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掌握安县当前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晚血)的分布现状,为开展晚血救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血吸虫病询检、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对登记在册的晚血患者建立个案调查卡.结果 201年安县现存晚血病例分布于11个历史血吸虫病流行乡镇,共42例,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最小为31岁,最大为73岁,40~ 69岁年龄段为主,占78.6%.42例晚血病例均为农民,均接受了内外科治疗,外科脾切除23例,病程最长37年.结论 2011年安县晚血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应加强晚血患者救助和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患者门脉内径宽度与其压力及食道静脉曲张程度的关系 ,对 5 1例晚血脾切除手术患者和 15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手术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对象与方法对象5 1例晚血脾切除手术患者 ,男性 36例 ,女性 15例 ,年龄 16~ 6 0岁 ,平均 37岁。手术中取肝组织作病理检查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 34例 ,混合型肝硬化 17例。有呕血史 30例。对照组 15例均为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年龄 2 1~ 5 9岁 ,平均 31岁。方法B超采用韩国 SA - 480 0 HD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3.5 MHz。晚血超声检查按文献标准 [1 ,2 ]。术前观察肝、脾大小…  相似文献   

3.
嘉兴市晚期血吸虫病第14次随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及时掌握晚期血吸虫病(晚血)的动态,积极防治晚血.方法对237例患者进行体检及血吸虫病免疫学、肝纤维化指标等项目测定,并作B型超声检测.结果 237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2.7,60岁以上达74.3%;以巨脾型为主(占65.8%);血吸虫病免疫学检测,单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为6.3%,单项间接血凝试验阳性为11.7%,2项均阳性为38.1%;肝纤维化指标检测,HA、LN、PCⅢ、CⅣ4项指标均为正常者49例(24.6%),余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结论血吸虫病患者尽管经过病原治疗或晚血患者脾切除后,肝纤维化仍可发生.  相似文献   

4.
检测了95例各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浆纤维连接素(FN),水平,并对22例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脾切除两周后的血浆 FN 水平进行对照观察,同时测定了17例急性血吸虫病(急血)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生白细胞介素1(IL—1)的水平。急血患者血浆 FN 浓度显著升高并与 IL—1诱生水平明显呈正相关;慢性血吸虫病(慢血)患者血浆 FN 水平正常;晚血组的血浆 FN 浓度明显降低,脾切除后两周血浆 FN 水平显著升高,但仍然明显低于正常水平。提示急血和晚血患者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分别被激活和受到损害,急血患者血浆 FN 水平的变化可能与 IL—1有关。  相似文献   

5.
对30例巨脾型和19例已切脾的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及 41例对照人群进行外周血 NK细胞活性、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测定以检测晚血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脾切除对其影响。结果显示,晚血巨脾型患者上述免疫功能均明显低于对照人群,切脾患者 NK细胞活性、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明显高于巨脾组。晚血患者中性粒细胞吞噬指数及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已呈抑制,但切脾组与巨脾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表明脾切除不仅能降低门脉高压,同时也有可能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调节功能,增加患者抵抗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晚期日本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晚血)巨脾型患者接受外科治疗后能否纠正脾功能亢进,我们对105 例晚血巨脾有手术指征和105 例因晚血脾切除患者分别进行血常规检查, 观察对比其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数的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诊断类型血吸虫病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四项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68 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以下简称“慢血”)、76 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以下简称“晚血”,其中巨脾型52 例、腹水型24 例)以及78 例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PLT、MPV、PDW、PCT。结果 慢血组和晚血组PLT、PCT 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晚血组随着病情的进展,肝纤维化程度 加深甚至出现肝硬化,其MPV、PDW 也发生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检测血小板各项参数值,可为血吸虫病患者特别是晚血患者病情诊断提供初步评价,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病人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鹤庆县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的现状,为制定晚血救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度血防统计报表中的晚血患者和各流行村推荐的疑似晚血患者进行核查.结果 2011年全县共有晚血116例,2010年在册晚血病例85例中现存79例(有6例死亡),历史漏查漏报晚血有37例(2000年以来发现6例).全县晚血患病率为0.07%.116例患者均有血吸虫病病原学治疗史,治疗方法采用病原治疗结合内科治疗27例,病原治疗+手术治疗88例,其他治疗1例占0.86%.116例晚血病例肝脏、脾脏肿大程度和门静脉内外径均以肝脾肿大型病例为大,肝脏实质纤维化程度达Ⅱ级及以上人数以巨脾型病例所占的比例为高.结论 鹤庆县目前晚血病例的健康状况尚好,晚血防治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波阳县是血吸虫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2000年全县有晚期血吸虫病(下称晚血)病人850例,2002年7月作者对全县晚血病人进行了摸底调查,现将随机抽查的87例晚血脾切除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报道102例晚期血吸虫病(简称晚血)与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之间临床和肝活组织病理学的联系。全部病人来自血吸虫病流行区,均无明显肝炎病史,其中有输血史者23例;因巨脾、脾功能亢进而住院作脾切除术。临床方面包括临床表现、肝功能、血象等。78例作血清HBsAg、抗-HBc和抗-HBs检测。结果,全部病人均有慢性肝病表现。血清乙肝标志一项以上阳性者,78例中有51例(65.38%)。病理学方面结果,诊断为血吸虫病者65例,其中单纯血吸虫病12例,血吸虫病并发肝炎者53例。诊断为肝炎者88例,其中单纯  相似文献   

