳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3 2例临床拟诊为垂体微腺瘤的患者常规冠状位T1WI ,T2 WI ,T1压脂及矢状位T1WI成像后 ,静脉团注GD DTPA10 1~ 5ml后 ,对垂体作同层动态增强系列扫描。用Propak后处理归纳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图。测量微腺瘤和邻近正常垂体组织的信号强度 ,测量区大小为1mm× 1mm。结果  62 % ( 2 0例 )患者被检出垂体微腺瘤 ,且垂体微腺瘤与正常垂体组织的信号对比度最明显的时间段为 64~ 96s ,呈明显“充盈缺损”区。其中 16% ( 5 /3 2 )的病例平扫无明显信号差异 ,但动态增强显示出病灶。 3 8% ( 12 /3 2 )排除了垂体微腺瘤。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脑垂体微腺瘤患者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垂体微腺瘤血PRL均〉40ng/mL的患者23例。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SignaEXCITEHD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行垂体动态增强扫描时,用对比剂钆喷酸葡胺,其剂量为0.1mmol/kg,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结果:常规平扫23例中,有15例可见异常信号改变,占66%;而动态增强扫描后有21例可见正常垂体腺、漏斗、海绵窦逐一明显强化,微腺瘤则尚未强化仍呈低信号区,形成鲜明对比的图像特征,占92%。平扫垂体一侧饱满或T1、T2未见异常信号者并不干扰此特征的出现。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征象,在冠状位上对垂体微腺瘤最具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9.
牟方红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3):351-354,357
目的:探索不同潮气量的机械通气对老年肺癌病人手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肺癌手术病人100例,根据病人采用机械通气潮气量的不同分为6 mL/kg组(A组)、8 mL/kg组(B组)和10 mL/kg(C组),分析比较3组病人术后血气分析指标、相关炎症因子及呼吸指标的变化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在T1、T2、T3时间点,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指标B组和C组均低于A组(P<0.05),C组均显著低于B组(P<0.01);气道峰压指标C组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1)。A组和B组病人在T1、T2、T3时间点的PETCO2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病人在T1、T2、T3时间点的PETCO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2、T3时间点均显著低于T1时间点(P<0.01);3组病人在T1、T2、T3时间点的气道峰压指标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B 组T3时间点均高于T1、T2时间点(P<0.01),C组T2、T3时间点均显著高于T1时间点(P<0.01)。白细胞介素-1β在T2时间点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和C组均低于A组(P<0.05);白细胞介素-6在T2、T3时间点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2、T3时间点B组低于A组(P<0.05),T3时间点C组高于A组(P<0.05);肺顺应性指标在T1、T2、T3时间点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和C组均显著低于A组(P<0.01),在T2、T3时间点C组均显著高于B组(P<0.01)。3组总体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术中选择8 mL/kg潮气量机械通气对老年肺癌病人术后血气指标、炎症因子影响小,不影响病人肺换气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是较为合理的机械通气潮气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瑞马唑仑(R)+顺式阿曲库铵(C)+舒芬太尼(S)用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FB)术患者的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10月—2022年4月期间于我院接受FB术的108例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4例。A组实施丙泊酚(P)+C+S麻醉方案,B组实施R+C+S麻醉方案。对比两组的生命体征、镇静效果与麻醉深度(BIS)、术中不良事件、术后不良反应。结果:诱导前(T0)、纤维支气管镜达隆突即刻(T2),两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SpO2)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置入喉罩时(T1)、手术开始10min(T3),B组的收缩压、舒张压低于A组(P<0.05),两组的心率、SpO2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T0、T1、T2、T3时,两组的BIS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患者在T0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瑞马唑仑联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老年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120例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40例。A组给予丙泊酚+右美托咪定,B组给予瑞马唑仑,C组给予瑞马唑仑+右美托咪定。比较分析三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T0)、麻醉诱导后(T1)、纤维支气管镜入声门后(T2)、纤维支气管镜入隆突后(T3)、入隆突后5min(T4)以及检查结束时(T5)的血流动力学水平[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满意度评分、呛咳次数、苏醒时间,以及检查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1、T2、T3时刻,B组和C组患者的MAP均显著高于A组(P<0.05);T4、T  相似文献   

12.
<正>临床上将直径不足1.0 cm的垂体瘤统称为垂体微腺瘤[1],患者多无临床表征,不易于垂体内分泌学检查中检出,具有一定的隐秘性,对其生命健康安全威胁较大。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磁共振检查技术(MR)逐渐于临床普及,对多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等意义重大。本次研究选取32例垂体微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磁共振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增强扫描等3种检测方案,以探讨其在垂体微腺瘤临  相似文献   

