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和腹部不适35例,腹部包块6例,消化道出血26例;病变部位胃44例,小肠13例,结肠直肠6例。66例患者行手术治疗。结论:内镜以及影像学检查对GIST病变定位有重要作用。GIST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格列卫新辅助治疗胃肠间质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格列卫 (STI 5 71)术前用于胃肠间质瘤 (GIST)的新辅助治疗。方法 :晚期GIST 1例 ,剖腹探查未能够手术切除 ,采用格列卫 (40 0mg/日 )新辅助治疗 ,通过CT、再次手术所见和术后病理组织检查评价其疗效。结果 :经过格列卫治疗后 ,盆腔GIST肿块由 13 0cm× 10 0cm× 10 0cm缩小为 10 0cm× 9 0cm× 9 0cm ,即瘤体缩小了 38% ;再次进行手术获得成功 ,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肿瘤组织发生大片状坏死 ;未见明显毒副反应。术后随访 13个月 ,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仍然无病生存。结论 :格列卫可以用于GIST的新辅助治疗 ,能够使肿瘤降期 ,便于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胃肠间质瘤的治疗.方法对1997年8月~2004年6月收治的胃平滑肌瘤或间质瘤共1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为胃肠间质瘤.6例位于胃底贲门,10例位于胃体.肿瘤大小:4例<5.5cm,11例5.5 cm~10cm,1例>10 cm.结果胃契形切除3例,近端胃大部切除11例,全胃切除2例.结论近端胃大部切除是治疗胃间质瘤的主要方式,口服格列卫有效的患者还应争取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4.
直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骞 《实用肿瘤杂志》2009,24(2):102-103
直肠间质瘤是最常见的直肠间叶来源肿瘤,约占直肠间叶来源肿瘤的80%,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发病率列于胃、小肠之后居第三位。自1983年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提出以来,经过20余年的发展,人们对直肠间质瘤起源、基因表达和突变、免疫组化检测、组织学诊断、恶性程度的界定、外科治疗方法以及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的应用已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前列腺穿刺活检证实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应用. 方法:报道一例经前列腺穿刺活检证实的GIST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就其诊疗问题予以讨论.结果:活检标本经免疫酶组织化学证实为GIST,肿瘤组织巨大,未行手术治疗,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治疗,随访12个月,患者仍存活,继续随访中.结论:经前列腺穿刺活检证实的GIST可能是前列腺或直肠部位的肿瘤,需手术切除标本方能确定.GIST与前列腺其他部位的肿瘤需通过免疫组化检查确定.完整的肿瘤切除并辅以伊马替尼是治疗GIST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1病案摘要患者男性,63岁。上腹部不适伴乏力、黑便2个月,胃镜检查提示胃部巨大占位,于2004年5月10日在外院(不详)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胃大弯胃肠间质瘤(GIST),肿瘤大小13cm,核分裂像>5~10个/10HPF,手术残端未见瘤组织,小弯淋巴结6枚及大弯淋巴结3枚示反应性增生;网膜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前列腺穿刺活检证实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应用。方法:报道一例经前列腺穿刺活检证实的GIST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就其诊疗问题予以讨论。结果:活检标本经免疫酶组织化学证实为GIST,肿瘤组织巨大,未行手术治疗,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治疗,随访12个月,患者仍存活,继续随访中。结论:经前列腺穿刺活检证实的GIST可能是前列腺或直肠部位的肿瘤,需手术切除标本方能确定。GIST与前列腺其他部位的肿瘤需通过免疫组化检查确定。完整的肿瘤切除并辅以伊马替尼是治疗GIST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19例结直肠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结直肠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4年3月首次治疗的19例结直肠GIST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重新复核并加以随访,分析手术切除的效果以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结果:手术者中位生存时间为60.0个月,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9.3%和69.4%.非扩大切除术者(即肿瘤局部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与扩大切除术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率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核分裂和复发转移有关;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核分裂和复发转移相关(P<0.05).结论:结直肠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病理因素对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预后的影响,以期为GIST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6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28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肿瘤原发部位、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核分裂相、远处转移、甲磺酸伊马替尼等因素和GIST危险度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CD117表达阳性率为94.5%(121/128),CD34表达阳性率为72.7%(93/128)。按照Miettinen危险度分级标准,相同危险度的胃间质瘤与非胃间质瘤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组织学类型与危险度分级相关(P=0.0282)。远处转移与GIST患者的生存率密切相关(P<0.0001)。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GIST可以明显提高中-高危险度GIST患者的生存率。结论:Miettinen危险度分级标准作为GIST的预后判定标准更为合理。组织学类型和远处转移可以作为评估GIST的重要因素,应在分级标准中予以体现。对中-高度危险的GIST患者,应建议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肠外间质瘤(EGlST)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1998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15例EGIST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肿瘤位于肠系膜8例,大网膜5例,后腹膜2例.肿瘤平均直径为13.1 cm.免疫组化CD117、CD34及a-SMA阳性率分别为100.0%、53.3%及33.3%,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但定性诊断困难.本组均经手术治疗,9例完整切除,5例姑息切除,1例仅行活检术;联合脏器切除6例.经随访20~128个月,5例死于肿瘤复发和肝转移,3例带瘤生存,其余7例均存活且无复发.结论 EGIST临床少见,生物学行为多变,预后和部位有关,位于大网膜者预后较好.手术是唯一能治愈的方法,格列卫可能有预防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