11.
晚期日本血吸虫病与主要组织相容抗原系统的关联,我们过去已报道,本文对晚期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家系HLA单倍型的关联性进行了探讨。 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择无锡市郊县血吸虫病流行区同胞中有2例以上患晚期日本血吸虫病(巨脾或腹水型简称晚血)  相似文献   

12.
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的若干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1102例晚期血吸虫病(晚血)临床资料,结果表明,巨脾型晚血最多见,占52.2%(575/1102).脾切除仍为治疗巨牌型晚血的主要手段.晚血的乙型肝炎,肺结核及恶性肿瘤的患病率较高,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差.脾切除未增加上述疾病的患病率,但可改善晚血患者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3.
检测了17例急性血吸虫病(急血)、14例慢性血吸虫病(慢血)和19例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经脂多糖(LPS)诱生白细胞介素1(IL-1)的水平。结果急血组明显升高,且与体温呈正相关;慢血组和晚血组均显著下降,以晚血组尤为显著。经消炎痛阻断前列腺素合成,3组患者的IL-1水平均显著提高,而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表明IL-1在介导急血患者发热和炎症反应以及慢血感染阶段的免疫调节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血吸虫病中IL-1活性的改变可能与前列腺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的检测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晚期血吸虫病(简称晚血)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临床检测意义。方法:采用重氮化反应法检测40例晚血患者和15例正常人血清NO水平,并与门脉高压的指标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主干内径以及脾/门静脉内径比值作了相关分析。结果:晚血组患者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但与门静脉高压指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NO参与晚血病理过程,是形成门静脉高压的多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脾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肝、脾组织Ⅰ型胶原(CⅠ)和Ⅲ型胶原(CⅢ)的含量变化。 方法 对55例晚血患者肝活检标本和脾切除标本进行常规病理检查,肝、脾纤维化程度分期,经天狼猩红染色后,于偏光显微镜观察CⅠ、CⅢ分布情况。用图像分析仪计算CⅠ、CⅢ含量。5例正常肝、脾标本作对照。 结果 患者肝组织CⅠ、CⅢ含量明显增加(P<0.01),肝窦中也明显增加(P<0.01),CⅠ/CⅢ比值明显降低(P<0.01)。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升高,肝窦CⅠ、CⅢ含量呈下降趋势,CⅠ/CⅢ比值则呈上升趋势。脾索CⅠ、CⅢ含量明显增加,CⅠ/CⅢ比值降低(P值均<0.01)。随着脾纤维化程度的升高,CⅠ、CⅢ含量呈上升趋势,CⅠ/CⅢ比值则呈下降趋势。 结论 晚血患者肝、脾组织CⅠ、CⅢ含量增加,以CⅢ增幅较大  相似文献   

16.
据国外报道,肝脾型曼氏血吸虫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血清标志物——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 等五项指标检测结果显著地高于献血员。国内亦有报道指出,晚期日本血吸虫病(晚血)患者 HBsAg 阳性率显著地高于正常人。本文检测慢性早期日本血吸虫病(慢血)、晚血患者和一组自然人群的 HBV血清标志物,同时作免疫功能与肝功能检查,从而探讨血吸虫病与乙型肝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晚期血吸虫病和慢性血吸虫病患者HBV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和慢性血吸虫病(慢血)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26例晚血和427例慢血患者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等,HBV感染检测5项指标(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采用ELISA法。结果除HBsAg外,晚血患者的HBsAb、HBcAb、HBeAg、HBeAb、“大三阳”、“小三阳”的阳性率和各年龄组的HBV血清标志物阳性率均与慢血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晚血患者与慢血患者之间HBV感染率总体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8.
日本血吸虫病不同病程病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日本血吸虫病不同病程、病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慢性血吸虫病(40例)、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37例)、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型(38例)患者及健康人(47例)血浆,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ITM)检测D-二聚体含量。用t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研究血吸虫病不同病程、病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年龄、性别及血吸虫病病程、病型的相关性。结果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血吸虫病病程呈正相关(r=0.567,P<0.05);晚血腹水型与晚血巨脾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平方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P>0.05)。线性回归分析性别、年龄对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影响,病程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r=-0.001,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反映血吸虫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脾切除术对晚期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晚血)和晚血合并乙型肝炎生存的影响,我们从1985~1999年,对晚血和晚血合并乙肝患者行脾切除术34例进行随访,现将生存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晚血患者组18例,男性16例,女性2例,年龄最大52岁,最小37岁,平均年龄47岁。晚血合并乙肝患者组16例,男性13例,女性3例,年龄最大49岁,年龄最小33岁,平均年龄44岁。晚血患者组术前 14例作IHA、ELISA检查均为阳性,4例作直肠活检均发现血吸虫卵。晚血合并乙肝患者均为 HBsAg阳性、…  相似文献   

20.
晚期血吸虫病与HBsAg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由于近年来血吸虫病的回升,晚期血吸虫病(简称晚血)也有增多,临床上晚血病人合并乙型肝炎(下简称乙肝)的经常可见,且转归又差。为此1990年和1991年我们对633例晚血病人乙肝表面抗原(HBsAg)进行了检测,现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对象来源于临床确诊的晚血病人,诊断分型按《血吸虫病防治手册》标准进行,分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厚型(简称结增型)、侏儒型4型。 对确诊的每一个晚血病人进行HBsAg的定性检测,方法为RPHA法。 结果与分析 共检测晚血病人633例,其中男性412例,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