13.
徐春黎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3):2845-2846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垂体微腺瘤中诊断价值,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已经明确诊断的24例垂体微腺瘤MRI资料,所有病例均常规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10例行延迟扫描。结果:24例垂体微腺瘤均位于垂体前叶,单发。MRI平扫15例在T1WI呈低或稍低信号,在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部分呈稍低信号,10例为等信号。注药后动态增强扫描21例为低或稍低信号,3例延迟扫描有明显强化。平扫时显示病灶15例(63%),增强后显示病灶21例(88%)。结论:垂体微腺瘤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动态增强扫描可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应作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方法,延迟扫描可作为动态增强扫描的补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套囊压力联合雾化吸入对改善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旁亢)手术病人术后咽喉部不适的疗效。方法将90例继发甲旁亢病人随机分为A、B、C 3组,各30例。其中A组病人给予全身麻醉,术后病人清醒拔管后立即入麻醉恢复室(PACU)行PACU常规护理;B、C组术中麻醉、插管方式与A组相同,气囊充气外接套囊压力表动态调整套囊压力,压力维持在25~30 cmH2O,B组病人术后清醒拔管后入PACU行PACU常规护理;C组术后清醒拔管后入PACU立即予布地奈德2 mg+0.9%氯化钠溶液5 mL雾化吸入。分别记录3组病人拔管后入PACU(T1)、出PACU(T2)、术后6 h(T3)、术后24 h(T4)咽痛、咽干、恶心呕吐、声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并询问病人满意度,横向对比2种护理方式对病人全麻气管插管后咽喉部并发症的干预效果。结果T1时C组咽痛评分低于A、B组(P < 0.01),咽干评分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和T4时,咽痛和咽干评分均C组 < B组 < A组(P < 0.01);C组满意度优于B组和A组(P < 0.05),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套囊压力联合雾化吸入可减轻术后病人咽痛、咽干程度,加速病人术后恢复,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单次注药在人流镇痛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门诊要求人流镇痛术患者84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42例)和对照组(C组42例)。D组入室后,20ug右美托咪定入壶,10min后给予芬太尼0.05mg和适量丙泊酚维持麻醉深度。C组入室后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其余方法相同。监测指标:给药前(T0)、右美托咪定给药10min(T1)、睫毛反射消失时(T2)、清理宫腔时(T3)、手术结束时(T4)、术后15min(T5)、术后30min(T6)的MAP、HR、SPO2;体动反应和舌后坠发生次数;手术持续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丙泊酚总用量;患者自觉舒适度评分。结果 HR:T1- T5时D组低于C组(T1-T4P<0.01 ,T5P<0.05);与T0比较,D组T1-T5均低于T0,术中波动较C组小(P<0.05)。 MAP: T3,T4时D组低于C组(P<0.05),T2时D组高于C组(P<0.05);与T0比较术中D组HR、MAP波动较C组低(P<0.05);丙泊酚总用量、体动反应和舌后坠发生次数D组均低于C组(P<0.01);停药后苏醒时间和患者自觉舒适度评分D组高于C组(P<0.05)。结论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单次注药有利于人流镇痛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对呼吸影响小,能减少麻醉药用量,患者自觉舒适度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MRI半剂量动态增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价值.方法:搜集38例经随访证实的垂体微腺瘤病例,均采取磁共振平扫,再行半剂量钆喷酸葡胺(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的常规增强扫描.结果: 38例垂体微腺瘤中,病灶大小<5 mm 23例,5~10 mm 15例.平扫T1WI可见低信号影20例,无明显异常信号18例,而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均发现病灶32例,表现为动态早期稍低信号影.结论:MRI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尤其是动态增强早期扫描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全麻开颅患者头皮浸润注射肾上腺素-利多卡因混合液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颅内肿瘤患者随机均分成5组,头皮切口处浸润注射不同浓度的肾上腺素-利多卡因混合液16 ml,A组2.5 μg/ml,B组5 μg/ml,C组7.5 μg/ml,D组10 μg/ml;E组头皮浸润注射7.5 mg/ml前静脉泵注DEX1 μg/kg.记录诱导前(T基础值)、浸润注射前或DEX使用前(T0)和浸润注射后5 min内(T1~T10)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C组平均动脉压(MAP)下降程度>20%的患者多于D组(P<0.05).5组患者T基础值和T0 MAP、收缩压(S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各指标同一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T1、T2、T7~T10 SBP均比T0高(P<0.05~P<0.01),与C组比较,E组在T1~T5、T8~T9 SBP、T1和T3~T10舒张压、T1~T10 MA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E组舒张压、MAP和心率不同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浸润注射肾上腺素-利多卡因混合液可降低开颅患者的血压;静脉泵注DEX能减轻开颅患者头皮浸润注射肾上腺素-利多卡因混合液引起的低血压.  相似文献   

18.
垂体微腺瘤冠状位直接增强+延迟薄层CT扫描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祥生  梁守祥等 《中华综合医学》2002,3(10):891-892,I002
目的:分析垂体微腺瘤冠状直接增强 延迟薄层CT扫描征象。方法:复习了33例用该方法检查的垂体微腺瘤的CT扫描资料。结果:(1)垂体内异常密度改变100%(33/33例),(2)垂体上缘形态改变51.5%(17/33例);(3)鞍底骨质改变57.6?9/33例)。(4)垂体柄移位18.2%(6/33例);(5)垂体高度异常33.3%(11/33例),结论:该检查方法能良好地显示垂体微腺瘤的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有助于提高垂体微腺瘤的CT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的MRI表现。材料和方法对60例垂体瘤患者进行MRI扫描,包括自旋回波序列(sE)横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的T1WI和T2WI,对怀疑微腺爝的患者使用Gd—DTPA造影荆增强扫描。结果垂体大腺瘤的MRI表现为等、稍长T1、长T2信号,占位效应明显,常向上累及视交叉、向两倒侵袭海绵窦。微腺瘤患者垂体的信号及形态改变不明显,需行Gd—DTPA增强扫描、几乎均可确诊。结论MRI对垂体大腺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基于3D磁共振T2WI及动态对比增强DCE序列影像组学模型在鉴别ⅠA期宫颈癌与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ⅠA期宫颈癌患者52例与HSIL患者35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利用汇医慧影平台将患者按10:3随机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在矢状位T2WI和DCE上由三名放射科医生手动勾画宫颈,获得宫颈三维容积感兴趣区(VO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进行数据降维。采用KNN算法建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对训练集和测试集ROC曲线下的总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4个指标展开分析。结果 T2WI模型、DCE模型以及T2WI联合DCE模型最终提取出的影像组学特征征别为23、11、28,训练集及测试集的AUC值分别为0.833、0.797,0.877、0.870,0.897,0.813。结论 T2WI联合DCE图像影像组学模型比单一模型更具有临床价值,有助于评估病情,并针对病情所处阶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